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是元曲裡最膾炙人口的雜劇之一。它有五本二十一折,在篇幅上是一本四折式雜劇的五倍。《西廂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王實甫和關漢卿。比如,明代凌濛初《西廂記範例十則·一》就認為此劇「前四本為王實甫作,第五本為關漢卿作」。關、王的本子在文學史上通常稱為北《西廂記》;本來沒有下圍棋的場面。在元代,比關、王二人年代稍後,一個姓王的讀書人看了《西廂記》覺得餘香滿口,回味無窮——心理感受和林黛玉初讀此書大概類似(《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但也有些遺憾,竟然沒有提到圍棋,於是專門續了一折,這一折稱作「圍棋闖關」。
連環畫《西廂記》封面 王叔暉/繪
在「圍棋闖關」這一折,崔鶯鶯一上場就說:「自從寺中見了那秀才,便有些心中放不下,況兼昨夜妾身焚香拜月之時,他(按:指張生)到牆角邊吟詩,我也依著他韻腳兒和了一首。我想著那秀才詩意,好生關妾之情,使我繡房中身心俱倦。」就是說,這一折在時間上是鶯鶯和張生月夜吟詩後的第二天,它應該插入《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後。鶯鶯的自白還表明,在這樣一個「月明花落又黃昏」的春夜,少女愛情已經萌動、生長,顯得無情無緒,難以排遣,只有「銀燭照幹雙淚眼」。作為貼身服侍者的紅娘,把鶯鶯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明白少女之心,對小姐體諒關切,積極謀劃,希望幫助排解懷春者的鬱悶,說:「今夜月朗風清,雲收雨霽,後園景物撩人。佳期難再,何不一觀,少舒倦怠也呵。」
於是,二人就到昨夜吟詩的後園去遊玩散心,「月色如銀」,和昨夜也沒有太多差別,逛了一會兒,還是覺得無聊。於是二人另闢蹊徑,決定,「就萬花亭這壁,下數著大棋」,看誰弱誰強,比個勝負!一邊下棋,鶯鶯還一邊像考官一樣問紅娘:「圍棋之說有道,棋啟於何氏?中間機關勝負攻守之法,必有說焉?」紅娘回答說:「圍棋之道,其來尚矣。昔古有丹朱不肖,堯設此以訓之。其理微妙,非智者不能明。故局方正,像地利也;道必神明,正直德也。子用黑白,別陰陽也;駢羅布列,效天文也。四象(按:指日、月、星、辰)既陳,行之在人。蓋上有天地之象,中有五霸之權,下有攻戰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古書有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紅娘的這段話,對中國圍棋的歷史和特點做了簡明的概括。她最後說的「古書有雲」,實際上是孔子的話,見於《論語·陽貨篇》。
接下來,紅娘又唱了六支曲子,發表她對圍棋的見解:
【牧羊關】自從堯曾置,丹朱教演習,黑白著陰偶陽奇。造化有億萬千端,疆路止三百六十。錯綜周天數,列布渾天儀。千古萬窮秘,神仙不測機!
【隔尾】採樵爛柯光陰逝,嘔血成圖妙算奇。死裡逃生個中意。若是諗知,這個就理,勝固欣然敗亦喜。
【牧羊關】袖手傍觀易,臨輸悔後遲,但當局個個著迷。守成要顧後瞻前,用戰在徵東擊西。未做眼防點破,才得手便斜飛。門有總關處,棋無兩面持。
【罵玉郎】尋思使得心腸碎,宵廢寢,晝忘食,知難見可觀乎勢。局面危,拈上難,衝開易。
【感皇恩】撞著勁敵,誰肯伏低。用機謀,相數算,廝騙欺。逢生勿擊,遇劫先提。滿備贏,一著錯,便差池。
【採茶歌】得便宜,便收拾,成功一路是強的。十九縱橫白與黑,多人迷誤少人知。
這裡說「勝固欣然敗亦喜」,「當局個個著迷」,「棋無兩面持」,「一著錯,便差池」,「但便宜,便收拾」。如果不是對圍棋頗有研究,老於此道,誰能道得出此中甘苦?這盤棋尚未下完,卻被聞風而動、跳過牆來的張生給攪了!鶯鶯和紅娘一見生人上場,趕緊回繡房去了。所以,這盤棋的輸贏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但由「圍棋闖關」,我們明確地知道,元代圍棋的社會地位比前代高得多。歷史的早期,比如春秋時候。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要求學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要求學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者也。」「射、御、書、數」,加上「禮、樂」,稱為六藝,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人》。可見,當時,讀書人要研究詩、書、禮、樂,要實踐禮、樂、射、御、書、數。當時,詩歌和音樂具有同樣崇高的社會價值,射箭和駕車是上層人士要掌握的技能。從紅娘上面引用孔子的話看,圍棋瞠乎其後,只算是比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略勝一籌。元代圍棋的地位突飛猛進,它已經和詩歌具有同樣的地位——「圍棋闖關」折插在鶯鶯和張生吟詩之後清楚表明這一點。圍棋地位的提升,對促進圍棋技能的發展大有裨益。(作者:周巖壁,系文學博士,著有《想不到的西遊記》)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0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