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魏定熙:從美國到北京到臺北,如何理解近代中國

2021-01-11 澎湃新聞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歷史系副教授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是新一代美國漢學家中的佼佼者。198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並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來到北大學習漢語。1988年,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攻讀研究生,期間曾短期赴臺北學習漢語;在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的七年間,魏定熙師從著名漢學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教授和葉文心(Wen-hsin Yeh)教授,其博士論文專注於研究早期北大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博士論文在他1995年博士畢業時並未出版英文版,但1998年由迎接百年校慶的北大出版社徑直引進和推出了簡體中文版《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Beij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0)。2015年底,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引進出版了魏定熙的專著《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簡稱《權力源自地位》,The Power of Position: Beij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9)——該書是《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的增訂版,其英文版2004年由加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2016年夏,筆者採訪了這位1964年出生的新生代美籍猶太裔漢學家。

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

澎湃新聞

: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北大出版社曾出版了您的博士論文,該書被認為是英文世界第一本研究早期北大歷史和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的著作,那麼,您是如何關注到北京大學的?

魏定熙

:我是威斯康星大學的本科生,開始使用的「魏定熙」這個中文名字是本科一年級的中文老師給我取的。在威斯康星大學歷史學系,我師從莫裡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中文名字「馬思樂」,美國著名的中共黨史專家,著有《鄧小平時代》等——採訪者注)教授與林毓生教授,主要研究中國革命史,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是有關五四運動的。就是在那一時期,我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然而,當我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研究生時,我的研究計劃是關於1949年後的中國歷史的。當我在伯克利讀書時,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教授和葉文心(Wen-hsin Yeh)教授說服了我——不應該這麼快就去研究這樣一個時段,他們告誡我說,當時在中國大陸看不到相關檔案。所以,我決定把研究方向定在20世紀早期的中國,我一直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是在伯克利,我開始著手有關大學史的研究與思考。

澎湃新聞

:魏斐德先生和葉文心教授對您的研究具體有何影響?

魏定熙

:我的兩位導師都是聰明人,我很幸運成為他們的弟子。魏斐德教授深知,歷史上充滿了戲劇性的故事,他具有發現這些故事並借用它們談論更大歷史問題的天分。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啟發我去在歷史中尋找戲劇性的故事,去認識歷史中實際的「人」,而不只是宏大的結構。不過,他也教會了我如何去認識宏大結構怎樣「製造」了那些生活於其中的實際的「人」。他的論文《自治的代價》(The  Price of Autonomy)對我有重大影響,它使我明白,在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國家政權時遇到挑戰這個問題,並不是什麼新問題,但相對於晚清,20世紀的這一問題對於我們研究中國歷史更為有用。

魏斐德教授是一位中國史學者,不過,他也熟稔歐洲史。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其研究和寫作涉及的時段也非常廣泛。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專家或思想家,他總是異於常人——能夠看到許多不同領域問題的連接點,總是對大量的問題深感興趣。他是一位睿智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精通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歷史學家。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老師們多數如此。母校當時在文化史研究領域非常有實力。我所寫的有關早期北大歷史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魏斐德教授一個獨立研究課程的作業,他非常支持我的研究,並鼓勵我將其作為將來畢業論文的主題。

在我進入伯克利成為一名研究生時,葉文心教授恰好也剛剛留校在這裡教了幾年書,我因而成為她最早的學生之一。在我讀研究生時,她教會我很多;當我研究生畢業及至自己成為一名教授之後,她依然教給我很多。無論我在讀什麼、寫什麼或思考什麼時,她都是我最為珍視的分享者。她有一顆聰明的頭腦,總是能在我的工作裡發現我自己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的主題。換句話說,她就是能夠在其學生和同事中帶來或發現最佳想法的那一位學者。她的確是一種罕見的人才! 葉文心教授教我價值的辯證思維,這也是我從威斯康星大學的喬治•莫斯(George Mosse)教授——一個著名的、聰明的歐洲文化歷史學家那裡學到的。

多年來,葉教授對我工作的建議和評論,讓我看到歷史中的緊張關係、事件發生衝突的地方,都是那些不是很明確、很難理解卻最有意義的地方。所有人都會面對內心的矛盾,整個社會也是如此。如果嘗試去簡化對事物的理解,那是愚蠢的,因為生活和社會本身不是簡單的,而是極其複雜的。我現在就以同樣的想法試著教自己的學生:不要相信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去理解歷史,如果你認為這是簡單的,那就表明你沒有認真、嚴肅地思考它。葉文心教授和魏斐德教授一樣,也是一位視野廣闊的思想家。她的主要興趣是在政治、文化和歷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跟她的外曾祖父嚴復非常相似。葉文心教授對「中國人(知識分子)通過接受教育來適應現代世界」這個主題有一種特別的感情,而且,她通過研究上海在這方面的案例來分析這個主題,這當然是很聰明的。她的第一本書《疏離的學院》(簡體中文版為《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討論了這個話題,我這本書實際上也探討了這個話題。葉教授特別擅長理解外來思想和實踐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文化的過程及方式。這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西方的事物和思想單向進入中國的過程,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雙向博弈和適應的過程。在這裡,我們又一次必須辯證地看待問題。

澎湃新聞

:您五六年前曾在臺北世新大學的成舍我研究中心做過博士後和訪問研究員,這段臺灣訪學經歷對您後來的研究有怎樣的影響?「後冷戰時代」,臺灣、香港之於美國新一代漢學家的「跳板」價值是不是降低了很多?

魏定熙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還沒有想過。很幸運,我既曾在中國大陸學習,也曾在臺灣學習,在臺灣還學習了認識繁體字和簡體字。在我讀研究生時,我花了一年在北京學習漢語,又花了一年在臺北學習漢語,這段經歷非常有利於我認識這兩個地方。對於研究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人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我了解熟悉的學者以及普通人對社會的不同理解。

去臺灣之前,我很同情共產主義革命——你可能會說我是一個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在那段時間,我對20世紀中國歷史有一種膚淺的理解。當我第一次到臺灣時,我以為我會找到很多保守的人。但是,我錯了,我在那裡遇到的學者都很國際化,他們比中國大陸的學者更國際化,因為當時中國大陸的學者與外國學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沒那麼方便,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更多還是比較教條主義的,還非常嚴重。我很快意識到,學術團體在臺灣是非常非常熱鬧的,而且其中有很多有才華的人。葉文心教授就來自這樣的環境,所以在我去之前,已經可以部分了解臺灣知識分子智識生活的質量。

臺灣是一個做研究的好地方,那裡的檔案更便於使用,比中國大陸更加開放,圖書館也是如此。當我後來回到臺灣,在世新大學度過一段時間時,我能夠遇見很多對中國歷史和現代世界都有成熟理解的人,他們讀過的很多書我也讀過,與他們交流思想非常容易,這讓我感覺我是在一個文化上更類似於美國的地方。

在香港或許也能找到類似的東西,但不幸的是,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那裡。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經歷,再一次間接地告訴我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什麼的話,必須了解我們生活的歷史背景。冷戰——作為一個美國人,這也是我所經歷過的——塑造了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一切,我並沒有很明顯地看到這一切,但如今我可以看到這種事實有多麼真實。在海峽兩岸的經歷告訴我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中國文化比中國政治更深刻更深沉地發揮著作用和影響——中國文化中深沉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海峽兩岸社會的牢固紐帶。海峽兩岸的歷史背景(包括現代歷史和現代政治)是如此不同,但在背後,其共同點又是如此難以改變——它們都是中國。現在的問題僅僅在於,文化和政治是否可以重新組合在一起。

澎湃新聞

:1986年來北大留學,您是住在哪位老師家裡?為什麼不是住在留學生公寓呢?這段經歷對您的中國研究有哪些影響?在中國的旅遊經歷對您的學術研究有怎樣的幫助?

魏定熙

:我1986-1987年和1992-1993年兩度來北大學習,1986年第一次來北大時住在勺園的外國學生宿舍,不過,我花了大量時間參與一位北大教授的家庭生活,我幾乎每天都到他們家去,在他們家學習,在他們家吃午飯,當然也和他們談論很多話題。我們大多數時間都說漢語,但我也幫助教授的家人練習英語。我現在還不想說出這位教授的名字。在我和他們家一起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了解了中國文化和家庭生活方面的知識。他們對我非常和善、慷慨,因此我學到的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很細小、很日常的事情,也包括很宏大、很抽象的事情。我們談論很多的一大話題,就是教授和他的妻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可怕經歷。通過這些對話,我對中國政治和歷史不再抱有以往那樣天真幼稚的看法。

我1992年第二次來北大學習時被校方安排跟隨政治學系的蕭超然教授學習,他領銜主編的《北京大學校史》裡有很多注釋,是關於他自己看過的第一手資料的。1992年來北大學習之前,我已經知道北大有一個檔案館,可是我來後不能直接拿到那些第一手資料,我就問蕭教授這些第一手資料有什麼用,還有什麼第一手資料?他就建議我應該看哪些資料,如果沒有他,我就不能去檔案館看那些一手資料了。我去北大檔案館查資料時,館員並沒有一個目錄給我,我猜應該有一個目錄的,我就說,蕭超然教授的書裡有這個注釋,他說看了這條史料,我要看前一條、後一條的第一手資料,他們才答應我。蕭超然教授給我的啟發,就是怎麼找到第一手資料。因為我是外國人,蕭教授當時就介紹了他的一位碩士研究生金安平小姐幫助我,她很有經驗,給我的幫助特別多,她1988年畢業以後留校任教,後來成為1998年版《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的譯者之一。

我在北大度過了1986年-1987年那一年,那是非常開放和相對自由的一段時間。我和那位教授的家人也談到了那段時間北大的氣氛。現在回想到這一切,我意識到我能夠在北大並和那位教授的家人一起生活那麼一段時間,這是多麼幸運。

魏定熙與蕭超然、金安平

在北大學習的那段時間是那麼開放,這促使我想了解另一個相似的時段,即「五四」時期。20世紀80年代的北大可能是1949年後的歷史上最接近「五四」的時代精神的一段時間。前往中國的小城市旅行,也是那段時間讓我著迷的一件事,它幫助我看到北京和上海的諸多不同之處。北京和上海當然非常重要,然而,它們並不等於中國的全部。我自己的研究很專注於北京和上海,但我總是覺得只是研究了這個國家歷史的一小部分,而且我研究的人(知識分子)也的確不是普通的中國人。

到其他城市旅行,比如西安、杭州、蘇州、南京等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的城市,也迫使我思考更多關於中國歷史長度的問題。現代世界還沒有存在很長時間,因此不能脫離對前現代世界的了解來談論它。最近,我一直在新疆和貴州等地旅行,那裡有許多漢族以外的人。我發現這些地方非常迷人,它們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是多麼龐大且複雜。

我還希望花更多時間在較小的中國省會城市,這些城市是遊客尤其外國遊客不太去的地方。在這樣的城市生活一年,將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有助於了解到更多大多數的中國人真實的生活方式。也許,除了做一個歷史學家,我還想成為一名人類學家或者記者。

2012年初夏,魏定熙參觀北大舊址

澎湃新聞

:您在《權力源自地位》中專門提及的美國的法國革命史專家林·亨特(Lynn Hunt)女士,其《人權的發明:一種歷史》(Inventing Human Rights: A History)、《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在中國學術界也很有影響,能介紹下她對您的具體影響嗎?

魏定熙

:我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林·亨特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書在美國很受歡迎,它影響了我很多,她討論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階級的有關內容,對我尤其有影響。我感興趣的是她對政治符號和政治表現的強調,以及對政治文化維度的方式(如果你願意)的強調。她的研究表明,政治文化並非固定不變,而且事實上人們可以故意改變政治文化和政治表演以滿足新的需求和新的政治目標。換句話說,政治文化可以被發明和被建構,我對此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我想出研究北大在20世紀初同時也貫穿整個20世紀和現在21世紀的歷史的一個方法。人們創造故事和故事敘述方式,這是因為它們是有用的。通常,政治敘事並不擔心真理,或者換一種說法,他們創造他們自己版本的「真理」。

洪長泰(Chang Tai-hung)教授2011年出版的《毛澤東的新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文化》(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很好地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他曾在美國教書,現在在香港教書。我在科羅拉多大學執教時使用他的書作為參考書,因為它能夠非常好地解釋相關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角色的運行方式,以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官方理解符號和宣傳的重要性,從而重建中國的政治文化以符合自己的政治目標。我的美國學生經常不理解「政治文化」這一概念,我最大的目標之一,是教他們弄懂這意味著什麼,並啟發他們思考今天美國的政治文化。比如,研究當前美國總統選舉的政治文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我想讓我的學生有這樣的方法論工具,我想讓他們理解他們所看到的那些象徵、口號全是被創造出來的,然後用以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他們投票的方式。如果他們能夠理解,我想他們會更加獨立地進行思考並能更好地做出正確的決定。當人們明白他們被操縱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權力是如何運行的,他們就能更好地思考,而不只是盲從。

澎湃新聞

:因為主張「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的辦學理想,蔡元培先生成為北大百餘年來至今被人談論和紀念最多的校長。但實際上,蔡元培的神通廣大,也離不開他豐厚的職業履歷和「革命資歷」——其「政治資本」某種程度上成為早期北大「去政治化」的一種資源,北大也因此極具社會影響。您怎麼看蔡元培?

魏定熙

:蔡元培在那個時代受到歡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他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後來又有那麼現代化的思想,這種轉變對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是非常有鼓舞作用的——晚清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很多是偏文科的知識分子,涉及歷史、哲學、文學等方面,他們都對傳統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而且覺得這個傳統非常重要,蔡元培既代表傳統的成就,也代表現代的發展,他各方面都非常傑出。

蔡元培是資深的革命家,這個人能想、能做、能寫,這是很了不起的。蔡元培校長的繼任者蔣夢麟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沒有蔡元培那麼深,他受到的主要影響肯定是美國大學的影響,比較注重實用。蔡元培對於道德問題很感興趣,對於理論很重視,理想的教育家就應該是這樣,因為教育不只涉及一個學科,而是為了培養「全人」。美國如今的大學已經不是那樣理想主義的,可是,曾經,他們很強調「全人教育」,強調兼顧道德、知識和服務社會等。

現在很多讀者一味讚賞民國的自由和進步,確實是一種表達策略。

在我的研究時段裡,越到後來,北大的主體性越來越強,越來越獨立,那些洋教授的人數也越來越少,其影響也相應減弱了。在蔡元培執掌北大的年代,中國在國外讀完博士後回國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國國民可以在北大做教授了,北大不一定那麼需要不會中文、不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教授,這個轉變也跟民族主義思潮有一定關係。蔡元培雖然思想上很開放,但他的思想裡面也有矛盾,他顯然是很民族主義的。當然,杜威、羅素、泰戈爾當年訪華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後來在北大直接執教的外國教授並沒有那麼多,而且他們大多也不是公共知識分子,主要還是限定於自然科學專業領域的專家,他們的公共影響越來越小。

當國民政府1927年從北京遷到南京後,在南京政府的十年期間,北大之於中華民國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反之,與此同時,南京的「中央大學」的地位越來越高。1929年之後,很多北大教授覺得北京已經不再是足夠開放的適合知識分子生活的城市,北大的地位沒有從前那麼高了,他們於是紛紛離開北京。在1949年之後,北大的這種社會影響肯定更小,在毛澤東時代,幾乎沒有什麼美國專家留在北大,歐洲專家的數量也很少,主要的外國專家來自當時的社會主義盟友蘇聯。

《權力源自地位》

【卞清波先生提供了本專訪一部分英譯中的翻譯,《權力源自地位》譯者張蒙以及周武教授和葛飛、唐小兵二博士、鍾志勤女士對本專訪亦有貢獻,謹致謝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由搖滾飛地到異質空間: 臺北、北京的傳奇Live House
    我選擇了兩個我比較能掌握的東亞城市,臺北及北京,作為開始。這兩個城市近年來各自有一個被賦予傳奇地位的Live House,一個是臺北的地下社會,一個是北京的D22。他們都曾經被稱為是當地的CBGB,但在一段時間後,他們也都分別歇業了。與其只是收集二手資料及文獻,我更想由圈內人口中了解二者的歷史定位,在田野中建立知識,並發展文化研究取向的批判性理解。
  • 從授受不親到男女同校——近代中國女性教育紀事
    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女子。她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1903年,年僅20歲的呂碧城不顧家人的反對,獨自一人到天津「見世面」,她通過時任塘沽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的關係寫了封長信求助友人。此封信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所見,對呂碧城的文採連連稱許。英斂之親自前往拜訪,問明情由,對呂碧城的膽識甚是讚許。
  • 從臺北到北京
    深受日本影響的臺灣,便利商店的廣告都是及時複製了日本的風情,塑料式的少年青春與東洋風時尚的打扮,自憐自愛的聲音與表情。在這寒冷的春天裡,吃著均一廉價的關東煮,然後人們塞車趕去櫻花下擺個可愛的手勢拍照留念,那就可以在人群中蓋上幸福的章了。在臺北不去日本也可以拍到有日本味道的照片放在Facebook上跟朋友分享。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本次訪談中,澎湃新聞記者請王政教授講述了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赴美留學時美國女權運動的狀況、她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的學術轉向、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性別建構、今天中國社會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以及在中國推進社會性別研究學科建設的成果和困局等問題。本訪談經受訪人審定。王政正在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
  • 從臺北到北京,我在故宮「拍」文物
    從1992年斥資出版第一張故宮電子光碟,到獲得臺北故宮授權建立文物資料庫,作為「把故宮帶回家"的實踐者,李翰瑩讓文化基因融入現代家庭生活,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最美的基因。李翰瑩得意典藏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董事長 共同創辦得意典藏科技開發(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 共同創辦家傳品牌 聯合創始人
  • 從北京到臺北
    曾哥有首歌叫做北京到臺北,對,北京到臺北,幾千公裡的距離。就像歌裡唱的,我就從北京一路馳騁飛到了臺北。說是要放飛自我,其實是要做一些我覺得還沒有做完的事。人吶,能夠遇見的,都是緣分。我想去見一些人。從學期初辦籤證開始,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實就只有兩件,學習和省錢,充其量再加一件想著怎麼去賺錢。
  • 從訪談女神到美國生子,從穹頂之下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事情也如所有人預料的那樣,在1995年,剛剛步入社會的柴靜進入湖南衛視工作,主持了一檔《夜色溫柔》的女性訪談節目,就如節目的名字一樣,柴靜憑藉著自己溫柔知性的風格,在業界打開了口碑。
  • 感動中國!"快閃"合唱從臺北101唱到北京國貿
    驚喜合唱團@北京國貿中心快閃表演驚喜合唱團@臺北101快閃表演曾在臺北101快閃表演的驚喜合唱團
  • 中國官媒評美國「臺北法案」:無論如何算計 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王捷先)針對美國總統近日籤署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中國官方媒體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個法案跟美國眾多涉臺法案一樣,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寫滿霸權思維、矛盾邏輯和政治欺詐,無論美國如何算計,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②副標題「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表達了將概念史視為一種研究方法而非研究對象的理念,意在通過梳理這些重要概念來理解近代中國思想發展之脈絡,概念史的手法背後。蘊含著思想史的關懷。全書共七章,分別探討近代中國「夷」「洋」「西」「外」「文明」「文化」「民族」「政黨」「民主」「共和」「自由」「經濟」等概念之譯介、形成與變遷。
  • 破繭而生:近代中國女西醫護的養成之路
    到1900年,美國已有41個規模不等的婦女傳道部。和男傳教士一樣,熱情的女教徒們迫切希望向海外「異教徒」女性進行傳教。寇慕貞(Lucinda Coombs)是第一位到達中國的美以美會女醫學傳教士,她於1873年9月到達北京,並於1875年創辦中國第一所專為婦嬰治病的醫院。她是西方基督教會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女醫師,也是北京、天津兩地婦嬰醫院的開創者。到1890年,已有38位女醫學傳教士在華工作。
  • 藝術節-基本款 | 夏天,到臺北去!
    2018 年起,臺北藝術節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統籌規劃和執行。中心秉持藝術共樂、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的理念,致力於將藝術擴散到日常生活中。2019臺北藝術節邀請來自印尼、菲律賓、韓國、日本、澳洲、新加坡、法國、泰國、德國等共計10國跨領域的藝術家,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年輕創作者一起,獻上共13個售票節目、4個免費節目、2個展覽,總計66場精彩展演,邀請臺北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
  • 從北京烤鴨到卡通豆小鴨 中國動畫片受美國孩子歡迎
    從北京烤鴨到卡通豆小鴨 中國動畫片受美國孩子歡迎
  • 中國近代女鞋的演變:從弓鞋到高跟鞋的過程
    這種鞋選用牛皮、豬皮等皮革材料,在設計上模仿男性皮鞋,於鞋幫面上設計了耳式結構,通過安全穿繫鞋帶來控制鞋口的武俠,是一種"中式結構,西式裝飾"的西化女弓鞋,也是西方鞋給中國傳統女鞋帶來的一種新的變革。女性弓鞋的演變清末民初時,中國傳統女鞋在近代得到了顛覆性的演變。這種演變從弓鞋自身的演變開始,再到弓鞋到放足鞋的變革,最後走向天足鞋的型制。
  • 為什麼北京小吃難吃到哭?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西安、長沙、成都、廣州、上海等小吃之都及其名小吃,全都是近代的產物。1991 年,工商部首次全國評議「中華老字號」,最初將條件設為有一百年以上歷史,但符合者實在太少,最後只得放寬到五十年。
  • 冬季到臺北去看雨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夢是唯一行李。1992年,臺灣女歌手孟庭葦這首《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風靡亞洲,清麗悠揚的歌喉,讓多少人憧憬著臺北那場雨。20多年前的一場經濟危機,讓臺灣經濟多年式微,如果想看花花世界,其實去歐洲、日本、美國更適合;如果想看自然風光,那麼還不如買張火車票在杭州呆一個禮拜。臺灣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人文。或者說,只有到了臺灣。你才會感受到,原來,真正的中國,在這裡。屬於中國的寶島,和內地只隔著淺淺的海峽,卻很長時間以來「我在這頭你在那頭」,相見不如懷念。
  • 專家:瞎扯,從臺北到北京是必經之路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看來民進黨想的也太天真了,所謂的國際能見度對於蔡英文而言實在並不高光,連「主權國家」資格都沒有又何來國際能見度。甚至對於此次讓民進黨興奮異常的捷克參議長「訪臺」事情,島內民眾指出「原來只是騙口罩的話術」,如果真是如此豈不令蔡英文很是尷尬?
  • 這場離奇午夜謀殺案,成為他透視近代中國的窗口
    在整個故事中,從「美國爸爸」讓「中國兒子」去美國留學到協和醫院的「梁啓超的腎」,從「吾師莊士敦」到「老西兒,小諸葛」,從「潛龍在淵」到「鳳儀天下」,從「指望張將軍抗日」到諷刺「蔣介石寫日記」……當然,最大的兩隻梗兒都出自於真實的民國案件:施劍翹復仇案和帕梅拉慘案。
  • 知名評論人石述思訪談:「中美脫鉤」輿論場下的美國留學展望
    我的關注點在美國留學,和學生家長的交流中,我接受到了大量的疑慮、擔心和何去何從的猶豫。對於很多家庭而言,美國留學是重要的一個選項。在此前,無論時局如何變化,這條路是堅定不移的。而在當下,這條路意味著太多的不確定性。藉此機會,我邀請石述思老師做一次公益訪談,請他就「中美脫鉤輿論場下的美國留學展望」話題,給大家一些解讀和指引,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學生和家長們,以制定適合自己的升學方案。
  • 中國近代畫壇優秀藝術家(部分)作品介紹
    王太田簡介歷任:中國五臺山佛教書畫院名譽院長、名譽博士、藝術教授、中華藝術協會理事長暨榮譽理事長、中華傳統美術學會理事長暨榮譽理事長、北京中國書畫院榮譽院長、奧林匹克書畫院榮譽院長、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家聯合榮譽院長、南菁書法學會首席藝術顧問、臺灣十大社團聯合總會副總會長、中國美術協會監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