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著剛從幼小銜接班畢業的女兒來工作室玩,閒聊中說起孩子學英語的事情。她不無惆悵的說:「我平時工作忙,早出晚歸,幼兒園的時候就想讓她學英語,結果一直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就擱置了,這眼瞅著要上小學了,我娃英語還是零基礎啊!」
「英語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語言這個事,急不來。」我說道。
「誰說不是呢,但我看她們幼小銜接班好多小朋友的英語水平都還不錯。」朋友繼續說道,「嘴上說不著急,要慢慢來,可還是著急啊!」
朋友不停地扒拉著手機,一會兒看看微信群裡的英文學習介紹,一會兒搜搜學習軟體,忙的不亦樂乎。
我勸她先放輕鬆,學語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孩子語言發展有敏感期,如果能在敏感期內對孩子進行語言的培養和學習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錯過了,也不是沒有補救的方法。
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華盛頓大學腦科學家研究發現:每個孩子在語言方面都是天才,而0到7歲是他們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
因為在這個階段時,大腦中掌管語言學習的「布羅卡區」異常靈敏。語言敏感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從牙牙學語到流利表達,如果父母能夠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啟發,就能高效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敏感期,即使孩子身處於漢語的大環境下,也需要家人的有效引導才能逐漸過渡到流利的聽說程度。而無語言環境的英語,想要做到有效的啟蒙輔導,就更加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而通常家長進行引導的時候往往有點摸不著頭腦。最常做的就是指著一個物體,讓孩子說出對應的英文單詞,比如蘋果「apple」,香蕉「banana」等。
作為語言敏感期的孩子來說,說出這些單詞是極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比如家裡有人說方言,處於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學得很快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這種簡單的指物行為,或者有一句沒一句的英文溝通,比如「Hello」、「What’s Your Name?」等對話,無法起到真正的英文啟蒙作用。
英語啟蒙三大誤區
我開始接觸英語是在小學畢業後的暑假,20幾個孩子坐在悶熱的大廳裡,老師在黑板上講解元音、輔音等英文入門知識。當時因為新鮮有趣,學的很帶勁,這也開啟了我對英語學習的一片赤誠之心。
我們深知自己當年的英語學習是為了應試教育,沒日沒夜的背單詞、背課文、練聽力、學語法、掌握寫作文的複雜句型。我想這也是造成我們那代人不喜歡學英語的重要原因:枯燥乏味!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深知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也想讓娃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掌握一門新的語言。卻因為自己曾經痛苦的學習經歷,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就會進入到英語啟蒙的誤區中。
1、盲目報課程
市面上的英文學習課程複雜多樣,很多機構都打著「雙語」的旗號,線上的課程也是豐富多彩。帶寶寶上早教的時候,記得有位寶媽說自己把線上的英語課程給娃報了個遍,但孩子每個都堅持上不了幾天。
2、逼迫孩子開口
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線下課程,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經歷張開口表達的階段。而不少家長急於求成,在寶寶剛接觸新語言的時候,就一直逼著孩子開口說,殊不知這只能增加孩子牴觸學習語言的情緒。
3、無章法的亂學
語言學習有規律,在英文啟蒙階段,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認知情況,循序漸進的進行知識的灌輸和引導。而不是隨便拿起來一本自認為簡單的英文繪本或者教材就讓娃開始學。
真正的英語啟蒙:興趣、環境和堅持缺一不可
朋友說:「我娃已經快和語言敏感期失之交臂了,還能來得及追上別人的水平嗎?」很明白父母的這種焦慮,但越是這種情況,家長越要平心靜氣,幫孩子做好接下來的學習規劃。
孩子雖然快過了學習語言的黃金階段,但是依然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不要因為孩子的年齡問題就想讓她學得更快更多,作為零基礎的孩子來說,啟蒙依然要從興趣、環境和堅持這三點出發。
首先,讓孩子對英語感興趣。
發生興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源頭,對於語言的學習來說更是如此。想培養孩子的興趣,建議從孩子真正喜歡的角度出發。聽英文兒歌或者看英文動畫片,都要以孩子喜歡為第一原則。
其次,耐心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
父母千萬不要抱著交錢買了課程,就和自己無關的想法。一是孩子的專注力不行,需要有人監督,二是最初的陪伴學習,能夠緩解孩子學習新語言的焦慮和不安。
再次,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態,給孩子慢慢掌握的時間,不急不躁。
積累詞彙量,摸索英語的規律,在新技能中獲得安全感都需要時間,父母別急著查驗學習成果,慢慢來。
最後,持之以恆,並營造家庭學習英文的氛圍。
堅持每天打卡學習,哪怕只有10分鐘,養成學習習慣。同時在家中播放英文兒歌或者英文故事,作為日常的家庭背景音,加深孩子對英文的認知。
通過正確的啟蒙方法,目的是讓孩子最終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Kiki繪本推薦:
《Once Upon an Alphabet》(一朝進入字母表),這是一本講解26個英文字母的繪本。每個英文字母都寫了一個小故事,並配有精美的插畫,對於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