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劇 《大秦帝國之縱橫》:布衣將相們遺留的歷史啟示

2021-03-03 陝西衛視

富大龍、寧靜、喻恩泰、王學兵主演的《大秦帝國之縱橫》正在陝西衛視華夏劇場熱播,秦寶貝給大家分享這篇精彩的劇評,從歷史政治的角度為您深度解讀大秦帝國。(註:第13集起在華夏晚劇場播出)

「如果中國歷史和其他各國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異,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統一全國。隨著青銅時代的終止,全國立即完成政治的統一,這種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創造了一個驚人的紀錄,在此後千百年間樹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傳統。」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這樣說。

  時隔2000多年後,秦帝國的崛起依舊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東方政治奇蹟。美國著名漢學家顧立雅說,中國在公元之前,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幾千萬人民徵兵抽稅受理訴訟及刑事案件,已擁有20世紀超級國家的姿態。而春秋戰國至秦統一之間的200多年,為中國歷史上思想火山大噴發時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臺上最為活躍。縱橫捭闔的時代,西漢人劉向所輯《戰國策》33卷中,出場人物多達600餘人,諸侯、學者、隱士、縱橫家、遊士、俠客、兵家、名將,無不形象鮮活生動,飽滿濃豔。原因就在於周室衰微,群雄並起,大批下層卿士視改換門庭、權力嬗代為尋常事,各國戰事外交改革變法之頻繁,刺激了志向高遠的雄主輩出,士人們有了千載難逢的廣闊舞臺。

  我國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國家本為精神的產物,每個民族在自我身份認同遭遇迷茫與惶惑的時候,追溯過去的偉大與傳統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無論小說《大秦帝國》還是電視劇《大秦帝國》,其意義都超越了小說與電視劇本身。小說與電視劇在重述這段遙遠的歷史中做出的嘗試和探索,使我們更看重它的精神理念——它要喚醒我們靈魂中失去的東西。「很多讀者通過《大秦帝國》驀然發現,我們還有過那樣一個輝煌壯麗的時代,還有過那樣高尚、樸實、壯勇的祖先。」小說《大秦帝國》的作者孫皓暉這樣說。而在《大秦帝國之縱橫》電視劇總導演丁黑看來,秦帝國崛起與形成的年代,就是中華民族充滿朝氣、熱情和生命力的青少年時代。在今天,重溫我們這個民族的青少年時代,可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這是《大秦帝國》電視劇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播出後反響熱烈,第二部播出令人期待,也是我們關注這部小說、關注這部電視劇的原因。

  秦人的命運,其實從一開始就被歷史所註定。顧頡剛在《秦與西戎》中說,由於長期與戎狄為鄰,導致「秦人剽悍,《詩·秦風》多田獵戰伐之事」。《漢書·地理下》也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說法。宗法、封建制淡薄,國君子弟和貴族都無寸土之封,以及野蠻的人殉長期留存,秦國的落後與野蠻,反而讓其在大變局中擁有了某些先天優勢。長期酷烈的戰爭,使秦國「較早就發展出了相當高的政治控制和社會動員能力」。芝加哥大學社會歷史學專家趙鼎新稱戰國變法運動為「戰爭驅動型改革」,稱各國變法動力為「戰爭驅動型理性化」,各諸侯國頻繁的兼併與摧毀性戰爭,成為各國「變法」,瓦解世襲貴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層化集權國家的肇因。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富國強兵,獎勵耕戰」,出於相鄰地區三晉的法家政治思想與具備濃烈軍國主義色彩秦國的結合,就顯得順理成章。《荀子·強國篇》也說,秦地百姓樸實剽悍又馴順畏官,士大夫官吏終日忙於公事無暇謀私,實在是尋求富強,致力「法治」者的天賜。

  法家不過是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顆星辰。按照著名歷史學家杜正勝的觀點,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爭鳴時代的興旺,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學」瓦解的結果。一方面,隨著人口增長,有資格享受「官學」教育的「國人」數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世襲貴族社會的瓦解卻使得這種教育結構一併衰落,取而代之就是教育主張相對活躍自由的「私學」,出現了所謂「受教育權與智識的下移」。

  春秋末期大變局中,傳統把持各諸侯國政權的世家大族紛紛陵夷,以商鞅、張儀、公孫衍為代表的「布衣將相」在變法和日後的縱橫捭闔中大顯身手。許倬雲曾經對有關戰國時代各國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統計,在其所列的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者佔到總數的58%。世家分封制解體後,俸祿制度則與取而代之的官僚行政相適應,只有祿而無封土,使得職業官僚文吏逐漸取代春秋前期的卿大夫世家貴族,成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政治舞臺上的主力。

  「那時候的人,是帶著朝氣,凜然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丁黑說。而孫皓暉則製造了一個詞彙叫「強勢生存」,認為這批人「體現了中國前3000年累積和爆發的精神力量……變法的難度和曲折、法家的犧牲精神、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們的命運。這種強勢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國》最重要的靈魂」。

  各國為了在形勢瞬息萬變的「爭霸」中搶得先機,無不爭相延攬他國客卿。與世襲貴族政治氣息濃厚的六國不同,秦國世襲公族的勢力非常之弱,在春秋經傳中,秦國九世以上世襲貴族世家不過兩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襲貴族居然為零,遠遜於周室,以及齊、楚、晉等東方諸侯國,長期的人殉制度也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世家大族通過嬗代繼承政治權力的方式,從而使得秦國變法遇到的阻力較小,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一旦建立,幾乎無可挑戰、

  秦國之所以最終力壓群雄,一統天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些布衣之士,他們能夠在秦、這個阻力最小的空間裡最大限度發揮其才智與勇氣。秦帝國霸業的奠基者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登基伊始,即發布「求賢令」,提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自此,各國客卿就源源不斷湧入秦境,出自三晉或與三晉之學有淵源者眾多。除了大秦帝國制度的「總設計師」、孝公初年入秦的商鞅,其他秦代「四世而霸勝」前來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韓非是韓國貴族,尉繚來自魏國。

黃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簡論》中做過統計: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國君統治期間,「先後擔任秦國相國要職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薦的客卿,張儀、公孫衍、範雎、李斯……秦國遂成為戰國時代外籍布衣將相最為密集的國家,其中出身低微者眾多」。商鞅為「衛之庶公子」,範雎「家貧,無以自資」,姚賈更是出身低賤的「世監門子」。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戰國七雄爭奪天下,爭相任用四方遊士,然而在相國這個手握實權的高位上,六國都只授予諸侯宗族與本國人,只有秦國例外,且用人不疑。洪邁由此得出結論——秦國「之所以並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今天之我們,重讀那段歷史,對大秦所影響長久的制度利弊的思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那個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樣波瀾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樣一種群體的精神氣質?這樣的思想革命與精神氣質,其實更是我們討論的興趣。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
    「於後世千秋萬代,每一戶人家的窗臺,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縱橫》海報群雄爭鋒一幅列國爭雄縱橫捭闔的圖卷在商鞅變法後徐徐展開。前30多集側重於個體命運、志向抱負與時代背景之間的交織。戰場上的廝殺、朝廷上的鬥智、國家間的縱橫捭闔……好一番璀璨華夏大爭之世,讓人熱血沸騰……昭文君與張儀的君子之交讓人動容。他們因緣相識,成為知己。
  • 《大秦帝國之縱橫》勸退,歷史改編缺乏古味
    看過大秦帝國之裂變,再看大秦帝國之縱橫。總覺得第二部不如第一部。原因是,細節處理顯示片方未認真對待這部劇。1,聲音。《大秦帝國之縱橫》採用的是現場錄音 ?人聲飄遠,就像街頭拜訪,聽不真切。很多通過語氣,聲調變化而該有的熒幕效果因為距離而丟失。另外,相比於《大清帝國之裂變》bgm更是糟糕。缺少了貼合那個時代,場景的bgm,減分不少。2,臺詞。
  • 《大秦帝國之縱橫》什麼時候播?在哪個臺播?
    在發布會現場,傅淼還透露自己為了接拍《大秦帝國2》之《縱橫》而放棄了《甄嬛傳》劇組的邀約,只為全心全意塑造好惠文后這個歷史感厚重的皇后。據悉,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曾在山西等四家衛視聯播,並榮獲了第27屆「飛天獎」和第25屆金鷹獎。作為他的姊妹篇,大秦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大秦帝國之縱橫》則將於9月5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該劇將講述真實的「秦朝統一六國」的歷史。
  • 大陸劇:大秦帝國之縱橫
    評分: 9.3導演: 丁黑編劇: 張建偉主演: 富大龍 / 寧靜 / 喻恩泰 / 傅淼 / 楊新鳴類型: 劇情 / 歷史 / 古裝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首播: 2013-09-05(中國大陸)又名: 大秦帝國
  • 《大秦帝國之崛起》:布衣將相無常事,風起雲湧見真章
    來源:傳媒內參影視研究組(轉載請標明出處) 作為陝西文化的金字招牌,由著名作家孫皓暉的歷史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即將再度回歸。一部《崛起》也將拉開八十六年後嬴政統一中國之霸業的宏大序幕。 戲骨壓陣演繹璀璨歷史名人 《大秦帝國之崛起》除了保留導演丁黑等主創陣容以外,在演員陣容方面延續了前兩部大量啟動實力派演員的風格,包括金雞獎影后寧靜、當紅明星張博、實力派影星邢佳棟等都在劇中飾演不同的重要角色。
  • 《大秦帝國之縱橫》繁華過後是寂然——記「大秦帝國2·縱橫」
    看完大秦帝國裂變以後,很自然地,又去補了第二部「縱橫」。但是這個第二部,因為換演員換導演換風格,種種變換都讓我一開始非常不適應。我渴望看到和裂變一樣嚴肅厚重的風格,但縱橫相較之下顯得似乎輕鬆幽默了些許,對於這種改變,我是有些失望的。
  • 【追劇集 學歷史 二】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
    既然很難控制孩子看電視,那麼能不能選擇一些適當的劇集、選擇一個歷史的角度給孩子看?孩子的時間是需要用好的事情來佔住的。《大秦帝國之縱橫》是根據孫皓暉創作的小說《大秦帝國》系列為藍本改編的電視劇第二部。這部電視劇榮獲第30屆「飛天獎」歷史題材類優秀電視劇獎。
  • 大秦帝國之裂變,縱橫
    孫皓暉的皇皇巨著《大秦帝國》讀來確有盪氣迴腸之感。為探尋中華文明的傳統源頭,正本清源改變一直以來歷史說辭對秦的不客觀評價。這部著作的確寫出了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是一部可讀性非常高的歷史小說。以前對秦歷史的認識僅停留在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中,也僅僅知道一些關於商鞅變法的簡短內容,還有秦始皇始稱皇帝、暴政、二世而亡,以及文言文《過秦論》中的一些言辭。讀了此書方知以前認識太過片面,對秦帝國、對中華文明的深遠影響知之甚少。
  • 《大秦帝國之國命縱橫》:宿命之戰
    大秦帝國於開篇而言不可否認一場社會之革新所牽動的血脈利益於舊勢力之間是要經過血與火。而《大秦帝國之國命縱橫》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的故事。於楔子而言,商鞅已在這場變法與舊勢力的鬥爭中獻出了自己生命,慘遭受了自己的刑法。
  • 《大秦帝國之縱橫》{ 大秦帝國之縱橫 } 有真意
    剛剛看完《大秦帝國之縱橫》輾轉反側,久久難眠。異鄉漂泊,終難衣錦還鄉,內心難抑的孤獨,故而從這部劇裡品出了人生路上的痛楚。輾轉反側,想著秦惠王即位的時候裝作糊塗,昏昏庸庸的過了兩年,看著世族與貴族的爭鬥,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便開始一網打盡,奪回王權。韜光養晦能屈能伸,厚積薄發雄才大略。
  • 《大秦帝國之縱橫》古裝劇「飛天獎」折桂 不只看氣質
    再看看入圍名單:有大火的《北平無戰事》、《琅邪榜》、《偽裝者》、《紅高粱》、《老農民》,也有像《毛澤東》、《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聶榮臻》、《陳雲》等重大人物題材,還有《虎媽貓爸》、《好大一個家》等關照現實的都市題材劇,幾乎囊括了兩年以來所有的熱播大劇,實力不要太強。
  • 《大秦帝國之縱橫》佳作
    《大秦帝國之縱橫》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部電視連續劇是於2012年首播,由丁黑執導得的巨作。其故事背景是戰國七雄爭鬥,秦國國君嬴駟重用張儀爭得上風的歷史故事。劇中人物關係複雜,劇情絲絲入扣,演員演技精湛。這部劇是近十年少見的歷史劇佳作,非常值得一看。
  • 《大秦帝國之縱橫》我最愛的歷史正劇,沒有之一
    又重溫了一遍《大秦帝國之縱橫》,我最愛的國產正劇,沒有之一!大一第一次追完全集,到現在也過去兩三年了,再拿出來還是感慨,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麼優秀的電視劇了。無論是劇情,演技,節奏,臺詞,通通完美。剛出道的陳曉在一群戲骨裡演技被秒成渣,他說給自己在縱橫裡的表現打五十分不及格,應該也是因為身邊的環境太優秀有些自愧弗如吧。
  • 上善伐交《大秦帝國之縱橫》
    《大秦帝國之縱橫》,在無限咀嚼的觀看中全劇終了,令人回味無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剩下的日子突然覺得素然無味,夜生活也變得了無生氣!
  • 《大秦帝國之縱橫》天下為盤,列國作子
    縱橫可謂是大秦帝國目前來說最讓人過癮的了!大國邦交,大國徵伐,都離不開利益二字,劇中這一點體現的淋漓盡致,大國邦交的背後,是一個國家的戰刀是否鋒利,鐵騎是否嘶鳴。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大增,張儀的出師仕秦更是讓秦國在戰國七雄中遊刃有餘,徵戰有勇士,邦交有奇謀,此時的秦國可以說是飛速發展。
  • 《大秦賦》終於是發揮了作用,《大秦帝國之縱橫》感激涕零
    關於彩是不是在《大秦賦》被濫用的話題,完全是可以停止了,不管事實是如何,這都不是《大秦賦》應該爭議的槽點,因為實在有太多可以被拿來批判的,趙姬的演技、張魯一的年紀問題、剪輯的簡單粗暴、 劇本注水痕跡過於明顯,說到底完全是可以棄劇了,畢竟離目中的《大秦帝國》相差實在太大了。
  • 《大秦帝國之縱橫》11月2日登陸東南衛視 陝西衛視
  • 「大秦帝國」系列劇11年曆程,對歷史正劇重返C位有何啟示?
    從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拉開帷幕,到2013年的《大秦帝國之縱橫》、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再到2020年的《大秦賦》,大秦帝國系列劇通過恢弘壯麗的氣勢、波瀾壯闊的基調,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過程。就豆瓣口碑來看,大秦帝國系列劇吸引了大批歷史愛好者以及「秦粉」駐足。
  • 迎接《大秦帝國之天下》歸來,回顧《大秦帝國之裂變》
    文|愛影私談&JASON(原創)|首發於百家號《大秦帝國》系列目前已播完三部,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據相關報導《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大秦帝國之天下》即將在2020年4月與5月份之間播出,想必這定會令不少《大秦》迷們激動萬分。
  • 情節與人物的中和之美——評《大秦帝國之縱橫》
    《大秦帝國之縱橫》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翹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