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降臨》,改編自小說《你一生的故事》,在這本科幻小說裡,作者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你能看見這一生從開始到結束的所有細節,你會做出改變嗎?
閱讀卡洛·羅韋利《時間的秩序》時,我突然就想起了在這句話,想到我們所謂一生的故事,說到底也就是每個時間節點事件的集合,想到我們賦予時間的意義,最終時間其實是從我們生活中偷偷隱匿,慢慢消失的。
甚至可以說,時間從來不復存在,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們回顧一生,沒有時間,只有記憶。
或許這是我這個感性的人,在讀完《時間的秩序》後最大的感受,但顯然每位書友都有自己的感悟,精選了十位網友的回答,或許會給你更多啟發!
書友【靈兮】的回答:《時間的秩序》: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持久的幻覺。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首海桑的,關於時間的詩歌《好不容易老了》:
我們被一次次懲罰又被一次次原諒光陰似疑寸寸爬行的麼那麼多一腳踩空的日子終於活到了今天我可不想再做一次孩子不願意再年輕一回好不容易老了我的身體裡早已落葉紛飛我就是那個來看你的滿頭白髮的人
不得不說,那一句「我的身體裡早已落葉紛飛」讓人倍覺傷感。我們無法停止時間的流逝,無法面對失去的青春,這是文藝作品中常常涉及的內容。
然而在《時間的秩序》這本書中卻提出了一個不一樣的認知角度:時間本不存在,時間僅僅代表著熵的增減。
作者在書中說道: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這些都是苦,因為我們必須失去我們所擁有的以及所愛的。因為一切生起的必然滅去。使我們受苦的不在過去或未來,它就在那兒,現在,在我們的記憶裡,在我們的期待裡。我們渴望永恆,我們忍受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因時間而受苦。時間即苦。
放下書,我感到有種釋懷,我想時間也許更像一把標尺,用紅紅綠綠的橫線用來標記著我們的記憶和經歷。世界上的變化,事件之間關聯的時間結構也許只是幻象。
超越時間的最佳方式是在神交中,因為共同的感情和思想,你的時間與對方的時間高度重合,無論對方處於哪個時代,哪種身份,都不會妨礙你們在超於時間刻度中神交。
時間是有彈性的,可以摺疊和伸縮,可以有無限多的軌道,我們和先人在多維的時空裡不斷相遇相知。所以對時間的視角決定了你是誰,和宇宙的永恆相比,這世間生死住滅,滾滾不息,人們永遠都在焦慮,擔心沒有把握住機會,擔心沒有最大化地使用時間。
但我們關於流逝的時間只是一種慣性思維,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持久的幻覺。當我們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時光的流逝,對於理解生命的變化和無常便也能豁達起來。
書友【XZ】的回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的流逝,時間的不可逆轉,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當深入去思考時間的本質時,一切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了。
時間是什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實體?還是一種人類精妙的理智建構?
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變化的量度。牛頓認為,時間是一種實體,即使沒有變化也有時間流逝。愛因斯坦整合了二者的概念,告訴我們,時空是引力場,時間是與空間幾何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幾何的一部分。
現代物理已經證明了,時間不是統一的、均勻的,時間不是絕對的,客觀且統一的當下是不存在的,我們的現在不會延伸到整個宇宙,就像我們周圍的一個氣泡。
時間有方向嗎?我們感慨昨日之日不可留,感慨一日難再晨,人無再少年。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過去留下的有美好的記憶,也有未盡的遺憾;我們可以塑造未來,未來有無盡的不確定性,有無盡的可能。時間,在這裡總是指向未來的。
然而,現代物理再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時間是沒有方向的,牛頓的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方程、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量子力學方程裡,都允許事件發生的可逆性,無法區分過去與未來。
唯有在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熱量是單向不可逆的,熵的高低表徵了過去與未來的區別。而熵是我們模糊的視野無法區分的不同排列,當把世界的微觀狀態全部細節納入考慮時,過去與未來的區別就消失了,時間的方向性也就消失了。
那麼,時間到底源自何處?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當我們逐漸去理解時間的一些特性時,卻發現也許一切只是源自我們本身這一特殊的物種,及我們所在的物理系統與世界的相互作用。
因為人類自身的短視,我們用模糊的方式看待世界,從我們的視角,宇宙的歷史是一部熵增的歷史,從有序逐漸無序,時間總是流向低熵的狀態,熵增的過程,熱量減少,同時留下了各種痕跡,包括我們的記憶。
人類的大腦適應了有痕跡的過去,人類的記憶把分散在時間中的過程聯結在一起,而這些過程又組成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我們認為未來是開放的,我們以為時間是流逝的。
然而現實不似所見,我們看著太陽東升西落,實際上,旋轉的卻是自己。也許,我們感受著時間的流逝,實際上,流逝的卻是自己。
書友【見澄】的回答:《時間的秩序》裡面很多理念是讓我非常震驚的,不是因為顛覆了我原有的認知,而是我發現近代科學的很多研究居然和道家思想、以及一些傳統神話很像。
最明顯的就是:時間在海拔越低的地方流速越慢,這不就是天上一天人間一年麼?
以及「世界是由事件、發生、過程、出現組成」,這個在道家學說裡有一個很有趣的對應:十二長生。十二長生其實就是事物變化的一個階段,五行生滅旺衰,世界是由萬事萬物變化的過程構成。
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就在於一個「易」,世界是變幻不停的,唯一不變的只有變本身,由此展開的很多道家理論都必須從「變」的角度看,這也和現代科學的理論契合。
說回時間的事,道家有一種佔卜的技藝叫梅花易數;我學習梅花易數的時候總是覺得很玄妙,為什麼根據時間起卦,得到的卦象可以預知未來呢?時間在這些變化,在事件的起滅中究竟扮演著一個怎樣的作用?
或許這是一個易學與現代科學不一樣的地方,根據量子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們認為未來不可預測;然而神秘的東方古學已經證明佔卜、風水、命理的存在。我其實更偏於相信宇宙是在按照既定的軌跡發展。
作者在書後半部分說,「記憶把分散在時間中的過程連接在一起,而這些過程組成了我們」。也就是說,「我」其實是指我存在於世間的所有過程,而不是一個個體的我,記憶組成了我,我是我自己的時間。
那麼再聯繫時間膠狀理論,「我」的整個過程也是一團膠狀,那麼從一個點預測另一個點就是可行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時間,窺探這條軌跡。
而牛頓認為,時間獨立於事物、自主流動。哎,你說巧不巧,道也是渾然天成、先於天地萬物的。所謂道生一,道是混沌、是太極點、是道路、是道理、是生命的軌跡,或許就是時間。
書友【吱嚀】的回答:《時間的秩序》:自亞里斯多德的時間是對變化度量的觀點,到牛頓即使沒有變化,時間也在流逝的觀點,再到愛因斯坦整合這兩者的觀點,得出時間是與空間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幾何的一部分。
闡述了時空理論的發展歷程,但給我感受最深的卻不是對時間的認知,而是對事實真理的認知,我覺得我們永遠都不能與真理並肩而立,我們只能在真理後面苦苦追尋,而我們與真理之間的距離甚至難以計量。
我們對時間所有的理解都是暫時性、階段性理解,我們不可能全方位的去歸納它,更何況它本身的運行規律也許都是在變化的,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是對的,又都不全對。
所以我覺得對個人來說,重點不在於從科學層面是如何解讀時間的,關鍵是於你而言時間意味著什麼,對於有的人來說是重複,對於有的人來說是享受,對於有的人來說是改變……
在日常生活的某一時刻,突然會覺得我正在經歷的這個場景似曾相識,有時我甚至可以確定我以前沒有置身過這個場景,但在當時那個短暫時間中,我卻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我問過周圍的人是否有過這種感覺,她們中一部分人也有過這種體驗,我就覺得這可能是我們還未認識到的時間的秘密。
書友【】的回答:記得曾在夏季夜晚繁星密布,星雲交織時,瞭望遠方的山脈,頗感空靈寂靜之美。不禁好奇地球表層上是大氣層,再往上飛離地球進入太空,距離我們遙遠的星系在發生著什麼,彼時的坐望山巒的開闊感,與遐想中的宇宙廣袤未知一比顯得是那麼渺小。
而一翻開《時間的秩序》就發現,「當下」並不存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沒有區別,我們啟程的時候,時間的形象還是我們熟悉的樣子,然而這幅圖景已經土崩瓦解。我們逐漸駛向一個沒有時間的宇宙,與我們經驗的時間背到相馳。
作者一點點帶我們理解時間到底為何物,它所不為人知的特性,再回程闡釋了我們的時間感知是如何出現的。整個閱讀旅程有些顛簸,但收穫良多,也十分感嘆於物理學的宏大與奇妙。
大多數時候都以為關於宇宙的未知面多是物質的,是由還未被發現的「東西」組成,直到讀了本書,宇宙的、世界的時間結構與通常理解的時間截然不同,也不曾想物質的世界其實是事件的世界。
可想宇宙的未知不止於此,整體與局部常常有這種關係,人們還未了解到宇宙的某些奧秘,只能先按已有的認知度量。如果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我們離理解時間為何物更近了一點,那麼這本書是真真正正地為我們展開了時間之謎。
自然科學之美不僅在於它的思考與揭露,還美在追尋它的過程,記憶比較深刻的是作者開篇就駁斥了一些人們所提出的某些問題根本沒有意義,正如結尾所述「當我們無法精準地表述問題時,通常不是由於這個問題十分深奧,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假問題。」
研究事物,探索複雜事物之謎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個迷人與特殊之處,因為邏輯與理性之美有時不遜於感性之美。
書友【莊莊】的回答:儘管一直以來都被物理折磨的體無完膚,但我一直覺得學習物理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因為物理賦予人求真與探索的能力。
讀了這本書,覺得作者是一個很善於求知,並且具有幽默性的一個人,他用了儘可能簡單易懂的話語來向我們描繪時間,像是一個孩子極力地向周圍宣傳他所喜好的事物,孜孜不倦。
儘管如此,其中很多的專有名詞還是讓我覺得晦澀難明,但也很感謝他向我們揭示了時間的含義。
看完書,對時間有了更多的認識,但我仍不能具體的說出時間究竟是什麼?但是我很喜歡「流動」這個詞,因為時間無處不在,卻又留不下,捉不住,而「流逝」所攜帶的就只有對光陰飛逝的無奈和感慨,讓我總覺得有一股憂傷的意味在其中。
「時間就像是個巨大的怪獸,你沒有耐心時,它像蝸牛一樣慢慢爬,你有耐心時,它又像羚羊一樣狂奔。」我常常憂傷自己不能做時間的掌控者,總是讓時間從指縫溜走,也只能希望諸君與我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勸君惜取少年時。
書友【追風】的回答:在書本一開始,我就被卡洛羅韋利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吸引了,當然,如此美的譯文當然少不了楊光的功勞。
閱讀書本的過程,讓我想起小時候坐在電視機面前觀看《走進霍金的宇宙世界》的經歷,那時的我比現在對宇宙天文更加著迷:宇宙有沒有盡頭?宇宙之外是什麼呢?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天文物理的世界喪失了很多的好奇心。而如今看這本書,我通過卡洛詩意的語言,和充滿人文氣息的思考,帶入到沒有時間的奇妙世界中。
時間對人類的日常生活而言,更多地作為一種度量單位,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和人們的生活以及觀念,而對於那些孜孜不倦地想要尋求自然、宇宙、存在、時空的真理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
不可思議的是,從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萌生了時間的意識,而對於整個茫茫宇宙而言,時間卻是不存在的,這或許可稱之為永恆、神性的光輝,我有這樣的感受來源於卡洛序言的一段話:一片大風颳過的空白,幾乎失去了時間的所有痕跡…
一個被剝離至本質的世界,閃耀著荒蕪與惱人的美。我研究的物理學方向——量子引力嘗試去理解這極端又美麗的景象,並賦予其自洽的意義。為這個沒有時間的世界。
當我看到這段話時感到無比激動,我仿佛感受那個沒有時間存在,只有永恆;沒有意識,只有美麗的世間萬物客觀地呈現在我眼前的世界。
如果卡洛只講述了我們對時間的片面認識以及關於時間的真相,這個真相或許會令許許多多人感到困惑,因此本書的第三部分以極具人文主義精神的角度,講述了時間的出現依尋人類的尺度,對人類而言意義重大。
正如卡洛所言,物理學幫助我們免於情緒,穿透層層迷霧去理解時間的真相,然而最終,「時間的情感維度並不是阻礙我們客觀地理解時間本質的迷霧,也許時間的情感正是時間對我們而言的樣子」。
也許,我們對生活的渴望、對生命的追求均來自於我們對時間的感悟。時間,雖然不是宇宙的真相之一,卻是人類熱愛、希望、憧憬、恐懼、焦慮、失落的來源,或者說,是人存在的證明。
書友【啊嗯。】的回答:果不其然,前兩篇章的理論介紹最終還是回歸到我們人類的自我感知,和視覺等唯心主義的角度。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牛頓晚年也轉入研究神學,莫非物理學科學最終與哲學和神學有些微妙的聯繫。美中不足的是本書沒看到佛教與科學的相關論述。
楊振寧教授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時談到: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佛學。
看完本書後我覺得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哲學式探索依舊沒有答案,宇宙是否存在時間?過去、未來的區別如何定義?這又有什麼意義?它已經超越我們的感知能力。
但是本書第一部分從物理學科學發展的角度解釋:時間如何分布——引力場,時間如何發揮作用——熵,熱量一個個物理概念的提出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為我們提供了眾多了解外界事物的視覺。
亞里斯多德、牛頓的定義也僅僅是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思維方式。書中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揭示了時間的「無」,時間的存在在於我們人類的範疇裡。作者對時間的深度思考與哲學式的提問充滿了奧妙,哲學式的思考和探索雖然看不到實在的結果和「答案」,但是真的太有趣啦~本書真的需要好長時間消化……
書友【輕歌】的回答:本書談的是物理學上的時間,它是屬於科學上的問題,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遠。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物理學以外的時間。這兩個時間既交叉又分離。
朱自清在《匆匆》中寫道:「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
這是多麼深刻的無奈。所以,誰也不要說,人類是世界的主宰,在人類之上有個時間。我們只能像羔羊一樣臣服於它。
每個人在時間的長河中只能佔有那麼一小段,那麼,儘可能地讓這一小段發光,這就是人生。時間給了你,那你就無愧於時間吧。
書友【進擊的石頭】的回答:牛頓發現了引力,並闡明了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天體相互吸引運動的規律。但他認為自己只是找到了解釋這一切的工具,並不認為自己找到的是真相。
愛因斯坦解釋,時空像是緻密光滑的網狀結構,有質量的物體放在上面,就會使時空扭曲,形成一個鍋狀的形態,小質量的天體在大質量天體的「鍋」裡旋轉運動。
這裡我們補充說明一下,如果我們把一個玻璃球丟進鍋內,玻璃球會在鍋內沿橢圓形軌道運動一會兒,最終落入鍋底。這裡,讓小球落入鍋底的力不是重力或引力,是摩擦力,因為摩擦力,小球速度越來越慢,軌道就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就落入鍋底了。
太空是光滑的,沒有摩擦力,所以地球一直在太陽的「鍋」裡運動,月亮一直在地球的「鍋」裡運動。此時,愛因斯坦也認為自己找到的僅僅是解釋的工具,不是真相。
霍金認為,宇宙是從一個絕對的「無」的奇點裡「炸」出來的,奇點是時間和空間的開始,黑洞是時間的終結。能量耗盡的大質量天體無法支撐自己的形態,最終坍縮成一個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導致其周圍的時空扭曲成一個兜,變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連光都無法逃脫,所以我們看不到它。在此之前也聽說過,黑洞跟前時間幾乎停止。
看了時間的秩序,我才系統的思考了時間,原來時間是動態的,速度,溫度,甚至離大質量天體的遠近都在影響著時間。我想光不是逃不出黑洞,是沒有時間出來。但這裡時間幾乎停止,或許在宇宙的最深處,奇點處,時間才真的是停滯的。
所以,宇宙這138億年,對於奇點處或許只是轉瞬之間。古人說,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原來是真的。
奇點是唯一的過往,黑洞是停滯的現在,我們只是隨風而逝漸行漸遠的未來。
以上就是本期讀書會精選的書友分享,再次感謝本期參與的所有書友。
文 | 讀書會觀點集合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