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的一次性筷子、飲料瓶、繩索。。這些不起眼的東西,能做成什麼呢?
可以成為戰爭模型場景裡的逼真道具。
泉州邊防支隊伍堡邊防派出所上士何星用了九年時間,主要以二戰期間亞洲戰場為題材,製作了40多個逼真的戰爭場景模型。
就是這個帥哥▲
炸塌的小暗堡內,幾名美軍小心翼翼的靠近一個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日軍狙擊手,對他是否還有戰鬥能力進行驗證。這是何星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打造出來的衝繩戰役模型,場景的逼真程度讓見者都為之叫絕。
停滯三年,按部就班轉成天馬行空
2004年入伍前兩年,還在中學就讀的何星偶然在街上看到一家模型店,店老闆展示的戰爭模型讓他驚嘆不已。隨後他也買回模型自己動手做。那會,他只能按照模型裡的物件,根據圖冊按部就班進行拼湊。
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
從新兵到下士的二年時間裡,何星都沒有再碰過戰爭模型。有次與戰友交流的過程中,話題涉及到戰爭模型,他又想起了自己學生時期喜歡做的事。
徵得領導同意後,何星就開始籌備和構思製作模型。跟幾年前不同的是,他這次決定創新思路,自己動手製作相關的配件。
1942年,同古戰役▲
「能買到的模型套件大都是以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為主。」何星說,二戰期間的亞洲戰場的相關模型資料能參考的極少,他就想造出各種以亞洲戰場為主題的場景模型。
一場戰爭的場景濃縮到一個模型裡可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要熟悉戰爭的武器、背景等相關情況,按照可以收集購買到的物件,提煉具備展示的故事情節。
按部就班的搭建模型要有足夠的耐心,而天馬行空的創作不僅要耐心,更要統籌思考整體實際效果。
1942年,同古戰役 (2)▲
第一次的創作作品「決戰中原」就花了他將近2個月的時間。
該作品的戰爭背景是在黃河決堤時,中國軍隊與陷入泥濘的日軍裝甲部隊彼此糾纏,戰況極為激烈。為了有效還原黃河決堤後的場景,何星多次翻閱資料,並向自己搞建築的親戚虛心請教,最終想出了用石膏加水混合製作場景的辦法。
模型製作好後,逼真的泥濘效果讓戰友們拍手叫絕。這讓何星很激動,也很有成就感。
1942年,馬來亞戰役▲
為了創作更多作品,他一有時間就觀看戰爭素材的書籍、電影,從中提煉可以創造出模型的戰爭場景及內容。
堅持九年,亞洲多個戰場轉成模型
從下士到上士的十年時間裡,何星在工作之餘的大量時間,都用在打造戰爭模型上,題材大都以中國、菲律賓、緬甸、日本為主。每一個戰爭模型,何星都會根據武器裝備、戰場環境等特徵進行創作。
兵人、武器、建築都可以買到一些毛坯模型,組合起來根據相互之間的聯繫,確定布置在自己動手打造的背景方位後,還要進行打磨、上漆等工序。對此,何星覺得對最繁瑣的就是場景製作。
1942年,菲律賓戰役▲
1945年,衝繩戰役,美軍進攻衝繩島▲
為了體現不同戰場環境,何星用石膏作山體,將麻繩分開剪細,分散布置在整個場景的周邊,噴上綠色作為草地;一次性筷子、乾枯的樹枝與麻繩等物件黏合,就造出了一片林子;飲料瓶局部剪下,與建築模型混合上漆,就變成了戰場上的廢墟。
很多小物件之間的黏合都是細活,稍微粗心一點,即使能夠黏合上,上漆後場景就不夠生動。長期製作模型,也讓何星養成了細心、耐心的性格。
1944年,孟關瓦魯班戰役▲
何星當前在伍堡邊防派出所協助管理戶籍工作。教導員譚世贛說,基於愛好養成的性格,何星在服務窗口很受群眾歡迎。他打造出來的模型,也讓單位戰友們對相關戰爭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些兄弟單位的戰友特意在假期期間慕名前往伍堡邊防派出所,到該所的文化展館觀賞這些作品。
東快記者 劉興 通訊員 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