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宮崎駿,大家都不陌生,這位拿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動畫片導演,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觀眾。隨便問一個電影迷,不管他是喜歡看動畫片的還是不喜歡看動畫片的,多多少少都能隨口說出幾部宮崎駿的作品。他最為經典的《千與千尋》,帶我們回味童年樂趣的《龍貓》,呼籲保護大自然富有教育意義的《幽靈公主》,或是前幾年上映的《起風了》,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1年出生的他,1963年參與工作,1985年與高畑勳共同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從宮崎駿手裡誕生出來的經典角色不計其數,陪伴了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們美好的童年時光。至此,堅持手繪的吉卜力工作室與採用電腦CG作畫的迪士尼分庭抗禮,佔據著動漫世界的半壁江山。
今年已經79歲的宮崎駿,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他也在多年前表示有退休的打算,但忙碌了一輩子的宮崎駿,為動畫貢獻了一輩子的宮崎駿,60歲之後並沒有過上那種普通人一樣的退休生活,他反而比年輕時更賣力了。這一兩年還在為新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作畫。
他決定要手握畫筆到最後一刻,他曾在紀錄片《不了神話 宮崎駿》中如此表示:
「我不打算隨波逐流地活著。」
宮崎駿的這種精神,也滲透到了他筆下人物的性格品質中。如《紅豬》裡的羅森,《千與千尋》裡的千尋,《側耳傾聽》裡的月島雯都能找到宮崎駿的影子。
但大家都知道宮崎駿,卻不知道他的兒子宮崎吾朗其實也是一位動畫導演,除此之外,他還是景觀建築師和作詞人。
也許是受父親影響,宮崎吾朗從小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又因為天賦的原因,以及後來個人志向的改變,宮崎吾朗畢業後並沒有立刻進入父親的工作室,而是去了一家事務所,擔任景觀設計師,雖說在外頭工作了幾年後還是加入了爸爸的工作室,但也只是負責建造管理吉卜力美術館,並出任第一任館長,並不參與任何動畫作品的製作。直到他36歲那年才受父親的好友鈴木敏夫的邀請,擔任動畫電影《地海戰記》的導演。
說來也奇怪,作畫經驗並不豐富,也從未有動畫執導經驗的宮崎吾朗,一接觸動畫就擔導演大任,確實有點不妥,但既然已經接手,作為宮崎駿的兒子,大家滿懷期待,想看看宮崎駿親傳的手藝怎麼樣。
宮崎吾朗果然沒有令人失望,熬了十幾個月,《地海戰記》上映,差評如潮。
看來最了解兒子的還是父親啊,宮崎駿讓宮崎吾朗沒有過早地從事動畫方面的職業是正確的,他看出了他在這一方面的天賦欠缺,轉而讓他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發展。他既不支持他參與動畫製作,也不排斥。
小編隨便po幾條點讚較高的影評,大家就知道這部電影是有多一般了:
「看完該《地海戰記》,對中國動畫更有信心了!」
「難怪宮崎駿不允許他兒子獨立拍動畫長片。」
「據說原著很牛逼,但動畫片情節混亂的一P,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某些地方還拍得比較恐怖。唉,可憐的宮崎駿,虎父生犬子,孩子你沒那個才華就別往文藝圈裡擠了吧。」
「爛作之神。我想,宮崎駿爺爺是不是被自己犬子作品之爛轟到了瑪吉瑪吉星去了?看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是數人物,這麼一部超越時代的偉大作品前前後後出場的人數絕對不會超過你的指頭數,太經典了。」
再多的小編就不po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看完電影感受一下。《地海戰記》作為根據美國女性奇幻文學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K.LeGuin)的「地海系列」原著改編,原著老太太甩手甩得帥呀!「Yes. It is not my book. It is your movie. It is a good movie.」
不過這部電影也不是一無是處,小編昨天才看完這部電影,如果拋開銜接不暢的劇情而言,動畫的作圖還是很精緻的,圖片質量很高,隨便一截就可以作為手機壁紙。而且它某些橋段輸出的價值觀,還是很可取的:
「每個人都在逃避自己的影子,當你的影子離你越來越遠的時候你不應該高興而應該設法把影子拉回來,不然終將失去自我。」
「為什麼活著,為什麼不安,因他人而存在,因相互扶持而消除不安。相互成為對方的力量。接納自己和他人。害怕活著和拒絕死亡一樣都屬於沒有接納自己。試著成為自己,好的,不好的,一個完整的自己,保持均衡。」
「這世上不可能有永存不朽的事,接納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亡的事實,是上天所賦予我們最難得的禮物,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包括那最珍貴卻又令你苦痛的,也是慈悲的命運所賦予我們的這一個生命。我們只活一次。」
這部電影的配樂也是一大亮點,如同宮崎駿電影裡的配樂也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即使也有很多人沒看過宮崎駿的電影,但他電影裡的配樂流傳度也不低,這其中久石讓的鋼琴曲功不可沒),宮崎吾朗選用新人手嶌葵演唱主題曲,看來宮崎吾朗的音樂鑑賞能力還是很高,手嶌葵憑此曲出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長為紅透亞洲的流行女歌手。她的日語歌不僅好聽,翻唱的經典英文歌也俘獲了很多文藝青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