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談莎士比亞:劇作中有很多邪惡的人物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北大教授談莎士比亞:劇作中有很多邪惡的人物

  今天是 「世界讀書日」,也是文豪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日(4月23日也是莎士比亞辭世紀念日)。上周日,作為2014年「北京閱讀季」西城分會場的活動,西城區第一圖書館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共同舉辦了中國首部詩體《莎士比亞全集》研討會。經典常讀常新,在今天這個時代莎士比亞又有什麼樣的讀法?本報選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院長程朝翔先生的發言以饗讀者。

  四個關鍵詞:邪惡、愛、放棄、和解

  莎士比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讀法,「9·11」之後,邪惡成為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莎士比亞的劇作當中有很多邪惡的人物,不是說和我們不一樣的人就是惡棍,邪惡是非常非常複雜的。比如說伊阿古對奧賽羅充滿了普遍的怨恨,沒有動機,我就是討厭你。這個邪惡往往沒有原因,由於幾代人的一種習慣積累下來的,像奧賽羅因為是摩爾人(非洲那塊的),跟伊阿古不一樣。伊阿古也是充滿活力的人,有很多邪惡的人物往往都是最聰明、最有活力、最能幹事的人。比如《李爾王》裡的愛德蒙,很聰明,本來是私生子,為了繼承權而誣陷他的哥哥,說哥哥要謀殺父親,然後他又告密,導致父親雙眼被挖。還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同時保持不清不白的關係。這個人物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能幹。現在學界研究莎士比亞關注邪惡、關注仇恨,也關注仇恨和邪惡的反面,比如說愛。什麼叫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家認為所謂愛,就是互相為對方提供空間,大家都可以茁壯成長。而愛德蒙把別人的空間都佔了。

  有的邪惡是不得不為之,比如哈姆雷特不清不白卷進了復仇。莎士比亞寫得非常含糊,哈姆雷特到底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不清楚。哈姆雷特復仇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現在也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復仇,不得到所謂的正義絕不罷休。現在的解讀是復仇也應有限度,比如《威尼斯商人》裡的夏洛克,你可以割一磅肉,但你這一刀割下去,不能割多了不能割少了,要是流血的話,就是謀殺公民,你也得死。夏洛克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割,我把你割死之後我也死,為了復仇不惜生命的代價。再一個是放棄,夏洛克經過算計,覺得不合算,就放棄了。放棄是重要的美德,邪惡就是不放棄。

  今天讀莎士比亞還要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和解。《暴風雨》中,主人公被他的親弟弟以及國王陷害。在仇人醒悟之後,他選擇了不復仇,並安排仇人的兒子和自己的女兒見面,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本來是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家族至仇被化解了。恩恩怨怨一代傳一代是很可怕的,但是在《暴風雨》當中化解了家族仇恨,下一代終成眷屬,對立的社會關係迎刃而解。程朝翔(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五套中文版莎翁全集

  馮濤(上海譯文社責編)

  朱生豪孤島譯了31部半莎劇

  莎士比亞作品最早是由我國的戲劇大師田漢先生翻譯,1921年首次翻譯了《哈姆雷特》,1924年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

  接下來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翻譯大師朱生豪先生,他只活了32歲,他當時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孤島,在生活非常艱難、各種研究資料非常匱乏的情況下,以一己之力翻譯了31部半莎劇。1947年出版的朱譯莎士比亞戲劇集收錄了27部莎劇譯本。後來臺灣的學者虞爾昌教授補譯了另外的10部,1957年在臺灣出版了華語世界第一套《莎士比亞全集》(當時認為莎士比亞共有37部劇本)。這套《莎士比亞全集》嚴格說應該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14行詩以及另外的長詩都沒有翻譯。

  胡適邀五人 唯梁實秋完成

  1967年遠東圖書公司在臺灣出版了梁實秋先生獨立翻譯的40冊《莎士比亞全集》。緣起是1930年胡適先生出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也就是美國庚子賠款委員會下設的翻譯委員會,當時胡適先生有挺大的野心,遍請當時學界和翻譯界的精英,計劃把西方的哲學、文學的名著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胡適先生想請五位文學家共同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這五位是聞一多、徐志摩、梁實秋、葉公超、陳西瀅,結果只有梁實秋堅持了下來,花費了37年時間,獨立譯出了《莎士比亞全集》,這是華語世界的第二套全集。

  人文譯林均以朱譯本為基礎

  第三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譯本為基礎,邀請方平、方重、吳興華等先生進行校訂。朱生豪沒有譯出的六部則由方平、方重、章益和楊周翰先生補譯。

  1998年,譯林出版社也是以朱譯的莎劇為基礎,邀請裘克安、何其莘、沈林和辜正坤等先生校訂,由索天章、孫法理、劉炳善、辜正坤補譯。

  方平晚年詩譯全集

  今年譯林出版社和大家分享的第五套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也就是由方平先生主編主譯的中國首部詩體《莎士比亞全集》。我看過一個統計資料,莎士比亞戲劇裡大約75%是素詩體(五音步抑揚格,不押韻),5%是押韻的詩體,另外20%左右是散文體。之前的莎士比亞全集全都是散文體的譯本。方平先生晚年肩負起詩體《莎士比亞全集》的重任(當然在此之前他已經以詩體翻譯了多部莎劇),他自己翻譯了二十幾部戲劇和一首長詩,同時邀請了頂尖學者(屠岸、屠笛、阮珅、汪義群、張衝、辜正坤、覃學嵐等)共襄盛舉。以詩體譯詩體,儘量在語氣、語言節奏上貼近莎劇原貌,是這個版本的特色。在諸多全集版本中,這套《莎士比亞全集》是最新、最晚出的,而且方平先生生前一直是中國莎士比亞學會的會長、國際莎士比亞學會的執行理事。這個譯本因此融入了最新的莎學研究成果,每一部劇作或長詩之前都有前言,分析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等;每一部作品之後還有考證,對這部作品的版本情況、寫作年份和取材來源等做出交代。

相關焦點

  • 北大某教授:中國有很多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
    近日關於「北大教授孔慶東精美事件」的新聞一直佔據著各大「熱搜」!公費到美國旅遊的這個北大教授,精美太明顯了吧。北大的教授孔慶東公開發表言論:美國是一個非常適合大家旅遊的國家,地大物博,氣象萬千。特別是美國現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你戴不戴口罩,都不會有那麼多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想盡辦法伸長鴨脖子去管你。要知道,孔慶東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竟然在美國旅遊時說出這樣的話!換做誰都覺得驚訝。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看了這個之後很氣憤,這是一個北大專家教授的言論嗎? 戴口罩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 年輕得令人窒息,聊聊民國北大校園為何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教授
    26歲美女博士李晟曼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但是,如果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把目光轉向一百年前的民國時期,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那時的大學校園,二十幾歲的教授比比皆是,並且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大師級的人物。上任北大校長之後,追求思想自由、百花齊放的蔡元培尤其注重老師的水平,他認為教育應以學術為主,和政治傾向沒有關係,只要是有真才實學,不論國籍、資歷、年齡、思想傾向皆可任北大教授,他招聘北大教授的唯一標準就是學問水平。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孔子的後人也在不斷的傳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後世子孫中不缺乏優秀的人。很多人都是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孔慶東作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傳人,曾經也是國之棟梁,為何後來他被網友謾罵,說他不適合當北大教授?
  •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有多少人和我一樣,上學的時候夢想當上自己學校的老師,因為那個時候覺得,老師是學校的「主宰」,管理這麼多的學生,多威風,長大後才知道留校任教這種事壓根不是我這種差生該想的。
  • 讓玩弄女學生的北大流氓教授見見陽光
    (8月22日《京華時報》)  北大,在中國一直是一流學府,在世界上也曾經是一流學府,但是,如今的北大在世界上的排名卻已經在幾百名開外。北大的排名如此之低,絕不是排名機構對北大有歧視,而是因為北大的確墮落了。北大不僅排擠像賀衛方這樣的良知教授,而且還限制學生的思想,潛規則女學生的教授則比比皆是。在北大畢業的那些女碩士和女博士,不知道有多少沒有向教授獻身。
  • 劇作課▕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人物分析
    電影2008年上映後,前後獲得了79個大獎,其中,獲得第81屆奧斯卡8個獎項: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合成,最佳攝影,最佳導演。影片投入15,000,000美元,票房177,254,257美元,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值得研究。一、人物影片主要刻畫了三個主要人物。
  • 匪夷所思,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去高中當普通老師!
    那麼如果是讓你選擇985高校的教授和一名普通的高中老師,你會選擇哪個呢?985高校教授辭職當中學老師。我想絕大多數都會選擇當一名高校的教授,畢竟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高校的老師是非常輕鬆的。對於許多人來說,在大學平常時期如,果你不主動的去找輔導員,可能你半學期都見不到輔導員一面。
  • 山西大學再引強援,近期第二位北大教授
    山西大學再引強援,近期第二位北大教授 2020-09-01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教授怒斥:都是博取眼球
    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有很大的市場,其中抗戰神劇佔據著很大比例。侵華日軍在近代中國境內犯下了無數罄竹難書的罪行,這些罪行通過教科書教育、紀錄片以及如今的短視頻傳播,已經被國內很多人所了解。這一劇情出現在抗戰劇《抗日奇俠》中,該部神劇的背景是這樣的,「抗戰時期,齊魯大地上四位身懷絕技的奇俠,懷著對日寇的刻骨仇恨,利用自己高超的技藝對日寇痛下殺手,令日軍司令大傷腦筋。」
  • 《烈火如歌》:劇作展現了哪些主要的人物情誼
    人物情誼,往往是影視作品展示情感、以情動人的重要元素。很多時候,它們可以表現在同門情誼、浪漫愛情或者戰友情深等等方面。這些情誼的展現,大都可以為影視作品增添不少亮色。梁勝權與李偉基共同執導、周渝民與迪麗熱巴等人共同主演的古裝言情電視劇《烈火如歌》,就是那麼一部展現了多種人物情誼的影視作品。這部電視劇,到底給我們演繹了哪些主要的人物情誼。而且,作品又是通過哪些人物關係進行展現的。相信,通過這部劇作的故事介紹和人物資料,我們並不難了解得到。
  • 北大天才數學家,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想回國當教授,如今怎樣了
    但去了美國之後,張益唐便沒有再想過要回來,他表示自己更願意在美國端盤子送外賣,也不想回國當什麼教授。 國人向來有故土情結,當年赴美留學的詹天佑就曾經說過:「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因此,張益唐的選擇引發了許多爭議。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張益唐說出上面那番話呢?
  • 北大女生包麗自殺背後的PUA套路有多邪惡
    文章中曝光了很多包麗被「精神控制」的細節,讓我們看過之後覺得毛骨悚然。從來沒想過原來感情陷阱可以可怕到這種程度。隨著男友一步步的誘導和洗腦,包麗不知不覺的掉入了魔鬼的圈套。其實,像北大包麗這種被套路的真實案例,在我們出版的《是餡餅還是陷阱:讓你過得輕鬆的避坑手冊》一書當中,作者陳為正老師不但有實際案例,而且對其套路進行了分析和破解,如果這些被套路的人,能早日讀到這本書,肯定對她們能有所幫助,甚至挽回逝去的生命。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戴錦華教授認為,電影必須直面現實,介入現實,堅信其必須對現實有所承擔,與此同時,電影必須尋找重新與現實對話的方式。她堅信「有很多優秀的電影,我們是必須用頭腦去讀、用心靈去體認的。常常正是這樣的電影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啟迪我們的智慧,賦予我們畢生相隨的心靈寶藏。」戴錦華教授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
  • 演員仝卓高考舞弊案被北大錢理群教授不幸言中
    百科中有個詞條叫「精緻利己主義者」,相傳這個詞語出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之口,據說原話是這樣:「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 北大教授孔慶東頻發不當言論,遭網友質疑:就這素質?
    ——方以智有這樣一位學者,雖然他師出名門,卻是出了名地敢於提出疑問,敢於批判現實,他就是北大教授孔慶東。這位教授別具一格,言語間透露著俠肝義膽的萬丈豪情,揮灑下是嬉笑怒罵的文章佳作。如果說在文章中,孔慶東的話是字字珠璣,那麼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來,就可謂是出口成髒了。2012年5月6日,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孔慶東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孔慶東引用了一首愛國詩人陸遊的七律詩。
  • 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宮玉振:中國傳統領導力哲學
    題記:2020年8月1日,國發院舉辦「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第42期暨北大跨文化領導力論壇第16期」活動,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楊壯與宮玉振分別以「西方領導力實質」和「中國領導力哲學」為主題演講並就中西領導力對話。本文根據宮玉振教授的主題演講整理。
  • 中學生直接考入美國大學獲籤證,成為北大美女教授走上人生巔峰!
    當然我今天要講的是一位與上述截然相反的奇女子,她可是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神級人物。史蛟是北大滙豐商學院聘任的助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國際宏觀經濟學,外商直接投資。優秀的人才自然是搶著要,況且還是集美貌與智慧並存的這樣一位神仙人物,她的才華當然也被美國的某公司看中,拋出了年薪百萬的待遇誘惑,努力想留住這個具有極高智慧和美貌的奇女子,但史蛟卻拒絕了這樣的高薪誘惑,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國發展,只因為這裡是她的家鄉,是她想要追尋夢的地方。回國後就受到了北大的邀請,當然有著愛國之心的史蛟沒有拒絕,成為了滙豐學院的一名助教授。
  • 北大教授: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
    然而曾有人卻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表示: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愚蠢和懶惰,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說出這番言論的人叫王福重,是著名的北大經濟學教授,曾任北航國際貿易系主任,而這一席話讓他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被謾罵不配擁有那一身頭銜:吃著農民種的糧食卻說著忘恩負義的話!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入土為安即「土葬」,而且因為土葬,地下世界的說法便出現了,「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對喪事的一種看法,《周禮》中也是表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並且認為厚葬才是孝順。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他對此的解讀是:老師,你為啥不問我是哪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