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國風·邶風·擊鼓》
對於宋氏三姐妹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無論宋靄齡、宋慶齡還是宋美齡,她們每一人的丈夫皆是民國時期叱詫一時的風雲人物。而今天我所要講述的對象則是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個個才貌雙全,其知名度絲毫不輸於宋氏三姐妹。
她們夫唱婦隨、伉儷情深的詩意人生牽動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憧憬,「合肥四姊妹」究竟有哪些優秀品質?她們所成就的四段流芳佳話又是怎樣的呢?
沉迷崑曲的張元和與顧傳玠
張元和作為四姊妹中的老大,自然比弟妹們略顯成熟一些,由於父母皆熱衷崑曲,耳濡目染之下,張元和從小就對崑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年後的張元和更是將自己大量的時間與心思投入到崑曲方面,而顧傳玠則是那兩年當紅的職業崑曲演員,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元和在戲臺下觀看了顧傳玠的崑曲表演,這一看便徹底淪陷。
據張元和晚年回憶,當時聽顧傳玠一曲,自己至少十個夜晚無法入眠,輾轉反思。就這樣,張元和成為了顧傳玠的資深戲迷,不但百聽不厭,閒暇時更會反覆研究他的唱曲特點,無不快哉,隨後張元和再也按耐不住對顧傳玠的濃濃愛意,私下與其見面,並勇敢地挑明了內心所想,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顧傳玠竟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因為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進行探討話題,兩人的關係日益加深,相處沒多久便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要知道,戲子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很多人家礙於其身份地位,大都不會選擇與戲子聯姻,更何況合肥張家還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好在張元和父母思想開明,並不反對二人的交往,1939年4月,張元和與顧傳玠大張旗鼓地舉行了婚禮,令旁人羨煞不已。
儘管外界並不看好張、顧二人的婚事,認為張元和只是單純地對崑曲感興趣罷了,甚至有報導大肆宣揚顧傳玠夫妻的婚姻生活不會持久。可事實卻扇了每人一耳光,張元和與顧傳玠婚後恩愛有加、琴瑟和鳴,張元和還先後為丈夫生下一兒一女。1966年,顧傳玠因身患嚴重肝病而早逝,此後張元和每每在戲臺上聽到崑曲,便會潸然淚下,勾起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他們這段戲場情緣也被後世所傳頌。
歷經考驗的張允和與周有光
張允和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二,從小「骨瘦嶙峋」的她卻有著嫉惡如仇的坦率性情,張允和屬於全面發展型人才,無論政治、哲學還是生物、數學皆有所涉獵,甚至在體育方面都有著異於他人的天賦。膽大心細的張允和從不怯場,擅長各種公共場合的演講,其膽識與魄力非常人所及。
張允和最終嫁給了語言學家周有光,兩人的感情可謂歷經考驗,婚後周有光因工作原因,時常外出學習,一走便是幾個月,聚少離多成了夫妻婚姻生活的主旋律。抗戰期間,張允和共經歷大小十餘次搬家,在顛沛流離的過程中,她曾眼睜睜看著一兒一女死在自己面前卻無能為力。但是種種的悲慘遭遇皆無法動搖張允和與周有光間的感情,兩人依舊相敬如賓。
情感波折的張兆和與沈從文
要說「合肥四姊妹」中最出名的當屬排行第三的張兆和,倒不是她的美貌多麼驚豔或是才華多麼橫溢,而是她嫁給的丈夫乃是著名小說家沈從文,要說沈從文追求張兆和的過程,可以用「異常艱辛」四字來形容,張兆和儘管體態微胖,皮膚黝黑,卻有著一副極為清秀的面容,沈從文也因此一見鍾情。
隨後沈從文對張兆和發起了「猛烈」的攻勢,一連向她寄去了數十份信封,要是換做普通人,早就被沈大作家生動詼諧的文筆所淪陷。可張兆和卻以專注學業為由一口回絕了他,對於沈從文的示愛不為所動。求愛遭拒的沈從文並未就此停下腳步,依舊堅持續寫「情書」,最終張兆和被他的真摯誠意所打動,兩人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丈夫雖名聲遠揚,但作為妻子的張兆和淡泊名利,反而覺得這是一種束縛,兩人婚後因對文章理解的不同,經常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都說相敬如賓情最深,打打鬧鬧才是真,這些大小吵架反而使得沈、張夫妻的感情更加牢固,兩人都為彼此留下獨處空間,一直互尊互愛地度完餘生。
才學出眾的張充和與傅漢思
張家四姐妹中才華最為出眾當屬排行老末的張充和,她從小便展現出極為驚人的文學天賦。七八歲時就能吟詩作對,讓一眾姐姐自嘆不如,無論詩詞歌賦還是戲曲藝術,張充和皆有深入研究,長大後的張兆和出落得亭亭玉立,才貌雙全,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優秀男子不計其數,其中就包括現代「漢園三詩人」之一的卞之琳以及著名古文研究專家方先生。
最後張充和選擇了德裔漢學家傅漢思,兩人一交談皆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見傾心的張充和與傅漢思相處不久便確定了戀人關係。次年,二人舉行了婚禮,隨後張充和跟隨丈夫一道前往美國定居。婚後傅漢思繼續攻讀中國漢語言文學,與耶魯大學擔任中國詩詞講師一職,而張充和也憑藉著過人的藝術天賦,與丈夫同在耶魯大學任教,主要負責講授中國書法,步入晚年的張充和應屬張家四姐妹中最為幸福的一個。
結語
素有「優秀語言藝術家」之稱的葉聖陶曾說:「這九如巷的四位才女個個驚豔絕倫,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事實也正如葉大作家所說的那樣,「合肥四姊妹」與她們的丈夫於婚後皆夫唱婦隨、鸞鳳和鳴,她們諸多的文集與傳記如《張家舊事》、《最後的閨秀》等都曾暢銷一時,傳為流芳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