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權重」在全球製造業版圖中舉足輕重

2021-01-07 第一財經

隨著中國的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企業尤其是製造業越來越受到全球矚目。

第一財經研究院在2018年博鰲論壇期間推出了《中國與全球製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中國為基準點,追蹤和比較本世紀以來全球19個主要經濟體19個製造業分類基於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變化。

這是全球第一份覆蓋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力報告,全面評估了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版圖中的實力崛起和變遷趨勢。

報告將「競爭力」定義為生產單位價值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資本和勞動力),其成本越低,競爭力就越強。

報告通過測算全球主要製造業國家主要製造業行業生產每個單位實際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義勞動成本,也就是單位勞動力成本(ULC),從而去揭示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格局的變化。

報告顯示,在全球製造業版圖中,「中國權重」至關重要。

根據一財研究院的測算,中國製造業總產出在2005年超越了德國,隨後在2008年超越日本,2010年超越美國。截至2016年,中國製造業實際增加值達到2000年的7倍,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從8.5%提高到了30.9%。

巨大的市場份額不僅意味著規模帶來的獨特競爭優勢,即所謂的「中國權重」,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和德國在全球製造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28.5%、17.0%和10.1%,下降到19.3%、11.6%和7.0%。

若以金融危機前後來區分「中國權重」,從2000年到2008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以每年平均2.7%的速度增長,其中60%來自就業增長的貢獻,中國不僅是全球就業增長的唯一源泉,還補償了其他經濟體就業的淨減少。在2000-2008年,中國大規模就業增長將全球製造業的勞動報酬總額推高了三分之一,但也使全球製造業平均勞動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

後危機時代,全球製造業增速從危機前的年平均2.7%提高到了3.3%。中國的貢獻大致維持在危機前的水平,動力來源從就業增長切換到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由於平均勞動成本的上升速度顯著高於勞動力生產率,全球製造業勞動報酬總額及平均勞動成本因中國的加入分別由危機前年平均下降0.4%和1.4%,轉變成危機後年平均上升2.3%和1.8%。

而在「中國權重」的影響方面,報告稱,「中國權重」一方面使得中國製造商在加工製造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勝出,爭得全球範圍內產品市場以及能源和原材料的議價權,另一方面,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相輔相成,加快了標準零部件成本下降,進而是組裝和整機成本的下降。這不但鼓勵了最終消費,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處於技術高端領域經濟體的生產和研發成本,因而推動了技術進步。

從製造業的細分行業影響力來看, 引領「中國速度」的是汽車製造業, 在整個2000-2016年期間該部門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5%,緊隨其後的是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

此外,在6個全球產出規模最大的製造業部門中,中國勞動生產率向世界技術前沿(美國)逼近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對此,一財研究院也提出了相關建議,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因「中國權重」而被強化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速度優勢」,正面對日益上升的成本壓力。

報告稱,在過去的增長模式下,地方政府之間由追求治理政績所激勵的GDP競賽,導致各個地區不遺餘力地通過壓低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各種補貼方式招商引資,環境成本也往往未被計入。在勞動力充分供給的條件下,加上得益於信息技術時代的製造技術條件,「中國權重」將這個效果迅速地不斷地放大,使中國製造業在相當短的時期內實現了超高速度增長。危機後,高投資、高槓桿、低估環境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降低效率的弊端暴露無疑,這種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中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圖從供給端全面解決過往增長模式的弊端,雖然初見成效,但依舊任重道遠。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環境和要素的成本被更多直至全額計入,加之勞動力供給短缺等原因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如若效率提高不足以彌補這些成本的上升,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將會快速下滑。

推出該報告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智庫是第一財經旗下的非營利獨立智庫研究機構,其宗旨為「致力改善經濟政策」,出品年度旗艦報告、全球與中國宏觀/市場分析(季報、月報、周報),以及指數和排名等系列產品。智庫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獨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創新的可實施政策方案和建議,以提高中國經濟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並推動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

相關焦點

  • 山東最大的製造業集團:版圖橫跨歐美亞,一年進帳3900億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雖然高新科技可以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傳統製造行業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畢竟,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製造行業扮演著「基石」的角色。
  • 印度的希望:從中國電子製造業受損中受益
    印度觀主義者認為,這可能正是印度加速消費電子製造業、擺脫中國供應鏈制約的一個機會。印度民間甚至官方,都一直有類似的觀點。2月1日,印度財政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表示,印度正在制定一項鼓勵製造手機、半導體封裝和電子設備的計劃。
  • 林雪萍|這二十年,中國製造業的五大提升和五大挑戰
    歲末將至,讓我們看看中國製造的發展態勢。可以說,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歷了五大提升;而未來十年,則面臨著五大障礙。第一個大提升是產業規模大幅度提升。20年前,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為3849億美元,大約是美國的20%。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19.8%,那一年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美國第十,那中國呢?
    美國排名第十,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無論是在技術資源上,還是在人才資源上,都是世界頂尖的,為何在本次榜單中僅排第十呢?其實,早在2000年後,美國的製造業增速就已經開始放緩。原因就是產業的轉型升級,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金融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國內製造業也因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而受到限制,進而向低成本的東南亞轉移。所以美國排名第十也合乎情理了。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德國第一,日本第八,中國卻無緣前十
    德國率先在全球提出以利用信息物理系統(CPS)為核心的「工業4.0」戰略,使自身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CPS令生產過程中的供應、製造與銷售信息,變得智慧化、數據化,從而大大提升效率。通過工業4.0戰略,德國製造業受益頗多。
  • 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
    告訴你經濟學教科書上學不到的經濟真相;♬ 歡迎上喜馬拉雅,關注《光遠看經濟》免費收聽全文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 文 |年勇9月9日,以「新製造時代」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際網路製造峰會」在廈門召開。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美國一直以來沒有放棄製造業。去年美國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81%,但其中60%以上都是為製造業服務的。目前中國製造業仍然顯現出較多的不足。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日本第八,中國卻無緣前十
    中國經濟近幾十年一路高歌,GDP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麼大的飛躍,得益於我國的「人口紅利」,讓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而中國製造的產品也遍布全球各地。現今貿易全球化,我們或多或少有用過其他國家製造的產品。那麼哪個國家製造的產品口碑最好呢?根據全球製造口碑排名前十的名單,我們一起來看看。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德國第1,日本第8,那中國呢?
    對於製造業來說,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商品的質量和價格,如果一個國家的商品能夠遠銷海外,就證明了其口碑得到了外界的認可,近期發布的《全球製造業口碑報告》就引起了熱議,作為一份具有權威性的報告,各國製造商品的口碑好壞,自然受到了外界的關注。那麼各國的排名又是如何呢?
  • 全球製造業口碑榜單:中國無緣前十,德國蟬聯第一,日本位居第八
    在今天,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 前段時間,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公布。從這份榜單中我們可以看出,德國製造排在第一位,瑞士製造和歐盟製造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法國和美國排名第四至第十。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發現,中國並沒有進入前十,而美國只排在第十位。
  • 全球製造業口碑最強國誕生?美國第十,中國竟沒上榜?第一是誰?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已經遍布世界。2019年,中國製造業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為27.2%。世界上幾乎每三件產品就有一件是中國製造。作為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蘋果90%的產品都是在中國製造的。可見,中國製造業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因此,說到製造業的行家,我們國家自然能夠說得上話。
  • 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下面這張圖來自IC Insights 官網,是按照各國(地區)的晶片企業的營收,進行了一個全球份額的排名。在晶片份額方面,韓國由於在存儲器方面的極高全球份額,因此總份額上位於全球第二。而全球其他區域,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歐洲,日本2019年的份額都在5%-7%之間,因此中國很快將脫穎而出,在2023年之前會位居全球第三。
  • AKON成立 KONLIVE CHINA與90Plus共同發展中國音樂版圖
    8月25日下午,90 Plus董事長 – Richard與美國樂壇傳奇人物、著名歌手AKON共同宣布成立KONLIVE CHINA記者會在深圳召開,Richard現場講述了此次全面發展中國音樂版圖計劃,並同時給出了與AKON公司籤署的全球演藝經紀授權書。
  • 疫情衝擊全球製造業 半導體產業或好於預期
    全球主要經濟體製造業指數下跌近日,歐、亞、非主要經濟體陸續公布了2月份製造業指數。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疊加,數據普遍呈下滑態勢。據瑞典有關方面公布的數據,2月份瑞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上升至53.2,較1月份上升1.2個百分點,創15個月以來新高,好於預期。
  • 中國製造業將迎來黃金五年
    第二,全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怎麼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怎麼能迭代產品,全球的製造業都在想這個問題。重振製造業這個話題為什麼以前不談,今天才開始談。  在美國,歐巴馬對製造業非常重視,提出美國製造業再造計劃,日本叫日本工業復興計劃,德國叫工業4.0,中國叫中國製造2025,為什麼德國、美國、日本、中國,重新把國家戰略放到製造業上。是因為信息化革命已經結束,網際網路已經變成了普惠性工具。  我們在全球製造業上,1978年我們和美國人、日本人差30年的話,如果到1998年還差五米,今天我們會跟他們差半個身位。
  • 中國製造業核心資產分析展望與投資策略
    其次,廣闊的市場機會和從中成長起來的備的供應鏈體系是中國製造業在後疫 情時代不可或缺的底氣。在龐大的消費市場中,中國製造業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 和產業集群優勢,這是其他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經濟體所不具備的。中國是全球產 業結構最為完備的經濟體之一,分行業來看,在 18 個製造業行業中,中國在 17 個行業產出中排名第一。以全球化程度較高的電子產業鏈為例,中國電子行業 77% 的中間投入來自內地,這在中美日韓中佔比都是最高的。在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不可避免地將發生變化,而中國製造業的綜合優勢將 更加難以替代。
  • 產業觀察|深入傳統製造業腹地,WAIC透視AI新方向
    例如,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李強表示,人工智慧對中國製造、中國實體經濟賦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工業與人工智慧的融合將會成為人工智慧應用的主航道;在消費級晶片地位舉足輕重的高通公司總裁安蒙也表示,5G和AI將推動實現新一代可重新配置、靈活性的生產製造;上海本土科技企業深蘭則表示,用新一代AI再造工業現代化。
  • 2020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發布會全球直播網絡大會在京舉行
    「2020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發布會」由江泰國際合作聯盟和江泰全球救援聯盟主辦,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支持。大會主要內容包括2020全球救援服務論壇暨新冠肺炎疫情出行風險對話、2020全球投資服務論壇暨駐華使館與民營企業面對面及海外園區招商信息發布、風險版圖和風險指引發布以及全球疫情下中企對外投資與合作的風險對策大咖對話、2020全球救援服務論壇暨新冠病毒疫情出行風險對話等。
  • 今日能源看點:山西省光伏製造業營收整體達130億元!天津市發布2021...
    1、山西省光伏製造業營收整體達130億元!12月11日,山西省工信廳發布《山西省光伏製造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文件顯示,以晉中、呂梁、長治為重點,加強重大項目培育和產業鏈招商,整合提升矽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製造產業鏈,完善專用設備、光伏玻璃、金剛線、銀漿等配套體系,打造光伏製造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力爭到2022年,光伏製造業營業收入達到130億元。
  • 中國千萬不能放棄製造業!
    美國其實是一個製造業大國。美國從來也沒有放棄製造業。如果我們中國對這個認識不清楚,天天忽悠新概念,我估計中國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 版圖專題丨中國版圖——中國的行政區劃
    版圖專題丨中國版圖——中國的行政區劃 2020-05-23 0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