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朋友們,周六好(今天推薦的音樂來自瑞典歌手Tove Styrke)。
在本期「簡單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今天是萬聖節,聊聊人們為什麼愛玩鬼屋
工作總被老闆微信打斷,也不全是壞事
產後抑鬱可在生娃後的第三年發生
在酗酒和PTSD中,男女的症狀可能不同
朋友太多了,可能促進抑鬱症狀
一次暴飲暴食,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看完記得去留言區與我們嘮嘮!
萬聖節��來了:鬼屋為啥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一到萬聖節,我就想起了《惡作劇之吻》裡的湘琴扮的「可愛鬼」,以及各種殭屍新娘妝。
所以今天講一個應景的研究:
鬼屋、殭屍、恐怖片……恐懼明明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可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恐怖體驗呢?
近期發表於《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項研究認為,這是因為存在一種「娛樂性恐懼(recreational forms of fear)」,它是恐懼和快感的混合體。
在這項研究中,110名參與者佩戴心率監測器穿越一個位於丹麥的商業鬼屋,記錄過程中參與者的心率情況,及監視攝像機的數據,並在結束時要求參與者繪製自我報告,從而得到主觀、行為和生理水平上「恐懼-快樂」關係的相關數據。
他們發現:
恐懼與快感之間呈倒U型關係,適當的恐懼對於快感的最大化至關重要;
以及,似乎存在一個使快感最大化的「極樂點」。
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恐懼、快樂和娛樂性恐懼中身體喚醒之間關係的第一批經驗證據。
作者之一、奧爾胡斯大學互動思維中心研究者Marc Malmdorf Andersen認為:如果「鬼屋不夠恐怖」,那人們不會喜歡。但如果太害怕,也會不喜歡。重要的是,讓我們的恐懼停留在「戈爾德洛克區」(安全區)。
工作期間常被老闆的微信打斷,應激水平升高兩倍(但心情更好)
來自老闆60秒語音矩陣轟炸的辛酸,打工人都懂:
事實上,社會壓力(升職/競爭)和幹擾(被打斷)是工作中最常見的兩種壓力。
最近,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開發一個數字預警系統,首次發現工作場所的重複幹擾會導致身體釋放更多的應激激素(應激水平比感知到的心理壓力更高)。
在這項發表於《心理神經內分泌學》的研究中, 參與者被分成三組,每組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但工作量相同:
在對照組,研究人員安排了演員向參與者們表演推銷對話;
壓力A組被告知:需要從你們當中選出最適合升職的候選人;
壓力B組不得不面對來自上級緊急聊天信息的額外幹擾。
唾液樣本顯示,壓力A組釋放的皮質醇水平幾乎是B組的兩倍。也就是說,僅僅要求參與者競爭一個虛構的升職機會,就足以提高他們的心率並觸發皮質醇的釋放。
讓人驚訝的是參與者對心理壓力的主觀反應。他們觀察到,B組雖然被聊天信息打斷,但他們的壓力程度更低,心情也更好。
圖/Folioart
據研究人員推測,由額外的幹擾引發的皮質醇釋放,會讓人調動更多的物質資源,進而導致對壓力有更好的情緒和認知反應。
也有可能是這些幹擾分散了參與者對即將到來的社會壓力狀況的注意力,這意味著他們感受到的威脅更少,因此壓力程度更低。
六個月篩查太短了!產後抑鬱可在生娃後的第三年發生
美國兒科學會(AAP)在2018年發表聲明,建議醫生對產後1個月、2個月、4個月和6個月的母親進行產後抑鬱症篩查。
但最新研究發現,六個月的篩查遠遠不夠,因為產後抑鬱在分娩後的三年內都有可能出現!
最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對5000名女性(主要是紐約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進行調查,統計到非常讓人吃驚的數字:
約25%的人在分娩後三年內某個時間段出現了嚴重的抑鬱症狀,其餘女性也經歷過低水平的抑鬱。
其中,有潛在疾病(如情緒障礙/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更可能有更高水平的抑鬱症狀。
該結果發表於《Pediatrics》雜誌。
NICHD流行病學分支的主要作者Diane Putnick博士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六個月的時間可能不足以衡量抑鬱症狀。」從結果來看,對產後抑鬱症狀篩查需要至少再多延後兩年。
產後抑鬱的臨床表現包括:情緒低落、自我評價降低、對生活缺乏信心(嚴重者會產生自殺衝動)及疲憊、食慾性慾降低甚至衰退等,對產後女性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存在嚴重影響。
酗酒和PTSD密切相關,但男女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如果說人類有什麼共同的壓力處理方式——那恐怕就是喝酒。
正因如此,臨床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酗酒(酒精使用障礙)常常是一類共病。創傷壓力和酒精會加劇PTSD中常見的其他症狀,如社交迴避的驚嚇反應和防禦行為。
最近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上的研究,更是提出了一種生物標誌物,表明PTSD患者更容易出現酗酒問題。然而,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卻很有限。
Marisa Roberto博士實驗室的齧齒動物研究出現了進展。他們發現,在這兩種疾病中,男女性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症狀:
最明顯的不同,是GABA信號模式。例如,雄性顯示GABA受體功能增強,而雌性顯示GABA釋放增加。
雄性表現出一種免疫生物標記物(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這決定他們更易出現酒精使用障礙,但雌性沒有。
圖/Real Art Is Better
他們認為,這些結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藥物對男性和女性可能具備不同療效」。
Roberto和Zorrilla實驗室計劃對他們觀察到的生物學變化背後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研究,並測試哪些腦系統可以靶向PTSD和酒精濫用的治療。
朋友太多,會增加抑鬱症狀的發生
朋友難道不是越多越好?
最近發表於《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一項研究認為,朋友是存在最佳個數的。就像過多的體育鍛鍊不利於身體健康一樣,過多的社交活動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在兩年的時間中,南丹麥大學對來自13個歐洲國家的被試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人們的生活質量、抑鬱狀況和社會活動數量、親密關係數量之間呈現「U形」曲線的關係——處於中等社交活動水平的個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社會活動包括志願服務、參與宗教或政治團體、參與體育或社交俱樂部等活動;
親密社會關係指一種可以討論彼此重要個人事務的關係。
具體來講:
對於相對社會孤立(具有3個或以下親密關係)的個人,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會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減少抑鬱症狀。
當人們每周有4-5個親密關係並從事社交活動時,抑鬱症狀似乎可以最小化。
而當有7個或更多親密關係時,心理狀況低迷尤其明顯,對於這些「忙碌」的個體,參加社交活動與抑鬱症狀的增加有關。
研究主要作者Ziggi Ivan Santini認為,每個個體能夠投入社交互動的時間是有限的,且個體間差異較小。當我們參與過多的社會活動,我們的精力將過度分散,從而導致:
我們在每個團體中都處於邊緣位置而非社交中心
過多的社交活動成為壓力因素,我們在過度投入中產生情緒和認知的疲勞
用於家庭的時間減少,給家庭關係帶來壓力,減損幸福感
這可能提示我們,朋友在精不在多吧。
偶爾一次的暴飲暴食,危害很大嗎?(不)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有人好奇,如果我今晚敞開肚子吃一頓,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巴斯大學營養、運動和代謝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就展開了一項研究,他們比較了正常飲食(直到舒適地吃飽為止)與最大飲食(直到不能再咬一口才能進食)的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英國營養雜誌》上。
研究人員召集了自願參加實驗的男性,分別測評了在正常進食和最大進食後人體血液中的營養水平。
圖/Medium
在實驗中,有年輕健康男性(22-37歲)幾乎了攝入了平時正常進食兩倍的比薩,卡路裡攝入量增加一倍。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血液中的營養仍保持在了正常範圍。
研究人員說,這表明如果一個健康人在飲食上偶爾放縱,在新陳代謝方面暫時沒有發現立即產生的負面影響。
主要研究員Aaron Hengist解釋說:「我們已經知道,長期暴飲暴食可能會增加肥胖、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對短期影響的了解卻很少。通過這次研究,我們發現,面對突然的熱量過剩,人體實際上能很好地應對。健康人可以吃下兩倍於『飽』的食物」。
但研究人員強調,該實驗只涉及了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計劃調查在女性和老年人口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影響。
好的,外賣已經在路上了
本期weekly就是這麼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技能。
我們下周再見!
阿寺、Rosie ✑ 撰文
江湖邊 ✑ 編輯
Putnick, D, et al. Trajectori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Pediatrics. September 2020. DOI: 10.1542/peds.2020-0857
Ziggi Ivan Santini et al.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rk size in the temporal association between forma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using two consecutive waves of the 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 (SHARE),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20). DOI: 10.1007/s00127-020-01961-2
Aaron Hengist et 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maximal eating in me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124 (4): 407 DOI: 10.1017/S0007114520001270
Jasmine I. Kerr et al. The effects of acute work stress and appraisal on psychob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in a group office environment,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20). DOI: 10.1016/j.psyneuen.2020.104837
Michael Q. Steinman et al, Importance of sex and trauma context on circulating cytokines and amygdalar GABAergic signaling in a comorbid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alcohol use disorders,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38/s41380-020-00920-2
往期 WEEKLY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