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琴非遺傳承人重拾失傳800年的中國宮廷樂器

2021-02-08 央廣網

  呂宏望收藏了五十多支尺八。據了解,尺八多為五孔,前面四孔背面一孔。

  古琴傳承人痴迷奏尺八

  嶺南古琴非遺傳承人重拾失傳八百年的中國傳統宮廷樂器

  「重新找回失落八百年的尺八,我要用它重新演奏中國音樂」,近日,中國琴會理事、廣州市嶺南古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呂宏望拿起新近收藏江戶時代的管身雕龍的尺八,演奏著悠揚的中國古樂曲,蒼涼、空靈、遼闊的樂聲仿佛讓大家重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唐盛世。

  文/圖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曾衛康

  從日本收藏五十多支尺八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近日,喜歡玩古琴的呂宏望,對復原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家中一邊整理尺八的藏櫃,一邊向記者介紹道,「這首民國蘇曼殊寫尺八簫的詩詞,意境很美!我從詩詞中感受到尺八的魅力。」

  「尺八在我國已經失傳了八百多年了。」呂宏望說:「尺八因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形似南簫但其音韻和文脈絕然不同。現在可以查到最早的資料記載的是,唐太宗時期,山東聊城人呂才製作出尺八,在唐朝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

  「我收藏最早的尺八來自日本。」呂宏望在儲物櫃中,翻出一支支尺八。「現在,國內藏家收藏的尺八壞了,也要拿去日本修理。」他介紹。「我收藏的尺八全部來自日本」,呂宏望說,「這些尺八都是從一個穿梭在廣州、日本兩地的藏家手中收購過來的,價格從數千元到萬元不等,數量超過五十支。」對每一支尺八,呂宏望都精心配上絲綢做的套子。

  三百年尺八音色仍佳

  記者發現,呂宏望手中江戶時代的尺八,除了竹子外面有精美的木雕刻外,還鑲嵌著牙雕和金銀絲。這時,呂宏望老師又拿出另外一支已經有三百年歷史的尺八,竹身已經非常光滑。呂宏望奏起悠揚的古樂,音色卻絲毫不遜當年。

  據介紹,尺八是一種竹製豎吹,無膜、無簧、無哨的管樂器,跟洞簫、羌笛等外形近似。源於中國隋唐禮樂,南宋時期,日本禪僧心地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求法習禪,其間遇到尺八第十六代傳人張參居士,隨其學得技藝後,將尺八傳承帶回日本。儘管尺八在中國本土逐漸失傳,卻被東鄰日本保留發展至今。

  據了解,呂宏望身為廣州古琴非遺傳人,古琴技法嫻熟,卻跨界沉迷尺八,研究表演技法等。呂宏望說:「我國很多優秀的東西都失傳了,傳播尺八文化藝術很有意義!我們也有責任重拾和振興尺八。」

  知多D:尺八

  隋代和唐,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新唐書·呂才傳》:「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徵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因長一尺八寸律中黃鐘,故稱尺八。它屬於古代吹管笛簫類樂器的一種。

  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唐式尺八。其中一支竹製刻雕尺八,長43.7釐米,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

  尺八發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並經由當時日本的遣唐僧東傳日本,保留至今。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宋代開始,來自民間的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用於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尺八吹奏因而漸漸失傳。

相關焦點

  • 古琴藝術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笑天收徒儀式圓滿舉行
    111年前,古琴名家王心葵在風景秀麗的大明湖畔成立德音琴社,111年後,第六代傳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王笑天在古樸典雅的明湖居舉行收徒儀式
  • 45件(套)廣州、潮州非遺精品將亮相!到「嶺南之窗」來一趟非遺之旅
    屆時,在廣州塔一樓舉行的精品展將有28個展櫃、45件(套)廣州、潮州兩地的非遺精品展出。此外,展覽期間還將開展豐富的展演、展銷活動,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將在「嶺南之窗」現場與觀眾見面互動。廣州和潮州兩地的非遺資源豐富。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116項。潮州於198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106項。
  • 外國留學生河北保定體驗中國古樂器
    外國留學生河北保定體驗中國古樂器   中新網保定11月12日電(呂子豪 李芳華)12日下午,十餘名外國留學生及外教走進河北大學國際交流學院「中華文化大講堂」,聽中國古琴名曲,親身體驗「禮樂之祖」古壎吹奏藝術的奇妙。
  • 古琴:只有響起來才有生命力
    作為古琴藝術的申報和保護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古琴研究和保護方面有著豐富經驗,近年來,通過常態性舉辦《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等活動,以古琴示範演奏、學術演講等形式推動古琴藝術廣泛傳播。作為有著3000年以上歷史的撥弦樂器,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琴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常見為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列子式、神農式、蕉葉式、劍式等。
  •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陸有文回憶,大概在1984年,花燈行業呈現井噴態勢,但到1990年左右,由於花燈品種單一造成審美疲勞,整個行業迅速走向蕭條。後來通過創新,生肖花燈順勢而生,讓秦淮燈彩煥發生機。「做花燈這一行,不要指望大富大貴,但通過努力把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是可以的。退休前,我白天上班,下班後做花燈補貼家用。二兒子陸敏是我的徒弟,現在已辦理停薪留職,一門心思從事花燈創作。」陸有文說。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其中,確認已經失傳上千年的古代樂器「築」,應當列為重新認識的重大發現之一。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自1987年以來,懷德醒獅隊多次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2009年10月懷德醒獅隊還代表國家參加比利時「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表演,並受到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和比利時國王的親切接見。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講座特邀國家一級演員、二人臺傳承人張美蘭為二人臺傳承人以及二人臺文藝工作者教授民歌、二人臺的表演唱。  張美蘭出生於河曲縣曲峪村,著名二人臺、歌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劇協,音協會員,山西省第五次、六屆省政協委員,山西省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曾經代表國家去朝鮮國、日本訪問,也是第一批去雲南老山前線慰問前線將士文藝工作者,曾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家60周年「國慶」。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街區匯聚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簫笛、古琴等具備較強創新意識和市場運營能力的項目,建立10間集展示、展銷、體驗、傳承、交流、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非遺大師工作室,成為歷史文化傳承和當代都市生活融合的城市更新示範項目,成為遊人品味廣州百年老街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新窗口」。
  • 「記錄我們的新時代」百件非遺新作出爐
    手工打金製作技藝-王永清-《海珠橋》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成作品焦點此次徵集活動面對的對象可謂不拘一格,一是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即廣州的代表性傳承人運用非遺項目傳統技藝創作生產的作品;二是跨界合作作品,即設計師或設計團隊與廣州的代表性傳承人合作,主要運用非遺項目傳統技藝完成的作品;三是文創產品,即將廣州非遺資源運用於其他領域的跨界作品。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20-12-21/345510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2020-12-21/b951ce47a1d313f7519988f3f809f41a.jpg
  • 洛陽海神樂市級傳承人郭治會:全情投入傳承,奏響千年古樂
    場上場下,總能看見一個忙碌的身影,或登臺亮相,或溝通協調,或安排行程,那便是郭治會。  48歲的郭治會是洛龍區李樓鎮人,也是洛陽海神樂的市級傳承人。小時候,他跟著父親郭紅運學過笛、簫等樂器,有一定的音樂基礎。2003年,郭紅運從教師崗位退休後,一心想傳承、弘揚面臨失傳的海神樂。
  • 【媒體報導】9月20日龍人古琴——琴問音樂會中國新聞網報導
    當晚,在該場音樂會上,李鳳雲、王建欣兩位藝術家以近乎完美的配合,完成了《梅梢月》《楚歌》《暗香》等經典琴曲;古琴名家楊青、喬珊分別給聽眾帶來了古琴獨奏《欸乃》和《廣陵散》。整場音樂會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整場音樂會除了古琴獨奏、重奏外,還加入了笛、簫、壎等樂器。同時特邀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張卓、國家一級演員劉淑清,演繹經典的琴歌藝術。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許紅海在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將以文化為紐帶,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拉近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同時也讓有著獨特優勢的「非遺」在帶動就業、在脫貧攻堅、在復工復產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
  • 舜定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又增一弦,古琴泰鬥龔一告訴你古琴故事
    今(2日)晚,重慶的琴友有福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大講壇」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講述他與古琴的不解之緣。近年來,「古琴熱」越來越旺,不少市民都好奇,這種古樸的樂器,到底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 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走近古琴》公益講座預告
    為了傳承、傳播古琴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古琴,11月28日(周六)將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少兒藝術團副團長郭懷瑾老師與大家面對面交流,歡迎熱愛古琴的成人、孩子到現場聆聽、體驗、開指學習。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12月18日,記者從湛江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