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中的5種「情緒綁架」,不僅傷害孩子,還易錯位親子關係

2020-12-28 梅梅育兒史

一、引言

上次朋友聚餐的時候,有個朋友把他家孩子帶來了,我們都是第一次見到他的孩子,難免會熱情了點,想逗逗孩子就讓她認人,我們給她介紹我們的名字讓她記!然後我們幾個人換位置,讓她叫出來我們的名字。

孩子看我們跟她玩,就很開心,可是孩子的記憶能力真的有限,在我們換完位置以後,寶貝完全忘記了我們是誰!我們在旁邊給她提示,她也沒有回想出全部的名字。

我們也沒有在意,畢竟孩子小,跟她做個小遊戲拉近一下關係,希望她能夠不怕我們,可誰知朋友當了真,他看到自己閨女沒有說對我們名字的時候,直接拉下臉對孩子說了一句"真笨,這個幾個人你都記不住!"對我們說"也不知道孩子隨了誰,這麼笨!"

孩子聽完家長的話,肉眼可見地臉紅了!我們幾個朋友直接就反駁他了,孩子還小,要允許他們有些不完美的行為,不要總想著他們能夠做一些很厲害的事。

二、家長的"情緒綁架"

1、經常否定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希望父母能鼓勵一下他們,如果家長經常說他們的話,會讓他們的情緒長期不好。因為寶寶小的時候,他們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們希望家長能夠經常誇自己,滿足一下自己。家長不僅不誇自己,反而經常說自己做得不好,這會讓孩子變得很傷心,做事都缺乏動力。

2、對孩子不依不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家長,在孩子跟父母說一些話的時候,他們從來不示弱孩子,孩子說一句他們反駁一句,等孩子說不過家長以後,他們還跟孩子沒玩沒了,一直跟他們講原則理論。家長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愛與溫暖,還容易讓娃覺得沒有安全感。

3、育兒愛比較

不知道各位家長孩童時期有沒有被"隔壁家孩子"迫害過。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的嘴裡都有一個很優秀的孩子,覺得他們哪哪都好,自己的寶寶怎麼樣都比不上他們。

家長的這種育兒"比較式",很容易讓孩子討厭,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放在一起比較的時候,起點就是不一致的。

4、家長之言即是命令

現在有多家長在教育自己孩子時,不管孩子說什麼,他們都不會考慮,因為他們在心底深處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所以他們插手寶寶的生活,阻礙孩子的交友,還有替他們做決定。

孩子駁斥他們的時候,他們還很言之鑿鑿地對寶寶說"我是你家長!我不會害你?"家長的這種認知會讓寶寶變得生氣又無奈,導致他們想遠離家長。

5、家長的投資回報論

現在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學習當成一種投資,在他們的思維裡,自己給孩子的教育花了錢,所以等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就要等價或者加倍償還給自己。

有些家長說這樣的話可能是跟孩子開玩笑,可是孩子會當真,他們在心底真的會想著回報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

父親和母親是如同教師一樣的教育者,他們不亞於教師,是富有智慧的人類創造者,因為兒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的時候,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蘇霍姆林斯基

其實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不是有意地要求孩子做什麼或者給他們定什麼目標,只是想讓孩子能夠有進取心,學習的時候更加認真。

但是在寶貝的心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就是對他們的"情緒綁架",會給他們增加負擔,還很容易讓親子關係錯位。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三、家長可以怎麼做

首先,認清教育的對象與根本目的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很難,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難從別人的身上學到教育自家孩子的方法!但是就是有很多家長想要省事,很喜歡從別人那裡照搬教育技巧,教育自家寶貝,這很容易讓他們變得反叛。

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要認清自己教育的對象,自己教育的是自己的寶寶,不是別人家的,自家娃的性格跟別人不一樣。同時家長也要認清自己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學到些什麼,不是為了能讓自己有炫耀的資本。

其次,不過多的傷害、打擊寶寶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或者他們容易犯錯,對孩子發脾氣。我們可以理解家長的暴躁情緒,但是不代表家長就可以這麼教育寶寶。家長用壞情緒教育孩子,孩子也可能用壞的情緒迎接家長的教育。

因為孩子是家長的"忠實粉絲",他們會因為家長開心而變得高興,也會因為家長的情緒低落而變得沮喪,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很不好。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過多的迫害打擊他們。

最後,給自家寶寶更多的認同

寶寶小的時候,他們很多事都不懂,這讓他們很不確定自己做的事是否是正確的,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會很懷疑自己。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做事的時候就會有些畏手畏腳,不敢放開了做。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在教育他們的時候,要多認同鼓勵他們。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會做事,只是他們害怕有失誤而不敢試試罷了。如果家長能夠給他們足夠的認同,他們做事也會更加有動力。

四、結語

有些家長在教育自家娃的時候,總是會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比如說不讓著孩子,跟孩子回嘴,經常說孩子不好,告訴他們自己不容易付出了多少,以後要回報自己等。

家長的這種行為不僅會讓孩子心寒,還容易讓親子關係不好。因為孩子的心很脆弱,他們很容易因為一些事而變得傷心難過,更不要說他們最尊敬的家長對自己的"情緒綁架"了。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認清自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找對自己教育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也能讓家庭氛圍更融洽。

相關焦點

  • 董潔和兒子「結婚照」火了,錯位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失去童真
    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錯位的親子關係,董潔在孩子的身上索取過多,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之前董潔也曾經帶兒子頂頂參加過親子綜藝節目,她的某些行為一度引發網友的爭議。她經常和兒子撒嬌,要求孩子體貼她的情緒,照顧她更多一點。導致頂頂看上去完全沒有孩子該有的天真,表現得異常懂事,時刻都要關注著媽媽的情緒。
  • 想教出優秀的孩子,看這5本親子教育經典書,家長的必修書單
    外科醫生醫治病人,需要足夠專業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家長教育孩子,也是同樣需要特別多的技能和專業育兒知識的。這些知識包括方方面面,如:家教、養育、性教育、親子閱讀、英語、畫畫、數學……可能家長會問:這麼多的知識我們要學?我們豈不是比孩子還累?太難了!
  • 親子關係、心理學、溝通技巧?會與孩子溝通的家長,生活品質高!
    二、家長「內傷」。很多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感覺到憤怒、焦慮、失望、悲傷、不耐煩、精疲力盡……這些都是不好的情緒,它們傷害的都是家長自身。由於這些負面情緒的傷害,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家長常常不被外人理解。這種傷害屬於「內傷」。三、孩子無法健康成長。
  • 40歲董潔和兒子拍「結婚照」:錯位的親子關係,到底有多可怕?
    多數時候,婚姻不是從面紅耳赤中崩塌,是從一頓飯、一通電話、一聲問候中開始變質。  最終,曉雲和老公選擇了離婚。  曉雲婆婆對兒子錯位的愛,不僅傷害了媳婦,也在無形中傷害了自己的兒子。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質上已經精神死亡。」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不全是心理脆弱,請排查親子情感連結是否缺失
    想必對於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最頭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無理取鬧,每天結束了忙碌的工作之後又要面對著孩子情緒失控,真的是非常的煎熬。很多的家長總是說孩子動不動就喜歡哭鬧,是因為他們太過於玻璃心,心靈太過脆弱,但是其實並不完全是這個理由,這背後所體現的很有可能是親子情感連結的斷裂。
  • 別再用「負罪感」逼孩子聽話,內疚式教育,其實是一種情感綁架
    ,看到孩子備受打擊自己能夠從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打壓之下聽話了自己樹立了父母的威嚴,這樣看上去有面子,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打壓孩子,將孩子換位到自己所成長的年代,貶低孩子自身的價值,給孩子傳遞一種被養育讓父母非常辛苦的觀念,讓孩子從心底感到內疚,而這樣的內疚教育對孩子來說十分不利身心健康的發展,家長需要重視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種情感綁架。
  • 別讓「褲子」贏了「裙子」,避免孩子性別認同錯位,家長要這樣做
    造成孩子性別錯位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社會、家庭三方面的因素。現在我們對這三種因素逐一進行分析。一、生物因素安徽醫科大學周江林博士對一些變性人大腦的深入研究中,發現下丘腦中有一個叫做"終紋床核中央區"的核團和人的性別自認有關係。即普通男性的這個核團比普通女性大44%,而男變女變性人的這個核團只是普通男性的52%,和普通女性相仿。
  • 易怒家長養出來的孩子:永遠不要低估情緒的殺傷力
    童文潔脾氣暴躁、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易怒媽媽。但值得慶幸的是,方圓溫和開明,在母子倆之間來回調解矛盾,讓妻子冷靜平和下來,也讓孩子不那麼萎縮膽怯。在這樣一急一慢之間,方一凡找到了和父母相處的最舒服的方式,充滿活力的成長著。但是,現實生活中,方一凡那樣的孩子很少,更多的是在易怒父母下察言觀色、如履薄冰的孩子。
  • 孩子寫不好作業的原因找到了,專家:源自兩個層面的錯位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現如今家長們最頭疼的事情之一,有時候甚至比上班幹活還要頭疼。有句話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輔導孩子寫作業很明顯已經成為了嚴重影響親子關係的事情。那麼,輔導孩子寫作業成為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的原因是什麼呢?
  • 可能害了孩子一生的「5句話」,有些家長動不動就說,還不自知!
    養育孩子是父母最艱巨的工作,除了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的時間,大多數時間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度過。父母由於家庭、生活和工作的種種壓力,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或有意或無意的說出了一些不應該說的話,結果傷害了孩子,傷害了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如果父母想與孩子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以下的這5句話千萬不能隨便和孩子說。
  • 從《囧媽》的中國式親情關係中解讀親子關係
    以情感為基礎的家庭生活,包含夫妻之間的親情關係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夫妻之間的親情關係是家庭幸福生活的基石,而親子關係則是對家庭幸福生活的傳遞和延續。在家庭中也極少體驗幸福的親子關係。這是很多中國家庭中孩子的現狀,也是中國親情關係中因愛的缺失導致了很多問題家庭和孩子的原因。他們要麼被親情忽略而放任自流,要麼被親情綁架,為討好父母,按照他們的心願成長,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意願。
  • 從「刺蝟效應」解析《囧媽》:家長懂得邊界,親子關係不會差
    在旅途的過程中,媽媽盧小花一直百般的"刁難"兒子伊萬,甚至是"零距離"的跟自己的孩子接觸在一起,就連兒子和表弟打電話的時候,母親盧小花總是要往兒子嘴巴裡面塞東西,甚至還把兒子的手機放到了泡麵裡面,耽誤了兒子追回前妻的計劃。
  • 葉一茜為維繫親子關係,拒絕給孩子輔導作業,活得通透的好媽媽
    ,不想影響親子關係《親愛的小課桌》中一開始有四位作業輔導老師,在第一次輔導作業的時候,兩位還沒有結婚的老師就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情緒崩潰,沒有過經驗的觀眾或許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有過為孩子輔導作業經驗的家長非常能夠感同身受。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狗十三》:家庭教育中解決親子衝突,家長要學會應用「3R」法則
    電影真實地反映一個女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被規訓、壓制的掙扎、無奈和妥協,一個父親對無法掌控女兒,而產生的暴躁情緒,以及家庭、父女之間的親子衝突。對於家長的管教,孩子會做出各種對抗性的言行。他們為獨立意識受阻而抗爭,為觀念上的碰撞而抗爭,親子衝突由此產生。二、親子衝突主要有言語,情緒,身體衝突三個表現形式,親子衝突是一個親子關係需要調整的信號。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這句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太過於刺耳。孩子不得不再一次開啟他的逃跑求生存模式,但依然掙不脫父母的「包圍」,被父母逼到了沙發一角,媽媽嘴裡還一直重複著「媽媽討厭你」。整個過程中,爸媽的情緒越來越激動,表情越來越猙獰。從責罵,到嘶吼,到摔東西……哪一個環節都沒有落下。
  •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正在經歷校園欺凌,家長要多關注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加入到校園生活,要學會與別人相處,這也意味著孩子要離開家長的保護,開始學會保護自己。學校也像是一個小社會,有的孩子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而有的孩子卻能很好地保護好自己,這與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每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家長就會非常生氣,有些家長甚至會對孩子動手,而這些家長還十分贊成打罵教育,因為打罵教育對於他們來說是最省時且最有效的方式,哪個孩子被揍後不立馬變乖?
  • 易烊千璽弟弟上熱搜,家庭教育成亮點:好的教育,孩子個個成才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如果易烊千璽沒有今天的成績,那麼當初巨大的學習負擔很可能會徹底將其擊倒。 成功的育兒經歷背後暴露出的問題 育兒的方式有很多種,每種育兒方式都有一定的優勢與弊端。很顯然,在眾多教育模式當中,璽媽選擇了最冒險的一種。
  • 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怎麼慢慢磨滅的?
    有一篇名為《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十年的良好親子關係為何突然毀於一旦?》曾刷屏網絡,原因是北京市一家機構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6.28%的孩子,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