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人來自崎嶇、荒涼的北方,也就是今天的斯堪地那維亞。隨著羅馬帝國進一步向南擴張,斯堪地那維亞人居住範圍小,沒有中央政府,也沒有貨幣。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維京人已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蔓延到達了很遠的地方,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貿易路線,徵服了遠至非洲的王國,甚至在北美建立了前哨站。其成功秘訣就是他們的船隻。
強大的維京長船起源於簡陋的獨木舟,數千年來,斯堪地那維亞的居民一直使用這些獨木舟來運輸。茂密的森林和高山令陸路旅行困難重重,但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河流、湖泊和峽灣提供了可行的選擇。最早的獨木舟只是掏空的樹幹,用船槳划動前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使用船殼板堆壓(也稱為疊壓)技術,在船基座上增加了木板,即將交疊的船板沿邊緣固定在一起。隨著羅馬帝國向北擴張,一些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新鄰國的軍隊裡服役,並帶回了羅馬的航海技術。羅馬帝國核心的地中海文化有大型戰艦控制著海洋,還有貨船沿水路運輸貨物。
這些船由帆和槳提供動力,依靠堅固的內部木材骨架,用銅、鐵和木釘固定在外板上。起初,斯堪地那維亞人採用了這種新技術,用固定槳取代了自由單槳。這一改變極大提高了船員的效率,但也需要更強大的船。因此造船工人不再使用拼接工藝,開始用鐵釘加固船板,船底不再是獨木舟基底,而是改用龍骨板,船變得更高,且更適合航海。
但這些早期船隻保留了原始獨木舟的概念:船的強度取決於外殼木材,而不是內部框架和梁。船建得像貝殼一樣——薄壁但堅固,比羅馬船輕得多。相互競爭的首領們迅速改進新船,使其更高效。船越輕,它的用途就越廣,所需投入的資源就越少——對一個沒有大量人力並去中心化的文化來說,這是一項基本優勢。這些船仍然沒有帆——船帆很昂貴,當時划槳船可以滿足他們需求。
在西羅馬帝國五世紀滅亡後,情況發生了改變。西歐遭受了沉重的經濟打擊,為斯堪地那維亞人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隨著該地區的復甦,充滿活力的新貿易路線延伸並通過斯堪地那維亞。沿著這些路線流動的財富催生了一個更繁榮、更強大的新斯堪地那維亞階級,其成員之間不斷爭奪貿易路線和領土。
到了八世紀,帆船才應運而生:在搜尋新戰利品時,它可以航行更快、更遠。船加上船帆後,本來就輕而快的船隻變得幾乎不可戰勝,維京船誕生了。維京長船可以快速運載多達 100 名維京人去戰鬥,船隊可以在開闊海灘上登陸、也可以深入到河流系統,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運到陸地上。
在非戰爭時期,這些船被用來運輸貨物和進行貿易旅行。有用於釣魚和本地短途旅行的型號小一點的船隻,也有用於海上航行的大型號船,可以裝載數十噸貨物。面對惡劣地理條件和經濟疲軟的形勢,維京人得益於其創造性,他們才能向西航行,在北大西洋定居,並探索北美海岸,比其它歐洲人涉足此地領先了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