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咱們先講故事。話說這年清明前後,在青州府發生了一樁命案。外出經商的商人範小山之妻賀氏被人殺死家中。人們在出事的地點發現一把題詩的扇子,是一個叫王晟的人贈送給吳蜚卿的。誰是王晟大家都不知道,可這個吳蜚卿,大家都認識,他是本地一個富家子弟,此人平日為人很輕浮,喜歡沾花惹草,又與範小山相識,所以鄉鄰見到這把扇子,都認為這賀氏定是吳蜚卿所殺。
於是報到縣衙,縣令便把吳蜚卿捉去審問,起初他不承認,後來縣令用了大刑,他受刑不過便招認了非禮賀氏不成殺死賀氏之事。於是縣上很快就定了案。並逐級上報,準備等到秋後問斬。因為在明代斬人犯要皇帝最後御批,所以就把吳蜚卿暫時押在死牢。
這吳蜚卿被屈打成招,自己認為是死定了,便囑咐他的妻子,把家中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救濟窮人。他自感已無生路,不想挨刀,也不願在牢裡等死。於是就暗地裡買通了牢頭,買來毒酒,想自殺而死。可夜間他做了一個怪夢,夢見一個神人對他說:「你不要死,往日是『外邊兇』,眼下是『裡邊吉』啊!」連續幾天他都夢見同樣的情景,吳蜚卿覺得蹊蹺,於是,他就放棄了自殺念頭。
轉過年來,一個叫周元亮的官員來青州任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官職不大,但權力不小,他可以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類似於今天的紀委巡視員。周御史在審察當地舊案時,發現吳蜚卿的案子在審理時有疏失,他反覆看了那把作為證物扇子,又把審訊時的記錄取出來看了幾遍,於是他就命人把吳蜚卿從死牢裡轉到了普通監舍收押。又命令手下人立刻去拘捕南城一個酒店的店主。
店主被抓後十分疑惑,他被帶到堂上,周御史就問:「你店的牆壁上有東苑李秀才的題詩,是什麼時候題的?」店主回答說:「是去年,當時提學大人來青州府考試時,日照縣的兩三個秀才在小店喝醉後就在牆上題了詩,但小人並不知他們住在哪裡。」
於是周御史又派人到日照,多方查找,拘捕了那個李姓秀才。數日後,李秀才被押解到堂。周御史在大堂上,問:「你既然身為秀才,為什麼謀殺人呢?」李秀才聽後嚇得不知所措,跪下叩頭,驚惶地說:「小人是個讀書之人,手無縛雞之力,怎麼能殺人呢?」周御史便把那把題詩的扇子擲到他的面前,讓他自己看,說:「這分明是你作的詩,為什麼委託是王晟?」
李秀才接過扇子看罷後說:「這首詩,確實小人所作,但字並不是我寫的。這個扇子哪裡來的小人也不知道。」周御史又問:「既然知道你的詩,那寫字的當然是你的朋友了,那麼這是誰寫的?」李秀才說:「這字跡,好像是沂州府王佐所寫。」
於是周御史又立即派遣差役到沂州府拘捕了王佐。王佐被押到公堂,周御史審訊他,其過程和審問李秀才的情形一樣。王佐說:「這扇子上的字確實是小人所寫但這是益都城的鐵商張誠求我寫的,說王晟是他的表兄。讓我代寫的。」周御史聽後大笑道:「來人,快去把張誠捕來,殺人者必定是他。"於是差役火速前往益都城將那個張誠捕獲。結果一審張誠,沒等用刑就全部招認了。
原來,這個張誠也是個放浪之人,他見到賀氏很美麗,範小山又常外出做生意,便想去勾引賀氏,但怕她不答應。他想若作這件事,須用金蟬脫殼之計,不如偽託吳蜚卿之名,於是託人題一把扇子落款吳蜚卿。他想若事情做得很順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訴賀氏,倘若中間有變故,就用此扇為證,嫁禍於吳蜚卿,當然,他本意並不想殺死賀氏。
一日,張誠得知範小山不在家便翻牆進院,企圖強行非禮賀氏。哪知這賀氏因為獨居,平日常將一把刀放在自己的身邊,以防萬一。這次,她覺察到有惡人,就抓住張誠的衣服,手拿著刀揮舞。張誠害怕了,從賀氏手中奪過刀來,但賀氏用力拉住他的衣服,使張誠無法逃脫,關且大聲地呼叫。張誠無奈失手將賀氏殺死,然後把扇子丟在院中逃跑了。
到此真相大白,冤獄昭雪,人們無不稱讚周御史斷案如神。吳蜚卿也被釋放回家,這時他才悟到夢中神人所說「裡邊吉」的意思,裡邊吉就是個「周」字啊。看來自己當初施捨財物與窮人,應該是感動了神明。
不過,人們始終不解周御史是根據什麼線索找到的真兇。後來,益都城的一位紳士,乘一個機會向周御史問起這件事。周御史笑著說:「這案很容易看破。我細細翻閱這個案子的審訊記錄,賀氏是四月上旬被殺死的。這天夜裡,又是細雨濛濛,天氣還有寒意,而現場最關係的物證扇子並不是當時季節必備之物,明顯是個多餘的累贅東西。而扇子卻偏偏落在現場,兇手想嫁禍別人的用心是可以看出的。
以前,我曾在城南那個酒店避雨,見到牆壁上所題的詩,與扇子上的題詩完全相同。覺得可能與這個寫詩的李秀才有關,沒想到通過這個線索一步一步還真把殺人兇犯挖了出來。」眾人聽後,連連稱奇,佩服周御史才能過人,不愧是個清官。
明月點評:上面這個故事出自《聊齋志異》卷八《詩讞》,(讀燕)是審判定案的意思,「詩讞」即是以詩判定案件。在《聊齋志異》中,敘述賢官斷案的故事就有六七篇,如《詩讞》、《胭脂》、《折獄》、《於中丞》等。
此篇小說可以算一篇紀實作品,文中的御史周元亮確有其人。周元亮是明末清初人,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授監察御史。後被劾罷官。康熙元年起用,補山東青州海防道。
一起多年冤案,經周御史一朝解決,可謂辦案高手!精明做事的人就應該具備留心身邊的事、物,不放過哪怕微小細節的素質。周元亮因為曾經見過城南某店裡牆上的題詩,後來聯繫扇上的詩句,語言如出一轍,順藤摸瓜,最後找到兇手。
而兇手張誠看似聰明,作案前先找好替身,欲嫁禍於人。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當時的季節是清明前後,天氣不熱,一般誰會隨身攜帶扇子?扇子上的詩句又是託人寫的,中間環節過多必定留下了蛛絲馬跡。而恰巧遇到周御史這樣有才能的清官,必定是無法矇混過關,本來無頭緒的案子,有了詩與扇子反而多出重要線索,最後迎刃而解了。
這篇小說運用推理手法,從一個小的線索層層深入,最後案件水落石出,可以算一部初具雛形的推理小說。這篇小說是明末清初之作,明清時公案小說已經十分盛行。公案小說始於宋代話本公案類演義,盛行於明清。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說是清代《三俠五義》,此外,《狄公案》《施公案》《海公案》等公案小說也廣為流傳。公案小說的主要特點是以清官斷疑案,俠客相助,甚至是神明相幫為主,著重對清官和俠客的美化,如包拯(包公)、展昭、狄仁傑(狄公)等而對於案件的發生和推理偵破過程的描寫並不多,這正是公案小說與推理偵探小說的最大區別。
這篇《聊齋》小文《詩讞》雖然寫的也是官員斷案的故事,但更多筆墨還是對破獲案件的過程進行推理和分析,通過一個線索層層推進,最終剝繭抽絲,找出真兇。可以說這篇小說已具備早期推理小說的一基本雛形。
正如小說結尾蒲松齡老先生點評的:"對天下事情能夠深入本質去探討的人,他就會在無以為用的地方發現它的切實作用。詞賦文章,是為國家增光溢彩的工具,而周先生卻用人們寫的文章來觀察人們的品行和命運,成為一個伯樂式的人物。這難道不是探討事物的深入嗎?而沒有想到觀察人的方法,還能去用作審案。正如《易經》說:『知道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的因素,那是多麼神奇呀。』這位周先生是正真具有大智慧的人。」
蒲先生的此番點評不恰好說出了推理的本質,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前提深入探究,從而推斷出新的結論。看來真正有智慧的還是本文的作者蒲松齡老先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