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菊,玉渡山,北京。攝影/宋大叔
作者:亞歷山德拉·德桑克蒂斯
轉自:保守主義評論(ID:baoshouzhuyi2016)
按:本文譯自《國家評論》。作者亞歷山德拉·德桑克蒂斯(Alexandra DeSanctis),任職於《國家評論》研究所。本文英文標題 「Remembering Niebuhr, Champion of Truth against Ideology」。
………………………………
在20世紀的美國,這位偉大的神學家是自由派中的保守派,保守派中的自由派。
今天的美國年輕人或許並不熟悉萊因霍爾德·尼布爾,不過,旅程影業(Journey Films)下個月發行的紀錄片有望改變這一狀況。這部發人深思的紀錄片名為《美國的良心: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的故事》,片長一小時,講述了一位美國神學家的生平和思想,在20世紀中葉幾乎每一場關於道德和政治的辯論中,都有他的身影。
譯註: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美國神學家、倫理學家和政治評論家,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執教30餘年。他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公共知識人,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勳章」。代表作有《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和命運》等。
尼布爾畢生致力於思索那些困擾美國和世界的難題,包括「一戰」、美國北方內城區的種族主義和隔離、法西斯的崛起、美國介入「二戰」以及持續增長的共產主義威脅。他的榜樣在今天依然彌足珍貴,尤其是他身體力行地證明了,一個人在積極參與混亂的政治辯論時,依然可以保持理智的誠實。
在公共生涯中,尼布爾的政治和社會觀念不斷發生變化,因為他總是願意在變化的世界中重審自己的信仰。起初他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這一立場源於他對「一戰」無理的恐怖深感不安),1930年代他曾擔任美國社會黨副主席,甚至代表該黨競選紐約市政府公職。
但是,隨著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尼布爾反省了自己的立場,放棄了和平主義,鑑於人類的作惡多端,和平主義顯得不切實際。儘管他從未成為「鷹派」,但他逐漸相信戰爭可以成為維持正義的最後手段,而且他相信美國介入「二戰」有其道義上的必要性。
同樣,目睹了蘇聯共產主義的紊亂,共產主義信徒殘酷地將意識形態強加於不情願者身上之後,尼布爾放棄了社會主義信仰。實際上,尼布爾認識到蘇聯共產主義的罪大惡極,認為軍事幹預有其正當性,儘管他並不贊成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同時,他一直是堅定的勞工支持者,而且經常為那些由權力分配不平等引發的問題而哀嘆。
公共知識人、哈佛神學院的科內爾·韋斯特(Cornel West)評價道,「他(尼布爾)願意為了保持理智的誠實,不惜自己的聲望」。確實,尼布爾願意重審自己的立場,不顧失去公眾支持的風險,這使他成為當今政治家的有力榜樣。現代政客經常隨民意的風向而搖擺自己的立場。
儘管沉浸於當時的政治世界,但他的洞見卻深植於基督教傳統,他最終拒絕和平主義和社會主義,源於他深知人的本性是罪惡的、不完美的。這個哲學觀點後來被稱為基督教現實主義,而尼布爾被公認為是這一流派的創始人。該學派出現的部分原因是要反對約翰·杜威等思想家領導的社會福音運動,他們認為人是可臻完美的,因此恰當有序的社會可以通往塵世的烏託邦。
尼布爾完全否定了人類可以建造人間天國的想法,他認為世人所能做到的極致就是創造民主的可能性。他寫道:「民主是無解問題的近似解」。反對社會福音運動也使他成為現代進步主義的批評者,這種主義於20世紀初起源於杜威等人的思想。
尼布爾的哲學在今天彌足珍貴。現代進步主義相信人類可以臻於完美,他們將政治視為「末世化」(譯註:最終的、天堂般的歷史階段)的手段,政府可以有效改進公民以建立烏託邦社會。但尼布爾和當時的保守主義者都明白,政治無法解決由人類固有缺陷帶來的問題。他深信民主和行動的力量,但不認為有任何世俗權力可以「修復」人類的罪惡傾向。特別是目睹蘇聯共產主義的缺陷,使他看清了把政府當成人民的救世主所隱含的危險。
當然,這不是說尼布爾對不公正漠不關心。他在底特律擔任牧師的十餘年,一直致力於幫助黑人移民融入城市。之後,他去曼哈頓上西區的協和神學院任教超過三十年,對神學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一直對上世紀中葉的社會和政治發展發表評論。儘管可能由於他早年的社會主義傾向,聯邦調查局將尼布爾列入觀察名單,但他在冷戰初期為國務院提出過建議。林登·詹森總統在1964年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此時離他辭世還有7年。
尼布爾龐雜的信念,使他在兩黨中既有擁躉,也有嫌惡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說,「巴拉克·歐巴馬和吉米·卡特這樣的進步主義民主黨可以利用尼布爾,一些裡根主義者喜歡他,一些喬治·布希的人也喜歡他,人們各取所需。」
個中緣由不難理解。他熱愛祖國,但他不會忽視困擾美國的諸多社會弊病;他相信有必要用戰爭阻止邪惡,但他決不容忍不公正地使用暴力;儘管他認為人本質上是不完美的,但他拒絕原諒充斥20世紀的諸般罪惡。這部紀錄片展示了尼布爾如何致力於真理(無論真理將他引向何處),使他成為當今政治氣候下的理想的知識人形象,今天的情況常常是黨派勝過原則,意識形態勝過誠實。
………………………………
題外話:萊因霍爾德·尼布爾還說過一段流傳甚廣的祈禱詞,「願上帝,賜予我平靜以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予我勇氣以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我智慧,以分辨此二者。」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