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的父親一生低調,那次高調被罵敗家子,兒女:以父為傲

2021-01-17 瓊小敘

民國時期有一位很低調的父親,低調得讓後人談起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時,一度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父親和家庭,竟然能教育出如此優秀的兒女。然而,他們的父親張武齡也太低調了,低調得讓人們談起張家,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位揚名在外的兩廣總督祖父張樹聲,再就是他那出類拔萃的十名子女及四名同樣出色的女婿。而夾在中間的張武齡,不顯山不露水,反而讓人忽視了他的存在。

作為晚清重臣張樹聲的長房長孫,張武齡自打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祖輩們殷切的希望他效法祖父張樹聲,天資縱橫,月宮折桂,即使做不了國之肱股,也該是造福一方的封疆大吏,再次為張家帶來榮耀。但是,終其一生,張武齡只是在祖輩的餘蔭下,平淡如水地生活著。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張武齡,可以說他低調,可以說他避世,但絕不可將他與無能、平庸相提。

含著金鑰匙出生,坐擁良田萬畝的富家公子張武齡,身上卻沒有半點其他大戶人家那樣的奢靡生活和不思進取。

相反,他痛恨賭博,更不與抽大煙的紈絝子弟同流而處,他不喝酒,也絕不納妾,但是,他也不願參與任何政治事務。他就像亂世當中的一股清流,低調地活在他打造的那方淨土中。

平日裡,張武齡最喜歡的便是讀書,雖然他自己只上過幾年私塾,但這無礙於他對知識的渴求。每日看書的已然是多年養成的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日常,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他的知識儲備在日積月累中與日俱增,看書的速度也在成倍提高。他的二女兒允和有次和他比賽看書,急性子的允和平時做什麼事都快,翻書也講究一個快字,自認為很快的她在跟父親比賽後卻認輸了,當她一頁還沒讀完時,父親早就翻頁了,而且字字句句都讀進了心裡。

張武齡愛買書,他買書量驚人,有時候逛起書店來,一家接著一家,臨回家時,成捆未拆封的書還得用馬車裝回家去。他可不是一年難得逛上這麼一次書店的人,他是經常這樣幹,一來二去,書店的老闆一見他來,就早早做好準備,連帳也改成每年一次性結。

不僅買書,張武齡還會了解最新時訊,報刊雜誌自然是不會放過了,他和妻子陸英兩人最高的定刊量就達到了三十多種。他雖然未參與政事,但卻是一個實實在在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他訂購的報刊雜誌不乏有創造社、狂飆社、文學研究會……市面上出版的小說、散文、戲劇等他也均有涉獵。家裡不單單只是藏書量驚人,連報刊雜誌其他書籍也是堆積如山。他的女兒打趣說,讓他的父親不要在一個地方呆超過三天,一超過三天,搬家可就是個超級大麻煩了。

雖是打趣,但是張武齡十個子女,都或多或少的受了他喜歡看書的影響,也因此而受益終生。

博覽群書讓張武齡成為一個有學識有見地之人;訂閱各大報刊雜誌,打通了張武齡實時了解外界動態的通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張武齡很茫然,雖然選擇不入仕途,但是愛國之心卻不曾熄滅,祖輩上給他留下了大量的財富,稍加經營,也能讓子孫後代幾輩過上衣食不愁的生活,可是,總該為國家做點什麼吧。正是在書刊的知識海洋中,他尋找到了一種理想,找到了一件為之奮鬥多年的事情。

低調了大半生,這次,他想高調一次辦件大事。

像是宿命輪迴,多年前,祖父張樹聲為挽救晚清頹勢,在廣東修築了一座西式學堂。多年後,張武齡也將救國的希望轉到教育事業上。創辦樂益女中,這個想法在腦海中一旦形成,他便立刻行動起來,當時的蘇州,還未有針對女孩子讀書創辦學校的先例。沒有辦校經驗,張武齡特地趕到上海多次向蔡元培、侯邵裘等教育家進行請教,同時,張武齡和蔡元培也是至交好友。

為什麼是建立女校,一是好友的提議,二也是張武齡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多年來的閱讀和對時事的吸收,使本就心胸開闊的他更添了一份目光落遠,他看到了當時女子教育的落後,想能夠盡其所能幫助女子們自立自強,讓她們在優秀平等的教育中找到人生的意義,這也正是她對女兒們的期望。只不過,現在,要將這份希望,帶給更多對自己命運未知的、素不相識的孩子們。

從1919年開始籌建,到1921年樂益女中正式創校,又在兩年後,因原來的女校是租來的房子,格局小,限制發展,他將學校遷址蘇州公園附近。這件事情,也是籌備已久,新女校有校園和校舍等十四棟建築,有三十多間平房,和一座涼亭、一片梅林,總共佔地達二十多畝。西式的教學樓,理化儀器、鋼琴、圖書、運動器械等先進的教學設備,花費自然是少不了的,別人辦校都找政府、社會融資,張武齡卻不這樣做,學校所有的開支費用均來自於他自己的腰包。

張武齡(中間)張充和、張寧和

為何他要選擇這樣做。一來,作為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他創辦樂益女中的初衷也很單純,他不想這份單純因為融資受到其他因素的牽絆與制約。二來,他辦校並非因為要盈利賺錢,所以,他在定入學費用時,定得極低極低,全日制寄宿生的全部費用加起來僅需要一百六十元一年,當然,於普通家庭而言,這也算是筆不小的費用,但是和其他民辦學校比起來,卻要「價廉」得多。

對於入學考試的科目,張武齡定的有:國文、數學、歷史、地理、英語,可以看出,在一百年以前張武齡創辦的樂益女中已經和現代的教學科目十分接近了。就像張武齡要求女兒們要全面發展一樣,他對女中的學生也提出了一樣的要求,那個時候,國文有分白話文和文言文,張武齡認為都要學,另外,德智美體也應該要全面發展。

所以,在學校,不僅有朗朗的誦詩聲,有撥動著算盤珠子的噼裡啪啦聲,還有運動會上吶喊助威聲……不只是教學先進,樂益女中的女生還是最早剪短髮的一批,因為張武齡的開明,這些學生也一直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張武齡注重教學質量,他廣納人才,詩人柳亞子、後來兩度出任南京大學校長的著名教育家匡亞明、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弟子葉天底、後來成為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的張聞天、耳熟能詳的葉聖陶等多名名師均在樂益女中任教過。

葉聖陶

雖然,樂益女中從1921年到1937年,不過維持了16年光景,算不上是特別長壽的學校,卻耗費了張武齡25萬銀元巨資。他創辦女校期間,一直是在虧錢付出,除了普通家庭正常收取一點學費外,對於那些貧困人家的孩子沒錢上,就免除了學費,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他還設立多個減免名額。

張武齡的這一舉動,讓從樂益女中畢業多年後的孩子們還一直心心念念這位熱心厚道的張校長,正是因為他,她們才有了打開人生另一扇大門的可能。

後來,張武齡的二女婿周有光回憶起來說:「那個時候,張氏家族其他族人都說他是敗家子,是傻子,不把錢留給自己的兒女身上,供他們出國留學,給他們榮華富貴的一生,卻把錢都花在了外人身上。」張武齡自然是不予苟同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也沒有放棄樂益女中的辦學。

四姐妹及六個弟弟

張家四個女兒均在這樣健康、活潑的樂益女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吸引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張武齡對孩子們的教育從來沒有鬆懈過。在他們還小時,他教孩子們閱讀,給他們講故事,再稍大一點時,又請先生到家裡教他們學習古文、白話文、英文、算術等等。他性格溫和,從不打罵,但也不是沒有規矩,教學上算得上十分嚴格了,但是又給他們相當的自由,讓他們在開明的環境中成長。

1937年,抗日戰爭打響,國不安寧,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樂益女中暫停,次年,張武齡病逝。

他過世後,他的四個女兒、六個兒子,均在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走向更遠,飛向更高。雖然也曾歷經坎坷,雖然也曾遭遇苦難,但他們每個人,都活成了自己的一道光芒。

年少時,有父親在旁,他們姐弟幾個小試牛刀,創辦了世界上最小的家族雜誌;時光流逝,當他們在年老時,來自全球各地的諸位,再次雅興大發,重溫了父親在時的模樣,復刊了這本雜誌。彼時的他們,充實富足,人生可謂十分圓滿,再次談起他們那位父親,每個人打心底裡流露出「有此父親,十分驕傲」之感。

回首往事,倘若當年他們的父親張武齡只是做了個花天酒地的甩手掌柜,他的這些孩子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倘若沒有那次他高調辦校的過往,四姐妹也許不會缺衣少食,但是,一定少了那份熱衷教育、喜好詩書帶給她們的影響。

合肥四姐妹的在民國時就名噪一時,即使到後來常常被人提起,她們個個優秀,有著良好的修養,知書達禮,氣質如蘭。她們出生名門,遠可以嫁入闊氣豪門,但她們都很有底氣地選擇了自己所愛之人。

張家四個女子,我們欣賞她們的學識,羨慕她們的愛情,感慨她們人生之風採,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若是只有肥沃的土壤,沒有那涓涓清流的灌溉,哪能開出如此豔美之花呢。

相關焦點

  • 合肥四姐妹:父親的一個行為,讓家中四女六子全部成才
    在不近不遠的一百多年前,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歲,安徽合肥顯赫一時的張家有四姐妹,她們從大戶人家走出來,接受碰過良好的教育。在她們身上,既有著舊式閨秀的典雅,又有著現代女性的獨立與自信。在多事之秋的歲月中,她們始終堅守著溫潤的家族品格,堅韌、認真地生活。那個家族裡的每一個人,對四姐妹都有著深遠影響。
  • 合肥四姐妹: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丈夫都是文化圈的「主角」
    像宋代時期的大家閨秀離我們的距離有些遠,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近點的,也就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家閨秀,而這個大家閨秀也還不止一個,一家就有四個,那就是有名的「合肥四姐妹」。為什麼要聊聊她們呢?合肥四姐妹有什麼特別的呢?
  • 敗家子的一生
    醒了,一定要三四個婢女來伺候,梳洗特別講究。婢女稍微不合他心意,就對其拳打腳踢。別人家孩子20歲的時候都說好了親事,馬上就要成家立業了。而曹陽20歲的時候,不知道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非常愚笨。父親怕他將來敗家,就早早的將家產給他們分了。曹母怕小兒子無能將來挨餓,就讓他和自己一起生活,就這樣,已至中年,他還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後來,曹陽天天和一些紈絝子弟在一起,又嫖又賭,一年多就把自己那份財產揮霍一空。
  • 傳奇家族除了「合肥四姐妹」還有張家六兄弟
    自從2007年華裔歷史學者金安平《合肥四姐妹》出版,十多年來,張家四姐妹被學者研究,被作家、寫手描摹,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本面世。「最後的閨秀」、「流動的斯文」幾乎成了合肥張家的文化標籤。合肥張家的如水家風和合肥四姐妹的愛情傳奇,幾乎形成了堪比張愛玲fans的新「張迷」群體。十姐弟多高才唯有二弟張寅和英年早逝  「張家四姐妹」曾祖父為晚清重臣、淮軍將領張樹聲。
  • 他是「合肥四姐妹」的最牛老爸,不做紈絝子弟,甘願放棄數萬家產,只為了…
    說到中國近代的「姐妹天團」,除了「宋氏三姐妹」,還有個四姐妹不得不提,那就是「合肥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
  • 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夫唱婦隨皆為龍鳳,結局卻比宋家好多了
    --《國風·邶風·擊鼓》對於宋氏三姐妹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無論宋靄齡、宋慶齡還是宋美齡,她們每一人的丈夫皆是民國時期叱詫一時的風雲人物。而今天我所要講述的對象則是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個個才貌雙全,其知名度絲毫不輸於宋氏三姐妹。她們夫唱婦隨、伉儷情深的詩意人生牽動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憧憬,「合肥四姊妹」究竟有哪些優秀品質?她們所成就的四段流芳佳話又是怎樣的呢?
  • 陸英:合肥四姐妹的母親,把自己活成了一出傳奇
    1938年,抗戰次年,張家的手足離散,幾位兄弟姐妹們撤退到大後方。大姐張元和接到了二妹張允和的信,「四弟與四妹都在四川,你也來吧。」張元和此時正在為自己的婚禮苦惱。她已經29歲了,心繫一位崑曲小生顧傳玠。這位崑曲「傳」字輩的名家比張元和自己小3歲。不過,年齡不是問題。自己的母親不也比父親大4歲嗎?
  • 「韋小寶」鄧兆尊:父親讓他做個敗家子,母親和他搶家產
    出自豪門,父親讓他安心做個敗家子鄧兆尊的父親,是香港演藝圈出名的「老大哥」鄧永祥。我只希望你當個敗家子,安安穩穩地過完一生。鄧永祥51歲時才生了鄧兆尊,對於這個兒子,自然是寵愛得緊。鄧永尊和父親的感情深厚,但是對母親洪金梅卻充滿了怨恨。他的母親洪金梅,因為是鄧永祥的妻子,所以人稱「祥嫂」,但卻是第四任「祥嫂」。
  • 合肥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後排從左依次為張寧和、張宇和、張寅和、張宗和、張定和、張寰和2013年07月,旅美作家蘇煒的新著《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與讀者分享了與張充和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們再次重溫了合肥四姐妹美麗、典雅的人生世界。
  • 卡戴珊姐妹約飯也暗鬥?科勒瘦身成功被誇,卡戴珊緊身衣顯低調
    近日,金·卡戴珊和科勒卡戴珊兩人被拍到一起去餐廳吃飯,作為卡戴珊姐妹,多人亮相受到的關注度總是比個人亮相受到的關注度高。並且雖然同為姐妹,但免不了要被拿出來比較一番。兩人這次在馬裡布的街頭現身約飯,有網友稱兩人約個飯也要「暗鬥」,打扮得這麼誇張。
  • 趙本山龍鳳胎兒女23歲生日,54歲馬麗娟罕露面,與女兒合照似姐妹
    今日,小品王趙本山的一對龍鳳胎兒女合體慶祝23歲生日,54歲的馬麗娟也罕見露面,與女兒球球貼臉合照,母女二人好似姐妹。趙一楠性格低調,一直專心學業,球球則性格高調,小小年紀便開啟了自己的直播事業。趙本山的女兒球球一直以來都在做直播,靠著父親趙本山的名氣和偶爾的出鏡,球球的人氣非常高,幾乎不輸一些藝人。
  • 歷史罕見老照片,第一張合肥四姐妹,第二張蔡鍔將軍紅顏知音
    一、合肥四姐妹 清光緒三十二年,張武齡和陸英結婚,婚後共生了四個女兒和五個兒子,後來陸英去世,張武齡再婚又生一子。張武齡的四個女兒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及張充和,四位千金個個容顏清麗,氣質高雅,深受傳統文化的侵染,有著極高的文化與藝術修養,被稱為最後的閨秀,著名作家葉聖陶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圖為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與父親張武齡的留影。
  • 合肥張家十兄弟姐妹家教為啥那麼好?因為他們擁有史上最牛爸媽
    1若不是因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蘭」分別嫁了近代史上的名人的緣故,合肥張家或許不會被現代人記住,他們的家族故事也便不會被人津津樂道。倘若張家四姐妹是四朵花,那她們若是離開了張家這塊沃土提供的滋養,她們自身綜合素質再高、再勤奮努力,恐怕也是難以綻放光芒的。
  • 原創 | 合肥四姊妹和她們的無為保姆
    數年前,美籍華人金安平博士的一本名為《合肥四姊妹》的書由三聯出版,一時洛陽紙貴。合肥四姊妹序齒分別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四姊妹中最為人所知的當數老三張兆和,她和沈從文之間的愛情故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其實張家四姊妹俱才貌雙全,四姊妹中的其他三個,元和、允和、充和的夫婿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陸英:嫁妝排滿10條街,合肥四姐妹之母,36歲卻因拔牙而死
    陸英幸福美滿的36年生命中,共懷了14胎,生下的孩子有9個,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而不幸死亡的5個孩子,給這對夫妻帶來了深切的傷痛。由於當時社會背景較為動蕩,陸英張武齡思前想後,為了保證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舉家搬遷至蘇州落戶。"
  • 合肥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
  • 霍家是低調的老牌豪門,那霍啟剛為何經常高調的曬娃、曬妻子
    在霍英東的栽培下,霍啟剛不負眾望,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青年。 霍啟剛娶了「跳水皇后」郭晶晶之後,夫婦二人接地氣的生活深受大家的好評,他們是豪門中的一股清流。他們結婚8年,依舊恩愛如初。婚後他們擁有了一子兩女,一家5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令人羨慕。霍啟剛經常高調地曬娃,曬妻子。
  • 【十點晚禱】阿爸天父,讓兒女們放膽向你祈求!
    ▲每晚十點 一起禱告 不見不散【馬太福音 7: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親愛的阿爸天父,我們感謝你的愛,求你天天指教我們,讓我們和你的關係變得更深。
  • 陸英:16年生14胎,締造合肥四姐妹,逝後遭人替代,人間太不值得
    他永遠不會知道,張武齡嫌自己名字太封建,後改名為冀牖,又叫吉友。因為不久,養父在任四川道臺,客死異鄉,年僅八歲的張武齡,隨養母回到合肥,作為長孫繼承了超級龐大的家產。到了張武齡17歲那年,奉母命迎娶了,比他大四歲的揚州白富美陸英。陸英是鹽務官陸靜溪的女兒。祖籍也是合肥,因父親做官才到了揚州,買下原屬張家的冬榮園作為家宅。所以兩家早就認識,當劉夫人聽說陸家女兒非常能幹,十幾歲就協助母親管理家事,於是趕緊預訂娶回來當媳婦。收到張家的聘禮,陸家不敢怠慢,花費一整年時間置辦嫁妝,僱了十艘船浩浩蕩蕩從揚州運到合肥。
  • 陸英:未能看到兒女長大成人的她,心中該有多遺憾?
    而這位陸英,正是張家四姐妹的母親。雖然她壽命不豐,只活了短短的36歲,但她的賢良、能幹與知禮,贏得了全家上上下下的敬重。 一 先說張家,四姐妹的曾祖父張樹聲,字振軒,安徽合肥人,是淮軍的二號人物;而一號首長,就是眾人皆知的李中堂李鴻章。兩人關係相當密切,當李大人喪母歸葬之時,正是張樹聲接替他擔任直隸總督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