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田黃收藏者曹興誠:收藏如同娶老婆,難道還想以後賣了賺錢?

2021-02-10 壽山石文化網

  

  各位石友是否還記得上個月壽山石文化網整理《田黃拍賣成交排行榜top100》的珍貴資料呢?排在首位的「明十七世紀玉璇款田黃石雕瑞獅紙鎮」(200g),是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重要拍品,當時,臺灣收藏家曹興誠與澳門賭王何鴻燊共同參與了這件拍品的競逐,最後曹興誠以3932萬港幣的成交價斬獲了這枚驚世田黃,創造了拍賣市場單個田黃拍品的成交紀錄。

  曹興誠是新加坡籍華人企業家,聯華電子前董事長,為臺灣科技界名人之一,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曹興誠是臺灣唯一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他在商場上擁有精悍霸氣的作風,對藝術品用的卻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收藏,今天的壽山石文化網微信就與藏友們一同分享曹興誠的收藏觀。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賺錢?」

——曹興誠

  身為臺灣第二大半導體企業、世界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電)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生意場上以作風精悍霸氣著稱,生活中卻非江湖草莽,擅長弈棋,精於收藏,言談舉止儒雅有禮,對待棋局、對待收藏,他的傲骨和魄力包裹在謙恭的態度之下。哪怕作為惟一一位入選世界百大收藏家的華人,哪怕家裡藏出了個「小故宮」,他仍然自認俗人,要靠花錢敦促自己學習鑑賞。

收藏就像談戀愛

  曹興誠熱衷藝術品收藏,在海內外收藏界頗負盛名。在他家裡,從史前青銅器到唐三彩,從北齊時的石佛像到當代中外藝術品,包羅萬象。有看過他家收藏品的人,形容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

曹興誠的專屬收藏室。牆上掛的是日本當代藝術家千住博的作品《瀑布》,旁邊是一尊北齊年間的石雕佛。

  「收藏應該就是單純的喜歡,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 「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仿品充斥市場,假醜惡汙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談到藝術品的真偽,曹興誠妙語連連而擲地有聲。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曹興誠是臺灣唯一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前幾年從企業戰場上退下來後,曹興誠開始用心打理起自己的私生活——收藏。

  人家說收藏貴在「專」,曹興誠收藏卻是隨興所至。從20多年前收藏古玉開始,他先後涉獵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橫跨東西,關注於法國Pierre Matter 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

曹興誠將青銅伏虎與現代雕塑作品擺放在一起

  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它類別看都不看一眼,曹興誠卻是抱著藝術欣賞的態度,勤翻書、勤逛博物館、勤發現他人藏品的美好。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鑑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鑑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曹興誠強調,「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說,最高境界是只鑑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西周初期 青銅帶蓋簋 曹興誠藏

  曹興誠藝術品收藏成就頗豐,原因不僅在於他的財力雄厚,更在於其鍥而不捨、刨根問底的鑽研精神。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說,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臺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其實,曹興誠也是90年代初期,才開始他的收藏,距今不到20年,但不到20 年,他就能躋身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這除了曹興誠擁有的財富實力,另一項關鍵就是他「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追根究底研究精神。

  他收藏的開始,是因為想贈送美玉給一位在公開場合稱讚他的朋友。透過一位古董商,曹興誠買到了。而這位古董商也希望培養曹興誠這位大客戶,送了好幾本品評玉器的書籍。喜好讀書的曹興誠,這一讀就讀出興趣來了,還發現,他買的玉是塊假玉!

  在古董收藏界,最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太多剛入門的企業家,就是買到假貨從此不再涉足,但曹興誠不然。他愈是鑽研,愈是挑戰這門博大精深的收藏學問,也愈有心得。

  他曾經這樣笑談自己的收藏:收藏是一種「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徑。看到想買的品項,才會認真研究背後代表的美學意義,因為人都懶,不花錢就沒有研究的動力,「我輩都是俗人!」曹興誠這樣說。

唐三彩天王俑局部 曹興誠藏

  曹興誠認為此座唐三彩天王俑的形式受到犍陀羅影響,犍陀羅又受到希臘雕塑的影響,因此在該天王俑的面部幾乎也能發現希臘雕塑風格的蹤跡。

  於是乎,他從玉進軍了更為艱深的青銅器,再到瓷器收藏。然後,延展到書畫、雕塑、藏傳佛像等收藏。最古老的可上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再到當代的雕塑、油畫。他買東西,也讓人無所捉摸。他笑說:「古董商、畫廊,跟我做生意很難。因為不知道我喜歡什麼。對啊!因為我自己也不曉得,除非看到東西。」

鑑賞是無上的享受

2007年,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2億8千萬新臺幣搶下一隻「清乾隆御製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清乾隆御製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這隻筆筒,是極其難得的玻璃胎古董。在涅白料胎上,畫師精心繪製琺瑯彩,四面完完全全對稱,並以絢爛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溫馨的母子圖,可說是清朝乾隆時期料胎畫琺瑯器的珍品。

  孰料,筆筒剛藏入家中不足一年,趕上四川汶川大地震。曹興誠將這隻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臺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臺灣其它慈善機構。事後,他在博客中寫道:「當然,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

  時間回溯,2006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曹興誠則與澳門賭王何鴻燊有過一戰,在拍賣圈中非常出名。

  當時一件明代約17世紀時的《田黃石雕瑞獅紙鎮「玉旋」款》 ,讓曹興誠與何的經紀人當場競逐,最後成交價飆至3932萬港幣。結果,何鴻燊對錯失這件雕刻大師楊玉旋款的田黃難以釋懷,事後還向曹興誠表達購藏之意,希望曹興誠割愛。當然,曹興誠不會因此放棄這件珍品。

  如今,曹興誠的收藏,沒有特定主題、領域廣泛,書畫、瓷器、青銅、佛像、現代玻璃藝品皆有。在他口中,「鑑者,能知真假,賞者,能分高低,收藏只不過是花錢買東西而已」。最高的境界是:只鑑賞,不收藏。

  在他的觀念中,收藏是一種「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徑。只有高昂的消費,擁有者才會認真研究作品背後所代表的美學意義。

  曹興誠在2001年擔任臺灣知名古董收藏團體「清雅集」會長時,還曾撰文《淺談鑑賞與收藏》,與會員共勉之。「對古董及藝術品,最高境界當然是只鑑賞不收藏。無奈我輩俗人,如不收藏,則往往不會用功去學鑑賞。」

  各種收藏中,他沒有特別喜歡的,因為每一件藏品,都像收養的孩子,要施予平等的對待。他極少將收藏轉手,如同不想把自己的骨肉送走。

  「我買畫是拿來自己欣賞的,不是要投資。」曹興誠說,他不想把自己變成經銷商。

明 嘉靖魚藻紋罐 曹興誠藏

  臺灣的本土畫家,幾乎每一個人的代表作,曹興誠都有一兩張。通常,有藏家會收藏趙無極幾十張、幾百張作品,但曹興誠認為,對於繪畫作品,數量並不重要,仔細品鑑才是收藏之樂。「研究、欣賞嘛,倒不是買了來囤積。如果像炒股票一樣,沒意思。」他說。

  從二十年前收藏古玉開始,曹興誠訓練出精準的審美眼光,臺灣的歷史博物館甚至聘請他為顧問。曹興誠強調說,同樣買一張博物館門票,他的收穫,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因為他覺得鑑賞作品,是無上的感官享受。

  「收藏時,要用眼睛看,不能只用耳朵聽」曹興誠直言說,「別人說故事,不要隨便相信,重要的是自己眼睛看了喜歡。」

  「他有天生辨別藝術品的敏銳度。」曹興誠在拍賣會上的徵戰夥伴、羅芙奧總經理郭倩如說,老曹收藏品味好,而且獨到。

  在郭倩如看來,曹興誠收藏藝術品最獨到之處,在於非常忠於他自己的感覺。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曹興誠對自己的看法: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眼光。

  2008年,曹興誠的夫人陳如珍,在臺北101旁投資了一家餐廳 「Mikasa」,並從東京Nobu餐廳挖來四位重量級大廚,如今是臺灣政商名流的最愛。開幕前,曹興誠大方借出了兩個收藏品,放在大門口玄關。一件是浮出水面的犀牛、一件則是極具機械感的熱帶魚,均是法國當代雕塑家馬特(Pierre Matter)的名作。老曹非常喜愛馬特的後現代金屬風格,至今收藏多達十件之多。

  現在,曹興誠的樂趣之一,就是走到離家五分鐘路程的Mikasa,跟店內客人聊聊天,問問他們對於這兩件金屬藝術品的感覺。或許他們都是藝術門外漢,但往往也有很直觀的評價。對曹興誠來說,這樣的樂趣,很簡單,但再真實不過了。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

相關焦點

  • 曹興誠 丨 收藏是一種求知的途徑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
  • 田黃並非惟「黃」即貴
    而這幾年,在火爆的拍賣市場上,更是將田黃價格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一方幾十克重的田黃,甚或僅是印材,動輒幾萬、十幾萬元,件頭稍大的上品田黃,甚至達到上百萬元。因此,不少收藏投資者看好田黃的走高趨勢,紛紛追逐田黃,躍躍欲試。然而,是不是凡田黃都保值,所有的田黃都這麼值錢,一兩田黃三兩金,甚至幾十兩黃金呢?
  • 龔家,古代收藏田黃的大戶!
    這件重88g的明末清初楊玉璇作田黃凍達摩面壁像,成交價1568萬元,還是龔家的!  除了田黃之外,龔家其他門類的收藏同樣也頗受追捧——  合肥龔氏所出的第一位文化大家乃是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龔鼎孳,降清後歷任刑、兵、禮三部尚書,極善交遊,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就說「士之歸往者遍宇內」。
  • 一兩田黃十兩金 飽眼福了
    ,田黃石的一個重要數據就是「克數」,自古「一兩田黃十兩黃金」,如今的市場上,田黃就是論克賣的!(田黃和黃金的價格比也當然遠遠不是1:10)曾經為朋友們梳理過近十年田黃高價成交的排行榜,同樣是田黃,有的能夠賣到每克20萬元的天價,而有的每克也就是三五千元,有的還更低,是什麼造成了田黃價格的巨大差異呢?
  • 看點 當前藝術品投資為何首選田黃?
    近兩年來,媒體多次以「田黃時代」來形容田黃在藝術品市場中逆勢上漲的牛市行情,然而今年田黃是否仍是最佳收藏選項?當前行情又是否是入市良機?種種焦點議題都考驗著業界及收藏愛好者的判斷。資源型藏品注重唯一性投資田黃優勢明顯
  • 田黃強勢回歸:收藏家的崛起
    田黃石作為印石之王,被譽為石帝,可謂印石之最。其因入帝王夢境的傳說而變得尊貴,染上神秘的色彩,加之「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特點,無數的機緣巧合才得以孕育出田黃石這一天賜之物。自古以來,田黃石的價格幾乎都是高不可攀,以克論價,舊時,曾有諺語:一兩田黃三兩金,而今,田黃石早已是一兩田黃百兩金。田黃稀有,材積多不盈兩,巨田更是罕見。
  • 收藏不靠專業本領的人卻天天想撿漏,造假賣假者正等著你來上當
    對古玩收藏一竅不通,卻只想撿漏靠手上的藏品發財的人,自然會有一堆騙子挖好了坑等你跳。古玩收藏要先學後買,本領沒學到家,不能天天想撿漏,造假賣假的人就是等著你這樣的人養活他們一家老小呢!例如,古玉學習要專業,了解掌握材料是很重要的一點,掌握材料不是說只會辨識和田玉,而是要掌握每個時期使用的玉材特點,一件紅山時期古玉,拿去鑑定為和田玉,那肯定是不對的呀,文化期幾乎都是地方玉,那個時候是沒有和田玉的,商朝才有了和田玉,但是現在的仿古玉器當中大部分都是用青海料和韓料等低價位玉料在製作仿古玉,而這些玉礦都是90年代以後才開採的,一定要熟悉玉料才行。
  • 這些臺灣富豪收藏的頂級國寶
    1977年,臺灣收藏團體還未出現,臺北就興建了第一座私人美術館,即蔡辰男的國泰美術館在美國學習半導體技術的曹興誠,回臺灣後成為聯華電子的董事長。沒曾想一位工科男因為一次走眼事件竟成為收藏家。,結果發現它們都是仿造的,於是都退了回去,正是這次打眼,讓曹興誠點燃了收藏的熱情。
  • 田黃,女媧遺石
    到後來,他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還專門派太監來開採田黃石。  而偏偏就是在明代有個布政使叫謝在杭的,竟然對「田黃」隻字不提,而將壽山五花坑所產的「艾葉綠石」品評為壽山石第一。  其實,田黃石被發現的「歷史」是很短的。在明代早中期還沒有為人們所認識。
  • 黃龍玉投資收藏價值與養護
    好的黃龍玉產量少,收藏黃龍玉的人越來越多,供求關係將更加緊張,價格還將不斷攀高。而且黃龍玉知名度還沒有翡翠和田玉那麼高,但是黃龍玉發展趨勢卻一路高歌。 黃龍玉與和田玉市場中籽料明顯貴過山料的現狀不同,黃龍玉市場的原料之間,只有外形差異,但黃龍玉黃色最為最尊貴色調得到一大優勢,而價格卻還沒有那麼高,頂級黃龍玉產品的價格師父堅挺
  • 奇石投資收藏有學問!
    都說奇石市場遇冷,石農們說撿石頭越來越難,石商們說想賺錢真的不易,石友們卻說精品奇石買不起。
  • 錢幣收藏者,其實都有一顆童心
    龍鳳壹角好品相的也見過一些,但是光彩品如斯者,卻是首見。在鏡下細細查勘此枚龍鳳毫子,底版細膩無瑕,光澤靈動,尤其是老五彩,色調沉穩,格局自然別致,最特別的是龍鳳上面的兩抹彩漿,如同霞披,量身定做恰到好處。龍鳳面的工筆風格,與嘉禾面的寫意風格相互映襯,別具一格。放下鏡子,不由慨嘆,歲月的恩賜,大自然的妙筆,才成就這般絢麗,讓賞者如痴如醉。
  • 這是綠泥石,不是田黃!!!
    臺灣故宮博物館藏 清鴛錦雲章循連環田黃石印 被尊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近年來隨著人們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以及拍賣價格的高漲,成為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之一。目前,真正的田黃石在市場上越來越少。「名聲在外」的田黃石很多人都想擁有,因此造假現象便隨之而來。同時,一些收藏愛好者「撿漏」的心態也讓造假者鑽了不少空子。
  • 馬未都:現今收藏行情走勢,未來幾年肯定還會大漲!
    你現在有一筆閒錢,想投入收藏,買什麼呢?畫最貴,陶瓷玉器其次,其他便宜一些。無論你想投入到哪方面,投入多少,都不要一次花光,如果傾囊而上,下回再碰見合適之物拿不出錢你將後悔。我說收清官窯,萬一過幾年跌了,人玩收藏時尚變化較慢,也沒有人在報紙電視上預測。民國時期宋瓷很貴,不光五大名窯,好的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都貴,顏色釉也貴,一個郎窯紅頂一大堆清官窯,還有「琺花」也貴,法國人重金所求。現在的人追求漂亮,一種簡單的漂亮,誰都可以明白的漂亮,我想以後人們的審美水平提高了,是不是會回到這個時尚上來?這可說不好,大主意您自己拿。
  • 名人字畫收藏投資的五個策略
    4,二要重長線,輕短利,記住「放長線釣大魚」北京收藏圈子裡有「山東人敢買假畫,廣東人敢花大錢」的說法。其實,書畫收藏投資的真正投資價值是長線投資效益,而高位進貨是無法作長期投資打算的。現在花5萬元買進一張黃胄的作品,碰巧了也許能5.5萬元賣出,但誰敢保證10年以後一定能賣到10萬元?賣不到10萬元,投資者就有虧本的可能。
  • 田黃評估鑑定高價交易
    「田黃凍」為田黃中最上品.它通體透明.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此外還有「銀裹金」.看似好像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內心顏色豔黃:「田白石」即白色的田黃,其石質如冰似玉.石中帶有隱約的赭紅色.格外醒目,「雞油黃」石質細密堅實.溼潤凝膩.石之表面有一層似雞油的表皮.這些都是田黃中的上品。
  • 收藏吧!...2018最貴藝術
    2018最貴藝術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藝術的風水越轉越快何為主流何為非主流像流水一樣沒有先後2018年拍賣儘管沒有哪件作品像《救世主》4.5億美元的轟動但也並非沒有驚喜大衛·霍克尼DavidHockney一舉奪得」在世最貴藝術家
  • 田黃壽山石全解析
    金裹銀田黃 金裹銀田黃一般產地在上坂或坑頭坂,就是說在內部質地還未能成為濃黃色的時候,就來到田地中,時間一久就形成了黃皮,可是內部還是偏白,是歲數比較小的田黃烏鴉皮田黃大多都是中坂出產的,質地變化很厲害,從最美的田黃質地到最一般的都有,一般來說,烏鴉皮田黃都很油潤。相對灰黑色烏鴉皮來說,灰綠色烏鴉皮質地不透明一些,但更油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