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聞《平凡的世界》是同學推薦閱讀書目,印象最深的還有同一時間的《穆斯林的葬禮》。或許是獲得了同一屆茅盾文學獎的原因,在我的記憶中,他們總是密不可分。然而我早早的閱讀完了後者,卻對前者猶豫不決,遲遲不敢翻閱。初時只是單純的覺得名字過於大,無論是「平凡」還是「世界」,都不是一般的文字能夠支撐的起來的格局。後來電視劇播出,我又收到來自父母的推薦,或許是電視機上轉瞬而過的場景:黃天厚土、藍色的布衣和從未見過的木棍粗布支撐起的帳篷令我受到極大的震驚,我更不敢去翻閱,我生怕觸碰到那個鮮血淋漓而又慘不忍睹的時代,生怕自己會被這久負盛名的文字帶入其中而久久不能自拔。

之後又是無數次翻開,每次只敢讀一點。整個故事起源於文化大革命的末尾,貫穿了整個徘徊彷徨的時代,直到改革開放的前夜,最後決起而飛,扶搖直上。一切的一切改變,藏在字裡行間:商人人多了起來,街上熱鬧了起來,甚至小偷也多了起來。然而這一切,影響著黃土高原上一個小山村的一切似乎並沒有真實的改變什麼。富裕的人還是富裕,貧窮的人還是貧窮,平凡的人依然還是那樣平凡。田氏兄弟的命運改變了,但是更多的人還是照著既定路線走。
《平凡的世界》講述了西北農村十年的巨大歷史變遷,是以「人」為主角,串聯起了這幾年的大風大浪、起起落落。在路遙的筆下,「平凡」是生老病死,是人的喜怒哀樂;而「世界」就是像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交換命運的田氏兄弟。在字裡行間道盡了殘酷現實與美好理想的衝突與對立,這一切的一切恰好體現出來了,書中的這個世界永遠都是「貧窮」和「富裕」對立存在著的。或許這個路遙自身的經歷也有關係。

孟子說: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整本書,以孫少平開始,以孫少平結束,他自尊、驕傲,同時也帶有勞動人民樸實的勤勞和善良,有著對遠方和城市熱切的希望,還有一個支持他、包容他父親,也有一個足以支撐起下一代的大哥,我們看到了他在文章開頭令人感同身受的飢餓,也看到了他在最後選擇離開城市的毅然決然。他足夠幸運,又足夠不幸,他沒有跌宕起伏的經歷也沒有盪氣迴腸愛情故事,他不足以成為一個小說主角,他又成為了路遙筆下的主角。他用整個生活譜寫了整個時代的樂章。《平凡的世界》飽受爭議的部分也正在此,部分人批評雖說書名「平凡」內容卻過於理想化了。包括田曉霞和潤葉的愛情來的那麼不切實際,包括孫少平家庭裡貧窮但又充滿著家人之間情感的氛圍。但是通篇來觀,這本書裡面的結局沒一個稱得上是「幸福」,就像是生活中一絲絲難得的甜味,衝不淡那綿延不絕、已經醃澤入味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