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村裡來了一群人
他們特別喜歡給人講課
我們也學到了不少
這一天,我們真的看到了彩虹」
距離上海2300公裡
「高原明珠」洱海的源頭——洱源縣
10歲的白族小男孩燕超
見證了「一群人」
為洱源人生活帶來的改變
交大脫貧攻堅主題微電影《彩雲之交》
10月25日
微電影《彩雲之交》首發
《彩雲之交》根據上海交大定點幫扶洱源縣
真實事跡改編
講述了這群交大人的9年幫扶故事
記錄著交大人與洱源人
在蒼山洱海邊、茈碧湖之畔
編織出的美麗故事
微電影截圖
洱源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
是洱海的發源地
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因自然資源豐富
被譽為「魚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
「溫泉之鄉」「蘭花之鄉」「高原水鄉」等
洱源茈碧湖風光
自2012年起
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定點幫扶洱源縣
9年以來
上海交大「扶智為主,全力而為」
廣泛吸收社會愛心資源支持
開展了:
貧困家庭先心病患兒救治
醫療義診援助
鄉村教師助教
貧困學生助學
各類人才培訓
科技服務特色產業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
2018年
洱源縣實現脫貧摘帽
洱源鄉間
「萬樹縣長」們
助力洱源特色產業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專業骨幹教師、洱源縣掛職副縣長許文平入住洱源的第一個月,就走訪了洱源的6鎮3鄉,完成了洱源種植業調研報告,並用3個月的時間進行完善,走訪了雲南省農科院等相關單位與企業,共同探討和分析洱源發展思路並向縣委和縣政府匯報。
微電影截圖
在此期間,許文平多方打聽,四處走訪,偶然聽說了牛街燈草灣有種蘋果。燈草灣植被茂密,生態系統獨立,小氣候特徵明顯。
「這個高度幾乎是蘋果種植的臨界點,再往上就不能種了。而越是高海拔種植的蘋果,晝夜溫差大,味甜果香。」
許文平對燈草灣蘋果讚不絕口。為此他還專門邀請了專家進行探討,大家一致認同該蘋果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與小氣候,3萬畝可發展空間前途無量,也因此促成了產業扶貧基地的成立。2020年7月,為當地蘋果生產基地獲得近100萬銷售訂單。
微電影截圖
此外,按照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許文平充分利用個人和學校資源,募捐2萬株樹頭菜樹苗和1千多株水果苗木,包含43個品種,支持洱源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正是因為募集樹種的事情,他被交大同事調侃成洱源的「萬樹縣長」。
幫錢幫物
也要幫忙建個好支部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組織部主任科員、掛職洱源縣茈碧湖鎮豐源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的田羅銀,到村一個月就深入9個自然村,遍訪了所有貧困戶,實地調研村內山水田林草等資源狀況及居民的生產、生活、產業、收入等村情,為脫貧攻堅做調查、找問題、謀對策。
「大、小南極兩個自然村仍長期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老百姓廣種薄收、靠天吃飯,這種情況必須改變。」田羅銀說。
微電影截圖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有一種技術不用油、不用電,也能把水從山下「提」到山上。
他輾轉找到這家科技公司,邀請公司技術人員到村考察,同時自己多次請教學校力學、水利學等方面專家,論證其可行性。
最終,在滬滇協作資金支持下,自然能提水項目於2020年4月進入施工階段,項目完成後,每年將提水15萬方,解決山上1300多人、8000多畝土地的生活和生產用水,造福生活在海拔2700多米高山上的百姓,讓一方水土真正養得起一方人。
微電影截圖
「除了幫錢幫物,也要幫忙建個好支部。」組工幹部出身的田羅銀清楚,只有建強黨的組織,脫貧成果才能真正鞏固。
他利用學校專項黨費,指導完成村委會院落改造和黨建文化牆建設,並定期給村幹部講授黨課,營造出濃厚的黨建文化氛圍,推動形成凝心聚力、幹事創業的良好局面。
交大「阿鵬」紮根「高原水鄉」
扶貧更扶智
上海交大在洱源縣的掛職幹部們被當地鄉親親切地喚作交大阿鵬(雲南語,男性為阿鵬,女性為金花),感謝他們造福洱源。
開展教師培訓
孩子是洱源發展的希望,加強基礎教育是斬斷窮根的必要抓手。教育阿鵬——數學科學學院的呂憶松老師是第一個到洱源掛職服務的上海交大教師。
在他的提議下,學校實施「10+20+50+100」培訓計劃,每年安排10名以上中小學校長、20名以上骨幹教師和50名以上青年教師分批到上海接受培訓,100名以上教師通過遠程教學、送教上門等形式接受專門指導,目前已累計培訓教師1900餘人次。
研究生支教團
此外,交大每年還派研究生支教團隊前往洱源縣當地學校進行支教,至今為止,共安排8屆65名研究生志願者接力前往洱源支教。
捐贈圖書活動
掛職幹部們還積極引進各類公益資源,資助了40名在高海拔地區、艱苦教學點長期執教的困難鄉村教師;
在洱源捐資設立2個遠程教室,包括60臺電腦和30臺教學用縫紉機;
累計向洱源圖書館、洱源二中捐贈7000冊圖書;
並為洱源300個班級訂閱美術報,助力山區孩子音樂、美術啟蒙教育。
像保護眼睛一樣
保護洱海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是洱源縣隨處可見的標語,也是扶貧幹部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洱海水治理
自2003年起,上海交大就開始了洱海水生態保護科學研究。以孔海南、王欣澤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團隊多年如一日攻關洱海水汙染治理,紮根銀蒼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先後有師生1000餘人次駐守大理等地,共完成野外樣品採集3萬餘次,分析水質指標16萬餘次。團隊的洱海研究成果被列為「十一五」期間水專項標誌性成果之一。
十年裡,團隊在永安江中遊參與建設了包括大樹營溼地、永安溼地、鄧北橋溼地、騰龍溼地和團山溼地等總佔地面積近萬餘畝的溼地修復工程,並先後在汙水處理廠的尾水深度處理、入湖河流的水質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綜合利用以及湖灣的水質改善等多方面進行的研究工作,形成專利技術數十項,成果還曾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通過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等機構的帶動作用,開展科學研究、示範工程和技術諮詢服務,在洱海流域內外組織實施各類項目100餘項;
接續跟蹤研究洱海水質與生態變化,完成水質分析報告335份,為洱海保護治理長效模式提供了決策依據;
為當地培訓生態環保技術人才近3000人次,建成了一支高水平技術隊伍。
「帶不走的醫療隊」
助力醫療衛生建設
在醫療建設方面,上海交通大學、交大醫學院持續派遣醫療團赴雲南等地縣級醫院開展幫扶活動。
駐滇醫療隊
附屬瑞金、仁濟、新華、九院、一院、六院、兒中心、胸科等三級甲等醫院均先後派出醫療隊赴雲南對口支援雲南省縣級醫院工作;
先後派出23批71名優秀青年志願者參加由團市委與市文明組織的「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計劃」;
近年來組織多批次醫療管理專家赴雲南省開展醫療服務與人才隊伍建設活動,為西部地區醫療事業培育醫療人才隊伍、輸送醫療資源。
先心病救治-胸科醫院醫療隊看望患者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連續10年對口支援雲南省祥雲縣人民醫院建設,為當地醫務人員來滬培訓近1000人次,推動新建學科14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從0發展到12個,完成從二級乙等醫院向三級綜合醫院的跨越式發展;
附屬胸科醫院持續8年免費救治雲南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79名,與當地醫療機構共同將救治工作做成常態,並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篩查和救治」等一系列的愛心幫扶活動,投入近百萬元;
附屬胸科醫院開闢綠色通道,救治了136名重症難症患兒;
展開滬滇醫療合作,不定期組織專家義診團赴當地組織義診活動,服務困難群眾超過1000人次。
從浦江之畔到洱源山水
編織出美麗故事
這些年來
上海交大數以千計的師生參與到了
雲南洱源縣的幫扶工作
他們用愛點燃愛
用品格傳遞品格
用生命影響生命
繪就了浦江之畔到洱源山水的
脫貧攻堅動人畫卷
微電影截圖
看完《彩雲之交》
無數人為之感動
如今
上海交通大學和雲南洱源縣的故事
還在繼續……
上海交大
謝謝儂!
雲南網(ID:yunnancn)綜合自人民日報微博、「上海交通大學」微信公眾號、東方網、「微言教育」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上海交大,謝謝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