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時間,我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吐槽古裝劇《琅琊榜》:
「如果要反思過去的2015,在文化體驗上,我覺得我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聽了某人的推薦,去看了《琅琊榜》,到現在都羞於承認我看過它。
整部劇,除了畫面比較美之外,劇本一塌糊塗:臺詞拖沓,情節低能……
後來我終於明白一件事:胡歌只要裝個病秧子坐在那裡就足以讓很多人賤兮兮地舔屏了,至於情節嘛:我每天上班都那麼累了,哪有時間去思考?
所以,中肯地評價是:一個投機的導演和一個智障的編劇,拉上一個專業的美工,給白領青年端上了一碗春藥!」
這段話引來一些琅琊粉的抨擊「說話這麼有底氣,你牛逼,你拍一部更好給我看看!」
也有人跟我說:「要不,你推薦一部好的唄。」
我敢這麼說,自然是有底氣的,這底氣不是說我能拍一部比《琅琊榜》更「悅目」的(或許將來我可以。悅目,又賞心),而是說我看過不少比它更好的。
今天要談的這部「比它更好的」的便是:
《大明王朝1566》……
二、
《大明王朝1566》一共46集。如果膚淺一點地概括這部劇,就一句話:一個教書匠多次叫板封建王朝而且屢次不死的勵志故事。類似的事情,民國時期有個叫魯迅的矮個子也做過,他也是個教書先生。
這部劇的劇情是這樣的……
明朝嘉靖年間,性情古怪的嘉靖皇帝痴迷道教長生不老之術,常年閉關修煉,把國家大事交給以嚴嵩為首輔的內閣料理。玩厭了的嘉靖終於有一天收心了,準備花點心思治理國家,卻發現內憂外患(按歷史劇的套路出牌,外患要麼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要麼是沿海的倭寇,這次選的是倭寇。),國庫空虛。為充實國庫,轉移矛盾,內閣首輔嚴嵩提出在浙江一帶推行「改稻為桑」,生產絲綢,展銷海外(發展工商業,開展貿易)。
這一政策本身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橫向對比一下,在1566年的歐洲,他們都靠航海發現新大陸,以國家為單位開始殖民統治和資本原始了。但這一國策在浙江一帶剛出臺就遭到了小農經濟和「重農抑商」傳統的抵制(而且這種抵制還穿上了「民生水火」的道德外衣,堅不可破。)急功近利的嚴黨為了填補國庫虧空,堵上他們常年貪汙受賄留下的大窟窿,在浙江淳安和建德兩縣毀提淹田,剛種好的稻田被洪水衝毀,無數災民無價可歸。「公忠體國」的浙直總督胡宗憲將此事上奏朝廷,請求緩辦「改稻為桑」。皇上大怒,要求徹查。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嘉靖一朝,清流和嚴嵩一黨的權力之爭經常流血。在激烈的黨爭中,原本在海南教書的海瑞被支持裕王(儲君)的清流們破格提升為災區知縣,安撫災民,推行改稻為桑,從此捲入這場複雜的政治漩渦中。
剛正不阿的海瑞雖然只是一個七品知縣,也不負清流們的眾望,在「毀堤淹田」一案中和不法分子們(上級官員、富商等)鬥爭到底。最終,涉案人員(富商、官員、司禮監、內閣)被抄家、罷免、入獄、流放、死刑,而嚴嵩一黨也逐漸倒臺。
但是,嚴嵩倒臺後,這個國家並沒有因此而變好。痴迷道教的嘉靖為興建道觀大興土木,幾乎把國庫掏空了,直接導致政府官員們好幾年發不出工資,冬天遭遇西伯利亞寒流,無數百姓活生生被凍死在街頭(不要問我為什麼不用暖氣,那時的北京沒有供暖設備)。滿朝文武不敢罵皇帝,只好把矛頭指向內閣,集體彈劾內閣。
此時,已經調到北京當御史的海瑞,上疏嘉靖(那道疏叫《治安疏》),大罵嘉靖的各種不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簡直豬狗不如)!結果是,海瑞也因此入獄,幸得徐階等人從中斡旋,才沒在嘉靖還活著的時候被弄死。
不久,嘉靖病逝,隆慶皇帝登基,他一方面大赦天下,把包括海瑞在內的因言入獄的犯人釋放;一方面重用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首的清流,開始了漫長的隆萬大改革(又叫慶曆新政)……
三、
為什麼我會說,《大明王朝1566》要比《琅琊榜》好很多呢?
首先是製作團隊和演員陣容。
本劇的總導演張黎,攝影師出身,之前執導過《走向共和》,還是電影《夜宴》攝影師。是一個很擅長用鏡頭闡述歷史觀的藝術家。我小時候看《走向共和》時,還被劇中很多人物的精神所吸引,包括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
本劇的編劇是劉和平,曾創作過《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這樣的好作品,筆鋒剛硬,色彩多元。
在演員陣容方面,也基本是清一色的實力派演員。
陳寶國飾演嘉靖皇帝,霸氣側漏。倪大紅飾演嚴嵩,老謀深算。黃志忠飾演海瑞,火冒金光。王慶祥飾演胡宗憲,有勇有謀……
(藍色布衣的商人,咋一看還以為是府裡的下人)
《琅琊榜》最大的亮點是美術,製作團隊把每一個畫面都呈現出極致的美,雖然膚淺,有胡歌在,也足以讓很多花痴們舔屏。但《大明王朝1566》在美術上並不輸給《琅琊榜》,攝影師出身的總導演張黎深知鏡頭語言的重要性,不但畫面結構很講究,細節精巧,而且不斷通過鏡頭語言刻畫嘉靖皇帝的喜怒無常、天威難測,把道觀化的大明宮廷拍出了恐怖的氣氛。
不僅嘉靖一人,《大明王朝1566》在人物刻畫上可謂動了一番心思,最大的亮點就是:去臉譜化!
嘉靖皇帝性情古怪,但他不是一個十足的暴君(或昏君),對國家財政了如指掌,深諳制衡之術,同時還經常流露出很人情味的一面(主要是對孫子和太監們)。
宮裡的太監,既有溫良敦厚的,也有心狠手辣的,還有忍辱負重的……司禮監首領就像一個鄰家慈祥的老爺爺。整個太監集團,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不一定處處都溫暖,卻也是骨肉相連。
嚴嵩父子也不是像董卓之流那般橫徵暴斂,而更多的時候,嚴嵩顯現的是他兢兢業業、知人善任的一面。
胡宗憲骨子裡和海瑞一樣嫉惡如仇,卻張弛有度,道德楷模的背後盡顯無奈,但始終只知從道德建設、百姓福利和國家安全方面維護現有制度,從不敢質疑文化和制度是否合理。
海瑞又叫「海剛峰」、「海筆架」,對暗黑勢利怒目金剛,對母親孝順得不要不要的,對女兒也慈愛得要命,但對老婆總是不冷不熱。
清流代表高翰文,真是清高得要命,好音律,在富商家裡教一名女子彈《高山流水》,只因對方是歌姬,就感覺人格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一有不喜歡的人登門拜訪,便要下人挑水洗院子,最後,仕途終結的他,做了他最不想做的商人。
富商也不是傳統臉譜裡那種肥頭大臉的富商(早期的富商沈萬三便是肥頭大臉的形象,長得跟阿福似的),對歌姬芸娘複雜的愛,對織造局的楊公公那激情四射的維護,在無路可走時的縱身一躍,有智慧有情懷,既豪邁,又悲壯!而且,在劇中,他是唯一一個看出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方向的人,可惜這類人還是被扼殺在權力漩渦中……
歌姬芸娘也不是只懂得賣騷的街邊貨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只是她的基本技能,重情重義、以身贖罪,並且隻身入京和心上人一起揭發嚴嵩一黨的惡行這樣的義舉,也足以讓很多道貌岸然者慚愧。
(奏樂待芸娘)
就連特務機關——錦衣衛,統一表情冷漠僵硬的外殼下,也各有不同。
除了去臉譜化,在人物刻畫上,不同立場不同個性之間的人物對比也很到位,處處心機。
在縱向上,性情古怪的嘉靖和一身正氣的海瑞形成對比;老而不死的父親嚴嵩和跋扈的兒子嚴世藩形成對比;霸氣的父親嘉靖和怯懦的兒子裕王形成對比;慈祥仁厚的老太監呂公公和急於上位小太監馮寶形成對比……
在橫向上,清流和嚴黨們之間的對比就不說了,剛直的海瑞和忠心的胡宗憲之間形成對比,腐朽的男人(高翰文和裕王)和智慧的女人(芸娘和太子妃)之間形成對比,公忠體國的胡宗憲和棉裡藏刀的趙貞吉形成對比,在朝的封疆大吏胡宗憲和在野的曾經的太醫李時珍形成對比……
在縱向和橫向之中,人物和事件之間的對比,勾勒出整個明朝的政治生態和時代輪廓。
總之,我個人感覺這部劇,就是一部氣勢磅砣的史詩!不知甩出《琅琊榜》好幾十條街!
四、
能被稱之為史詩的作品,必須要具備一個條件:歷史的系統的思考。《大明王朝1566》很明顯做到了。這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編劇團隊、文學顧問和歷史顧問。
《大明王朝1566》能甩出《琅琊榜》好幾十條街,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於劇本——它是一部有靈魂的作品。
這部劇的主角雖然是海瑞和嘉靖,但這兩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置身於複雜繁密的政治系統和文化道德之中。
整部劇,沒有霓凰公主的哭哭啼啼,也沒有逍遙自在的琅琊公子,而是從系統的角度闡述一個制度性的問題。
嘉靖皇帝、儲君、清流官員(高翰文)、嚴嵩一黨、海瑞、胡宗憲、名醫李時珍、將領戚繼光、太監集團、半官半民的織造局富商、特務機關(東廠和錦衣衛)、縣衙衙役、農田被毀的普通百姓……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政治系統裡「相愛相殺」;在這個權力網絡裡,即使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大多都不像是十惡不赦的那種。
這部劇看得最揪心的是富商的慘澹收場。作為一個商人,他替織造局賣命,卻沒有功名,平時出入公開場合只能穿布衣,不可穿綾羅綢緞,有錢財沒地位。國家沒錢時,便羅織罪名,沒收他的財產填充國庫。必要時,連他的命都拿去。
「愛民如子」這句道德口號中,商人似乎跟這個「民」字壓根就沾不上邊兒。
相反,貧窮似乎有兩種作用:第一,使某些人獲得了天生的道德優越地位(我窮我驕傲);第二,天然地喚起他人同情與憐憫。
這使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因此,這部劇,便順理成章地把矛頭指向了「制度」,把希望寄托在了新君推行的「慶曆新政」上。光從這一點上,便看出這個編劇團隊的思考維度了!
五、
幾年前,出於對比,我也看了一些西方的歷史劇,漸漸感覺出,西方歷史劇和中國歷史題材還是有點不同的:西方歷史劇較注重原始素材,較少映射當下現實(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的創作環境本來就比較自由,不需要「曲線救國」的緣故吧);中國的歷史劇,不知道是出於情懷,還是那種不得不說的衝動,多半會選擇一定的角度和立場,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植入自己想說的話。
比如說《都鐸王朝》,我一口氣追了它好幾季,人家把這個封建國王一生的功績和經歷交代完了就沒事了,講完收工,回家睡老婆陪孩子。而《大明王朝1566》一看便能感覺出來,這是導演張黎和編劇劉和平眼中的明朝,當然,這也正體現出這部劇的情懷和寄託。
(總導演張黎)
(編劇劉和平)
但它的瑕疵也就在此:它有映射現實的情懷,卻沒有直面現實的勇氣。
劇中在一開頭就借宮裡大太監之口提出:「文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變。」
思危和思退是一般公務員明哲保身的政治本能,但能真正做到「思變」的人極少。海瑞有勇氣,但只知道從道德角度上張口罵皇帝;張居正後來主持新政,實施變法,但也不得善終。
坦白說,無論導演還是編劇,這兩位創作者都有深度的歷史的思考,卻缺乏創新的維度。換句話說就是:不敢跳出正統教育的框架去探索。我猜,礙於曾經的道德教育,他們心裡可能有一道障礙:不能像魯迅這個教書匠那樣「不厚道」,拿人家的錢,吃人家的飯,還扯著嗓子罵人家。
於是,當他們扛著幾籮筐歷史書走著走著,遇到眼前一堵牆的時候,就本能地往回走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我們不妨想開一點:毫無瑕疵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何況我們生活在處處都是圍牆和漏洞的社會。
六、
除了主題上沒辦法再往前走哪怕一小步(生怕野馬脫韁),這部劇的人物在細節上也不全符合歷史真實。
比如說海瑞,他其實取過三任妻子,還納過妾。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早夭,為了給家族留下一個繼承香火的後代,他是煞費苦心。還有嚴嵩的兒子嚴世藩,真實歷史中的他並不像劇中刻畫的那樣跋扈,而是一個頗有才華的人——寫得一手好青詞。
即便《大明王朝1566》有瑕疵,我也覺得它比春藥《琅琊榜》好很多。這也不是我一個人說它好,網上給出的評分,這部劇高達9.1分(大部分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評分都比較低)。
美人一去,再無芳草!只可惜,這樣的好劇,將來會越來越少了。
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市場萎縮,看這類劇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電視觀眾都遷徙到了網際網路;第二,資本的副作用,劣幣驅逐良幣,專心掙錢的人越來越多,製作良心劇的團隊越來越少。第三,這個第三嘛……連央視都信黨了,你懂的(我只能點到為止,不能說得太細,請大家自行腦補)。
順便說一下,對明朝歷史感興趣的非歷史系小夥伴們,可以讀一讀王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和易中天的《品人錄》。
為什麼只推薦給非歷史性的人讀呢?因為在歷史系專業人士眼裡,這兩本書基本屬於小兒科。但往往就是那些小兒科的東西,才最簡單純粹,最有真知灼見。
不知道是誰說的,把一件事情搞得太複雜,往往就是在騙人。
更多@青年圖書館資訊可添加
如果您喜歡「@青年圖書館」分享的內容,值得青年夥伴們擁有
不妨就……
——轉發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