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劇院《西廂記》全劇
去年冬天一個晚上,接近午夜時分,公眾平臺「越劇之家」現出一個視頻節目,即上海越劇院明星版《西廂記》的錄像。打開視頻立即被最先出場的,由錢惠麗飾演的張生所吸引。她那穩健的台風,瀟灑的亮相,自如的演繹,以及悅耳的唱腔,立即引起我的注意,一直追隨著劇情,一場接一場地堅持到深夜,全劇結束才作罷休。同時對這位越劇名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圖片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西廂記》的故事家喻戶曉,劇中人物不多,但其流傳甚廣。越劇《西廂記》是一出典雅清麗的詩劇,也是上海越劇院的保留劇目。該劇根據元代王實甫的雜劇改編而成,是描述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邂逅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進而發生愛情的故事。擔綱主演的是被譽為「鐵三角」的錢惠麗,方亞芬和張永梅,分別代表徐、袁、呂三個不同的流派。這是2016年在長安大劇院的實況錄像,其演出水平遠遠超出了以往。據說此劇已經拍成了3D電影,劇中主要人物仍然由錢、方、張聯袂主演。可謂是陣容強大、水平高超的一場演出,令人賞心悅目、餘音繞梁、過目難忘。
這部劇中人物服飾裝扮都十分精緻典雅,無論是張生的風流倜儻,鶯鶯的端莊開朗,還是紅娘的俏麗可人,都給人直接美的視覺享受。然而,最讓我欣賞的是張生的唱腔以及表演。越劇作為我國戲曲第二大劇種,流派紛呈各具特色,後起之秀不計其數。錢惠麗的大名雖然早有耳聞,卻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早年電影《紅樓夢》和《追魚》傳播,一代宗師徐玉蘭早已成為我的偶像,由此愛屋及烏,不僅對徐派唱腔情有獨鍾,對徐派傳人也多有關注。總覺得眾多弟子模仿痕跡太濃,鮮有超越老師者。但是《西廂記》中錢惠麗的演出,顛覆了我的以往的固有印象,被她精湛出色的演繹折服,稱她為越劇第一女小生絕不過分。為此我在網上搜索越劇《西廂記》各個版本、各類演唱,經過反覆觀賞和對比,可以肯定地說,能夠精心塑造張生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氣質,準確刻畫其才華出眾、善於謀略的擔當,錢惠麗的演繹無人匹敵。
3D版越劇電影《西廂記》劇照
最能體現《西廂記》那種迂迴曲折、柔腸百轉的情緒非越劇莫屬。而上越復排的《西廂記》,從選角到劇本花費了無數心血,劇本大量保留了原元曲劇本臺詞,譜以悠揚動聽、婉轉纏綿的江南絲竹,高唱低吟而使人回味無窮,再輔以大量的韻文對白,十分端莊文雅,既符合人物身份,也給了觀眾最佳的感官享受。
「小生」是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指扮演青年男子。「女小生」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學風貌,從欣賞的角度來說,觀眾對女小生的關注也更為強烈。越劇擅長表現才子佳人的文戲,其中以文質彬彬、知書識禮的男主人公為主。他們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用女小生來表現舉止文雅、風流倜儻的古代人物,比男小生更有表現力,具有男小生不所及的審美意蘊。俗話說:「看越劇,看的就是小生。」 由女人扮演男人,首先在視覺上是一種帥,但這帥氣裡又有一種秀,一種俊朗。
錢惠麗是越劇界女小生中的佼佼者,她扮相俊雅嗓音明亮,表演富有書卷和陽剛氣。無論長相身材,還是嗓音氣質,具備了越劇小生的基本條件,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很快脫穎而出。別具一格的唱腔特色,獨樹一幟的舞臺氣質,在她身上逐漸形成。錢惠麗在《西廂記》中:表演有形而不失流暢,眉目傳神而不失細微。無論在初見驚豔、跳牆赴約,還是長亭惜別等場景中,都將張生的痴情演的得心應手、惟妙惟肖,使人覺得這就是那個鶯鶯愛慕的張生:聰明機智英俊瀟灑,才思敏捷風流儒雅。 「宜噌宜喜春風面」「一更後萬籟寂無聲」,這兩個膾炙人口的唱段實為經典。其音色、唱腔與唱詞的融合度十分貼切,劇中大段精彩唱段讓人過目難忘。
《西廂記》選段 錢惠麗 方亞芬
更為欣賞的是《西廂記》「寺警」中錢惠麗的出色表演。「俺來也!」一出場,那段「五千眾劫佳麗合寺被圍,護佳人救眾難捨我其誰,我搖動這筆尖兒把賊兵退,我自有調兵符靖亂拯危。」四句紹興大板聲情壯激、氣勢磅礴,託出臨危不懼出自一介胸有成竹、無畏豪邁的書生,亮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色彩。兵圍普救寺出現了情節逆轉,激烈的戲劇衝突中,鮮明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愛情的發展也得以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突起的波瀾衝突,製造了緊張的氣氛,原本窒息、停滯的愛情卻在在急風暴雨中陡現生機。沒有這一個突發事件,就不可能發生其後跌宕起伏的情節,也不會促成崔張二人的美滿姻緣。錢惠麗這幾句紹興大板高亢激越,很有氣勢和擔當,表現出張生非凡的膽識才智,同時也流露出聽得可娶鶯鶯這一喜訊時的興奮激動,這一舉動使得張生在眾僧、鶯鶯、紅娘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錢惠麗的演唱顯示了她紮實的功底,其獨一無二的嗓音,聲情並茂收放自如,演繹得真實生動恰到好處,給觀眾留下了張生不畏強暴膽略過人的堅毅形象,更加豐滿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成熟。
一齣戲、一個演員,能夠引起如此轟動並不多見,作為外行,只能從審美的角度來說,華服美飾唱腔悠揚,在我這個稱不上越劇迷的人更是稱奇。平時很少看戲,一來戲曲非我最愛,二來也沒有時間去欣賞。但就是這偶然的巧遇,讓我徹底喜歡上了《西廂記》,來來回回重複觀賞欲罷不能。每一個成功的演員都有各自的強項,在演唱方面也各有千秋。但是綜合比較下來,越劇女小生錢惠麗堪稱第一當之無愧。原因在於:她並非一味模仿前輩的演唱,而是在傳承徐派風格的同時,也溶入了自己的特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徐派錢腔」就是最好的證明。
錢惠麗說:「演員不應該只是演行當,更應該賦予每一個角色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所以,我總是滿懷希望地不斷尋找更好的戲,更特別的角色來挑戰自己、突破自己。」1983年,從浙江來到上海拜師,30多年走下來,錢惠麗已從一個懵懂的小姑娘,成長為現在越劇舞臺上的臺柱,將徐派藝術高亢、激越、灑脫的演唱風格演繹的細膩傳神韻味十足。北京的專家也讚嘆:「像這樣能塑造人物的演員非常難得。」
錢惠麗韓非子造型
對傳統的劇目需要繼承毫無疑問,因為那是越劇的精髓。但是僅僅局限於傳承,顯然跟不上時代步伐,更需要推陳出新,創作新的劇目,塑造新的角色。還需要結合自己的聲腔條件,唱出更富特色的徐派唱腔,這才是真正的發揚光大。一般老觀眾的欣賞水平,總是停滯於模仿、著眼於像與不像之間,這只是最原始、最本能的低水平欣賞。越劇需要與時俱進,故步自封沒有出路。在這方面,錢惠麗的意識相對超前,她沒有躺在以往的成績中忘乎所以,雖然她演出《紅樓夢》已經有兩千多場,她演繹的賈寶玉已經深入人心。她非但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先後排練和主演了越劇《啼笑因緣》《舞臺姐妹》,以及獨樹一幟的《韓非子》等新劇目。正是在這種拼搏過程中,敢於挑戰、勇於超越,歷練了自己,贏得了榮譽。
形成自己的聲腔和表演特色,進而能形成自己的藝術流派,這是很多有成就的藝術家共同的目標。「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錢惠麗並不諱言自己也有這樣的藝術追求。唱情、唱人物,不能只為了凸現某種聲腔,而簡單重複所謂「特徵性旋律」,這是她始終堅持的「流派唱腔觀」,流派貴在一個「流」字,即使同樣的旋律,用來塑造不同的人物,也應該用不同的唱法來演唱。在此基礎上,唱腔與表演融為一體協調統一,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流派。
欣賞錢惠麗的表演是一種享受,她天生麗質,舉手投足永遠是那麼優雅,她那高昂的唱腔,俊美的扮相,給人印象特別深刻。她的表演節奏流暢、對比強烈,往往能夠產生震懾人心的劇場效果。演唱某些大段,激情飽滿、極具氣勢張力,令人大有「繞梁三日之感」。在徐派旋律豐富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更多發揮她中音飽滿有力的優勢,再結合自己的高低音,唱出人物的個性和特色。其演唱運腔嫻熟收放自如。塑造出許多全新的人物,即使挑戰再大,都願意去嘗試。富有開拓精神的錢惠麗,並不滿足於今日的成功,正所謂:最後的角色永遠在創作中,更高的藝術之峰需要去攀登。
一出越劇《西廂記》,不僅欣賞了劇本本身的魅力,也欣賞了越劇獨有的魅力,林林總總,皆是一番美的享受和回味。
— END —
本期編輯:東方笑
☞ 官方QQ群:208896494
☞ 投稿郵箱:iyueju@126.com
☞ 合作諮詢:0571-58121705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