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性格與特點都會體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做事風格與家長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一些家長情緒不好,自認為只是自己的問題,不會影響孩子,殊不知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變成了易怒體質。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家長的情緒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張愛玲在《天才夢》裡寫過這樣一句話"生命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由於童年受到父親的冷暴力,導致她性格孤僻。尤其是在成長的後期,她的繼母經常打罵她,這在她心裡成為了一根扎了根又拔不出來的刺,使她融入不盡所有的群體中,最後孤獨終老。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一些父母肆意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孩子留下了一顆「情緒地雷」。
他們後悔不已,想要挽回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在幫助孩子排除情緒地雷前,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什麼是情緒地雷。
一、什麼是「情緒地雷」?
「情緒地雷」是指當人碰到生活或工作中的消極情緒時,沒有將它們解決或釋放,那麼這些情緒就像地雷一樣埋藏於心中並隱藏起來。一旦有什麼東西觸發了情感地雷,它就會爆炸,並產生驚人的破壞力。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情緒的表達,情感的釋放等等,就像是種子一樣,埋在孩子的心裡,並漸漸生根發芽,影響孩子的成長。
能進行正確的情緒表達的父母可以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無法控制住情緒的父母,則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甚至給孩子留下一個「情感地雷」,影響孩子的成長。
二、家長哪些行為容易成為孩子的「情緒地雷」
★ 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的安全感大部分都是父母提供的。父母對著孩子發脾氣,會給孩子帶來糟糕的情緒體驗。
同時,父母的易怒會影響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易怒的父母通常會培養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的原因。
★ 製造不良家庭氛圍
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的畫面將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如果父母經常在家裡吵架,孩子會害怕呆在家裡。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呆在家裡體驗到不好的情緒,所以孩子會抗拒呆在家中,以避免體驗到這樣的情緒。
根據研究表明,雖然普通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情緒記憶卻可以在大腦中停留很長時間,並且糟糕的情緒體驗比積極的情緒體驗持續的時間更長。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給孩子帶來錯的示範。同時,夫妻之間應該保持良好的關係。
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孩子穩定情緒的基礎。父母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尊重,互相愛護,這樣才能有一個和諧的家庭。
三、挖出孩子的「情緒地雷」,家長做好「情緒控制」
▲ 學會冷靜
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是照顧孩子關心孩子的知心朋友。但許多母親在面對自己孩子的錯誤時,容易一時衝動,傷害到孩子的身體與精神。
家長要知道,所以無論孩子做什麼錯事,我們都需要在第一時間冷靜下來,對自己進行情緒疏導,可以試著把自己關進一個安靜的房間裡,讓憤怒的情緒慢慢消散,以免因為衝動而傷害到孩子。
▲ 引導孩子表達
父母需要幫助他們的孩子學會描述他們的感覺和表達他們真正的需要。例如,當一個孩子處於十分憤怒的狀態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表達他的感受。
有的孩子會說我覺得很煩,希望世界毀滅,有的孩子會說我很想摔碎一切我能看到的東西。這其實並不是壞事,當孩子能夠積極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時,就代表著他們開始具備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 自我檢討
愛發脾氣的父母,往往也會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愛發脾氣的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的脾氣不好,孩子的性格也不會太溫和。
被容易情緒化且經常生氣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會出現更多情緒方面的問題。
當然,家長也不要以為孩子發脾氣全是壞處,最壞的情況其實是孩子們為了讓父母開心,忽視了自己情緒的表達,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
總結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勒斯涅克曾說過:「任何人都沒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社會的或情緒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生活中的壓力或者人際交往上的問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但情緒始終不是金子,不能長時間的大量堆積。
只有當作為家長的我們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排出「情緒地雷」,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情緒的主人,從我做起。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