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量子物理學家遇上精神病學家,物質和精神開始「糾纏」

2020-12-23 木木西裡科技

保羅·哈爾彭在新書中寫道,榮格和泡利受到了彼此的啟發。

現代物理學的敘述者一直在尋找新的方式,來表達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種迥異現實的矛盾關係。在相對論描述的宇宙中,原因導致結果,而且沒有什麼比光速更快。量子物理學則描繪了一個更古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事情似乎是隨機發生的,聯繫似乎是瞬間出現的。兩者都在挑戰我們的直覺認知。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理論物理學家保羅·哈爾彭(Paul Halpern)從一段關係中找到了靈感。在《共時性》一書中,他講述了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Wolfgang Pauli)在1930年離婚後,心煩意亂,酗酒成性,於是找到了瑞士的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Jung)進行治療。反過來,榮格也學到量子物理學的種種,比如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似乎可以瞬間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這種特性叫做「糾纏」(entanglement)。

在遇到泡利之前,榮格創造了「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來描述非因果聯繫的原理。他試圖解釋他的想法,即人類經驗的集體無意識影響夢境、思想和行為。沒想到的是,泡利居然能毫不費力地生動回憶起他的夢境。

哈爾彭寫道,對於榮格來說,「分析一位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對方恰好會做複雜的夢,而且還能輕鬆地記住,確實是個非凡的發現。」對於泡利來說,兩人的交往讓他看到了提出物質和精神統一理論的必要性。(泡利在20世紀20年代就在量子力學上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包括提出了不相容原理,該原理解釋了為什麼普通物質是穩定的,而且佔據空間。)

哈爾彭這本書的核心是:人類對宇宙中深層聯繫的直覺認識與這種聯繫的科學論證之間的衝突。他從早期希臘哲人講到現代物理學大師,從柏拉圖和恩培多克勒、克卜勒、伽利略、牛頓、麥克斯韋等人的著作,講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為沒有因果性的潛在聯繫做了一番梳理。結尾部分論述了基於衛星的最新量子糾纏實驗,並對將糾纏與時空性質聯繫起來的複雜理論工作進行了點撥。

這是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但哈爾彭努力推陳出新。例如,黑體輻射難題在1900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的假說解決,普朗克指出能量必須以量子的形式出現——量子是無法分割的最小單位。哈爾彭借用一個帶蓋的墨黑茶杯在微波爐中加熱到100 C來形象地解釋這個問題。雖然難以置信,但量子力學之前的理論預測,這將成為一個危險的高頻電離輻射源。普朗克表明,量子化限制甚至消除了高頻發射的能量。他的想法是量子力學的濫觴,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喝熱茶的同時不會被輻射灼傷。儘管有這樣的掌故,但對於不熟悉相關概念的讀者來說,書中部分內容可能會很難懂。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左)和物理學家泡利曾探討過非因果聯繫的原理。來源:ETH-Bibliothek Zürich/SPL, Bettman/Getty。

守恆定律

理解非因果關係的一個關鍵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這正是德國數學家阿馬莉·埃米·諾特(Amalie 'Emmy' Noether)的工作,她是《共時性》中的一個重要人物。20世紀初,她證明了自然界的對稱性和守恆定律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例如,一個旋轉的自行車輪子具有旋轉對稱性:轉動輪軸不會改變輪子。角動量守恆由旋轉對稱性而來。守恆定律又會影響到長程非因果現象。由同一相互作用發出的兩個粒子的角動量必須守恆,即使粒子最終相隔幾公裡遠。這就導致了它們的測量特性具有相關性。

比起這些物理學元素,此書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各種名人軼事。讀者會驚訝地讀到泡利和量子力學的早期貢獻者、德國數學家約爾旦(Pascual Jordan)如何對超心理學產生興趣。約爾旦被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萊茵(Joseph Banks Rhine)的實驗所吸引——從表面上看,有些人會讀心術,能猜到隱藏卡上的圖像——準確率超過了偶然性。泡利「對有關數字命理學和超自然的猜測持開放態度,他與榮格的來往加強了他在這方面的興趣」,哈爾彭寫道。這提醒我們,當面對一個人主觀深處的存在時,即使是異常理性的智者也會「沒轍」。

同樣令人震動的還有泡利和德國理論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不那麼光彩的一面。那些年輕時的魅力和活力連同他們的諾貝爾獎一去不返,他們努力讓自己不被淘汰。在事業生涯後期,二人提出了一個單一場的概念,「所有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發生的相互作用都會在這個場裡作為特例聚合起來。」1958年,當泡利在美國物理學會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他們存在缺陷的理論時,回應他的只有嘲笑。

令他震驚的是,海森堡開始在德國宣傳這項工作。泡利給一個學生寫信說:「海森堡的廣播和報紙廣告,由他擔任超級愛因斯坦、超級浮士德、超級人類的主要角色?他對宣傳的熱情似乎難以滿足。」愛因斯坦在最後的歲月裡,一直在努力調和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但即使是他的教條主義也滲透著一絲優雅。

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和人物之間的聯繫在書的後半部分相關了起來,這樣的前後呼應,令人身心愉悅。例如,海森堡和泡利的嘗試讓人想起柏拉圖的觀點,柏拉圖認為,在我們觀察到的現實之下,有一個完美形式的永恆領域。無論正確與否,在宇宙如何運轉尚有很多探索空間的情況下,非因果聯繫的誘惑力依然存在。#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今日3篇Nature:二維材料連續突破!

「嫦娥」 回來了!一文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

2020十大新冠撤稿事件|《撤稿觀察》年度總結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第一次捕獲量子糾纏的圖像
    193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量子力學領域的建立做出了貢獻。想要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粒子活動理論,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的前景感到震驚——他稱之為「遙遠的恐怖行為」。量子糾纏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的一部分,儘管愛因斯坦感到擔憂。今天,格拉斯哥大學的一組物理學家首次以量子糾纏(又稱時鐘糾纏)的形式拍攝了這張照片。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些片段可能是通過一種名為量子糾纏的奇怪現象結合在一起的。現在,科學家正在通過一個名為「it from Qubit」的新項目來探索這個問題。這個新項目聯合了量子計算、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方面的物理學家研究者的最終目標是找到一個量子化的引力理論,將目前不相容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
  •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科學家終於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
    在一項近期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物理學家保羅-安託萬·莫羅(Paul-Antoine Moreau)帶領團隊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終於,人類第一次親眼看見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 量子糾纏態
    1935 年 3 月,Physics Review 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和愛因斯坦署名的 EPR 論文。文章中描述了一個佯 謬,之後,人們就以署名的三位物理學家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稱為「EPR 佯謬」。 EPR 原文中使用粒子的坐標和動量來描述愛因斯坦構想的理想實驗,數學表述非常復 雜。後來,波姆用電子自旋來描述 EPR 佯謬,就簡潔易懂多了。
  •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
    -安託萬·莫羅(Paul-Antoine Moreau)帶領團隊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對於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來說,量子力學得到的統計關聯性結果比定域性隱變量理論要強很多。因此,實驗是可以分辨出這兩種理論的。在文章中,貝爾給出了一個不等式來說明,如果用S來表示兩個粒子的統計關聯的程度,那麼:若S = 2,說明沒有量子糾纏;若 2 < S < 23/2 ,則說明存在量子糾纏。
  • 量子糾纏產生了意識?你是什麼看法?
    最近幾年,一些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觀點:意識產生於大腦內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馬修·費希爾(Matthew Fisher)擔心他同行們會如何看待他的項目。但最後他鬆了口氣,因為他的想法沒有遭到在場者的嘲笑。「他們認為我的項目符合科學,而沒有把我當成瘋子」。當然,費希爾的簡歷看起來也不像是個瘋子。他是材料量子特性的專家,曾在IBM任職,後來轉到微軟負責開發量子計算機。
  • ...蟻人面前不堪一擊,這個物理學家是認真的嗎?揭秘漫威中的量子世界
    這位量子物理學家說,超人可能很厲害,但他在蟻人面前不堪一擊。你可能會認為,一個可以縮小到螞蟻大小的超級英雄的電影在現實中沒有多少科學根據,但根據加州理工學院的量子物理學家Spyridon Michalakis的說法,在虛構的「蟻人」世界背後還真的有一點科學依據。
  • 薛丁格、女朋友、貓 走近量子糾纏
    《走近量子糾纏》系列內容為科學網張天蓉博士原創科普文章,本文經張天蓉授權轉載。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然而在原子尺度上,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則開始發揮作用——測量的概率必須被平均出來,才能產生可靠的數據。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論文作者科倫坡(Simone Colombo)解釋說:「當你增加原子的數量時,所有這些原子的平均值都趨向於給出正確的值。」
  • 「量子糾纏針灸」能實現「直系親屬」互治?「疊加態」究竟是什麼?
    實際上,量子糾纏真正打破物理學家們傳統觀念的是「疊加態」這三個字。 疊加態 實際上,量子糾纏真正打破物理學家們傳統觀念的是「疊加態」這三個字,在經典觀念中,物質的某種狀態總歸是固定的,比如說一個波振動的方向,不管它是朝著 360 度中的哪個方向振動,總歸是固定的,哪怕它在不停地切換,比如一秒鐘切換個幾萬次,但在某一個微小的時刻,總是有一個固定的方向的。
  • 雙縫幹涉和量子糾纏為什麼恐怖?為什麼說世界或許是被模擬的?
    在未來,虛擬世界將和真實世界難以分辨,事實上我們能夠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讓他們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意識,而不是認為自己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恐怖的!撲朔迷離的量子力學二、空間與時間的關係愛因斯坦曾斷言在真空中,沒有任何物質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光速是一常量
  • 量子揭示~當心靈遇上科學【視頻】
    ,所有這些可能都重疊在一起,物理學家們這次算是撞到鐵板上了,他們開始想偷窺,看看它到底會走那條縫隙。克裡斯汀娜·特娜傳統的NLP 是研究人類如何達到卓越的一門學問,讓學員養成符合自我信念的行為習慣,並掌握提高自身行動有效性的方法。在過去的40 多年裡很有力地支持了人類的成長。可以肯定地說,NLP 是創建出符合我們信念的行為,是一種修正或改變個人生活模式的一種非常強大的方法。
  •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科學家終於拍攝到它的照片
    在一項近期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物理學家保羅-安託萬·莫羅(Paul-Antoine Moreau)帶領團隊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終於,人類第一次親眼看見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含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
    因為廣義而言,只要對這個世界做出一套完整而自治的解釋,並讓一個群體相信和奉行,它就是信仰。所以,問題也許不在於信仰的有無,而是在於我們所相信的這個東西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它是在教導我們追求精神上的成長,還是在慫恿我們追求物質上的成功?
  • 關於量子糾纏,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我相信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與之匹配的另一個人存在,就像量子糾纏一般,都是成對出現,而不會遺世獨立,只是,這樣的兩個人什麼時候相遇,或者會不會相遇,則可能要看這兩人此生的緣分了。《晝顏》裡說:「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的概率,大概是180億分之一。」這樣的概率也算是奇遇,遇上了就好好珍惜吧。如果說億萬人之中的相遇是奇蹟,那麼彼此之間的微妙聯繫就更神奇了,猶如量子糾纏。
  • 黑洞信息讓物理學家陷入困境——量子引力理論或許是其歸宿
    如今許多物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如黑洞信息丟失,似乎完全脫離了現實。因此,當一個黑洞完全蒸發時,所有關於黑洞內部物質的信息最終都必須被摧毀。但這種對信息的破壞與用來得出這一結論的量子理論是不相容的。在量子理論中,所有的過程都可以在時間上向前或向後發生,但是黑洞的蒸發似乎是無法逆轉的。    這給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大難題,因為它證明了引力和量子理論拒絕結合。試圖解釋這個暗指未知的量子引力理論的問題也無濟於事。
  • 【量子物理】顛覆思維,讓你十分鐘搞懂量子力學
    他合理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性質。對於光的折射和衍射,牛頓的解釋並不令人滿意。      惠更斯等人認為,光是波。那就需要有傳播的媒介,像聲波通過空氣、水波通過水來傳播。但是真空中沒有物質,光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呢?      他們說,在所有空間中都存在一種看不見的物質,叫做「以太」,光就是通過「以太」進行傳播的。
  • 量子糾纏告訴你,你和你女朋友是不是真的有心靈感應
    然而,這對於看電視只看《走近科學》和《科技之光》的超模君來說,一集下來,好像就只是講了女豬腳在不知道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物理的情況下,利用量子糾纏原理(quantum entanglement),做出一個美其名曰「心形球」的這麼一樣東西的一個勵志且鼓舞人心的故事
  • 嘗試從通俗易懂的角度解釋鬼魅般的「量子糾纏」現象
    量子力學從提出那天起,就像一個有招黑體質的明星一樣,飽受非議。無數在經典力學中成長起來的人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量子的怪異行為。那就是:量子的狀態在不觀察時是「疊加」的,在觀察時才是「確定」的。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的量子糾纏圖像有人開玩笑說:這就像是月亮,在你不看它時,它會在天空中的任何位置,在你看它時,它的位置才確定下來,這是不可能的嘛!
  • 意識就是量子?量子力學正在接近佛學空性
    其實,對這些奇怪的事情,理論物理學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獲得了確切的證明和解釋,只是,眾多生命科學學者不了解這樣的巨大進展,普通百姓更無從知曉,而佛教當然更是不屑於科學來證明的。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