□姚紅燕
在杭州的北部,坐落有一個江南水鄉小鎮——塘栖,從小,我便在這裡長大。漫步於水北的長廊之中,叫喊聲此起彼伏,陣陣香氣都在向你的味蕾發出邀請。提起塘栖美食,可能很多人更多想到的會是枇杷,但是在我心中,有一道菜卻是更能代表我記憶中的塘栖,那便是「刺毛肉圓」。
作者供圖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塘栖,而由於很多代表性的美食先前都已經給皇帝品嘗過了,縣官就召集了所有有名的廚師一起出謀劃策。其中一位廚師本想著做紅燒獅子頭,卻在一個偶然,揉搓好的肉圓子滾到了旁邊的一筐溼糯米之中,而廚師看到這新奇的樣貌便想著將錯就錯,將這長滿「刺」的肉圓子上鍋蒸熟了,沒想到卻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加讚賞。而由於這肉圓子上的糯米就像刺毛一樣根根豎起,也便有了「刺毛肉圓」這一名字了。
可口的味道,加上團團圓圓的寓意,「刺毛肉圓」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刺毛肉圓」的做法也比較簡單,一方蒸鍋,一把菜刀,便已足矣。舉刀奮力把肉剁碎,再按一定的比例讓肉沫、浸泡好的糯米、食鹽、蔥姜蒜等舒舒服服地做個spa,然後把揉搓好的肉球在糯米堆裡愉快地滾上一滾,最後放上蒸鍋洗個愜意的熱水澡,等到表面的糯米全都豎起來像刺一樣保護肉球時,香氣撲鼻的「刺毛肉圓」便可出鍋啦!
小時候,逢年過節,作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都深得我的寵愛。但由於糯米不好消化,媽媽每次都不讓我吃太多,這時我便會偷摸著去找奶奶做給我吃,奶奶在我的哀求聲中自然是舉械投降,而得到了「糖果」的小孩當然也會更加快樂。
現在想來,它在我的兒時記憶中也是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呢,於那時的我而言,它是快樂的味道,它是奶奶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
「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也開始憧憬和變化……」,現在,我漸漸長大,對「刺毛肉圓」的渴求好像變得不是那麼大了,但它在我心中始終是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的,總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的回憶。記得上個學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家,點外賣時看到了「刺毛肉圓」就心血來潮地下單了,入嘴的那一刻,毫不誇張地說,我真的突然就想家了,兒時的畫面也浮現於腦海中。現在的它,對我而言,是家鄉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兒時的味道。
「刺毛肉圓」的確不是什麼山珍海味,甚至可以說它很普通,但之於我,是永恆的「白月光」,是我心中的一方柔軟天地,希望無論多少年以後,我在街頭碰見賣「刺毛肉圓」的小店,都可以在心中輕聲地對小圓子們說一聲「我好像在哪見過你」。
作者姚紅燕,杭州師範大學經亨頤教師教育學院大二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