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起,男性已經被排除在綜藝節目的受眾之外了?又或者這麼說,絕大多數國內的綜藝節目目標受眾都是以女性為主。別告訴我男性也對《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感興趣,或者定期要追看《花樣姐姐》《花兒與少年》。
其實,去年已經出現了一檔很多男性觀眾都吃得進、吃得歡的綜藝——《中國有嘻哈》了。在該節目熱播時,筆者身邊很多男性朋友都表示期期不落,進一步了解,就會發現大家對選手及導師的表現分析得頭頭是道,甚至有人已經給部分選手投票了,還是復活票。相信《中國有嘻哈》的火爆,離不開男性觀眾在線上線下的助推。
今年,優酷、愛奇藝相繼推出了四檔「撞臉」節目,街舞類《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科技類《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街舞類節目並沒有複製《中國有嘻哈》在話題方面的火爆,而是默默在明星粉絲圈內流行,其中原因有很多,這裡不做分析。而科技類的兩檔節目則與《中國有嘻哈》有部分重合點,就是吸納了相當一部分男性觀眾的點擊量,這點從彈幕的風格和節目的屬性上就可以看出。
這是兩檔「直男式」綜藝,在許多方面可以與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綜藝節目劃分開。
這兩檔節目的出現,其實可以讓很多人聯想到多年前英國TNN電視臺的《機器人大擂臺》,從1998年開始,截至2017年3月至4月,《機器人大擂臺》已經播出到第9季。這是一檔什麼節目呢?看一看它的另一個譯名——《超暴力激鬥》就一目了然,機器人打架。目的就是這樣簡單、粗暴、直接,但是該節目第一季在豆瓣評分高達9.5分。
三檔節目的屬性一樣,形式也幾乎相同,連場地的布置和主持人的風格都如出一轍。但是對比來看,《這!就是鐵甲》在豆瓣拿到了8.3分,《機器人爭霸》目前則是7.2分,仔細分析三者的區別,就可以得出以下製作這類「直男式」綜藝的要領。
無論是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是機器人對抗賽的形式,英國都比中國要先走了幾步,而且一個節目做到第九季,足見它的成功。對於機器人對抗賽這類節目來說,保證其科技含量和激烈程度是大前提。而傳統綜藝節目的套路則是藉助劇情和明星嘉賓之間的火花來拉動流量,《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均沒有脫離這種老方法。
雖然這種方式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無可厚非,但英國的《機器人爭霸》是完全沒有明星加入的,如果非要明星加入,那麼《最強大腦》是一個典型不突出明星的案例。《最強大腦》的明星嘉賓從來都是退居其後,專心觀看高智商的角逐,無論是天王巨星,還是影視紅人,來到這個場地都是以膜拜智力大神的心情來的,而不是指揮大神,更不能搶掉場上選手的風頭。
而《最強大腦》的收視率從來都沒下過同檔綜藝的第一名。
想要看強專業性和競技性節目的觀眾,無論是不是直男,都對明星的過多劇情和討論無感,尤其是在不具備專業性的前提下。如果使大力氣去討好明星粉絲,那就必然會傷害節目的真正受眾。畢竟,如果我要看李晨和Angelababy,完全可以去看《奔跑吧兄弟》,沒必要來看《機器人爭霸》啊。
而對於刻意製造的劇情,就更顯多餘,在《機器人爭霸》中,李晨不斷強調,每一次的比賽結果都是出乎意料的,那麼就可以證明,劇情上無需做多餘的「架空」和「臆想」,就可以達到播出效果。
前面說到,「直男式」綜藝有一項很重要的屬性,就是簡單、粗暴、直接,除了冗餘而刻意的劇情沒有必要之外,比賽屬性也是需要更加極致化的。
從《機器人爭霸》的解說員請來《英雄聯盟》的人氣電競解說管澤元與娃娃,就可以看出節目對於比賽性質的貫徹,而兩位解說員對比賽激情而生動的解說,也的確給此節目的競技性和燃點做出了很大貢獻,保證了《機器人爭霸》的「直男」屬性。同樣,《這!就是鐵甲》也有著可圈可點的解說。
不過這時候,如果將鏡頭轉移至明星怎樣組隊,操作者修機器有多麼苦惱,突然地分散了如火如荼的比賽焦點,就會削弱比賽觀感,重回到傳統的綜藝套路上,造成重點失焦。反觀《機器人大擂臺》,全程高燃,全程激烈,反而會最大程度地提高收視粘性,將目標受眾留住。
其實綜藝性完全可以在比賽的步驟和環節上面表現,要做競技性,就不如做到徹底。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節目的主角一定得是機器人,沒有之一,既不是高價請來的明星嘉賓,甚至也不是操作者。首先,參與比賽的是機器人本人,如果不是把最閃耀的聚光燈都對準這些參賽選手,那跟遊泳比賽不看泳池而看教練,足球比賽不看賽場而看解說員一樣,重點放錯。《機器人爭霸》第四集把明星討論分組的內容和操作者心境的更迭作為重點,本末倒置,勢必會損失收視黏性。
其次,機器人作為高精尖的科技產物,無論是為了攻擊力做出的武器設計,還是保證防禦力而使用的製作材料,都是經過精密計算和精挑細選的。有一些外觀上也設計精妙的機器人,其本身就相當於一件藝術品,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是不應該被忽視或輕易對待的。再加上每個機器人都會有它特別的名字和風格,使得機器人也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情懷,完全可以在後期上做到擬人化。而當兩個或者幾個機器人共處一室進行對戰時,就能產生更加了不得的化學反應。
《機器人大擂臺》中,著重渲染機器人各自的獨特性能和作戰方式,全方位地展示每個機器人的唯一性,不但沒有顯得乏味,而且會讓觀眾不斷從專業角度領會機器人的性能與區別。當一個機器人因獲勝而得意地原地旋轉,展示自己的神秘武器時,所散發出的魅力簡直和賽場上撕衣服的張繼科別無二致。
《機器人大擂臺》第六季中的機器人
這一點,《這!就是鐵甲》做得還不錯。從給機器人的特寫鏡頭和主持人的解說方式上可以看出,節目確實是尊重機器人選手的。
其實,從《變形金剛》《鐵甲鋼拳》這類電影的票房和口碑上就可以看出,進擊中的機器人是很受大眾歡迎的內容,但首先是要把拳拳到鐵的屬性貫徹到底。能否讓直男們買帳,是驗證這類節目成功與否的最直接指標。
【文/唐小仙兒】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