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2021-02-22 青衣仙子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

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崑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

當時合肥四姐妹的美麗在蘇州樂益中學(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辦)名聞遐邇。曾在此校教書的葉聖陶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娶了這四位才女的幸運兒分別是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合肥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與同鄉李鴻章家族齊名,張家的發跡人物、四姊妹曾祖張樹聲也是李鴻章的淮軍老人,與李關係密切,稱得上是休戚與共。張允和夫君、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談及嶽父家族時曾說:「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併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生於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家裡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成朋友,幫助他把學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張武齡是張樹聲的孫子,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醉心於平民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響,在蘇州創辦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推動女子教育。樂益女中是所新式學校,取「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學生剪短髮,開運動會,演話劇,引領風氣之先,學生們還演出過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等知名話劇。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武齡與揚州名門之女陸英成親,據說結婚時陸府的「嫁妝隊伍從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

張武齡婚後育有四女六子,四個女兒名字分別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名字都長了兩條腿,既寓長大後女兒要嫁人隨夫走,也寓女子須自立,要走自己的路;而六個兒子則分別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都帶「家」字頭,意思是男孩是要留在家裡的,由此也可看出張武齡是位相當風趣的有心人。

(全家福:張武齡的六子四女,前排依次是:充和、允和、元和、兆和)

張家的四位美麗千金很快便出落成婷婷少女,張武齡讓她們學習崑曲,蘇州是崑曲故鄉,有地利之便。周有光回憶說:「張家四姐妹小時候學崑曲。當時崑曲是最高雅的娛樂,因為過年過節賭錢、喝酒,張武齡不喜歡這一套,覺得還不如讓小孩子學崑曲。小孩子開始覺得好玩,後來越來越喜歡崑曲,崑曲的文學引人入勝。崑曲是詩詞語言,寫得非常好,這對古文進步很有關係。」

顧傳玠和大姐張元和的結婚照,的確是才子佳人

四姐妹一生最大的亮點當然是她們的愛情了。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儀態優雅,屬於典型的大家閨秀。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時便有「大夏皇后」之稱,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數,但卻無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後來結識了風流倜儻的崑曲名伶顧傳玠。

二人的相識頗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痴迷崑曲,當時正與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學唱《牡丹亭》「拾畫叫畫」一折。戲中柳夢梅在園裡看到杜麗娘的畫,不覺情深意綣,這段近半小時唱念,正是顧傳玠拿手好戲。但顧傳玠當時在上海唱《牡丹亭》卻沒有這一折。正值韶華的張元和深為柳夢梅的痴情所感,極想知道舞臺上「拾畫叫畫」是什麼樣子,便給顧傳玠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這一折。顧接信後很快就回復,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畫叫畫」,於是便有了張元和與顧傳玠的初遇和相戀。這一年,張元和22歲,顧傳玠20歲。

關於這段往事,周有光至今還記憶猶新:「張元和在上海讀大學,人漂亮,讀書也好,是大學裡的"校花",被捧得不得了,再加上張家地位,對她的婚姻很不利,一般男孩子不敢問津。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朋友。後來,張元和非常喜歡崑曲,擅唱擅演,而顧傳玠是當時著名的崑曲演員。張元和因為喜歡崑曲和顧傳玠相識,顧傳玠想追求她,她不敢接近顧傳玠,因為當時演員的地位很低。所以拖了很多年,到抗日戰爭的時候才在上海結婚。」

周有光與張允和伉儷情深

四姐妹中老二允和結婚最早,她與周有光的戀愛也是水到渠成,波瀾不驚。當時兩家都在蘇州定居,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樂益女中讀書,與張允和同學,允和常常到周家來玩,與周有光自然而然也就認識了。

後來周有光到杭州教書,恰好張允和也到杭州之江大學借讀。就這樣在美麗的西湖邊,張允和和周有光開始了戀愛旅程。多年後,周有光憶及當年的舊事仍津津有味:「杭州地方比較小,又方便,附近又好,我們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有一個星期天,我們一同到杭州靈隱寺,從山路步行上去。當時戀愛跟現在不同,兩個人距離至少要有一尺。」


沈從文和三妹張兆和

張家姐妹中最有名的戀愛當屬三妹兆和了,她與沈從文的愛情可謂婦孺皆知。當時兆和正在在中國公學讀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1號」、「青蛙2號」、「青蛙3號」。她的老師沈從文也是眾多「青蛙」中的一員,二姐允和曾笑沈從文說他大概只能排為「癩蛤蟆第13號」了。對於沈從文的這段愛情,梁實秋在《憶沈從文》一文中記述甚詳:「英語系的女生張兆和女士是一個聰明用功且秉性端莊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藝的張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妹。從文因授課的關係認識了她,而且一見鍾情。……他會寫信,以紙筆代喉舌。張小姐實在被纏不過,而且師生戀愛聲張開來也是令人很窘的,於是有一天她帶著一大包從文寫給她的信去謁見胡校長,請他作主制止這一擾人舉動的發展。她指出了信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她認為這是侮辱。胡先生皺著眉頭,板著面孔,細心聽她陳述,然後綻出一絲笑容,溫和的對她說:"我勸你嫁給他。"張女士吃一驚,但是經不住胡先生誠懇的解說,居然急轉直下默不做聲的去了。」

真正讓兆和傾心的還是沈從文曼妙的情書,「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如此妙文哪個少女不陶醉?

美麗優雅的小妹張充和

張家小妹充和最後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書的漢學家傅漢思,傅漢思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到中國從事中國歷史、文學的研究和教學。1949年初,張充和與傅漢思赴美定居。

抗戰初期張武齡避難老家肥西鄉下,死於瘧疾,四姐妹也在戰亂中各自奔忙。1949年江山易手,周有光、沈從文夫婦留大陸,張元和伉儷去了臺灣,張充和與傅漢思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聚首,此時張元和夫君顧傳玠已逝去多年。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丈夫去世後,元和又復出票戲。後來她定居美國,辦曲社,唱崑曲,並常與曲友一起登臺義演。元和一生都生活在戲裡,她嫁的其實不是顧傳玠,而是典雅的崑曲。

張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篤,走過了幸福的一生,夫妻倆喝下午茶的浪漫風採也讓年輕人豔羨不已。90歲後,「俏老太太」允和相繼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為後人留下了自己的記憶。2002年8月,張允和去了,深愛她的夫君周有光一直陪在她身邊,雙手緊緊相握。

珍貴的三姐妹和三連襟的照片,僅小妹不在其中

四姐妹中兆和的命運最為坎坷。1949年後,沈從文被剝奪了寫作的權利,放下筆後的沈從文感到無所適從,他選擇了一種最激烈的抗爭方式:1949年3月28日,他用那雙曾寫下《邊城》、《長河》等曼妙文字的手割破頸子,又喝了一些煤油。後來雖然被搶救過來了,但從此脖子上卻留下了「刀割的痕跡」。此後,每一場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這個來自湘西的「鄉下人」, 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離世,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湘西。

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對兩人之間的婚姻做了一個總結:「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2015年6月18日,一代閨秀張充和先生在美國的紐哈芬去世,享年102歲。在她百歲生日那天紐約崑曲社以一臺崑曲為她祝壽。充和仍然穿旗袍,花白的頭髮盤在後頸,繞成一個松松的圓髻,舊式的髮型描述出往日的滄桑。

生活原來還可以這樣典雅的。

來源:海南日報|校對:爾新

圖文轉自民國文藝,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轉載並致謝意。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極其難得的私密照片,其中有些畫面你絕對沒見過(一)

大夢一覺浮生盡

相關焦點

  • 合肥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作者與讀者分享了與張充和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們再次重溫了合肥四姐妹美麗、典雅的人生世界。中國近代史上的名門望族———合肥張家四姐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學和藝術修養,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崑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合肥四姐妹的美麗當時在蘇州樂益中學(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辦)教書的葉聖陶曾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 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當時合肥四姐妹的美麗在蘇州樂益中學(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辦)名聞遐邇。曾在此校教書的葉聖陶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娶了這四位才女的幸運兒分別是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 [ 人物 ] 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來源:海南日報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
  • 原創 | 合肥四姊妹和她們的無為保姆
    數年前,美籍華人金安平博士的一本名為《合肥四姊妹》的書由三聯出版,一時洛陽紙貴。合肥四姊妹序齒分別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四姊妹中最為人所知的當數老三張兆和,她和沈從文之間的愛情故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其實張家四姊妹俱才貌雙全,四姊妹中的其他三個,元和、允和、充和的夫婿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合肥四姐妹: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丈夫都是文化圈的「主角」
    像宋代時期的大家閨秀離我們的距離有些遠,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近點的,也就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家閨秀,而這個大家閨秀也還不止一個,一家就有四個,那就是有名的「合肥四姐妹」。為什麼要聊聊她們呢?合肥四姐妹有什麼特別的呢?
  • 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夫唱婦隨皆為龍鳳,結局卻比宋家好多了
    --《國風·邶風·擊鼓》對於宋氏三姐妹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無論宋靄齡、宋慶齡還是宋美齡,她們每一人的丈夫皆是民國時期叱詫一時的風雲人物。而今天我所要講述的對象則是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個個才貌雙全,其知名度絲毫不輸於宋氏三姐妹。她們夫唱婦隨、伉儷情深的詩意人生牽動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憧憬,「合肥四姊妹」究竟有哪些優秀品質?她們所成就的四段流芳佳話又是怎樣的呢?
  • 「最後的才女」張充和仙逝 四姊妹走進歷史
    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 四姊妹的家族往事
    「壽寧弄八號,我們童年的樂園,這裡可能是以前一個大官宦人家的宅子,可我們哪裡顧得上去考證宅子的歷史,去打聽這裡曾發生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我們甚至沒有耐心去細數那些大大小小數也數不清的房子。  我們三姊妹的閨房在第三進房子的樓上,開窗就可以看到後花園。」張允和,在張家四姐妹中排行老二,是四人中最早結婚的一位,性格積極主動,為人心直口快。  搬進壽寧弄那一年,她虛歲十歲。
  • 傳奇家族除了「合肥四姐妹」還有張家六兄弟
    自從2007年華裔歷史學者金安平《合肥四姐妹》出版,十多年來,張家四姐妹被學者研究,被作家、寫手描摹,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本面世。「最後的閨秀」、「流動的斯文」幾乎成了合肥張家的文化標籤。合肥張家的如水家風和合肥四姐妹的愛情傳奇,幾乎形成了堪比張愛玲fans的新「張迷」群體。十姐弟多高才唯有二弟張寅和英年早逝  「張家四姐妹」曾祖父為晚清重臣、淮軍將領張樹聲。
  • 民國情事|張允和: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1938年,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重慶堅韌的大家閨秀媒體記者對侯孝賢訪談時,問到他最希望拍什麼片子,那個能量驚人、才華驚人的小個子導演說,很想把合肥張氏四姊妹搬上熒幕那樣的環境、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薰陶出的大家閨秀,已經是最後的絕唱了。凡是知道四姊妹的人想必都知道葉聖陶說過的一句話,「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誰就會幸福一輩子。」因為四姊妹的父親張武齡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1918年,也就是允和八歲那年,舉家從合肥的張老圩遷徙到蘇州的九如巷。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四姊妹是蘇州人,但她們不變的鄉音始終印刻著合肥的痕跡。
  • 合肥喜樂教會兩周年紀念——喚醒起初的愛
    在安徽省合肥巿大蜀山風景區的山頂上,來了一群手舉十字架教會旗幟,口唱讚美詩歌,並給世人送上祝福的一群人。原來,他們就是來自合肥喜樂教會的父老弟兄姊妹們。據了解,今天是合肥喜樂教會成立兩周年的好日子,蒲萬明牧師作為教會的負責人,一大早就帶領教會30位基督的精兵來到了大蜀山山角下,他們利用爬山這種戶外活動,來慶祝教會成立兩周年,不但拉近了弟兄姊妹之間的凝聚力,而且使福音能夠被傳揚,我們也希望主能夠再次喚醒弟兄姊妹起初的愛。據蒲牧師介紹,喜樂教會成立於2014年11月6日,一眨眼已經走過兩年的時間。
  • 起底合肥女「黑老大」楊春燕:研究生在讀 假扮淑女但手段毒辣
    但事實上,平時一幅淑女裝扮的楊春燕卻是心腸兇狠、手段毒辣的「黑老大」,長期實施套路貸詐騙,將被害人錢財「榨乾」,索債時綁架小孩,逼迫孕婦流落街頭……11月5日,瑤海法院對楊春燕等15名(其中3名系一般詐騙)被告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詐騙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危險駕駛罪一案進行公開宣判,女「黑老大」獲刑25年。
  • 合肥四姐妹:父親的一個行為,讓家中四女六子全部成才
    在不近不遠的一百多年前,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歲,安徽合肥顯赫一時的張家有四姐妹,她們從大戶人家走出來,接受碰過良好的教育。在她們身上,既有著舊式閨秀的典雅,又有著現代女性的獨立與自信。在多事之秋的歲月中,她們始終堅守著溫潤的家族品格,堅韌、認真地生活。那個家族裡的每一個人,對四姐妹都有著深遠影響。
  • 【《淑女之家》馬天宇處處留情 小外公命懸一線】
    年代時尚情感懸疑劇《淑女之家》正在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一直穩居全國收視排行榜前三甲。馬天宇在劇中飾演鋼琴教師蘇志文,因與「葉童」結婚而升級當上了「淑女之家」的男主人,也成為了第三代淑女「曉曦」的「小外公」。雖已身為家主,「兒孫滿堂」的小外公馬天宇依舊展現出風流倜儻「處處留情」的氣質,周旋在祖孫三代淑女之間,複雜的陰謀陽謀也讓小外公的處境命懸一線。
  • 合肥四普通高中教育集團掛牌
    12月28日上午,合肥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合肥市第六中學教育集團、合肥市第八中學教育集團、合肥一六八中學教育集團正式掛牌。其中,合肥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轄4所學校及校區:合肥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本部、合肥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北城分校(合肥北城中學)、合肥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包河分校(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學)、合肥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肥東分校(肥東縣第二中學)。
  • 沒能等到《良辰美景好時光》播出,卻等到了「姊妹篇」殺青消息
    這部劇就是《良辰好景知幾何》,這部劇和另一部很相似,那就是《良辰美景好時光》,也讓很多人認為《良辰好景知幾何》是《良辰美景好時光》的姊妹篇,但是事實是,這兩部絲毫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名字聽起來差不多而已。
  • 戲曲「四姊妹」
    戲曲界不同劇種的四位女演員,心意相通,情趣相投,藝術相求結成情同手足的四姊妹。大姐滬劇楊飛飛,二姐錫劇梅蘭珍,二位妹妹是評彈徐麗仙和越劇戚雅仙。「四姐妹」藝術上相互切磋,思想上共同幫助,生活上相互關心,情同手足,勝似手足。當徐麗仙得了舌根癌,醫生勸她動手術,把舌根病灶切除。她問醫生,切除後能不能說評彈,醫生說不大可能了,她就拒絕開刀,改用長服中藥。楊飛飛、戚雅仙、梅蘭珍及時前往醫院探望,四姐妹在病房中親切交談,徐麗仙說:「我生病後還繼續練唱,從不間斷,煩悶時,抱起琵琶輕彈一曲,我把心血都寄托在彈唱上。」
  • 合肥地鐵1號線四期延伸到少荃湖北?市軌交辦答覆爭取四期建設
    之後就是在合肥地鐵二期建設之時,並沒有獲得批覆或者變更的合肥地鐵1號線三期來了,原本計劃在2021年開通的,可是由於下穿合肥站,至今這一段沒有獲得開工許可,導致工程停工。這讓很多人都很擔心。不過筆者想說的是,這肯定在最後都得解決。關鍵的是合肥地鐵1號線還有四期。
  • 歷史罕見老照片,第一張合肥四姐妹,第二張蔡鍔將軍紅顏知音
    一、合肥四姐妹 清光緒三十二年,張武齡和陸英結婚,婚後共生了四個女兒和五個兒子,後來陸英去世,張武齡再婚又生一子。張武齡的四個女兒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及張充和,四位千金個個容顏清麗,氣質高雅,深受傳統文化的侵染,有著極高的文化與藝術修養,被稱為最後的閨秀,著名作家葉聖陶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圖為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與父親張武齡的留影。
  • 《淑女的品格》正式立項了,要成為精品劇需要先克服這四點!
    大家還記得今年年初大火的一部源自於網友的腦洞電視劇《淑女的品格》嗎?這部劇火得簡直沒來由。先是來源於一名網友的腦洞,由其他的網友完成了兩款海報的ps,最後反倒真的激起了網友們的熱情。但是網友們期待的可以按照原來的腦洞拍攝出來似乎並不能實現,@SUM不二 已經提供「最後的成品不會是原腦洞這樣」。先看《淑女的品格》拍攝製作備案公示,四位主演的名字就讓人有點出戲,除了李倫稍顯正常之外,其他三位「嘉煜」、「雲曦」、「嫣旭」不僅繞口,還相當瑪麗蘇,這和之前腦洞裡四位幹練的人設很不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