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在北京開機,隨後的一年中,這部室內劇的持續播出引起了熱烈反響,一舉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經典作品,劇中的代表情節、臺詞、插曲流傳至今。新近出版的《我愛·我家》一書披露了電視劇誕生的幕後故事,書中寫道,「我愛我家」這個英達認為有些語病的短語由王朔提出作為片名,在電視劇播出後遂成流行。特此摘錄書中關於電視劇誕生的部分內容,讓我們一起重溫這部難忘的經典之作。
1993年5月初,中國工人運動學院(現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的校園演播室開始熱鬧起來。
一群電視人搬著道具、扛著機器來到這裡,有條不紊地在四百平米演播室布置現場。他們所搭的景致在這間演播室裡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心區類似一個家庭的客廳,但只有三面牆,旁邊還有廚房和飯廳。布景正對著的一面,則是用木板搭成的看臺。
這群人以年輕人居多,為首的是一個稍稍顯胖、高高大大的年輕人,戴著略顯誇張的寬邊高度眼鏡。儘管他還不到三十三歲,但微微長出的絡腮鬍子使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些。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個年輕人有些眼熟。剛剛播完的室內電視劇《愛你沒商量》裡面就有他的演出。再早幾年的電視劇《圍城》裡,他扮演的趙辛楣令人印象頗深。
此人的姓氏非常少見,姓英,名叫英達。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
雖然已經從事了多年的表演工作,但英達內心一直想的是獨立做導演,而且要導演的作品形式在國內還從來沒有出現過——情景喜劇。
從工作人員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這部電視劇的名字似乎有些語病,叫作《我愛我家》。
英達所在的英家,曾經顯赫一時。英達的曾祖父英斂之,是《大公報》和輔仁大學的創辦者,祖父英千裡是教育家,父親英若誠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翻譯家和話劇導演,還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
自北京七十二中畢業之後,1979年英達考入了北京大學心理系。一直想當演員的他在學校搞起了北大話劇社,在劇社做導演和組織工作。1983年大學畢業,英達獲得了科學理學學士學位。他原來準備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但由於眼睛高度近視,只能按照心理學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東城師範學校教書。他不甘心一生以教書為業,就在業餘時間繼續學習戲劇知識。
1984年9月,美國導演喬治·C·懷特來中國執導黃宗江改編的話劇,在黃宗江的推薦下,英達為懷特做翻譯和導遊。懷特對英達很滿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後,給英達提供了去美國奧尼爾戲劇學院短期學習的機會。學完之後,英達又到美國密蘇裡戲劇學院學習戲劇導演和表演,並於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其間,中國導演謝晉到美國拍攝《最後的貴族》,英達在劇組做了副導演。
在美國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英達現場觀摩了情景喜劇《考斯比秀》,為這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電視劇拍攝形式深深吸引。演員在觀眾面前演出,現場同時拍攝。雖然觀眾並不進入鏡頭,但他們用笑聲跟演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英達覺得這一劇種非常新鮮,萌發了把它帶回中國的想法。
誰知回到國內後,英達這個計劃很多年都沒能實施。到1993開拍《我愛我家》之前,他在影視圈打拼多年,做過副導演,也做過演員。在塑造影視人物的同時,英達一直沒有放棄導演情景喜劇的計劃,只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英達曾把這個想法告訴當時文學圈和影視圈的紅人王朔。王朔創作的小說在當年風頭無兩,《頑主》、《玩兒的就是心跳》中塑造的人物玩世不恭,作品飽受爭議卻也大受歡迎,而後他又目光敏銳地進入影視圈呼風喚雨。
早在1991年籌拍《編輯部的故事》時,王朔就跟英達提出要不要加笑聲,做成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完全符合情景喜劇的特點,六至七個主要人物,故事發生的地點固定,還是系列劇,這些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情景喜劇。英達當時就提出,情景喜劇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帶觀眾,不能隨便加入罐頭笑聲。後來主創人員不知具體如何操作,只能按照舊有的方式進行拍攝。
其實英達當時留有一點私心,想把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留給自己。對於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來說,已經拍出了《四世同堂》、《渴望》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並不差這一部。而對於英達來說,他本來是學導演的,這些年當演員是臨時客串,早就想獨立執導了。
1992年11月,英達與王朔第一次開始討論情景喜劇的創作意向。按照他們的設計,這部劇聚焦的是一個老幹部家庭,老幹部早年參加過革命,解放後擔任過政府機關的領導職務。家裡有一兒一女,女兒行大,找了一個南方倒插門的女婿,生下一個女兒。經過多次探討,最後寫了一個電視劇策劃提綱,但劇名還沒有想好。英達的大堂弟英壯也參與了早期的策劃。英壯是北大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一家科研單位做工程師,當時在單位下屬的一家公司擔任經理。
英達當時的想法是,拉到投資就和王朔、英壯等人創作劇本。所以接下來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錢。1993年初還沒過完年,英達就拉著王朔趕往冰天雪地的東北,到長春去拉投資。東北的酒場總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濃之際,王朔提出這部劇可以叫「我愛我家」。英達聽完感覺特別彆扭,認為這是一個病句,起碼應該是「我愛我的家」。王朔堅持認為,就是要這個彆扭勁兒。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過把癮就死》、《玩兒的就是心跳》等小說,還是《愛你沒商量》等影視劇,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過目不忘。
於是,策劃案的空白處填上了「我愛我家」四個字。
本文節選自《我愛·我家》,鄭猛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關於我們』
一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
微博:@三聯生活周刊
微信:lifeweek
官網:三聯生活網
購買雜誌請移步三聯生活周刊商城:
http://shop.lifewee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