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紅色啟蒙,校園傳奇!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跨越三個世紀、保留髮源地與早期辦學地的高等學府所在地,這裡的校園內現存早期建築是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還有不少於不久前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神奇」的校園,就是坐落在徐家匯的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上海交大不但記錄了中國百年教育的歲月印記,也和中國共產黨、新中國一起成長,沐浴過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的東風。
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創立的南洋公學,這也是一所有著光榮愛國奮鬥傳統、英雄輩出的高等學府,在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湧現出了一批批心懷正義真理的交大英雄,他們始終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挽救國家危亡,謀求人民幸福,舍小我成大我,譜寫出了一曲曲不朽的「愛國奮鬥之歌」。
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走上海交大徐匯校區的紅色之路:南洋公學歷史遺蹟區→楊大雄烈士紀念碑→史穆烈士墓→五卅紀念柱,來看看坐落在校園裡,那些英雄們的故事。
圖說:交大華山路校區校門
第一站:南洋公學歷史遺蹟
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位於華山路1954號,而赫赫有名的南洋公學歷史遺蹟區,就位於進校門右側老圖書館旁的草坪上。
南洋公學界碑和石碾,於1985年發掘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東南角,現位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東大門內,閔行校區東大門內亦有複製品。
圖說:南洋公學歷史遺蹟區
界碑為花崗巖質,長190釐米、寬33釐米、厚14釐米,上書」南洋公學」四字,為建校時所埋下。
圖說:界碑
石碾亦為花崗巖質,直徑76釐米,長126釐米,重約2-3噸,一側有「南洋公學工程備用」字樣,為建校時平整地面所用。
圖說:石碾
榮熙泰先生銅像基座上面則刻著交大老校長唐文治著「榮熙泰先生銅像記」的碑文。
圖說:榮熙泰先生銅像記碑文
圖說:榮熙泰先生銅像記碑文
第二站:楊大雄烈士紀念碑
楊大雄烈士紀念碑則位於校園南四號樓附近,於1948年6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建立。
圖說:楊大雄烈士紀念碑
楊大雄1921年出生於上海,194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交通大學機械系,在校時堅持抗日宣傳,他與其他5位同學創辦「震光數理補習學校」,兼任教員。該校為抗日後方派遣了數名從事通訊技術的專業人員。
圖說:楊大雄烈士紀念碑
1941年上海租界遭日軍佔領,楊大雄翌年春輾轉至重慶交通大學復學。1944年畢業前,響應政府號召應徵赴抗日前線當人美軍翻譯,先後參加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多次戰役。
圖說: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
1945年6月21日,在參加柳州戰役時,遇敵殉國。兇殘的日軍將其屍體肢解,以解不降之恨。
圖說: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
1997年1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楊大雄為革命烈士。
圖說:楊大雄革命烈士證書
圖說:楊大雄革命烈士證書仿件展示
第三站:史穆烈士墓
史穆烈士墓距離楊大雄烈士墓非常近,就在其右側。
圖說:史穆烈士墓
史霄雯,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5年考入交大化學系,曾任學生化學會會長。1947年春,他參加了由地下黨領導的中國技術協會。
圖說:史霄雯烈士照片
1948年秋,史霄雯當選為交大學生自治會委員,為使同學們了解解放區的情況,先後主辦《雄風》、《每日文摘》、《每日新聞》等刊物,介紹革命文獻和解放區的現實生活。
圖說:史穆烈士墓一角
1949年3月,史霄雯主持召開揭露反動派搞假和平陰謀的「真假和平辯論會」;4月,加入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合會。
圖說:史穆烈士墓一角
史霄雯的革命行動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忌恨,被列入交大357人的黑名單之首。1949年5月2日,他被特務代步,5月20日與穆漢祥一起被沙海,年僅23歲,益海安葬於交大校園。
圖說:交大師生祭掃史穆烈士
穆漢祥1924年出生於武漢,1945年考入交大電訊管理系,次年隨學校第三批覆員抵上海。
圖說:穆漢祥烈士照片
到上海後,穆漢祥創辦民眾夜校,抽檢進步學生組織,於194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圖說:穆漢祥烈士碑記
在夜校中,他發展了5名黨員,成立了黨支部。
圖說:穆漢祥烈士石膏頭像展示
1948年起,穆漢祥先後擔任交通大學總支委員會組織委員、中共徐龍區委、徐匯地區分區區委委員,負責學生自治會工作。
圖說:史穆烈士碑記
1949年初,穆漢祥負責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合會,並起草宣言《春風綠到江南岸》,號召同學們與敵人進行更加機智靈活的鬥爭,迎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0日,與史霄雯一起被國民黨軍警殺害,年僅25歲。遺骸安葬於交大校園內。
圖說:穆漢祥創辦的《民眾報》
第四站:五卅紀念柱
最後要說的五卅紀念柱,同樣距離楊大雄烈士墓和史穆烈士墓僅咫尺之遙。
圖說:五卅紀念柱
眾所周知,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市民在自己的國土上宣傳愛國,遭荷槍實彈的殖民者於光天化日之下無辜槍殺。
圖說:五卅紀念柱
當時,南洋大學(交大時名)附中學生陳虞欽便在遊行的隊伍之中,當遊行隊伍行進在南京路上時,遭到了英印巡捕的槍殺和逮捕。他身中7彈,不治身亡,當場還有十餘人犧牲,數十人受傷。年僅16歲的陳虞欽,成為交大在校學生中為國捐軀第一人。
圖說:陳虞欽烈士照片
圖說:1925年6月11日,陳虞欽烈士之父陳晏棠致交大的一封信
同為附中同學的吳恆慈為「五卅慘案」而悲憤萬分,年僅17歲的他不顧身患痢疾,以「大人愛國,不能阻止小人愛國」為由,繼續參加遊行和演講活動。後受帝國主義侵略者在各地殺人消息的極大刺激,連連呼喊「救國,救國」、「愛國,愛國」,癔病舊疾復發,醫治無效去世。
圖說:吳恆慈烈士照片
1925年11月21日,南洋大學師生員工及各界代表為兩烈士舉行追悼會。次年,在校園中設立「五卅紀念柱」一尊,由校友楊錫繆設計,採用華表式樣,上端折斷,寓意英烈中道犧牲。
圖說:五卅紀念柱
如今,只要來到紀念柱前,還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刻有「五卅紀念,中彈穿腸而死者陳虞欽,憤激病旌而死者吳恆慈」兩排大字,為的就是銘記為中國革命事業奮不顧身的交大英雄們。碑石雖已飽經風霜,卻在永遠地述說著這段英雄往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