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什麼都明白

2020-09-29 人物


很多關於寧浩的報導中,都會出現一尊「鬥戰勝佛」的雕像。


8月底,《人物》作者在寧浩的新辦公室見到了他。那時,他正在趕《我和我的家鄉》的後期,搶工,這部由他擔任總導演的電影將在十一期間上映。他不斷地揉自己的雙眼。他有神經衰弱,睡覺時害怕任何的噪音。「幹這行的不都有嗎,人不就都這樣嗎?」他說。


新公司的入口處,還未收拾整潔的環境中,那尊「鬥戰勝佛」依舊兀自低頭沉思——這座雕像是潑猴成長為「鬥戰勝佛」的狀態,寧浩說,看著好傷感啊。他覺得在回憶人生經歷過的得失,而人生的真理就是失去。


寧浩這幾年沒有拍攝電影長片,他說是因為世界在變,荒誕不再是世界的主題,也因此不再是他作品的主題。他就是一面鏡子。命運則是童年動物園中在籠子裡晃樹的那個猴子。


以下是寧浩的講述——



文|戴敏潔

編輯|金石

攝影|尹夕遠


1


好多人老問我那個猴子的故事。那其實是個無聊的小事。因為那個猴子的確很無聊。


小時候,我們家樓下有一個動物園。那個時候大家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動物園就相當於現在的萬達廣場。那是一個免費的場所,因為可以翻牆過去。那也是一個證明自己能力的地方,看誰有辦法不買票,翻牆進去。

動物園就是我們的一個小社會,在裡面分成好幾撥不同的勢力,有十三爺派的,有黑龍潭村的,也有太鋼的孩子——籠子外面,那兒也是一個動物的世界,是一個江湖,兒童的江湖,特別生猛。不像現在去夜店都在晚上,那時候是趕早市,幸福的一天從早上開始。

每天早上,很多女孩子在那兒跳舞,跳那種集體舞,叫36步,走到哪兒踢一下,再轉個身那種,她們會著意打扮一番,去那兒走秀。男孩則是去打架,去釋放荷爾蒙,所以有時候不敢隨便去,要帶菜刀、帶棒子,都得有一些武器才可以。如果沒有引起什麼鬥毆,那今天就是和平的一天,否則就又得研究怎麼集結人,怎麼復仇。

那是一個很有趣的年代。動物園雜糅了廉價的兒童遊樂場和一幫青少年,動物園本身也是我童年很有記憶、青少年時期很有記憶的地方。

我記得有一隻很老很老的大象,晚年的時候它不愛看到陽光,永遠待在屋子裡頭,只是偶爾會看到,它從小窗戶裡伸出一個鼻子來。但是我知道裡頭存在著一隻大象,隔一段總擔心它什麼時候死掉了,總擔心它死掉了會不會被老虎吃掉,變成別的動物的食物。因為我3歲的時候摸過它,因為我奶奶認識飼養員,就把我帶進去摸了它,我一直以此為驕傲。我也會經常去看一看別的動物。每一個動物都有它們自己的情況。在我們那個鋼鐵城市裡,我沒太覺得獅子和老虎是很厲害的動物,在那個灰頭土臉的動物園裡,它們沒什麼性格,能活下去就不錯了。

在整個動物園當中,最有性格的就是猴子了,只有猴子是一個能夠跟你有互動能力的動物,獅子、老虎基本上都不搭理你,它們都不看你,跟人也沒有形成關係,但這些猴子是會有的。它經常會有情緒,如果你給它丟東西,它會給你呲牙,會扒著籠子使勁嚇唬你。

我每次看見它,它都在那兒拼命晃樹,我說這傻逼又在晃樹給別人看,後來發現沒人看的時候它也在那兒晃,我說那它幹啥呢,但是我反過來一想,它不晃樹它能幹啥呢,它不也沒事兒幹嗎,所以它就只能關在籠子裡晃樹。

18、19歲之後,動物園我就去得少了。那時候我去商業街溜達,看人,另一種動物。我沒事兒就騎個自行車一個人跑到街上去,也沒別的事情可以做。就去給路過的人畫速寫,觀察人,有的人就像生病的大象,已經到了暮年,我在畫他的時候就會想,他的人生是什麼樣的。有的人就像個猴子,惹不起,不要去招惹他。跟在動物園看動物是一樣的。


後來,動物園搬走了,搬到了臥虎山,我就再也沒有去過。



2


我小時候還很喜歡看《西遊記》,那好像也是我最早接觸到的電視劇。剛開始的時候,它不是一口氣播的。因為它拍了好多年,所以一開始就是每年春節聯歡晚會之後放兩集,只播兩集,然後明年的春節再播兩集。春晚1點鐘結束,不睡覺小孩就接著看兩集。然後一直這樣搞了三四年才一口氣拿出來給大家放,從頭到尾放一遍,那真的確實是非常的珍貴。

那時候全國第一偶像就是六小齡童,所有的姑娘都要嫁給他,都在給六小齡童寫情書,寄往中央電視臺。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對於小男孩來說,孫悟空就是我們的哈利波特,一個神奇的、有性格的東方大男孩,一個英雄。《西遊記》寫的是一個大男孩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的過程。最後它被封為「鬥戰勝佛」,但它還是一個男孩的時候比較可愛,因為純真啊。

鬥戰勝佛是被體制化了,這是一種廣義上的體制,就是每一個人都必將面對的人生——走進一個成人的世界,按照成人的標準生活,但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以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一個自由的、天真的,沒有被規訓的形象,那個時候對它的形容就是潑猴,就叫潑猴。

後來開公司,他們說給公司取一個什麼名字,然後我就想說孫悟空和動物園裡的猴子就挺好的,動物園裡的猴子是孫悟空的另外一面,孫悟空就是猴子,而壞猴子是它最好的一個狀態,一個童心未泯的英雄。

「壞猴子72變」是一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我把它看做是一個作品,我覺得我找到的青年也都是有性格的猴子。

2016年,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我想了兩個月,我一直在想,我的初心是什麼,我到底為什麼幹這事兒。其實我當時幹這事兒就是覺得我挺生氣的。2015年開始,有各種各樣的、亂七八糟的人都來拍電影。我並不是歧視別人來拍電影,因為導演也可以去寫書,也可以去幹別的,幹別的人也可以來拍電影,這是正常的。但是當時到了特別泛濫的地步,任何人就說我只要說有錢,我帶著錢就來拍電影,比如我回山西老家,好多煤老闆要投資拍電影,就一種我有錢的姿態,反正我有錢我就可以拍,不行我培養家裡的一個什麼親戚讓他學兩年不就可以了嗎?他也可以拍,他講故事挺好的。

那種氣氛讓我覺得特別的不舒服,真正站在行業的角度,我覺得受到了冒犯,覺得這是對於我所從事的行業的不尊敬。我拍一個電影,你們可以隨便說我也要來拍,我從來沒聽過哪個人說自己組織一支警察隊伍,去當警察。你們怎麼就非要到我們這個行業來攪合?你們又不是幹這個事情的。

如果你要幹,我每次都說你要去好好地讀書,去學習這個技能,而不是說我有錢我就可以來當導演、我就可以來拍。這灘水變得太渾了,我想我應該做點兒什麼,我能不能去找幾個朋友來,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來做電影,至少保證我們這個小環境還能做一些我們覺得力所能及的、像是電影的電影。我是一條魚,我就希望這個水能幹淨一點,讓我們自己活得舒坦一點,所以搞了這個青年導演計劃。這個出發點也許狹隘,但我覺得問心無愧。

我和文牧野見面時吃了一個火鍋,這之前《我不是藥神》的劇本已經有了,但我找不到合適的人拍。直到遇到他。他不說什麼虛頭巴腦的東西,挺關心本質的,一上來就說我要拍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焦點感很強,很紮實,又有很濃烈的情感,在情感中又有一種審美,都很符合片子的調性,就交給他了。後來電影取得很好的成績,這是他自己的修為。


寧浩擔任監製的《我不是藥神》

我相信道家的事情。道法自然,就認清一個事情的本質,關注最本質的事情,不要人為地推動。我只關注電影本身的事情,我不關注電影以外的事情,掙多少錢、票房,我都不關注。

在壞猴子裡,每個人都相處這麼久了,就跟同學似的,誰的長板短板我都知道。有時候,我會以一個破壞者的方式出現,說一說哪裡是不行的,比如這個大反派不太對,是不是應該再改改什麼的,但都比較籠統,不會給特別具體的建議。除了講內容的時候不能亂講,做監製還要學會什麼時候不說。比如,在你也沒有什麼明確的辦法的時候最好不要瞎說話。

這是我的一個工作經驗,我經常跟我的開發和製片人說,我說你們要首先學會的是不幫忙,學會不幫忙再幫忙,他說何解呀?我說你要是時時刻刻都幫忙,很可能是幫倒忙,像一個孩子要去學習,你什麼東西都幫他做,幫他弄,其實會打亂他吸收想通的順序。

我會經常看到很多劇本有的時候會有很多監製、製片人都不停地在說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是什麼,我說這幫人就搗亂,你們的意見都能聽你們自己當導演去唄,在這兒說什麼說,電影最後就是導演的工作,所以你要很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

這個我覺得就很像種樹,你需要給它陽光,需要給它水、土壤、環境,要了解這棵樹的屬性,知道它喜歡什麼,不是我喜歡什麼,而且你要知道這棵樹它想長成什麼樣子,不是你想讓它長成什麼樣子。

青年導演的前三步是最難的,一旦它的根系長出來發達了,它的成活率就高了。但它前面的致死率很高,因為要挪動它的根,它的根受傷了,你要保護它,一定不要讓它在前面死掉,讓它先活下來。比方說缺錢你要給他錢,你要想到給他賺點兒錢,不要讓他為了掙錢去搞劇去,去搞什麼,變成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另外你得想辦法讓他在頭幾年把根系長出來,然後慢慢他自己就可以了。

我喜歡租一塊地,然後在裡面種一些我喜歡的樹,種了幾棵銀杏,幾棵對節白蠟,幾棵松樹,還有幾棵果樹,其實就是弄了個果園子,把不同的樹種在一起。我每隔一個時間段只要沒事就會去轉一圈,去看看,就在樹林裡待著。我覺得其實那是一個道理,了解它,不要摧殘它,然後它要死的時候,保護好它,剩下的時候,別招它。

除非你遇到明確這是個坑的時候,我會告訴你這是個坑,搞這個事情有危險,那是個電閘,摸了肯定會死,剩下的時候,我就是照鏡子。我經常說,我就是個照鏡子的,我就是他們的一面鏡子。鏡子沒有意志,鏡子是幫你看鏡子裡的自己。不是鏡子好看你就好看了,鏡子不是濾鏡,鏡子是鏡子。

我也會拿他們當鏡子,大家都那麼年輕,我就照到自己老了。以前我走到哪裡都是最年輕的導演,現在我跟他們在一起,哎呀,原來我真的是大哥了,真的是老了。


3


疫情的時候,「壞猴子」很多電影項目都停了,但人生不就這樣嗎?連學校都停了,電影算什麼?對不對?不必太當回事兒。我覺得跟其他行業比起來,電影是微不足道的一個事,有啥可撒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地方都開放了,就電影院不開門,也證明了全社會都是這麼看的。

你要去反觀一下自己做的東西。如果我們拍的電影只是一個提供娛樂的東西,那它確實沒那麼重要。你還不如在家打遊戲、上網,一樣,也提供娛樂,受到衝擊電影院關門了,大家就去別的地方娛樂好了。我們一直在追求大一統的票房,我們的發行體系和宣發體系就想著追票房,就是會把電影逼向娛樂,電影就會降格。電影得有娛樂以外的價值,得有一點思考,一點藝術,才值得被保護。否則,學校都不開門,電影院憑什麼要開門?

所以,如果電影僅僅是一個提供娛樂的東西,那對於電影是不利的。

當然,你也不能完全忽視電影的娛樂性,娛樂也很重要,但你不能只提供娛樂。我的作品不拒絕娛樂性,但我從來不滿足就只有娛樂。它如果就是娛樂也沒啥意思,我總會找到一點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表達之外,要不然就給個美學,破銅爛鐵範兒的美學,讓大家去看一看那種特別的、亂糟糟的東西。我覺得「瘋狂系列」都是,有一種油膩膩、豐富的、混亂的、喧鬧的東西,油膩大叔和垃圾堆美學。

去年年底我在太原拍了一部短片,叫《巴依爾的春節》。是在一個特別有工業氣質的廠區拍的,很有我小時候的感覺,一個鋼鐵城市,機油味和鐵鏽色的。

我小的時候,煉鋼的那廠子裡頭都是黑的,什麼東西都是黑的,到處在噴那個白漆,「刷刷刷」,然後好多地下室裡都積著水。到處都是黑黑的,樹也是黑黑的,只有在春天剛發芽時候能見到綠色,然後過幾天它就變黑了。

澡堂子裡的水也是黑的。煤礦裡的工人都和黑色的東西打交道,他們要在澡堂裡洗乾淨,所以那個水是純黑的,可以撈出來寫字。所以我記憶裡的顏色都是灰和黑,很少出現色彩。一種白慘慘的陽光照射在每一個人頭上,陽光很亮人很黑,映襯著每個人都無所畏懼,不害怕陽光,不害怕風雨,很少見到下雨時候有傘或雨衣,下完雨地上的水也都是黑的,但我們都無所謂了,一個鋼鐵城市就是這樣。但因為裡面有人,有人就有青春,就有情感,就有歲月。

所以我拍的電影都是這樣,都是有機油味和鐵鏽色,他們說你拍的電影非常的髒,其實我覺得是一種破銅爛鐵的浪漫。破銅爛鐵不浪漫嗎?它本身就是浪漫的。什麼東西都有浪漫的機會和權利,我就是在那樣的環境長大的,所以它對我來說,有審美感,也有意思。


寧浩指導《巴依爾的春節》拍攝

我就是覺得藝術要有性格,有個性,但這些年一個非常讓我困惑的事情是,大家都在追求共性、安全和票房,拍得越來越沒個性。好像那個氣氛更多的是談票房、談生意,然後很少有人談誰的電影技巧怎麼樣或者誰更加有創意。無論從影評到觀眾、關注、回饋,我覺得藝術交流這件事情基本上崩潰了,變成叫藝術消費了,大家只是消費,單向的娛樂一下,並不能產生一種真正的雙向藝術交流。

很多人問我,如何看待《瘋狂的外星人》口碑的兩極化?我其實完全沒有在意這件事。

我覺得我們的電影評論,大多數還在一個文本層面上,也就是觀後感,我不是說絕對,也會有很多還是能明白更多層面的人的評論,但普遍主流都相當於一篇文章的讀後感,就是這個維度,這是一個非電影維度。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層面去探討電影本體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但是行業內又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根據本體的探討,甚至說根據藝術思潮的探討,到底是印象派還是後印象派,到底是現代派還是後現代派,其實沒有人理解或者care這件事情。

我care這件事,其實原本這才是嚴肅的問題,才是真正的藝術交流的問題,這才是藝術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而不是只有娛樂,好玩不好玩,逗不逗。

我覺得《瘋狂的外星人》是我拍得最好的電影之一,是非常出色的電影。它所談的問題和當下性、視角都不low啊,它是一個當代的處境和文化處境,它是一個有高度的看待這個文化處境的東西,而且它手段和手法也是比較準確,它的語言並不是一個好萊塢能夠輕易複製的東西。它的這套系統只是我們中國才有的系統,故事如果發生在美國,它就不會這樣走了,它就變成了另一個走向。

它是從一個旁觀的角落,或者是從一個更不帶情感投入的角度去看待整個中國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所謂的我們建立起來的西方電影邏輯裡的文明,以及外太空的文明。它實際上是從一個第三方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所謂的強弱關係到底是什麼。在我的價值系統裡,孰強孰弱這些都不是問題,狂妄才是問題,狂妄才是問題。

我一直拍的電影都是,所有狂妄的人受到制裁。因為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大,就是自以為是,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覺得我們是世界的主宰,我們只要怎麼怎麼樣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只要改變身上一點小毛病,王子和公主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只要跟人有關的、跟人性有關的事情就變成了一切,就抬到特別高,這就是狂妄。

其實人沒有那麼大,也沒那麼牛,人幹不過命運。


《瘋狂外星人》

4


重新尋找電影有趣的地方,現在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命題吧。

《瘋狂的外星人》拍完之後,我就把這個系列結束掉了。因為「瘋狂系列」是只有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才會出現的作品。現在的世界在走向秩序化,越來越不混亂了。

一開始荒誕成為我作品的主題,因為當時的世界荒誕。我們以前是農業型社會的生存結構,現在變成以工商業文明為基礎的城市型生活的結構,變革會導致很多舊的和新的東西發生衝突和衝撞。舊的、新的混雜在一起,形成了特別強烈的荒誕主義色彩。在中國接近這個變革的尾聲了。城市化進程,硬體部分基本完成,很多東西也基本鋪到位了,逐漸逐漸地,荒誕的東西就變少了,沒有那麼強烈的衝突了。荒誕就變得不是一個整個社會的主題語言了。

我一直以來只秉持著一個東西,叫對真實的尊重——藝術和文化是生產力的鏡子,它不會把社會搞亂,也沒有什麼帶動性,它就是一個生產力的鏡子,只是把生產力照下來而已——我就是一個鏡子。

《瘋狂的外星人》結束之後,加上這次《我和我的家鄉》,我連拍了三個短片。短片雖然短,但它也有它的拍法,戲劇性也是短劇的方式,會不太一樣。而且我也希望找點新的東西來往裡頭裝。

《我和我的家鄉》是一個命題作文,主旋律的背景下,也可以做一些探討和實踐。比如上一部《我和我的祖國》,鏡頭啊什麼都做得比較多,比較滿,這一次我儘量往後退,能少一筆是一筆,其實用一句話說出8個意思來,比一句話說出一個意思來,要難。

這次的劇本是我自己寫的。在大時代、大事件的背景下,其實要去講小的故事。


我就寫了我老家的二姨媽來北京看病的故事。她是來旅遊的時候,突然膽囊出了問題,我要帶她去醫院,她老躲著,覺得北京看病特貴。去了醫院之後,我們的親屬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她跟我就變得特客氣,還在家裡力所能及地幹活。我越說你不要擔心錢的問題,她就越擔心錢的問題。後來她女兒來了北京,說農村醫療保險是可以報銷北京的醫藥費的,她就放鬆了。

上次《我和我的祖國》反響不錯,這次我和葛大爺就再合作一次。

葛大爺他太特別了,他自己的那套東西總是很搞笑,就是那種與生俱來的慢和不努力,他那種不努力的氣質太可笑了,就是如果能坐著一定不站著,如果能癱著就不好好坐著。但他那個不努力是在形態上的不努力,他實際上琢磨這場戲琢磨好久了,在心裡過了好多遍。


寧浩和葛優合作的《我和我的祖國》

其實,三部短片合起來,也算是一部電影的長度。但這幾年我沒有再拍一部電影,是因為不知道要拍什麼。不是因為沒有時間,也不是因為疲憊,而是沒有覺得什麼東西拍出來有意義,拍啥?世界上又不多一個商業片,又不缺一個商業片。

如果電影就是個娛樂,我也不想拍它。我還是希望,電影是一個我的想法和一部作品。現在網絡上的電影太多了,過去的電影也都能找得到了。你現在競爭已經不是在跟這個時期同時代的導演在競爭,你是跟在這一百年的全世界的導演在競爭。

如果說我要拍一個劍俠片,對不起,我可以看到黑澤明,我也可以看到張徹,那憑什麼要看你,你比他倆拍得好嗎?你有什麼新鮮東西給我?你要拍槍戰片,你能比吳宇森拍得好嗎?你會比美國電影拍得好嗎?現在的觀眾全都看得到,這是每一個現代的導演都存在的壓力。

而且,世界的變化太快了。我以前拍的、或者我以前準備的很多東西,可能就不合時宜了,或者是不對了。比如我以前其實還是有一些關於農村的片子啊,我寫過一個關於計劃生育的故事,結果現在已經鼓勵生二胎了。變化太快了。

所以,你要找到一個好的模型,找不到,或者沒什麼,覺得無聊,大家都看過了,沒有想法就暫時不拍,先看清楚再試試。

其實,如果非要拍,我很想拍一個古裝片,我腦子裡的一個古代世界還挺有意思的。

開車旅行是我唯一的一個愛好。前一陣我帶著「壞猴子」裡的吳辰珵和王子昭兩個人去了趟五臺山,拜拜佛,看看那個雁門關。

雁門關這個腳下有一個地方是我很喜歡的,它叫廣武城,一個小村子,是我以前拍《香火》的時候發現的。那個真的是一個古戰場一樣肅殺的氣氛,而且很雄渾,就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個意思。在很廣闊的那個荒野,去想想那些歷史中的大問題,楊家將多少人在這兒守著這個關,滿門忠烈,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還是能夠讓你自己有出離之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和民族的發展。

我帶朋友們旅行的地方都不是那種熱門景點,都是我自己喜歡和有感觸的地方。滹沱河、什麼金沙灘……這些地方都有故事。血戰金沙灘是什麼樣、在哪兒,李陵碑當時放在什麼位置,楊繼業可能是從哪兒跑去撞到這上頭還是什麼。或者說其實這是野史,楊繼業根本沒有撞死,楊繼業應該是絕食而死,但我很喜歡探討這些東西。

所以,我想拍一個古裝片,我想那個時候肯定跟現在不一樣,沒有那麼多的人口,沒有那麼多的話和語言。因為人不會這麼密集地居住,所以人都不太有能言善辯的能力,少數人才有。那個世界或許是一個不聒噪的世界,而每個人一安靜下來就會生出智慧。

我覺得那個時代的人會更不一樣,因為定能生慧,而每個在躁動頻率下的人,都只能叫小聰明或者愚蠢的聰明人,我也一樣,每個人都一樣。



5


我們公司門口的那個猴子雕塑,是王瑞琳的作品。那個雕塑很有意思,他其實雕的是鬥戰勝佛之後的狀態,好傷感啊,看著那個猴子好傷感啊。它就坐在那裡,回憶啊。回憶它的人生經歷過的得失吧,沒有什麼得到,全是失去。

人生的真理就是失去所有的東西。每個人都在失去吧,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失去我的動物園。現在的動物園再也沒有那個時候的意義了。雖然我也去過長隆,我也去過很多的現代的動物園。但是它所代表的意義已經變了,或者說沒有那麼重了,它不是青春,它也不是童年的好奇,你也很難跟那裡面的某一個動物產生一種朋友式的聯繫,還想去專門看看它的,也沒有了。

人類最終也會消失,因為人類只不過是這個世界上彈指一揮瞬間出現的一個物種,幾萬年的一個文明不算什麼。所以什麼叫意義?求存是唯一的意義,但這個意義也會消失,一切都歸於空。

但沒辦法啊,籠子裡的猴子,它能幹什麼呢?晃樹是它的人生意義嗎?你在籠子外面去看它它就沒有意義,但它在籠子裡面就會覺得晃樹是它的意義,晃著晃著,它可能會愛上那棵樹,它也會沉迷於自己晃得有多麼的精彩,晃出花兒來,晃成這個樣子,晃成那個樣子,覺得自己晃得比那隻猴子晃得好。很多稱讚,也只能說是籠子裡其他的猴子看到你這隻猴子的時候,覺得「這猴子晃得好好」。

我覺得我的命運就是關在籠子裡的猴子,我們都一樣。你來工作和我拍電影,都是那棵樹。每一個人都困在人世中,必須被迫活此一生,被迫找到一棵樹,並認為好有意義。

我晃這棵樹、拍電影,就想去試試新鮮的東西,極簡是什麼樣的,豐富是什麼,花裡胡哨和簡簡單單我都願意試,但無論技法有多不同,裡面都有某種共通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對於人類自大的懷疑,就是——人,玩不過命運。


相關焦點

  • 寧浩:剛剛長大
    開始學習藝術後,寧浩突然覺得生活有了顏色。以至於他日後回憶起在山西的日子,最先想到的不是灰和黑,他把那段時光描述為「陽光燦爛的」。「我當年什麼都喜歡,畫畫、搞樂隊,反正差不多是玩的我就什麼都玩。那時候太原市的酒吧老闆都認識我,旱冰場老闆也都認識我,我還泡迪廳。」
  • 寧浩:剛剛長大
    「我對八十年代非常有感情,八十年代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都能看到,而且信息突然湧進來,帶來巨大的衝擊。我很感謝八十年代的那種洗禮。」寧浩覺得,他在十幾歲的時候經歷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從文學到音樂,萬事萬物都在革新、解構。中專期間玩樂隊,也和當年聽了崔健們的「西北風」有關,這種新奇的音樂風格讓他感到特別有勁,覺得工廠的男孩子就該這麼有力量。
  • 《瘋狂外星人》並不差,也許我們都低估了寧浩
    不斷被生活重錘的小人物們,從開始到結尾,一路到底,都沒逆轉人生。從頭到尾,底層人們也都沒翻身的可能。哪怕大家都知道,「假如人沒有理想,跟鹹魚什麼區別」。寧浩雖然不想做什麼喜劇之王,但他講的故事內核跟1999年的《喜劇之王》太像了。《喜劇之王》的尹天仇最聽不得別人叫他死跑龍套的,《瘋狂外星人》的耿浩(黃渤 飾演)最聽不得別人叫他臭耍猴的。
  • 寧浩:都是猴變的,誰也別嘚瑟 !
    ——喜劇電影《瘋狂的外星人》觀後感作者:喜劇之魚據說成人的世界,除了長胖容易什麼都不容易。這完全不科學嘛,昨天魚就賺了一個億!你問我是不是做夢賺的?那當然……不是。要知道作為一個狂愛喜劇的鐵粉,如果錯過寧浩、黃渤、沈騰、徐崢這個尖貨男團組合的《瘋狂的外星人》,感覺是不是錯過了一個億
  • 寧浩:我拍的都是追不上社會的人
    問他這次為什麼沒在《北京你好》裡過「戲癮」,寧浩笑著說,「別搗亂,讓大家發揮好一些,我就是玩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需要。」但有趣的是,這次寧浩雖然人沒出鏡,但他仍舊悄咪咪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植入」。「片裡楊新鳴提了,『我姓寧,寧大夫』,這就行了。」說完,寧浩像個藏了彩蛋等觀眾發現的老頑童,又樂了。
  • 多幾個寧浩,中國商業片就能多幾分希望
    馮小剛是給予者,他的電影一直在給觀眾想要的東西,但卻一直抓不準自己想要什麼。而寧浩是超脫者,他是國內少有的知道自己和觀眾都要什麼的導演。當然早期的寧浩也不是什麼都知道的。寧浩自稱自己是「商業市場上的作者導演」,也就是這個道理。他太明白自己和觀眾想要什麼了。《心花路放》之後,我們似乎再沒聽到寧浩有拍攝新片的消息,但他其實也沒閒著。
  • 寧浩,幾乎沒拍過爛片的導演
    生活的壓力稍大一點就有可能將他們壓垮,但在寧浩的電影裡這種苦難成了笑料,因為沒有什麼比開心更難。如果單純的認為寧浩的電影光有喜劇元素,那真是把他想膚淺了。人性與對社會罪惡的深究一直是他的黑色幽默,這種拿捏的精準甚至超過馮小剛。寧浩曾在採訪中講到:「我覺得喜劇其實是一種批判,笑聲是一種批評,人們看到值得批評的事情往往會發笑。」
  • 我們和寧浩聊了聊啥叫「電影感」
    傻笑人都笑得誇張,笑得荒唐,但又隱隱透著一股不安的情緒。當我們問到這次《北京好人》特寫了嶽敏君的畫有什麼用意時,寧浩笑著擺擺手說,沒啥,拍著玩兒。他發現自己就算色弱,給電影調色、調光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一直以來,我們談論寧浩的「瘋狂」系列的時候都漏了一部「瘋狂的佛像」——《香火》。寧浩說這是他拍得最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一部電影,就是每天睡醒了再想今天拍啥,然後到村裡、街上隨機拉個臨時演員。畢竟這個時候寧浩還沒有票房的概念,也沒有捲入電影的市場。
  • 寧浩和他的壞猴子軍團
    你看作為一個監製就是把開心的事兒都做了,不開心的讓導演做。」他覺得對寧浩來講,這個過程愉悅到與其說工作,不如叫寧浩減壓運動。當你決定把愛好變成事業,你就不得不嚴肅地對待它,你得像個企業家權衡風險和利潤,成功和失敗的機率,它可能引起的後果,你能承擔它嗎?寧浩想了兩個月,結論是,「應該不會做不成」,「有成功的可能性」,最後他問了一點,「你的原發心是什麼?」他把時間倒推到2006年。
  • 從《香火》到《瘋狂的外星人》,「白手起家」的寧浩經歷了什麼?
    心有不甘的寧浩在1998年開始「北漂」生涯,進入北師大成教學院影視製作專業學習(成名後寧浩在接受採訪時不止一次說過,北漂時期是自己最焦慮、最痛苦的階段。)從北師畢業後他又考了北京電影學院,攻讀攝影專業。綜合下來看,寧浩曾做過自行車裝配工,音樂人,舞臺美術設計,廣告設計,平面攝影師,攝像師——曾經的草根生活經歷為他日後的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接地氣的素材積累。
  • 《瘋狂的外星人》特效不及《阿修羅》,寧浩除了耍猴還剩下什麼?
    石斑魚:寧浩的作品瘋狂了十五年一直沒有變過。從寧浩的第二部作品《綠草地》開始,寧浩導演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個核心道具。《綠草地》是一顆桌球,瘋狂的石頭是一塊翡翠,黃金大劫案是一噸黃金,《瘋狂的外星人》是一個像猴子一樣的外星人。論今年華語電影特效,我只服《阿修羅》,可惜不爭氣的阿修羅竟然不選擇春節檔,與20億無緣。中國特效電影的一大損失。《阿修羅》的英雄之旅人物成長也做的非常經典。
  • 中專畢業到知名大導演,揭秘寧浩的上位史
    1977年,寧浩出生在山西,父母都是太原鋼鐵廠的職工,所以寧浩從小就被灌輸了「勤勤懇懇上班」「踏踏實實過日子」的思想但寧浩就是不聽,他明白自己要有一番作為,就必須要去北京闖蕩,所以最後懷揣著2000塊錢,獨自一人闖蕩北京。
  • 《受益人》導演申奧被質疑風格和寧浩太像,聽聽寧浩是怎麼說的?
    所以,當申奧的處女作《受益人》同樣聚焦小人物,並以類似的荒誕表現手法去操作故事時,由於寧浩風格的先入為主,使申奧自然避免不了大家對他複製寧浩風格的討論。面對大家對《受益人》風格的疑問,寧浩解釋道,「每個導演都有他自己的風格。他們會根據內容選擇一個適合這個電影的調子,而申奧可能覺得這種風格恰好與之契合。
  • 寧浩的"瘋狂"成名之路
    寧浩學的是畫電影海報,那個年代科技不發達,海報都是手繪的。隨後,他找了一份畫畫的兼職。畫完最後一張劉德華的海報,寧浩就失業了,因為這個時候,印表機誕生了。當時把寧浩和兄弟嚇壞了,一動不動的趴在地上,心想車沒上牌照不至於那麼大動靜吧。一群警察指著寧浩兄弟問:幹什麼的,背上背的什麼?
  • 寧浩+葛優,就是王炸
    寧浩用最簡潔卻見功底的手法給葛大爺搭了個最牛掰的臺子,然後周圍觀眾還以為葛大爺就在自己身邊呢。 我們看名字都能明白他想像中很簡單的事情,當然也是每個關卡都各有難處。不知不覺中,其實寧浩已經把故事主題鑲嵌在懸念之中,非常自然、恰當的引了出來。
  • 2005年劉德華給了寧浩300萬,12年後寧浩用特殊方式感恩
    寧浩在這所中專就讀時,學校裡連校長都沒有,因此管理很鬆散,學生們也很自由。寧浩這麼亂折騰,讓他的父母為他的人生操碎了心。為了讓父母安心,寧浩通過成人高考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在節目製作專業學習。在拍攝老師布置的作業時,寧浩在導演上的天賦開始展現,他的老師和朋友都誇他拍得好。
  • 山西寧浩:鬼才中的鬼才
    寧浩是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後,第四位進入"億元」票房的導演,其他三位都已年過百半,而寧浩剛剛四十出頭。 寧浩連續捧紅了黃渤、徐崢等等諸多一線明星,只要上了寧浩的電影,連猴子都能紅透半邊天。
  • 寧浩出手,一定有
    短片的體量不可能設計出太複雜的情節,寧浩選擇這種簡約設定,是非常聰明、非常高級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身份錯位戲,最有喜劇效果。寧浩喜劇一個很突出的優點就是緊密貼合生活的細節,比如張北京想出解決辦法後,對觀眾保持著一份「懸疑」,他先用門禁卡反覆開門——觀眾此時雲裡霧裡,不知道他要做什麼,而後,由張北京一句非常精簡的臺詞點出關鍵信息:認卡,不認人。
  • 《瘋狂的外星人》非常好看,雖然寧浩也丟掉了什麼
    2009年,《瘋狂的賽車》繼續走多線索喜劇路線,以1000萬元成本獲得1.04億元票房,從此寧浩躋身億元導演行列。《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不僅票房極佳,也都是高口碑作品。此次的《瘋狂的外星人》,是寧浩「瘋狂系列」的第三部,觀眾對《瘋狂的外星人》的期待,自然不僅限於它能否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還在於它能否延續「瘋狂系列」的精神內涵與優質口碑。
  • 寧浩:《我和我的家鄉》跟每一個小人物都有關係
    一直以「黑色幽默」「荒誕」「瘋狂」為創作風格的寧浩,最近的作品多了些溫情的底色。即將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以5個具有代表性的「家鄉」為藍本,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與真情故事。作為該片總導演,寧浩總結,整體策劃與出發點是3個關鍵詞:變化、空間、小人物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