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在青天水在瓶——好懷念這部古裝歷史正劇!

2021-03-02 青年圖書館

一、

前段時間,我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吐槽古裝劇《琅琊榜》:

如果要反思過去的2015,在文化體驗上,我覺得我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聽了某人的推薦,去看了《琅琊榜》,到現在都羞於承認我看過它。

整部劇,除了畫面比較美之外,劇本一塌糊塗:臺詞拖沓,情節低能……

後來我終於明白一件事:胡歌只要裝個病秧子坐在那裡就足以讓很多人賤兮兮地舔屏了,至於情節嘛:我每天上班都那麼累了,哪有時間去思考?

所以,中肯地評價是:一個投機的導演和一個智障的編劇,拉上一個專業的美工,給白領青年端上了一碗春藥!

這段話引來一些琅琊粉的抨擊「說話這麼有底氣,你牛逼,你拍一部更好給我看看!」

也有人跟我說:「要不,你推薦一部好的唄。」

我敢這麼說,自然是有底氣的,這底氣不是說我能拍一部比《琅琊榜》更「悅目」的(或許將來我可以。悅目,又賞心),而是說我看過不少比它更好的。

今天要談的這部「比它更好的」的便是:

《大明王朝1566》……


二、

《大明王朝1566》一共46集。如果膚淺一點地概括這部劇,就一句話:一個教書匠多次叫板封建王朝而且屢次不死的勵志故事。類似的事情,民國時期有個叫魯迅的矮個子也做過,他也是個教書先生。

這部劇的劇情是這樣的……

明朝嘉靖年間,性情古怪的嘉靖皇帝痴迷道教長生不老之術,常年閉關修煉,把國家大事交給以嚴嵩為首輔的內閣料理。玩厭了的嘉靖終於有一天收心了,準備花點心思治理國家,卻發現內憂外患(按歷史劇的套路出牌,外患要麼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要麼是沿海的倭寇,這次選的是倭寇。),國庫空虛。為充實國庫,轉移矛盾,內閣首輔嚴嵩提出在浙江一帶推行「改稻為桑」,生產絲綢,展銷海外(發展工商業,開展貿易)。


   這一政策本身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橫向對比一下,在1566年的歐洲,他們都靠航海發現新大陸,以國家為單位開始殖民統治和資本原始了。但這一國策在浙江一帶剛出臺就遭到了小農經濟和「重農抑商」傳統的抵制(而且這種抵制還穿上了「民生水火」的道德外衣,堅不可破。)急功近利的嚴黨為了填補國庫虧空,堵上他們常年貪汙受賄留下的大窟窿,在浙江淳安和建德兩縣毀提淹田,剛種好的稻田被洪水衝毀,無數災民無價可歸。「公忠體國」的浙直總督胡宗憲將此事上奏朝廷,請求緩辦「改稻為桑」。皇上大怒,要求徹查。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嘉靖一朝,清流和嚴嵩一黨的權力之爭經常流血。在激烈的黨爭中,原本在海南教書的海瑞被支持裕王(儲君)的清流們破格提升為災區知縣,安撫災民,推行改稻為桑,從此捲入這場複雜的政治漩渦中。


剛正不阿的海瑞雖然只是一個七品知縣,也不負清流們的眾望,在「毀堤淹田」一案中和不法分子們(上級官員、富商等)鬥爭到底。最終,涉案人員(富商、官員、司禮監、內閣)被抄家、罷免、入獄、流放、死刑,而嚴嵩一黨也逐漸倒臺。

但是,嚴嵩倒臺後,這個國家並沒有因此而變好。痴迷道教的嘉靖為興建道觀大興土木,幾乎把國庫掏空了,直接導致政府官員們好幾年發不出工資,冬天遭遇西伯利亞寒流,無數百姓活生生被凍死在街頭(不要問我為什麼不用暖氣,那時的北京沒有供暖設備)。滿朝文武不敢罵皇帝,只好把矛頭指向內閣,集體彈劾內閣。


此時,已經調到北京當御史的海瑞,上疏嘉靖(那道疏叫《治安疏》),大罵嘉靖的各種不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簡直豬狗不如)!結果是,海瑞也因此入獄,幸得徐階等人從中斡旋,才沒在嘉靖還活著的時候被弄死。

不久,嘉靖病逝,隆慶皇帝登基,他一方面大赦天下,把包括海瑞在內的因言入獄的犯人釋放;一方面重用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首的清流,開始了漫長的隆萬大改革(又叫慶曆新政)……


三、 

為什麼我會說,《大明王朝1566》要比《琅琊榜》好很多呢?

首先是製作團隊和演員陣容。

本劇的總導演張黎,攝影師出身,之前執導過《走向共和》,還是電影《夜宴》攝影師。是一個很擅長用鏡頭闡述歷史觀的藝術家。我小時候看《走向共和》時,還被劇中很多人物的精神所吸引,包括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

本劇的編劇是劉和平,曾創作過《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這樣的好作品,筆鋒剛硬,色彩多元。

在演員陣容方面,也基本是清一色的實力派演員。

陳寶國飾演嘉靖皇帝,霸氣側漏。倪大紅飾演嚴嵩,老謀深算。黃志忠飾演海瑞,火冒金光。王慶祥飾演胡宗憲,有勇有謀……

(藍色布衣的商人,咋一看還以為是府裡的下人)

《琅琊榜》最大的亮點是美術,製作團隊把每一個畫面都呈現出極致的美,雖然膚淺,有胡歌在,也足以讓很多花痴們舔屏。但《大明王朝1566》在美術上並不輸給《琅琊榜》,攝影師出身的總導演張黎深知鏡頭語言的重要性,不但畫面結構很講究,細節精巧,而且不斷通過鏡頭語言刻畫嘉靖皇帝的喜怒無常、天威難測,把道觀化的大明宮廷拍出了恐怖的氣氛。

不僅嘉靖一人,《大明王朝1566》在人物刻畫上可謂動了一番心思,最大的亮點就是:去臉譜化!

嘉靖皇帝性情古怪,但他不是一個十足的暴君(或昏君),對國家財政了如指掌,深諳制衡之術,同時還經常流露出很人情味的一面(主要是對孫子和太監們)。


宮裡的太監,既有溫良敦厚的,也有心狠手辣的,還有忍辱負重的……司禮監首領就像一個鄰家慈祥的老爺爺。整個太監集團,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不一定處處都溫暖,卻也是骨肉相連。

嚴嵩父子也不是像董卓之流那般橫徵暴斂,而更多的時候,嚴嵩顯現的是他兢兢業業、知人善任的一面。


胡宗憲骨子裡和海瑞一樣嫉惡如仇,卻張弛有度,道德楷模的背後盡顯無奈,但始終只知從道德建設、百姓福利和國家安全方面維護現有制度,從不敢質疑文化和制度是否合理。

海瑞又叫「海剛峰」、「海筆架」,對暗黑勢利怒目金剛,對母親孝順得不要不要的,對女兒也慈愛得要命,但對老婆總是不冷不熱。

清流代表高翰文,真是清高得要命,好音律,在富商家裡教一名女子彈《高山流水》,只因對方是歌姬,就感覺人格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一有不喜歡的人登門拜訪,便要下人挑水洗院子,最後,仕途終結的他,做了他最不想做的商人。


富商也不是傳統臉譜裡那種肥頭大臉的富商(早期的富商沈萬三便是肥頭大臉的形象,長得跟阿福似的),對歌姬芸娘複雜的愛,對織造局的楊公公那激情四射的維護,在無路可走時的縱身一躍,有智慧有情懷,既豪邁,又悲壯!而且,在劇中,他是唯一一個看出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方向的人,可惜這類人還是被扼殺在權力漩渦中……


歌姬芸娘也不是只懂得賣騷的街邊貨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只是她的基本技能,重情重義、以身贖罪,並且隻身入京和心上人一起揭發嚴嵩一黨的惡行這樣的義舉,也足以讓很多道貌岸然者慚愧。

(奏樂待芸娘)

就連特務機關——錦衣衛,統一表情冷漠僵硬的外殼下,也各有不同。

除了去臉譜化,在人物刻畫上,不同立場不同個性之間的人物對比也很到位,處處心機。

在縱向上,性情古怪的嘉靖和一身正氣的海瑞形成對比;老而不死的父親嚴嵩和跋扈的兒子嚴世藩形成對比;霸氣的父親嘉靖和怯懦的兒子裕王形成對比;慈祥仁厚的老太監呂公公和急於上位小太監馮寶形成對比……

在橫向上,清流和嚴黨們之間的對比就不說了,剛直的海瑞和忠心的胡宗憲之間形成對比,腐朽的男人(高翰文和裕王)和智慧的女人(芸娘和太子妃)之間形成對比,公忠體國的胡宗憲和棉裡藏刀的趙貞吉形成對比,在朝的封疆大吏胡宗憲和在野的曾經的太醫李時珍形成對比……

在縱向和橫向之中,人物和事件之間的對比,勾勒出整個明朝的政治生態和時代輪廓。

總之,我個人感覺這部劇,就是一部氣勢磅砣的史詩!不知甩出《琅琊榜》好幾十條街!


四、

能被稱之為史詩的作品,必須要具備一個條件:歷史的系統的思考。《大明王朝1566》很明顯做到了。這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編劇團隊、文學顧問和歷史顧問。

《大明王朝1566》能甩出《琅琊榜》好幾十條街,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於劇本——它是一部有靈魂的作品。

這部劇的主角雖然是海瑞和嘉靖,但這兩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置身於複雜繁密的政治系統和文化道德之中。

整部劇,沒有霓凰公主的哭哭啼啼,也沒有逍遙自在的琅琊公子,而是從系統的角度闡述一個制度性的問題。

嘉靖皇帝、儲君、清流官員(高翰文)、嚴嵩一黨、海瑞、胡宗憲、名醫李時珍、將領戚繼光、太監集團、半官半民的織造局富商、特務機關(東廠和錦衣衛)、縣衙衙役、農田被毀的普通百姓……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政治系統裡「相愛相殺」;在這個權力網絡裡,即使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大多都不像是十惡不赦的那種。

這部劇看得最揪心的是富商的慘澹收場。作為一個商人,他替織造局賣命,卻沒有功名,平時出入公開場合只能穿布衣,不可穿綾羅綢緞,有錢財沒地位。國家沒錢時,便羅織罪名,沒收他的財產填充國庫。必要時,連他的命都拿去。

「愛民如子」這句道德口號中,商人似乎跟這個「民」字壓根就沾不上邊兒。


相反,貧窮似乎有兩種作用:第一,使某些人獲得了天生的道德優越地位(我窮我驕傲);第二,天然地喚起他人同情與憐憫。

這使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因此,這部劇,便順理成章地把矛頭指向了「制度」,把希望寄托在了新君推行的「慶曆新政」上。光從這一點上,便看出這個編劇團隊的思考維度了!


五、

幾年前,出於對比,我也看了一些西方的歷史劇,漸漸感覺出,西方歷史劇和中國歷史題材還是有點不同的:西方歷史劇較注重原始素材,較少映射當下現實(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的創作環境本來就比較自由,不需要「曲線救國」的緣故吧);中國的歷史劇,不知道是出於情懷,還是那種不得不說的衝動,多半會選擇一定的角度和立場,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植入自己想說的話。

比如說《都鐸王朝》,我一口氣追了它好幾季,人家把這個封建國王一生的功績和經歷交代完了就沒事了,講完收工,回家睡老婆陪孩子。而《大明王朝1566》一看便能感覺出來,這是導演張黎和編劇劉和平眼中的明朝,當然,這也正體現出這部劇的情懷和寄託。

(總導演張黎)

(編劇劉和平)

但它的瑕疵也就在此:它有映射現實的情懷,卻沒有直面現實的勇氣。

劇中在一開頭就借宮裡大太監之口提出:「文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變。

思危和思退是一般公務員明哲保身的政治本能,但能真正做到「思變」的人極少。海瑞有勇氣,但只知道從道德角度上張口罵皇帝;張居正後來主持新政,實施變法,但也不得善終。

坦白說,無論導演還是編劇,這兩位創作者都有深度的歷史的思考,卻缺乏創新的維度。換句話說就是:不敢跳出正統教育的框架去探索。我猜,礙於曾經的道德教育,他們心裡可能有一道障礙:不能像魯迅這個教書匠那樣「不厚道」,拿人家的錢,吃人家的飯,還扯著嗓子罵人家。

於是,當他們扛著幾籮筐歷史書走著走著,遇到眼前一堵牆的時候,就本能地往回走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我們不妨想開一點:毫無瑕疵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何況我們生活在處處都是圍牆和漏洞的社會。


六、

除了主題上沒辦法再往前走哪怕一小步(生怕野馬脫韁),這部劇的人物在細節上也不全符合歷史真實。

比如說海瑞,他其實取過三任妻子,還納過妾。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早夭,為了給家族留下一個繼承香火的後代,他是煞費苦心。還有嚴嵩的兒子嚴世藩,真實歷史中的他並不像劇中刻畫的那樣跋扈,而是一個頗有才華的人——寫得一手好青詞。


即便《大明王朝1566》有瑕疵,我也覺得它比春藥《琅琊榜》好很多。這也不是我一個人說它好,網上給出的評分,這部劇高達9.1分(大部分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評分都比較低)。

美人一去,再無芳草!只可惜,這樣的好劇,將來會越來越少了。

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市場萎縮,看這類劇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電視觀眾都遷徙到了網際網路;第二,資本的副作用,劣幣驅逐良幣,專心掙錢的人越來越多,製作良心劇的團隊越來越少。第三,這個第三嘛……連央視都信黨了,你懂的(我只能點到為止,不能說得太細,請大家自行腦補)。

順便說一下,對明朝歷史感興趣的非歷史系小夥伴們,可以讀一讀王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和易中天的《品人錄》

為什麼只推薦給非歷史性的人讀呢?因為在歷史系專業人士眼裡,這兩本書基本屬於小兒科。但往往就是那些小兒科的東西,才最簡單純粹,最有真知灼見。

不知道是誰說的,把一件事情搞得太複雜,往往就是在騙人。

更多@青年圖書館資訊可添加

如果您喜歡「@青年圖書館」分享的內容值得青年夥伴們擁有

不妨就……

——轉發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寓意故事:雲在青天水在瓶
    惟嚴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時,突然一道陽光射了進來,正巧照見瓶中的淨水,李翱頓有所悟。惟嚴禪師開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氣和火氣,以便投入參禪問道的心境。因此,最後見他氣和,心平之後,這才對他說了大道的真諦:雲在青天水在瓶。
  • 隨喔極-雲在青天,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原文出自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其一)》一詩中,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道:「不懂.」藥山禪師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意思是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來面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道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你只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淨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 雲在青天水在瓶,禪的故事,是活在當下
    藥山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言下大悟。做偈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禪門宗旨在當下如來。當下雲在青天水在瓶,如來亦是雲在青天水在瓶。萬物各有其所在,各有其所形。萬物既不因聞名而貴重,也不因見面而低賤,萬物有萬物本來、當下的樣子。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
  • 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教我們怎樣做自己
    藥山之上,天外有雲,人前有瓶,雲隨風無形,瓶水住澄清。禪師手握念珠,低頭不語。立在藥山之上,如黃鐘大呂般如如不動。李翱誠心發問:「什麼是道?」禪師抬頭望著天外虛無縹緲的雲,又低頭看了看眼前沉寂清柔的水,緩緩說道:「雲在青天水在瓶。」
  • 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努力,事情都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不要著急,總會一點點地往你想要的方向走,然後,意想不到的驚喜,也會發生。世界會變得更好。心境變了,環境就會慢慢改變。今天是個好日子,最後以一首給媳婦背過好多遍的短句作為結尾。我愛你,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我愛你,從清晨到夜晚,從山野到書房。我愛你,只要最後是你,就好。對不起。
  • 《大明王朝1566》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嚴黨、清流、太監,總有可用之處,相互平衡、互相制約,總在嘉靖的掌控之中。第一次覺得全是大男主的歷史長劇故事並不複雜,似乎大全篇都在圍繞著「改稻為桑」的故事,但窺一斑見全豹,一個中央政策和地方對策的故事引發了各派權勢的互相揣摩和權衡制約,劇情酣暢淋漓,不拖泥不帶水,臺詞又飽含深意,值得品味。人物灰常多,但人物刻畫個個有特點,大到兩頭不討好的「媳婦」胡宗憲、小到一個小地方官如田縣丞,性格特點都令人印象深刻,相應的表演也沒話說,看過影評,似乎有許多是話劇演員,感覺沒一個是不在狀態的。
  • 雲在青天水在瓶,為啥唐代詩人都參透人生現代人看不明白?
    藥山禪師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原來真理就在青天的雲上,瓶裡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間一切事物當中。李翱當即提筆寫了一首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多麼淡泊高遠的境界啊!
  • 「雲在青天水在瓶」——趣解漢字「天」
    有的在人形之上勾畫一長一短的橫線「二」,簡約地表示頭頂青天、腳踩大地。還有的字形直觀地畫出一個人形,並突出頭部特徵,表示頭頂。《說文》稱:「天,顛也。顛者,人之頂也。」天又指人的頭或頭頂,該是與「天」的字形和聲符相切合的初義之一吧,否則就不會有「刑天」也就是砍頭之說。這似乎有些血腥,不提也罷。倒是那個「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勸戒,折射了頂禮膜拜所虔懷的敬畏之心。這何妨作為「天」的另一個註解。
  • 雲在青天水在瓶‖《大明王朝1566》,好懷念這部用情至深的好劇!
    所以,中肯地評價是:一個投機的導演和一個智障的編劇,拉上一個專業的美工,給白領青年端上了一碗春藥!」這段話引來一些琅琊粉的抨擊「說話這麼有底氣,你牛逼,你拍一部更好給我看看!」也有人跟我說:「要不,你推薦一部好的唄。」
  • 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唐代李翱的這段偈語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山居清靜,一心向佛,是個修行的好辦法。所以,入山尋訪高僧的人,歷來就不罕見。雲在青天水在瓶,是唐代的藥山高僧惟儼的話,記載於《宋高僧傳》。這本《宋高僧傳》是國學經典,也算是成書於唐代的《高僧傳》的續篇。在這兩本書中,記載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大量史實,也留下了一大批唐宋高僧的履歷和他們說過的話語。可以說,研習佛教的人,都繞不開這兩本經典。
  • 「雲在青天水在瓶」4首禪詩,解決你人生大部分的煩惱
    當你心情好的時候,看萬物都可愛,人都可親。只要是心靈純淨,那麼還需要到外面去找淨土嗎?我們常常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所以,會憤憤不平,會滿腹牢騷。其實,只要你安心做好自己的事,莫管他人是非,你的心就是那片淨土啊。
  • 「雲在青天水在瓶」——關於「禪」的優美意境「明德書院」
    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我們都誤以為禪機奧秘,高不可攀,實則它與我們近在咫尺。"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機。"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
  • 國產歷史正劇排行榜,不是所有古裝歷史劇都叫正劇
    因為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我國的古裝電視劇特別多,但其實並不是每一部劇都能算作正劇,今天就來帶大家看一下,都有哪些電視劇能夠算作正劇。 還是清朝的歷史,只是通的朝代,但是還是相同的經典,這部劇能夠系統清晰地看出雍正爺在世的時候,雍正王朝真正的樣子
  • 古裝劇不好好講歷史,是時候迎接歷史正劇的回歸了!
    所幸總局早已開始注意到這一現象,先後發布了一些針對古裝劇製作和播出的限令,如劇名不能以「XX傳」命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當月和當年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等。
  • 《天下長安》| 最好看的歷史正劇回來了~
    • 「歷史正劇」的回歸是市場必然的走向在偶像化的古裝電視劇市場這一背景下,曾經風靡螢屏的歷史正劇的回歸,就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古裝電視劇在上星首輪播出的大概有20部左右,但落到歷史劇的還不到10部,而歷史正劇,僅僅只有3部,但就是在這樣少的市場供應量下,市場的反應還是非常好的。
  • 國產歷史正劇排行榜,不是所有古裝歷史劇都叫正劇
    導語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這也就為歷史劇的拍攝提供了巨大的底蘊和素材,歷史劇中分為戲說和正劇,戲說劇很普遍,如《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還有宮鬥劇也屬於戲說劇,相對來說正劇是比較少,但是所謂正劇並不是說完全按照歷史的原狀去拍攝。
  • 盤點古裝歷史正劇于成龍,網友: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古裝歷史正劇于成龍,網友: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電視劇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劇情概要:《于成龍》講述一代廉吏于成龍從中年出仕到成為兩江總督的跌宕起伏又清正廉明的一生。
  • 十年之間歷史正劇「黃金時代」難免淪為歷史
    壞的未改變  原標題:十年之間,歷史正劇 「黃金時代」難免淪為歷史  一部十年前播過的劇,如今放到視頻網站付費觀看,甚至還要重登衛視黃金檔。古裝歷史劇從未有過這種待遇,《大明王朝1566》開了行業先河。有人為此「喜大普奔」,認為此次重播與央視開年接連播出《于成龍》、《大秦帝國之崛起》兩部大劇一樣,標誌著 「歷史正劇」正在回暖,即將進入新一輪的「黃金時代」。  果真如此?  十年以來,「大明王朝」牢牢盤踞在豆瓣版9.5分的高度,國產第一劇的地位從未被動搖。
  • 拍歷史正劇費力難討好,但張魯一、段奕宏雙雙接下這部《大秦賦》
    但是等等,這其中似乎少了點什麼,曾經佔去半壁江山的歷史正劇竟然一部沒有?還好,12月1日一部歷史正劇《大秦賦》將在CCTV-8開播,它可能會填補上這一處空白古裝正劇近年拍的少,是有原因的。回溯之前的電視劇,都有很長的拍攝周期,比如國民劇86版《西遊記》,25集的拍攝周期長達6年。時間過去三十多年,這樣的製作周期是不可想像的。
  • 古裝正劇那麼多9分劇,咋就沒人看?
    這部劇開播後,引來收視狂潮,最高收視率將近20%,從此之後,所謂「古裝正劇」就有了個響亮的名頭。問題是,古裝正劇為何神秘這麼多年,難道是沒有佳作出現嗎?顯然不是的。回頭去看,當初也不是沒有質量過硬,收視火爆的歷史正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