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張家十兄弟姐妹家教為啥那麼好?因為他們擁有史上最牛爸媽

2021-01-10 櫻五

1

若不是因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蘭」分別嫁了近代史上的名人的緣故,合肥張家或許不會被現代人記住,他們的家族故事也便不會被人津津樂道。

倘若張家四姐妹是四朵花,那她們若是離開了張家這塊沃土提供的滋養,她們自身綜合素質再高、再勤奮努力,恐怕也是難以綻放光芒的。

正因為張家的培養,她們才具備極高的文學和藝術修養,成長為真正的大家閨秀、名媛,得以接觸到各類文化名人,進而成為了新時代「網紅」。

合肥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與同鄉李鴻章家族齊名。張家的發跡人物、四姐妹的曾祖張樹聲與李鴻章關係非常密切。

張家二姐張允和的丈夫、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談及嶽父家族時曾說:「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併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生於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家裡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成朋友,幫助他把學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周有光這話透露了這樣一些信息:

第一、張家祖上曾經是李鴻章組建、編練的淮軍的二號人物,而淮軍打過的最出名的戰役便是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張家家族一直從政,到了張武齡這一代才遠離政治。第二、張家有錢,有實力辦學。這所學校了不起的地方在於,老師、學生中出了很多名人。比如葉聖陶曾在這裡任教,張聞天也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

張家當時有錢到哪種程度呢?當時合肥共有龔、張、李、段四大家族,分別指的是龔鎮洲、張樹聲、李鴻章、段祺瑞。

龔家自清初就是名門望族,延續數代,不曾敗落。而張家則屬於後起之秀,能排在李鴻章與段祺瑞的前頭,可以說非同凡響了。

張家的四個千金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裡,繼承了母親陸英美貌的基因。

陸英是揚州名門之後,陸家也非常有錢。當時,陸英嫁給張武齡的時候,據說陸府的「嫁妝隊伍從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

陸英出身好,人長得又非常美。張家僕人第一眼看到她,就覺得驚為天人。有的老太太說,她的美貌太過鋒芒畢露了,不會長壽的。

果不其然,陸英36歲就去世了。

▲網傳的陸英照片

從二十來歲嫁到張家,陸英一共懷了十四胎,活了九個。

這是啥概念?相當於從結婚後她一直在懷孕、生孩子、流產、撫育孩子。

你以為她就是生育機器?不是的。她是舊社會那種知書達理的管家大奶奶。

她把家裡的財政、家政調理的井井有條,並留下了一大塊預備辦實業的土地。後來,是這塊地讓張武齡有了創辦樂益女中的地皮。

陸英跟丈夫張武齡的感情也挺好,兩個人都是戲迷,都愛拍照,很有共同愛好。後來,她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

臨死前,她大概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把孩子們的保姆叫到床邊,給了他們每人一大筆錢,預付給他們18年的薪資請求他們幫帶孩子長大。這些保姆,不僅幫忙帶大了孩子,甚至帶大了孫子。

出殯當日,張武齡悲痛萬分,甚至不讓僕人把妻子的棺材板蓋上。

2

張武齡和陸英婚後育有四女五子,四個女兒名字分別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元、允、兆、充這四個字很有意思,都長了兩條腿,寓意女子須自立,要走自己的路。

▲張武齡和四個女兒,感覺張家四姐妹還是張兆和最漂亮

五個兒子則分別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都帶「家」字頭,意思是男孩要留在家裡的。

▲1946年,張家子女齊聚上海。前排左起為周曉平(周有光之子)、沈龍朱、沈虎雛(沈從文的兩個兒子)。二排左起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三排左起為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左起為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看照片,你會覺得他們排位非常有意思。孩子在最前面,隨後是張家四姐妹,接著是女婿們,最後才是兒子們,很能反映這家人尊重孩子、尊重女性、外人優先的處事風格。

張武齡還有一個兒子寧和,是跟續弦的太太韋均一生的。據說他和這個太太的感情不大好,不,確切地說,不如跟陸英感情好。

張武齡續弦的時候,張元和已經比較大了,她內心裡對繼母的到來充滿牴觸,跟繼母不和所以才有了亦姐亦母的凌海霞的趁虛而入。

人們一提到後媽,首先能想像到的是一副對繼子女不好的惡毒形象,但韋均一絕不是傳說中那種巫婆式繼母。

她出身書香門第,不僅工書畫,也擅崑曲(專唱小生),後來還擔任張武齡創辦的女中的校長。張武齡挑選妻子的眼光,可不會太差。

張家四姐妹中,韋均一跟年紀最小的張充和感情最好,兩人常在一起練習唱曲、繪畫和寫字,相處甚篤。

1938年,張武齡突然在合肥老家病逝,大一點的兒女們都在外頭,是韋均一和最小的兒子守在他身邊的。

相比張家四姐妹的光芒四射,張家六兄弟似乎顯得不那麼出彩,但實際上都挺有出息的。

張元和是家中老大,她的大弟弟張宗和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張宗和先是在父親創辦的中學任教,後來他覺得在自家辦的學校上班領工資很不好意思,遂遠走雲南大學、貴州大學等地任教。

▲張宗和

張宗和的原配妻子是孫鳳竹,他在明知道對方患有重病的情況下依然與之結婚。後來,孫鳳竹病逝。張宗和娶了劉銘傳(清朝洋務派骨幹)後裔劉文思,與之恩愛到老。

建國後,張宗和一直跟在美國的張充和通信,甚至文革期間也沒斷過。張家兄弟姐妹中,就數張宗和和張充和感情最好。

▲張充和以及張宗和

文革結束之前,張宗和病危,繼續送去醫院救治,無奈當時他被打成「反五類」,無人敢幫忙。

張宗和在遺囑裡說,死後要將他燒成灰裝進一個琺瑯彩的盒子,拋進太平洋或長江裡去,盒子上刻:「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現在是很平常的死了。」

二弟張寅和畢業於光華大學,又到日本深造,擅長詩歌,曾在上海《申報》擔任編輯。

▲張寅和,顏值逆天

三弟張定和擅長音樂和作曲,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等單位任職,2002年獲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榮譽獎;他曾跟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合作,為其戲劇譜曲,並教吳祖光的弟弟音樂。

▲張定和玉樹臨風,很有藝術家氣質

四弟張宇和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後擔任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對中國果樹培育和園林規劃研究頗有建樹。

▲張宇和跟他的妻兒

五弟張寰和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繼承父親遺願辦教育,桃李滿天下,教育中注重美育和實踐課,曾任樂益女中校長、蘇州八中校長。

文革時,他被下放到蘇北,也關過牛棚,但或許是因為教書時深受學生愛戴的緣故,沒有人與他為難。他一直居住在蘇州,是張家最後的守護人。晚年收集檔案資料,提供給史料部門。

▲張寰和,眼神很和善

最小的弟弟張寧和是著名音樂家,為中國交響樂團第一任指揮,後到比利時皇家交響樂團工作,出版有《音樂表情術語字典》。

▲張寧和,娶了老外妻子羅吉蘭

張元和的六個弟弟每一個都堅持走正道,未涉足政治,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十個兄弟姐妹互相扶助,相處和諧。

張允和這樣評價十姐弟的關係:「我們兄弟姊妹共十個,四姊妹在前,六兄弟在後……從來不爭吵,相處得好極了,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名字裡都有『和』字,十個『和』在一起怎麼能不和美、和諧、和平、和睦呢?」

張寰和曾經也這樣說:「我們張家,外人更多地知道祖上當了大官,後來父親辦了學校,四個姐姐都很有才,都嫁給特別有才的名家,有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漢學家傅漢思,我的幾個哥哥和弟弟也都很有才,我很佩服他們。還有爸爸、大大(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開明,但是他們去世得都很早,生活上都不注重享受,很是辛苦。我們這一代主要還是依靠我們自己,但是我們一家很團結,無論是抗戰時還是解放時,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

2014年,小五哥張寰和去世,媒體這樣報導:「和」字輩圓圓滿滿的十姐弟僅剩身在海外的充和了。

2015年,張充和也去世,張家和字輩兄弟姐妹徹底走出了歷史舞臺。

3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很奇怪:為何張家人都這麼優秀?而且都能自覺遠離政治?所有人都在走學問,沒一個人走仕途,那麼一大家子人居然個個出色,沒出一個人渣。哪怕在文革那樣的極端環境下,張家也沒有出一個賣友求榮或人格卑劣的人。

這裡就不得不提張家的家風和家教。

張家靠政治起家,但對後代人卻有一個訓誡:不要走仕途。

這是一個高明的決定,因為仕途有時候太過兇險,動不動就滿門抄斬、斷子絕孫。

張家到了張武齡這一代,已經非常有錢。在這種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中,難免有不少抽鴉片、賭博、娶姨太太等惡習,但張武齡卻是反例。

他一直遵循「四不」原則,即:不喝酒、不抽菸、不打麻將、不納妾(夫人去世之後才續弦娶了韋均一,一生不出軌)。身教大於言傳,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有這樣一個自律的爹,張家的孩子們自然能有樣學樣。

張武齡對孩子們的管教,引導大於懲戒。如果撞見孩子們正和僕人丟骰子、玩骨牌,就當即跟孩子談了個條件、引了個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師學唱崑曲,還可以上臺。

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家兄弟姐妹很有教養。家裡來客人,孩子們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絕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張家兄弟姐妹們(張寧和除外)能有這樣的教養,與母親陸英的引導和教育也分不開。

她健在的時候,曾在家裡設置四個書房。書沒有齊齊整整放在書架上,而是擺得到處都是,甚至連走廊上也隨意刻著朱熹的古詩,任由孩子們愛怎麼翻就怎麼翻。

為了能在家裡形成書香文化,不讓保姆們把一些不好的習慣和價值觀傳給孩子,她甚至親自教保姆們識字。

張武齡有想生兒子的願望,但卻不重男輕女,相反,他很懂得尊重兒女們的意願。四個女兒後來嫁人,都是按照自己意願嫁的,從來沒受到過來自家庭的阻撓。相比同時代的土豪官員,他真不是一般的開明。

他的這種開明,也體現到了辦學上。在樂益女中,他居然允許國共兩黨分別在校內成立黨支部。

當時也有其他人主動找到張武齡要給學校捐款,但他堅決不接受任何資助。他的想法很簡單: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只有經費自籌,才能堅持純粹辦學,而不被其他人所左右。

對自己的孩子,張武齡從來都主張不留財產,只是儘量給他們提供基礎教育條件。

按照當時的物價,三千大洋就可以培養一個留學生,可張武齡卻沒有把所有的錢都拿去給孩子們留學,而是都用來辦學校了。

之前我們在講張允和的故事時,曾說過她婚後得到了父親給的兩千大洋嫁妝,才有了去日本留學的學費。

有人曾經拿這些事取笑張武齡:「這個人笨得要死,錢不花在自己兒女身上,卻花在別人的兒女身上。」但張武齡並不以為然,他甚至每年拿出一定的名額給貧困生免費上學。

當時,張家廚師之女考上女中,後來又考上了體育系,從此改變了家族命運,幾乎每年都去張家感謝。

張家10個兄弟姐妹雖然性格各異,但在他們身上,我們還是看到了一種良好的家風。

年少時,他們都曾得到系統而良好的教育,父母以身作則,教育方式科學、開明,放而不亂,自由但有原則、有邊界。他們體力、精力飽滿,興趣愛好廣泛,甚至單靠興趣都可以謀生。

張家兄弟姐妹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對人對事有責任感。對良好的品行有堅守,從不作惡。

那是一個很亂的時代,各種價值觀碰撞、交鋒,沒人能說清楚哪些是對哪些是錯,哪些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而哪些不是。可張家幾個兄弟姐妹,都非常有主見地選擇了自己未來的伴侶、生活。也許會有點令人驚訝,但總體沒有很出格。

婚姻方面,張家十兄弟姐妹選定一個伴侶之後,就沒有再反反覆覆折騰,搞出這樣那樣的么蛾子來。不管經歷過什麼劫難和困難,她們的心態都比較樂天達觀,富有承受力。

不得不說,這點也很令人佩服。

4

這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也沒有人能逃得過磨難。

縱然是張充和這樣從小生活條件優越、一生相對比較順遂、活過了100歲的名媛,也會經歷戰亂,經歷經濟拮据,需要與丈夫共度艱難,而相比她的兄弟姐妹,她所受過的苦已經算是少的了。

我想,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順境時的向上生長,更在於逆境時的不墮落吧。

現在,我每次看著張家十個兄弟姐妹的黑白照片,再想想他們中已無一人在世,就心生感慨:時代滾滾向前,時間是最無情的東西。曾經名滿天下的張家,也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煙塵之中。

如今,人們說起張家四姐妹,總說她們是傳奇人物,可這說到底也只是名人光環作祟吧?她們的起點更高,所交往的人也都是名人,自然受關注度更高,人們口耳相傳她們的故事,於是便成為了傳奇。

任何的傳奇,橫切開來看,也不過就是一個又一個關於普通人的故事。比如張充和,若不是出身良好,屢次遇上貴人,又如何能活出豐富多彩的人生?

我們可以講一件小事:

張充和當時考北大時,數學成績零分,但國文滿分。

胡適當時是北大文學院院長,看了張充和的作文當即就說:「這個學生我要了!」他找到校招生辦,招生人員據理力爭,說按規定不能錄取張充和。胡適很生氣,和對方拍桌子瞪眼地爭執起來,甚至鬧到校務委員會。

幸好胡適面子大,加上北大校長蔣夢麟也是張充和父親張武齡的好友,最後,張充和如願以償進入北大。

你看,傳奇得誕生,不僅僅需要當事人有天賦、智慧、努力、運氣,還需要豐厚的資源和關係網。

這世界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為傳奇。我們羨慕她們,卻很難成為她們的。

相關焦點

  • 傳奇家族除了「合肥四姐妹」還有張家六兄弟
    自從2007年華裔歷史學者金安平《合肥四姐妹》出版,十多年來,張家四姐妹被學者研究,被作家、寫手描摹,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本面世。「最後的閨秀」、「流動的斯文」幾乎成了合肥張家的文化標籤。合肥張家的如水家風和合肥四姐妹的愛情傳奇,幾乎形成了堪比張愛玲fans的新「張迷」群體。十姐弟多高才唯有二弟張寅和英年早逝  「張家四姐妹」曾祖父為晚清重臣、淮軍將領張樹聲。
  • 上海書展@現場:《張宗和日記》首發,張家四姐妹活得精彩,六兄弟也...
    首發式請來了本書的整理者、張宗和的女兒張以女士,以及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培凱先生——他是張家的「遠親」。自2007年華裔歷史學者金安平的《合肥四姐妹》推出簡體中文版後,關於張家的出版熱潮已經持續十多年,「最後的閨秀」「流動的斯文」成為合肥張家的文化標籤。
  • 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夫唱婦隨皆為龍鳳,結局卻比宋家好多了
    --《國風·邶風·擊鼓》對於宋氏三姐妹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無論宋靄齡、宋慶齡還是宋美齡,她們每一人的丈夫皆是民國時期叱詫一時的風雲人物。而今天我所要講述的對象則是合肥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個個才貌雙全,其知名度絲毫不輸於宋氏三姐妹。她們夫唱婦隨、伉儷情深的詩意人生牽動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憧憬,「合肥四姊妹」究竟有哪些優秀品質?她們所成就的四段流芳佳話又是怎樣的呢?
  • 張氏四姐妹、「最後的閨秀」張允和復刊史上最牛家庭刊物《水...
    張氏原籍安徽合肥,後居蘇州,曾祖父系清末合肥籍的淮軍主將張樹聲,作過直隸總督和兩廣總督,是李鴻章的得力幹將。因其父母酷愛崑曲,遂特請家庭曲師為子女們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個女兒(兒子張定和亦擅曲)。二、家庭刊物《水》 這是一份自家人寫、自家人印、自家人看的中國獨一無二的刊物,從來沒有哪一份家庭刊物象張家《水》一樣,流動88年,堪稱史上最牛家庭刊物。
  • 他是「合肥四姐妹」的最牛老爸,不做紈絝子弟,甘願放棄數萬家產,只為了…
    當然,她們名留青史,並不僅僅是因為覓得好夫婿,而是因為她們都有著驚人的聰明才智。大姐元和,是著名的崑曲度曲家,一生致力於弘揚崑曲;二姐允和,擅長詩書格律,自稱是一個「標準的家庭婦女」,但在晚年致力寫作,86歲時成了「世上最小雜誌」的「最老主編」;三姐兆和是編輯,也是一位作家;小妹充和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被譽為「最後的才女」。
  • 合肥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作者與讀者分享了與張充和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們再次重溫了合肥四姐妹美麗、典雅的人生世界。中國近代史上的名門望族———合肥張家四姐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學和藝術修養,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崑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合肥四姐妹的美麗當時在蘇州樂益中學(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辦)教書的葉聖陶曾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 陸英:合肥四姐妹的母親,把自己活成了一出傳奇
    1938年,抗戰次年,張家的手足離散,幾位兄弟姐妹們撤退到大後方。大姐張元和接到了二妹張允和的信,「四弟與四妹都在四川,你也來吧。」張元和此時正在為自己的婚禮苦惱。她已經29歲了,心繫一位崑曲小生顧傳玠。這位崑曲「傳」字輩的名家比張元和自己小3歲。不過,年齡不是問題。自己的母親不也比父親大4歲嗎?
  • 合肥四姐妹: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丈夫都是文化圈的「主角」
    因為據說這四位,是民國時期最後大家閨秀的代表人物,這四個姐妹不僅生得好,而且嫁的也不錯,當時甚至成了文化圈津津樂道的人物。話說當時她們要是在文化圈跺一跺腳,文化圈的人都要伸長脖子看看有什麼好玩的新鮮事,所以可以想像這四姐妹受到了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和精彩人生。
  • 合肥四姐妹:父親的一個行為,讓家中四女六子全部成才
    在不近不遠的一百多年前,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歲,安徽合肥顯赫一時的張家有四姐妹,她們從大戶人家走出來,接受碰過良好的教育。在她們身上,既有著舊式閨秀的典雅,又有著現代女性的獨立與自信。在多事之秋的歲月中,她們始終堅守著溫潤的家族品格,堅韌、認真地生活。那個家族裡的每一個人,對四姐妹都有著深遠影響。
  • 食趣風雅:張家四姐妹的零食
    只是早期的沈從文並不怎麼出去吃飯,因為沒錢。1924年冬,沈從文陷入極度困境,給鬱達夫寫了一封信求助。鬱達夫正好也不得志,但他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會有比自己更慘的人,於是冒著風雪去見沈從文。一身單衣,眼神迷離,在煤棚中立著,他餓了。鬱達夫解下羊毛圍脖給沈從文圍上,他們去了北京西單牌樓附近的「四如春」飯館吃了一頓,臨走時鬱達夫把剩餘的三塊多錢都送給了沈從文。
  • [ 人物 ] 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來源:海南日報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
  • 風行水上丨張家兄弟寫春聯
    村裡字能拿得出手就數張家兩兄弟。老張家原先是村裡的大戶,家裡開著糟坊和糖坊。走幾十裡路還是老張家的地,長工僱了幾十個。解放後張家就衰落下來了,家產也讓村裡人給分了。我家還分了他們家一個雕花的碗櫥和小方桌。因為家道敗落,張家兩兄弟連媳婦都沒有娶上。他們倆一年當中所能享受到最幸福的時光,就是春節的時候幫人家寫春聯。
  • 張家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當時合肥四姐妹的美麗在蘇州樂益中學(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辦)名聞遐邇。曾在此校教書的葉聖陶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娶了這四位才女的幸運兒分別是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 陸英:16年生14胎,締造合肥四姐妹,逝後遭人替代,人間太不值得
    宰相合肥天下瘦,雖是諷語,也說明李鴻章有多富有,在合肥的李氏家族有多豪門。李鴻章最擅長與各大家族聯姻,姻親合起來可以主導大半個中國(當時的)自然不會放過合肥四大家族之一的張家。18個月的孩兒成了張家長孫,因為身子瘦弱,養父希望他練武強身,賜名武齡。他永遠不會知道,張武齡嫌自己名字太封建,後改名為冀牖,又叫吉友。因為不久,養父在任四川道臺,客死異鄉,年僅八歲的張武齡,隨養母回到合肥,作為長孫繼承了超級龐大的家產。
  • 張家八兄弟的娘
    摘要:    □ 桓臺 張作鵬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父親和他七個弟弟的組合體「張家八兄弟」,成為十裡八鄉一座「地標」。「張家八兄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乾乾淨淨,聲譽口碑被鄉鄰稱頌。我們高調,奶奶更不淡定,一聽到人家說這是「張家八兄弟的娘」,她全身上下甚至連那雙小腳都是滿滿的驕傲。  爺爺去世時,八叔七歲,七叔上學,五叔、六叔還沒成親,那時「張家八兄弟」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一生務農老實巴交的爺爺沒給奶奶留下什麼,無米之炊怎麼做,這考驗著奶奶的智慧。奶奶的辦法是開會,召開兒子參加、謝絕兒媳參加的家庭會議。
  • 史上第一暴君胡亥,為什麼要殺光所有兄弟姐妹?殘殺篇
    大家好,我是鏟史貓,上一篇登基篇,對胡亥這個史上第一暴君到底是篡位的還是繼位的做了分析,這一篇我們就來聊聊胡亥當皇帝之後是怎麼開始殘殺兄弟姐妹的。這胡亥當了皇帝之後,就開始了他「殘暴」的一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個是殺兄弟姐妹,第二個是殺大臣,第三個是殺百姓,第四個是殺自己,反正都是殺。
  • 沈從文追求民國「張家四姐妹」的老三,一場持久單相思的情書轟炸
    民國年間,除了我們熟知的「宋氏三姐妹」外,還有著名的安徽合肥的「張家四姐妹」,她們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張家四姐妹」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張樹聲是著名的淮軍將領,在淮軍中的地位僅次於李鴻章,曾任兩廣和直隸總督。父親張冀牖,是民國年間開明的教育家,於1921年變賣部分家產,在蘇州獨資興辦樂益女中。
  • 合肥四姊妹:最後的民國淑女
    張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後排右至左:兆和、充和民國初年合肥張家是清末重臣張樹聲的後代
  • 最有魅力的兄弟姐妹TOP20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血緣關係永遠都是最強大的羈絆!在動漫作品中以血緣關係為羈絆的兄弟姐妹設定更是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