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小E
人生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於音樂行業來說,無疑是上演著「冰與火之歌」的一年,「危」與「機」同時在2020年到來:
線下一度停擺:隨著疫情反覆無常,演唱會、live一度取消,部分行業人甚至陷入絕望低谷。
線上卻迎來新的機遇:我國2020年在線音樂產值估計超過了140億,與此同時,在線音樂用戶超6億,疫情之下的人們,越來越願意為線上娛樂買單。
Fastdata極數: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
隨著2021年的到來,我國傳媒行業、尤其是音樂行業在新的一年又將何去何從,為此我們採訪了音樂人類學博士,影視音樂製作人、流行音樂專家、音樂學者:劉小山。
2020年,劉小山所製作的電視劇《裝臺》主題曲進入9個音樂榜單,自上線以來連續1個月佔領榜單位置。(網易雲音樂飆升榜/網易雲音樂新歌榜/QQ音樂-MV榜 內地 第6/QQ音樂-MV榜 全球 第13/蝦米音樂-MV榜 第3/咪咕音樂-尖叫原創榜 第4/中國歌曲排行榜 第8/全球華人歌曲排行榜 第9/絲路音樂榜 第2)
今天,他將從行業從業者和多年行業研究者的角度和我們聊聊,中國音樂行業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劉小山
中國音樂產業略微尷尬的現狀
左小E
作為行業從業者,您認為中國音樂行業的現狀如何?與國外音樂製作水平相比是否還存在差距?
劉小山
客觀地說,與國外的差距是存在的。中國的音樂產業其實較為「命苦」,在實體唱片盛行的年代,我國音樂產業受到打口碟和盜版唱片的嚴重衝擊。而到了現在的數字時代,當年在實體年代就沒有建立起來的產業,遇到了產業轉型,又被網際網路行業接管了,成為其附庸。
我國的音樂產業無法反哺藝術家,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起來,而從事音樂產業的人們也得生存,於是,部分不能被反哺的創造力只能無奈迎合商業。
中國音樂產業被網際網路接管
(圖片來自Fastdata極數: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
左小E
對於音樂人來說,因為樂隊的夏天等一些節目,讓不少地方性音樂人:像五條人黑撒樂隊也漸漸變得更為大眾和增加了不少粉絲,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劉小山
這些節目,其實給了地下音樂一個發聲的渠道,我認為非常的好。但是,中國音樂產業缺的還是產業秩序的建立,否則,以五條人黑撒他們的量級,難道不應該人手一輛奔馳嗎?(笑)
59.4%的線上音樂人生活在新一線城市13.9%生活在二線以下城市
(圖片來自Fastdata極數: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
更早以前音樂人多選擇待在北京,因為中國大量音樂資源和有實力的文化企業都集中在北京。但現在隨著交通變得更加方便,以及在線音樂的崛起,最重要的是北京生活成本實在太高了,音樂人在北京實在太難活了,於是這些年不少音樂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地域性音樂產業逐漸興起。其實,中國的音樂市場是非常大的,地域性音樂市場的潛力更是巨大的。
來自潮州海豐的五條人在2020年的夏天成功出圈,
進入大眾視野
好的流行歌曲
是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了平衡
左小E
作為音樂研究學者,您認為市場和學術之間有什麼關係?而作為音樂從業者,您又是否曾出現過為了迎合大眾妥協改動作品的情況?
劉小山
我做影視劇配樂,其實在音樂應用領域裡進行創作。應用性創作,都是有特定的目標受眾需要去考慮的,過分超前,不僅聽眾聽不懂,也可能與影視劇脫節,這也是對影視創作人和投資人不負責的態度。因為我一直在做流行音樂的研究,因此我做影視配樂,也屬於我的田野調查和實踐的範疇。我這部分的工作做得越成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我研究成果的肯定。
劉小山為管弦樂隊錄音
劉小山
學術性創作或者藝術音樂,更多是藝術家的自我表達。以巴赫為例,其實他生前過得還不錯,但絕不是因為他的音樂創作成就過得好,而是他的本職工作是管風琴演奏家,而且很出色。事實上,很多藝術家的學術性音樂創作是很超前的,同一個年代的人未必欣賞得來,這也是很多藝術家生前窮困潦倒的原因。
而好的流行音樂,則是在藝術和商業兩極之間的掙扎中,找到了平衡。做流行音樂,可以保持住藝術家的情懷,也可以有自我表達,但也需要顧及到受眾。好的作品對大眾是有引導作用的。披頭四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實上,他們在67年之後的作品,都非常具有實驗性,但他們已經非常受到大家歡迎了,基本上已經達到了不論他們寫什麼,大眾都會去聽的狀態,這樣使得他們既能在藝術上開疆拓土,又對大眾產生了引導,間接提升了大眾的審美。
1967年,披頭四發表了一張頗具創造力的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搶救
左小E
作為音樂學院的老師和音樂人類學者,是否能聊聊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 現在學民樂的年輕人是否變少?
劉小山
事實上,這幾年來開始關注、進而學習民樂的孩子不僅沒有變少,反而是增加了不少。這或許也跟二次元、古風相關風潮的流行有關。很多孩子在進大學學習之前就已經有很不錯的音樂基礎了。隨著中國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民樂傳承、音樂傳承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
相比於傳承,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我認為更為緊迫。在我國,很多傳統的老藝人不斷離世,之前我們有個項目就是去尋找陝北民歌的老藝人,有個老爺子已經90歲了,他14、15歲就已經成名,我們對他進行了民歌錄製影像採集。而他所唱的歌謠裡的一些方言土語,就算是他們本地的年輕人都不一定聽懂了。錄製完畢後的幾個月,老先生就過世了。我們既難過又慶幸,難過的是又有一個老藝人離開了我們,但慶幸的是,至少我們為後人保留下了一些東西。
電影《閃光少女》裡的二次元樂隊表演
別把音樂當謀生手段
左小E
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走音樂這條路?是什麼影響了您?如果不考慮任何市場、商業、您最希望做一張怎樣的專輯(or怎樣的音樂)
劉小山
我是比較幸運的人,我從小在音樂學院長大,我們全家人都是學音樂的,從小我就是聽交響樂隊排練長大的。音樂道路對我來說比較順利,長大以後我的朋友們也都在影視圈、音樂圈,我們也可以一起做一些比較理想化的事情。
我從上中學就開始接觸搖滾樂,最喜歡的是80、90年代的U2樂隊。所以,如果不考慮任何商業與市場,就我個人喜好來說,我希望做一張以搖滾風格為主、用一整張唱片來講述一整個故事的專輯。
音樂對於我來說是有兩個層面的存在,一方面是音樂自身之美,另一方面是它的音響之美。音響作為音樂表達思想情感的媒介,我對這個層面也有著自己的訴求。
劉小山在工作室
左小E
作為學院派出身的音樂從業者,您有什麼話想對哪些非學院派但是熱愛音樂的,想做音樂的年輕人們說的?
劉小山
事實上,中國好的流行音樂有一半甚至更多,是非學院派出身的音樂人做出來的。現在網際網路的發展讓音樂的學習變得更加方便。流行音樂裡,純粹技術、技巧的東西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用心,都是能在網上進行自學的。搞音樂不要著眼於是否是學院派,知識都是可以學習的,無論是不是從校園裡學。做音樂最擔心的是沒有要表達的東西。有沒有話說,是最重要的。然後就是情懷以及天賦了。
但我仍然要提醒想做音樂的年輕人,不要把輕易把音樂當作職業甚至是謀生手段,因為還是比較困難的。做音樂,最重要的是,做。持續出東西很重要的。現在的網際網路環境下,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東西,途徑是非常多元化的。只要堅持自己的情懷,堅持做東西,總能做出理想的作品。
線上平臺的曝光,幫助更多新興音樂人實現夢想
(圖片來自Fastdata極數: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
採訪後記
劉小山對做音樂的年輕人說,別把音樂當職業,最重要的是做。不禁讓我想到最近特別火的皮克斯高分電影《心靈奇旅》的一個橋段。
當男主Joe終於成為自己夢想的爵士樂隊的一份子,並且完成了一場完美的演出以後,他那個曾經「只要完成就死而無憾」的夢想實現了,但他卻沒有覺得生命因此變得更加豐滿而有意義。這時候,那位女音樂家Willliams用大海與魚的故事告訴他:你心中所嚮往的大海,也許正是這片身在其中的小水域。
或許當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們,願意「come back tomorrow and do it again」,在音樂的小水域不斷遨遊的時候,我們願意相信我國的音樂行業將會越變越好。
《心靈奇旅》電影截圖
編輯:烘箱
世界很煩也很可愛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