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有戲」欄目的微信公眾號,沒有欄目官方微博,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撰文: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盛先生的花兒》海報
由顏丙燕、王德順主演的《盛先生的花兒》11月4日在全國上映。這部改編自旅美作家哈金短篇小說《養老計劃》的治癒系溫馨之作,之前在國內幾個電影節上放映過,反響不錯,還拿下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個獎項。
這部電影是導演朱員成的導演專業研究生畢業作品,也是這位青年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新人導演將影片的成功歸功於演員們的高水準表演。而對於專注小成本文藝片的女主角顏丙燕來說,她又主演了一部找上門時就跟她說「我們沒錢」的片子。
顏丙燕接演,是因為覺得這部電影實在有趣,「女主四十多歲,男主八十多歲,導演二十多歲。」她幫著導演分析人物,一場場戲地捋順人物邏輯,還幫著聯繫相熟的老搭檔李乃文,熱心程度遠超一般的女主角。
導演朱員成說:「她身上有強大的母性光輝。」
愛和年輕導演合作,並且多操一份心,也成了顏丙燕的一個習慣。拍《萬箭穿心》的時候,年輕的王竟導演會下意識地站到同情弱者的心態上,說「這人物太慘了,要不這場戲這裡調整下,讓人物的臺詞溫和些」。
《萬箭穿心》中,顏丙燕飾演李寶莉,演技大獲好評。
顏丙燕反而會提醒導演:「你這樣下去就不叫『萬箭穿心』了,該叫『萬丈光芒』了。你要是心疼人物,就輪不到觀眾心疼了。」
這個被倪萍稱為「中國最好的女演員,沒有之一」的姑娘,大概是這個行業裡相當任性而純粹的一位。她自稱「低產」,因為「矯情」,「刻意」與這個圈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只為了能夠保持對於這份職業最初的興趣和熱愛。
只是偶爾,她也希望自己不只是個「女演員」,還能是個「女明星」,就是在她主演的那些小文藝片上映後,完全被淹沒在院線市場的商業片大浪中的時候。
從《萬箭穿心》到《盛先生的花兒》,她都會說,「要是我再紅點就好了,就會有更多的人關注到電影了。」
舞蹈演員出身的顏丙燕,其實是誤打誤撞才進了演員這行當。她起點頗高,從1998年出演《紅十字方隊》獲得了中國電視劇最高獎——金鷹獎最佳女演員獎及最受歡迎的影視明星獎,到15年後憑藉《愛情的牙齒》拿下金雞獎影后,期間她出演過諸多影視作品,也先後獲得過金鷹獎、飛天獎、華鼎獎、金鳳凰獎等多項榮譽。
《紅十字方隊》中,顏丙燕飾演肖紅。
然而,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顏丙燕在女演員黃金的八年裡,只串戲,不演角,錯過了走紅的機會。母親走後,她重回銀幕,出演的已經是母親類的角色了。
大銀幕上,無論是《萬箭穿心》中那個強悍而鮮活的李寶莉,抑或《愛情的牙齒》中飽受愛情傷痛的錢紅葉,顏丙燕的角色總是極致而揪心。
《愛情的牙齒》中,顏丙燕飾演錢紅葉。
這次在《盛先生的花兒》中,顏丙燕出演四十多歲的離異保姆,一邊照顧著患有老年痴呆並且時常把她錯認為是老伴的老人,一邊與有婦之夫的情人糾纏不休。情感的失落中,多年來一直求而不得的孩子降臨到她的生命之中。
面對種種焦灼的生命和生活狀態,顏丙燕飾演的棉花一路成長,從一個從他人處索取的不安狀態蛻變為一個強大而給人溫暖力量的母親。
顏丙燕喜歡拍文藝片,也和這些內心層次豐富的角色有共鳴,「文藝片拍多了,我也跟著我的角色在成長。演員就好像心理醫生,面對角色的人生去剖析、去換位思考,跟著角色一起變成熟。」
顏丙燕說,雖然自己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自己喜歡的,「每部作品都是良心之作,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因為這份喜歡,才能準確傳達出角色的魅力,「演員是個騙不了人的工作,你心裡的花開了,觀眾才能聞到香味兒。」
《盛先生的花兒》中,顏丙燕飾演保姆棉花。
【對話】
自然而然形成了挑劇本的「生理機制」
澎湃新聞:這些年你總是演一些生活氣息很濃的小人物,這次為這個保姆的角色做了哪些準備?
顏丙燕:這次倒沒有特別需要準備的。因為我已經在這個年齡段了,生活能力都具備,家務都很擅長。加上之前我媽媽生了很久的重病,所以照顧病人、照顧老人,包括護工的各種技能和注意事項,我都是很擅長的,可以說手到擒來。
這個人物並不是很需要特別的專長特質。看劇本的時候,很多東西就已經自然呈現出來了。
澎湃新聞:這次又是跟年輕導演合作,而且你還得替導演操很多心,為什麼更享受這樣的合作?
顏丙燕:跟年輕導演合作很棒的一點是,他們有對電影的熱情和純真的愛。他們還沒過多地受到票房、獎項、名利、投資方壓力這些外界因素的幹擾,還能用純淨的平常心去面對他們的作品。這點在很多長年工作的電影人身上很難捕捉到的。年輕人當然會缺失經驗,人生閱歷畢竟還少,這個與才華無關。可能他40歲的時候,就會對生活理解到這個程度。
比如我和王德順老師的這次合作,他80歲老頭的想法,很多對我來說也是不可思議的。我表現出對他想法很驚奇的時候,他會說「你到了80歲也會這樣的」。
《盛先生的花兒》劇照,棉花照顧生病的盛先生。
澎湃新聞:這個人物是個很糾結很焦灼的角色,你也是個很挑戲的人,出演是因為這樣的人物比較容易吸引你嗎?
顏丙燕:就是發生在這樣一些人身上的一些事,會觸及到一些社會問題,或者直指人心的情感問題,這才是文藝片要達到的狀態。沒有刻意挑虐的。其實輕鬆的喜劇我也演過呀。可能虐的片子,觀眾印象會更深刻一些。
澎湃新聞:你雖然角色不多,但其實是得獎專業戶,挑劇本有什麼心得?
顏丙燕:我看劇本很慢,看一個劇本要三四天,基本看完一遍腦子裡已經拍一遍剪一遍了。當然,不是每個劇本都能有這樣的效果,如果有這樣效果的劇本就都接了。達不到這樣效果的,就推掉了。好像已經自然而然地通過自身感受形成了一套挑劇本的「生理機制」。我能喜歡的劇本,一看到的時候就能跟著情節進入,毛孔都能打開。
《盛先生的花兒》劇照
澎湃新聞:一直演文藝片會不會有點心累?
顏丙燕:不會啊,其實演員演什麼類型的角色,無論悲喜,都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都是過癮的事。《萬箭穿心》那種直來直去、暴跳如雷的強勢女人,很過癮。棉花這種什麼事都藏在心裡的,用一種很溫婉的方式來表達,也很過癮。
演員本身就應該具備一種短時間內跳進跳出的能力,你不能讓角色困擾到你自身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一定要分開。熱愛是因為好玩,不管多苦情多悲慘,也都只是工作,不然一輩子演不了幾個電影。
《萬箭穿心》中的顏丙燕
平時是演員,電影上映時希望自己是明星
澎湃新聞:前面說到在這個行業裡久的人很難保持熱情和純真,你自己是怎麼保持的?
顏丙燕:就是矯情嘛。說實話,這種保持是非常刻意的,如果是我覺得可演可不演的角色,覺得不是很有感覺的角色,那我就不接。哪怕錢很多,哪怕是個多好的機會,我也告訴自己,不要去做。因為這種純粹被打破,在這個行業裡是太容易的一件事。影視演員所在的環境,就是一個名利場。就看每個人的人生觀,你選擇一種怎樣的生活,你要求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一直都還是原則性挺強的那種人,對自己要求很高,我會要求自己不能說髒話,過馬路就算沒車也一定要等綠燈,哪怕是拍戲的菸頭也不能隨地扔。你說扔個菸頭,跟著一群人過個馬路,有沒有問題呢?其實也沒有問題。只不過是一種要求,就是我要求自己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而且你這樣做的時候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工作也是這樣的。有的人就是想賺錢,那也是一種選擇。我本身從舞蹈演員轉行做影視演員的初衷,就是因為喜歡,讓我有熱情。如果因為拍一些不喜歡的戲消磨了我的熱情,那我轉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錢是賺不完的,有錢的時候多花點,沒錢的時候就少花點。工作中每時每刻都是快樂、投入、享受的,這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吧。
顏丙燕
澎湃新聞:但是這樣在這個圈子裡是不是還挺容易得罪人的?
顏丙燕:我是個不怕拒絕的人。當你一開始就這樣去做的時候,你身邊的人就都了解你了,認同你的人不會強迫你,不會用關係來脅迫你。真要是脅迫你的人,那關係掰了也就掰了。
當你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時候,你其實也對你身邊的人做了一個篩選,一段時間後,你身邊剩下的人都是你選擇的人。如果總想著維持關係,一段時間之後,你身邊的人依然是什麼樣的都有,你就一直處在一種選擇和平衡之中,也挺累的。
顏丙燕微博中,時常吐露對生活的感悟。
澎湃新聞:會不會有點苦惱,自己認可的價值可能並沒有辦法得到更大眾的認同,於是你挑的自己喜歡的片子總是「沒錢」?
顏丙燕:我喜歡的電影大部分都是藝術片,不像口香糖似的,把甜味嚼掉就吐掉了。我希望我喜歡的電影過個五年十年,也可以翻出來回味,還能看到其中的價值。這種電影不是很表面的那樣。
可是,中國的現狀是經濟飛速發展,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每天工作都不止八個小時。好不容易去看個電影,累了一天被老闆罵了一天了,確實很難再去選擇一個「萬箭穿心」吧,還是去看個輕鬆高興的吧。這群人是電影觀眾中最大的群體。社會發展目前還處在這個階段,電影承擔的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娛樂,這是相當正常的。
顏丙燕
澎湃新聞:有時候你也說希望自己紅一點,能幫電影吆喝,所以你還是在意票房的?
顏丙燕:我自己演戲那個最快樂的過程已經完成了,就希望投資方有回報。文藝片確實是有困境的,好不容易有一些投資方願意投文藝片,演員、導演都少拿錢,其他工作人員儘量找朋友幫忙,最後也沒錢宣傳,票房不好虧了本,下一部投資方就不投了,惡性循環。我不在意票房,但還是希望能多做點。
澎湃新聞:所以紅一點還是有必要的嘛。
顏丙燕:平常一直在做女演員,這個時候就會希望自己是個女明星。但是你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這樣的工作方式,相應的,你就得承擔這樣的缺失。大部分時候還是只能恪守一個演員的本分,我依然不會選擇去做個女明星,只是每到這個時候,會為片子覺得有點不落忍。
《盛先生的花兒》劇照
每個年齡段都有好角色,對現在的狀態很知足
澎湃新聞:大家都公認你的演技超棒,你不是科班出身,怎麼領悟表演的?早年跳舞給了你哪些幫助?
顏丙燕:我只能說,舞蹈演員的優勢,是她從小做的最基本最繁重的訓練,就是控制身體所有的神經,讓自己的身體能夠迅速地去表達出你要表達的東西。在舞臺上,你離觀眾很遠,但是你能用肢體告訴觀眾你的內心。
以前最繁重的時候一天十二遍功,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十一二點,一直都在練。長年累月的訓練,讓舞蹈演員對自己的身體了如指掌。古裝戲、民國戲,衣服一上身,自然精氣神就有了,這是形體訓練的下意識反應。從站姿開始,就有整體感了。但舞蹈演員很多張嘴說話可能會有問題,能說話的舞蹈演員,做影視演員可能會有一些優勢。
顏丙燕早年是舞蹈演員。
澎湃新聞:很多女演員怕老,好像你不怕,還總愛扮老。過了四十歲有沒有一些對於年齡的焦慮?
顏丙燕:我一直是什麼年齡演什麼年齡的戲。跨度最大的是演《誰為愛情買單》的時候,接了一個五六歲孩子的媽媽的角色。那時我32歲,還能演二十五六歲的熒幕形象。很多人攔著我,覺得我還能演好多年姑娘。我說幹嘛要迴避啊,我32歲,放在正常生活裡,做五六歲孩子的媽,沒問題啊,而且我自己演得很舒服啊。
我現在四十多歲了,還是有很多角色。其實只要你熱愛這個工作,心無旁騖地去展現自然的狀態,每個年齡段都有值得去演的角色。
《為愛情買單》中的顏丙燕(右)
澎湃新聞:很多人覺得你有點可惜,演技和形象都很好,但是錯過了一個女演員比較黃金的年齡,你自己怎麼看?
顏丙燕:我是個比較知足的人吧。前陣子同學聚會,大家還說當年怎樣怎樣,能回去就好了。我就想,我不要回去,萬一那時候錯過了哪個事、演錯哪部戲,到不了現在這個狀態,我還挺可惜。
回憶過去時,大多數人會有後悔,遺憾錯失了什麼機會。對於我來說,即便是錯了,我也會覺得,也許生活把你一腳踢到了谷底,不過是想讓你去仰視些什麼。如果你真的去仰視,會發現這是生活給你的提示。這些東西是你站在原來那個位置看不到的。不怕,人生就是這些年,用各種方式去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