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三年上市,快手估值500億美元。
那些深耕 下沉市場 的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
不過,除了這些網際網路公司之外,也有一些「隱形巨頭」正在悄無聲息地,佔據三四五線城市的市場。
比方說,已經開店兩萬多家的正新雞排。
餐飲業的2020年天旋地轉。
疫情期間,海底撈醞釀漲價未遂,西貝訴苦只夠生存三個月,老鄉雞開了一場「預算200元」的發布會,而你家附近的某個小餐廳,可能不知何時就關了門。
正新雞排卻是一個逆勢擴張的例外。這家五環內名不見經傳,默默經營了20年餐飲品牌,論門店數,是當之無愧的「下沉市場連鎖餐飲NO.1」。
截至今年年中,正新雞排全國門店數達到了22030家,是肯德基中國的3倍,麥當勞中國的7倍。
即使在疫情肆虐的4月,正新雞排也堅持開出了接近600家門店。
正新雞排創立於2000年,創始人陳傳武在此之前曾憑藉速凍代理起家,但做久了之後發現,行業拖欠貨款問題突出,出於回籠資金考慮,陳傳武在溫州瑞安區開出了正新第一家店,2006年成立了正新公司,併入現在的正新集團,從華東地區起步,正新用20年時間一路走向全國500個城市。
正新早期門店,圖據官網不過,正新迄今2萬家店的規模並非是線性增長的過程,高速擴張集中在最近五年。
尤其2016年-2018年間,正新雞排單年新籤約門店數,分別高達4149家、4500家、4600家。
從餐飲行業資料庫的數據也可以看出,正新雞排在2015年末開店全面提速,並在此後三年幾乎保持單月三位數開店數。
為什麼從2015年開始爆發?
一個前提是,此前2013年,正新雞排開放了加盟體系。
以此為分水嶺,正新雞排的發展歷史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階段:
2000-2013年,直營探索階段,正新雞排用13年時間在全國跑出近1000家直營小吃店;
2013年後,加盟,2013年禽流感事件,讓正新雞排加盟速度放慢;直至2015年,正新還加大品牌宣傳投入:
先是「大手筆」籤下黃渤作為代言人,又與東方衛視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合作,投放千萬元地鐵廣告,而這之後,正新雞排順利進入了年增4000+門店的高光時期。
客單價偏低,產品復購率高
要說正新雞排最吸引大眾的一點,非便宜莫屬。
雖然這幾年網際網路上都喊著消費升級,那些客單價30-40元的網紅茶飲也賺的盆滿缽滿。
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中國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超過10億,他們接觸網際網路產品、網紅事物的時間,也比一二線城市晚一些。
即便媒體們隔三差五發布喜茶、奶茶的跨界案例,很多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依然不是品牌的目標受眾。
正新雞排到底有多便宜?主打的雞排、烤腸、炸串、奶茶普遍都在10塊左右,(不少地方已經漲價)標誌性的「雞排+酸梅汁」套餐說白了,就是買一份雞排送一杯酸梅汁。
比起那些動輒就要四五十的肯德基麥當勞,就算便宜點也需要二三十的德克士華萊士來說,正新雞排在價格上有著絕對的優勢。
再加上絕大部門的門店,都開在小吃街、火車站、學校周圍等,人流量密集的餐飲場景,很容易吸引來來往往的行人進店消費。
一般來說,去肯德基買個套餐的人,都會把這些產品視為「正餐」,而在正新雞排裡買個雞排套餐的消費者,更偏向於這是「零食」。
就算一頓飯沒有吃飽,去正新買個雞排也是情理之中,這也是產品復購率高的關鍵。
估計也有人好奇,為何正新雞排能做到如此便宜的價格?
其實這問題也不難理解:
首先,正新雞排的門店基本上不提供堂食的,食品加工也很簡單,自然就不需要很多員工。
顧客來了就炸、買了就走,人力成本相對較低。
其次,在所有的中餐供應鏈中,雞肉是全中國最成熟的,從養殖、生產、加工、運輸再到門店,雞肉有著成熟且完整的上下遊鏈條,材料成本自然也低。
最後,門店賣的雞排多半是半成品冷鏈到店,為了增加傳輸效率,正新還專門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圓規物流,也就沒有很多的運輸成本。
最近大家都在談下沉市場,然而下沉市場不像一二線城市那樣有著很大的流量,想要深挖下沉市場,品牌就要利用好自身優勢,提高復購率,這樣才能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正新雞排之所以能在下沉市場做得風生水起,誠然離不開其對下沉市場的摸索與深耕,
總結來看,主要來源於其採取的低價模式、明星代言,強大的供應鏈平臺、加盟政策等等。
可即便如此,正新也不是沒有壓力,高速擴張背後伴隨著的就是:品控、管理、服務等一系列問題,
未來是否還能牢牢把控住下沉市場的這些用戶?
這些都是正新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