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這部電影的時候,還以為是一部戲劇電影。
看完才知道,這原來是一部反映時代變遷如何摧殘人的電影。
抗日時期人民窮困潦倒,一位母親突然闖進戲劇班,把孩子交給領頭,便消失在了大雪中。
這名孩子便是小豆子也是後來的程蝶衣,初進戲班,被每個人欺負,只有小石頭(段小樓)護著他,十分照顧他。
倔強的小豆子,即使知道自己說錯臺詞,也不願意說:我本是女嬌娥。一直說:我本是男兒郎,一次次的被師傅打罵。
最終也是被抹平了稜角改口為:我本是女嬌娥。
隨後便一步步攀升,小石頭和小豆子最終成了」角兒「。
可小豆子的性格也隨著那句:我本是女嬌娥,而變成了女嬌娥。
小石頭唱項羽,小豆子唱虞姬。
可「項羽是假項羽,虞姬是真虞姬」。
電影中有個小細節,唱完霸王別姬後段小樓馬上就卸下了他的妝容,而程蝶衣卻一直是那個妝容,可見他真正沉浸在了虞姬這個角色中,可是霸王是假的。
程蝶衣把戲劇當成了他人生的全部,人們常說他是「不瘋魔,不成活」,可他只是不想當個「俗人」罷了。
而段小樓只是把它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除了唱戲。他也去妓院,也吃喝嫖賭,他是個享受世俗的「俗人」。
時代一次次的變遷,從民國,到抗日,再到新中國成立,時代變了,但他們還唱著京劇。
文革時期,段小樓與程蝶衣被掛上「京劇惡霸」的罪名拉上大街批鬥。
「假霸王」段小樓,醜態盡顯,驚慌失措的被折磨的不堪入目,而倔強」真虞姬「程蝶衣,仍然始終不與世俗苟同,保持著自己的底線。
在逼迫下,段小樓與程蝶衣互相揭發,剛烈倔強的程蝶衣無法忍受背叛,而段小樓卻是個只為苟活而不顧一切的人。
電影結尾,段小樓與程蝶衣再相見已是相隔十一年,他們又扮演著霸王與虞姬,正在同臺排練。
此時程蝶衣回想起小時候總是念錯的臺詞,便脫口而出: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程蝶衣醒了,原來他是男兒郎,他又不是女嬌娥!
在唱到虞姬拔劍自刎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霸王」腰上的劍自刎了。
如同真虞姬一般,倒下了。
又如這句臺詞一樣」不瘋魔,不成活「。
因為他醒了,所以他也不成活了,他醒了,所以虞姬也就沒了,隨著時代的變遷也一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