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卻沒阻擋模型愛好者們的腳步。昨天,第4屆上海夏季比例模型公開賽在上海市科技體育運動管理中心舉行頒獎典禮,「模友」們濟濟一堂,分享著彼此的模型製作經驗。一個鉚釘的改進,也能讓他們興奮不已。
圖說:評選現場 官方圖
3月一次來滬會「模友」
「80後」模型達人師偉是每年上海夏季比例模型公開賽以及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的負責人,他介紹:「這屆比賽分22個類別,收到300多件作品,數量和質量都超越以往。最值得一提的,一是國產機型的數量明顯提升,二是有越來越多年紀比較小的選手加入,最小的選手才三年級。」
13歲的常翊樂就是青年組的一名小選手。他家住南京,這次是特地和父親一起坐高鐵來參加比賽的。自從愛上模型,來上海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常翊樂說:「上海比賽多、活動多、同好也多,是我們模友活動的中心。之前,最多三四個月我就要過來一次,有時是參賽,有時是跟模友聚會交流,一年至少三四回。」這次比賽,他帶來了一架抗美援朝時期美軍的飛機。因為出自美軍,這款飛機的很多資料都是全英文,這對剛上初一的常翊樂來說有些挑戰,但他還是一點點「啃」完了資料,憑的都是一腔熱愛。
退伍軍人愛上國產機型
姚健則是師偉提到的國產機型愛好者。在「模友」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退伍軍人。入伍前,他就喜歡模型。那時的他,對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坦克、飛機、輪船模型,都有一定涉獵。但當了4年的兵後,鐵血男兒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在他心裡扎了根。再回來做模型,他不知不覺就開始專注於國產飛機模型。其實對模型愛好者們來說,製作國產機型有著一定的難度,因為很多新型戰鬥機的資料都是保密的,他們只能參考類似的機型。
圖說:姚健作品 官方圖
這次參賽,姚健專門製作了中國首批艦載機「殲-15」。8年前,他看到「殲-15」第一次從遼寧號航空母艦上升空,內心的自豪和激動難以言喻。那時,他就決定一定要完成一架「殲-15」。8年時間裡,他不斷提升自己的模型製作水平,還積攢了許多相關資料。「殲-15」的駕駛艙配置是保密的,他就找來了飛機研發時參考的「蘇-33」機型作為原型,自己設計製作了整個駕駛艙。
25年執著於一款飛機
獲得現實題材航空器組銀獎的廖若愚,製作了一款美軍A-10C戰鬥機,完成這架飛機模型對他來說,是圓了兒時的夢想。
25年前,10歲的廖若愚製作的第一個模型就是A-10C。那架飛機價值不過幾塊錢,與其說是模型,不如說更像玩具,但卻讓廖若愚一發不可收地愛上了模型製作。不巧的是,領他入門的這款飛機,相當「冷門」,不僅模型廠商生產的板件質量不高,連圖文資料也幾乎沒有。但廖若愚始終放不下這份初心,每隔一段時間,發現了一點新的資料,就重新做一架更好的。「這次能完成一架參賽級別的,圓我這個夢,還要多虧了上海的平臺。」去年,廖若愚在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上獲獎,獲得了參加日本靜岡模型展的機會。展會上,他意外發現了一本國內沒有的A-10C寫真集,裡面記錄了這架飛機在實戰狀態下的許多細節,這讓他終於能真正完成自己的「第一架飛機」。
圖說:廖若愚作品 官方圖
不過,即便是來參加頒獎,廖若愚還抱著學習的態度:「別人看我的作品,角度會不同,能發現更多不足。比如這次,A-10C的一大看點是炮火在機腹上留下的汙漬,我雖然做出來了,但是正常的陳列方式讓大家很難看見。如果把模型的地臺換成鏡面的,就能更好地觀賞了。這是『模友』給我的建議,回去我就改一改。」精益求精,幾乎是每個模型愛好者的追求,上海則為他們的精進提供了更多機會。廖若愚感慨:「上海不僅是給了我參賽、參展的機會,也讓我結識了很多亦師亦友的夥伴,我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