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孩子的「情緒地雷」,父母做好情緒管理,這些行為需注意

2020-12-20 朗朗育兒課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性格與特點都會體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做事風格與家長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一些家長情緒不好,自認為只是自己的問題,不會影響孩子,殊不知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變成了易怒體質。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家長的情緒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張愛玲在《天才夢》裡寫過這樣一句話"生命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由於童年受到父親的冷暴力,導致她性格孤僻。尤其是在成長的後期,她的繼母經常打罵她,這在她心裡成為了一根扎了根又拔不出來的刺,使她融入不盡所有的群體中,最後孤獨終老。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一些父母肆意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孩子留下了一顆「情緒地雷」。

他們後悔不已,想要挽回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在幫助孩子排除情緒地雷前,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什麼是情緒地雷。

一、什麼是「情緒地雷」?

「情緒地雷」是指當人碰到生活或工作中的消極情緒時,沒有將它們解決或釋放,那麼這些情緒就像地雷一樣埋藏於心中並隱藏起來。一旦有什麼東西觸發了情感地雷,它就會爆炸,並產生驚人的破壞力。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情緒的表達,情感的釋放等等,就像是種子一樣,埋在孩子的心裡,並漸漸生根發芽,影響孩子的成長。

能進行正確的情緒表達的父母可以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無法控制住情緒的父母,則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甚至給孩子留下一個「情感地雷」,影響孩子的成長。

二、家長哪些行為容易成為孩子的「情緒地雷」

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的安全感大部分都是父母提供的。父母對著孩子發脾氣,會給孩子帶來糟糕的情緒體驗。

同時,父母的易怒會影響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易怒的父母通常會培養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的原因。

製造不良家庭氛圍

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的畫面將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如果父母經常在家裡吵架,孩子會害怕呆在家裡。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呆在家裡體驗到不好的情緒,所以孩子會抗拒呆在家中,以避免體驗到這樣的情緒。

根據研究表明,雖然普通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情緒記憶卻可以在大腦中停留很長時間,並且糟糕的情緒體驗比積極的情緒體驗持續的時間更長。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給孩子帶來錯的示範。同時,夫妻之間應該保持良好的關係。

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孩子穩定情緒的基礎。父母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尊重,互相愛護,這樣才能有一個和諧的家庭。

三、挖出孩子的「情緒地雷」,家長做好「情緒控制」

學會冷靜

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是照顧孩子關心孩子的知心朋友。但許多母親在面對自己孩子的錯誤時,容易一時衝動,傷害到孩子的身體與精神。

家長要知道,所以無論孩子做什麼錯事,我們都需要在第一時間冷靜下來,對自己進行情緒疏導,可以試著把自己關進一個安靜的房間裡,讓憤怒的情緒慢慢消散,以免因為衝動而傷害到孩子。

引導孩子表達

父母需要幫助他們的孩子學會描述他們的感覺和表達他們真正的需要。例如,當一個孩子處於十分憤怒的狀態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表達他的感受。

有的孩子會說我覺得很煩,希望世界毀滅,有的孩子會說我很想摔碎一切我能看到的東西。這其實並不是壞事,當孩子能夠積極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時,就代表著他們開始具備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自我檢討

愛發脾氣的父母,往往也會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愛發脾氣的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的脾氣不好,孩子的性格也不會太溫和。

被容易情緒化且經常生氣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會出現更多情緒方面的問題。

當然,家長也不要以為孩子發脾氣全是壞處,最壞的情況其實是孩子們為了讓父母開心,忽視了自己情緒的表達,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

總結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勒斯涅克曾說過:「任何人都沒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社會的或情緒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生活中的壓力或者人際交往上的問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但情緒始終不是金子,不能長時間的大量堆積。

只有當作為家長的我們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排出「情緒地雷」,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情緒的主人,從我做起。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解析繪本《野獸國》:當孩子遇見情緒野獸,該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有時候被父母說了一下就很明顯發脾氣了,就不和爸爸媽媽說話了,有時候父母們也感覺到很無奈。關於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總是有操不完的心,孩子的情緒管理問題也是父母需要做到的一門功課,並且也是一項必需的任務。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兒童繪本,叫做《野獸國》,它很好的描繪了孩子的情緒波動過程。《野獸國》的作者是"繪本界的畢卡索"——莫裡斯·桑達克的作品。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為了更好的讓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緒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我用過很多方法,也給媽媽們推薦過很多情緒管理的書,我覺得既可以對父母有效,又對孩子非常有效的是賴馬的《生氣王子》。我們如果想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可以先進行一段時間的情緒記錄,看孩子什麼情況容易產生什麼情緒,這樣我們就可以有目的的避免引起孩子的憤怒,然後再來慢慢幫助孩子控制情緒。2、情緒是會相互傳染的,並且逐漸升溫。
  • 父母離婚會傷害孩子,試試情緒管理訓練,保護孩子和自己
    還有一項根據對兒童的調查分析發現,那些在16歲父母離婚的孩子,在18歲-22歲時,這些孩子表現出嚴重情緒緊張和行為問題的概率,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一倍,在高中時的輟學率也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出近一倍,因為輟學,這些孩子的學歷普遍比其他孩子低。
  • 孩子的情緒管理障礙,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爸爸媽媽不禁要問了:我只是今天沒有做他喜歡的飯菜;我逛街沒有給他買想要的玩具;我誇了鄰居家的孩子沒有誇他...就因為這些小事就要面臨孩子的各種情緒失控,不禁感嘆難道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這樣無理取鬧嗎?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也會表現的很焦慮不耐煩。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巧用「冷靜角」幫孩子管理情緒
    最近鄰居小林遇到了一個問題,發現自己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非常差勁,只要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著鬧著,不管自己怎麼跟孩子講道理,孩子都不願意聽。平時在家這樣也就算了,忍忍也就過去了,但是孩子越來越變本加厲了,現在是越是人多,就越要鬧。
  • 聊聊 「兒童情緒管理」那些事兒
    一部《頭腦特工隊》的動畫電影,讓「情緒管理」這個詞兒火了一把。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在6周歲之前,與孩子手牽手,探索「情緒小人」的世界,學習面對各種各樣的情緒,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 怎樣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
    而一個孩子如果出生時就具有難養特質,可能就會使養育者在養育過程中變得非常焦慮,這些焦慮同樣會被孩子感受到,而當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慮時,ta的內在世界可能就會變得非常恐懼,甚至是混亂。因為作為一個如此柔弱的孩子,ta還不具備代謝這些焦慮的功能,ta需要藉助於養育者對這些焦慮的容納能力來釋放掉壓力。
  • 父母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從孩子的身上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一項研究表明,父母的情緒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直接因素。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卻有不完美的教育方式和父母自我的情緒管理方式。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的身上模仿來的,同時父母情緒的管理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那麼為了給孩子一個健康溫馨的生長環境,父母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 團|《小燈泡情緒管理繪本》,孩子的情緒好了一切都好了
    殊不知在他們的情緒世界裡,也會有「翻江倒海」的時刻。作為父母,我們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要求,並對孩子的情緒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認識、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即為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 不要老是吼完孩子就後悔,父母要做好情緒管理,別陷入「死循環」
    唉……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孩子了……"其實每一位家長在發脾氣之後,應該都會有一瞬間感到後悔,他們會自責,並且暗暗下決心以後一定好好對孩子。但是當孩子再一次調皮或者做錯事時,父母又會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於是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依然是父母在吼,孩子在哭。
  • 孩子情緒起伏大,別以為是「真性情」,做好「情商管理」才是正道
    作為父母,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每個家長的出發點就是能夠讓孩子開開心心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我們也明白,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照顧好孩子的情緒的確也是作為家長必須準備的功課之一,而且對於人來說情緒表達也是一個人生理上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同時也能夠透露出本人的內心情況。
  • 最近孩子自言自語,行為異常?可能是焦慮情緒在作怪,父母要知道
    孩子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必須父母陪著,有時候行為舉止奇怪,總是自言自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嗎?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出現上面這些情況這些舉止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因為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而可能只是因為孩子正在處於焦慮之中,而他又因為自己無法排解這種焦慮,而導致他們會出現一些「奇怪」舉動。
  • 「父母成長護照」 接住孩子情緒的音悅課 | 孩子情緒無常,音樂如何幫忙
    情緒的波動是由什麼造成的呢?背後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總結下來,孩子經歷的事件或外在生活環境的變化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最常見的誘因有:情感忽略,遭受身體上的或情感上的虐待,父母離異,缺少成人的監護,住宿環境的搬遷,父母離世,自然災害經歷,長期傷病,身體創傷,或者精神疾病的診斷。這些誘因從心理學上被稱為「應激源」(stressor),就是指引起壓力和緊張反應的生活經歷或事件。
  • 孩子情緒起伏大,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學會「情商管理」是重點
    孩子情緒起伏大,就是眾多家長面臨的一個難題。有的父母抱怨自家孩子陰晴不定,前一秒還在哈哈大笑,後一秒可能就在哇哇大哭,帶孩子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對於那些情緒起伏大的孩子,需要父母及時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教會他們自我"情商管理"。
  • 《頭腦特工隊》:人生不會一成不變,情緒管理是孩子成長的墊腳石
    父母要知曉 1)管理情緒幫孩子更好地應對挫折 一件事情發生時,很難說是好還是壞,只是當情緒爆發的那一刻,我們就自動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情。 這就是孩子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因此導致了情緒的不穩定,而且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因此父母想要讓孩子學會控制,先要做好情緒管理。 3)管理情緒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杜根定律」提出:自信來源於個人對實際情況的掌控程度。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在這種溫室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不知道挫折和懲罰是什麼,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小事也會容易讓他們抓狂。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這兩類父母看起來都無條件包容孩子的感受,都不會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會因為孩子表達情緒而輕視或嘲弄他們。然而,這兩類父母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還擔當起孩子情緒世界導師的角色。他們不只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會對不當行為劃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指導他們解決問題。這種劃定界限的行為非常普遍。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泰國恐怖短片《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才是孩子的童年陰影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情緒失控時會變成"怪獸",互相廝打糾纏,最後兩敗俱傷,但是傷的最深的不是吵架的父母,而是孩子。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父母情緒失控對孩子的"殺傷力", 而作為家長,我們應當對自身的情緒管理有足夠的重視。
  •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表現方式,父母需要做好這三點
    作為父母,有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尤為重要的一個版塊就是及時的幫助孩子清理負面垃圾情緒。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並且一些好的情緒會讓人身心愉悅,而一些壞的情緒會讓人心情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