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著眼將資源優勢、開發態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勝勢,堅持「風、光、漁、水」立體開發布局,拓展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形成海陸空立體互補、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能源發展新格局。
走進東臺中節能「風光漁」立體互補產業基地,眼前「上有風機飛舞、中有電板映日、下有魚蝦歡騰」的場面蔚為壯觀。中節能項目巧妙利用陸地灘涂風電場建設的巨大空間,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穿插發展光伏發電,並瞄準光伏發電板下的有效區域,大面積推廣鯔魚、脊尾白蝦等現代高效漁業生產。這一「風光漁」綜合利用模式系全國首創,實現了灘涂資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
中節能東臺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運維工程師 蘇亞東:「在光伏區域裡進行大面積水產養殖的好處很多,它可以大大減少灰塵的產生,改善生態環境,另外,養殖用水對環境溫度有一定的改善,對光伏發電量有一定的提高,可以說是良性循環、相得益彰。」
中節能「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佔地面積約2600畝,現已累計完成投資近20億元。其中,區域內風力和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達150兆瓦,年均發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
中節能東臺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運維工程師 周華:「我們中節能「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目前有一半左右的面積開發了高效水產養殖。而整個區域內每年的發電量,可滿足10萬左右家庭用戶的用電需求。」
培育新動能,多元化發展。東臺市同時把戰略眼光投向蒼茫大海,闊步進軍海上風電領域,持續實施國華、魯能等多個重點項目,在更大規模、更高層面上加快構建沿海「風光漁」互補產業大格局。其中,魯能東臺海上風場項目率先建成投運,達產達效。
魯能江蘇新能源公司東臺海上風場場長 張寧:「魯能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場共布置50臺4兆瓦風機、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和一座陸上集控中心,設計年上網電量5.3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788噸,自投產以來,已累計發電18億千瓦時。」
近年來,我市持續按照集約集聚開發的理念,除了東臺「風光漁」立體開發以外,還有「風電水」應用模式。鹽城每用100千瓦時電,就有60千瓦時左右來自新能源發電,新能源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均居全省首位。目前已核准海上風電項目26個,總裝機容量651.25萬千瓦,國家電投、龍源、華能、大唐、長江三峽等一批央企和大型國企參與開發建設。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經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291.25萬千瓦,陸上風電裝機容量347.33萬千瓦,預計2020年底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430萬千瓦。按照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發展並舉的原則,積極發展集中式光伏發電,加大分布式光伏推廣力度。我市建設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76個,裝機容量119.86萬千瓦、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84.97萬千瓦,均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