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昭看來,這種文化自信背後,也需要市場基礎和整個電影製作體系的支撐。
「電影既是藝術片,又是商品。」張昭表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會給電影人創作帶來文化上的自信,「這件事要成立,不僅需要有好的製作團隊,有張藝謀這樣的大師,有內容本身,還要有龐大的市場體系來進行運作。」
一種擔心是,市場對張藝謀的期待太高了,以至於不論他做出的作品有多好,總會有批評的聲音。對此張昭不禁提出反問:「你們期待是他這個人呢,還是對他這個作品?」
「我覺得,你就是對他的人有期待就行了。」張昭說,導演的作品就是一種自我的表達,但觀眾的喜好卻有很多種,一部作品很難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你對他的人有期待,每一次都不會讓你落空,一定有新的東西。」
從內容運營的角度來看,張昭認為《影》是一部非常強的IP——它具備當代性,「《影》聚焦小人物如何獲得選擇的權利,這是十分具有當代性的一個內容角度。」
「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在掙脫。」張昭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在他看來,張藝謀導演過去的作品,不管是《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包括《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是關於「個人如何掙脫束縛」,而這一次的《影》亦是如此。
「我相信這個IP是可以做的,因為它有非常強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設。希望通過這一部電影確立以後,還可以繼續延展。你想想,用替身的方式,去講很多歷史上的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對吧。」他說。
另一個層面,張昭認為,電影公司也需要儘快找到跟不同受眾溝通的方式。比如如何通過短視頻、娛樂媒體、甚至小遊戲等方式去觸達不同年齡段、喜好不同的受眾。「這個事情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因為電影產業它不僅是內容行業,產業是要把用戶包含在裡邊的。」張昭說,「你要為不同的用戶,去產生不同的意義。」
「樂創從一個純電影公司,走向以電影作為核心品牌的泛娛樂形態的文化公司。重點不是對票房有什麼好處,點不在這兒,而是怎麼能夠獲取更多的觀眾,讓觀眾獲得更好的回報。」張昭認為,「大家如果參與到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再消費產品的時候,其實這個產品的價值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