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度升級對制裁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擁有眾多5G網絡專利,正是因為在5G方面的技術遠遠領先於其他廠商,就被各方面的圍剿,打壓,其實是在幫助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因此擺在面前的選擇,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發展國產的晶片代工企業。中芯作為國產晶片代工企業的主力,近期也可以看到國家在這方面所提供的資金支持,注資160億給中芯,以期其能提高國產晶片代工的能力。
可是在近日,一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對大陸晶片製造發展大潑冷水的消息引發業內。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
在晶片製造上張忠謀回答認為,大陸已經與臺積電開始競爭,但在製程方面的競爭不是花很多錢、投入舉國之力就能做成。並認為,假如一家公司在一個行業發展得很久,積累的經驗就比新的競爭者多,只要不糟蹋機會,就足以長期保持優勢。
我國晶片製造最厲害的公司是中芯國際,目前已經實現了14nm晶片的量產,但依然還是要依靠美國的技術,無法達到完全的自主,而7nm晶片技術依然還在攻關。
我國晶片自主為何這麼難?
網上很多人都說我們光刻機不行,嚴重依賴進口,被卡住了脖子,這種說法其實就是「器不如人」。但實際上「器不如人」的背後,是相關領域人才的缺失。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2018年全國本碩博畢業生數量超過800萬人,其中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畢業生20萬,畢業後做本行的只有3萬,八成以上都在轉行。到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現有人才存量只有40萬,缺口達32萬。
造成晶片製造行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在於工資不合理,有晶片領域重點高校教授指出,國內晶片行業研發投入高,企業利潤有限,與此同時,成長速度慢、迭代周期長也限制了晶片人才的薪資漲幅。而且同樣是技術人員,做軟體工資高、出路好;做硬體就不行,不僅辛苦,工資還低。
很多網友反問:我國如何實現晶片自主,如何打臉那些看不起我國晶片未來的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國家頂層規劃,從航空航天、核電技術、雷射技術證明,只要國家願意投入,我們的事業沒有不成功的。如今國務院發布通知,我國要在2025年晶片自給率達到70%,將給晶片相關企業以行政、稅務、資金等支持。
同樣,我國高校對晶片相關專業的重視程度也在提高,人才培養正在加速,很多有志的學生,都報考了相關專業。
我國科研學者也從碳基技術出發,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有望在碳基晶片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我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踏實勤奮和充滿智慧的民族,所以,不存在什麼是我們做不了的。未來十年內,中國半導體行業將給世界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一旦中國發力,必然快速成長並強勢躋身於全球半導體領導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