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幸之發表在《電影藝術》上的文章
許幸之
紀錄片《中國萬歲》未能上映,底片樣片全被銷毀
明天,抗戰大片《八佰》正式上映,講述73年前那場上海四行倉庫守衛戰。提前點映時,不少市民走進影院觀看。熱心的市民苗先生告訴記者,淞滬抗戰時,揚州籍導演許幸之曾冒險拍攝過「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和日軍戰鬥的畫面,並製作成紀錄片《中國萬歲》。遺憾的是,這部電影送往國民黨當局審查時,被認定為「宣傳共產黨,表揚八路軍」的反動影片,底片、樣片全被銷毀了。
許幸之撰文講述
籌劃拍攝抗日救亡紀錄片
苗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許幸之曾經在《電影藝術》雜誌撰文講述過這件事。記者找到了1992年第4期《電影藝術》雜誌刊登的《大型紀錄片<中國萬歲>的不幸命運》,該文由許幸之撰寫。
文章中,許幸之介紹了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動因和經過。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華北的野心暴露無遺,上海文化界人士鬥志昂揚,想要為抗日救國做一些事情。老朋友沈西苓來到許幸之的家裡,商談想拍攝一部反映抗日內容的紀錄片,作為抗日救亡、保家衛國的宣傳片,既可以在各大城市放映,也可以到前線和後方放映,以達到宣傳抗日的目的。
兩人不謀而合,於是找明星影片公司二廠經理周劍雲商量,希望他能投資贊助拍攝這部影片。
冒著槍林彈雨 搶拍「八百壯士」守倉庫
正在籌備拍片時,「淞滬抗戰」突然爆發,許幸之等人冒險奔赴戰場周邊,從各個角度搶拍了許多實地攝影的鏡頭。
沈西苓決定撤往內地,紀錄片的拍攝就由許幸之和吳印鹹負責,他們深入抗日救亡和抗日戰場的第一線,拍攝了淞滬會戰的真實戰爭場面,尤其是在八·一三戰火中,他們冒著槍林彈雨,將攝像機架在一個高層建築上,搶拍到了蘇州河北岸八百壯士們堅守四行倉庫浴血奮戰的過程。
許幸之等人希望影片能夠全面反映中國軍民抗日救亡活動,但是當時交通斷絕,膠片等材料有限,因此只能在上海拍攝實景。在最終成片中,實景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是用現成的資料片剪接起來的,所用的資料片包括圖說日本侵略軍從東三省到蒙古,再到華北逐步蠶食中國土地的野心;「七七事變」日軍的燒殺搶掠和中國同胞躲避侵略軍逃亡的畫面;「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大捷」中,中國軍人奔赴戰場的畫面等。
上海被包圍後,許幸之等人撤往香港剪輯影片。
還未上映就夭折
底片和樣片一起被銷毀了
到了香港後,許幸之等人對拍攝和剪輯的素材進行梳理,製作成的初剪作品,邀請旅港的文藝界人士觀看,並提供修改意見,一遍一遍地打磨,最終才完成了紀錄片《中國萬歲》的樣片。他們把底片和樣片交給周劍雲送審,等候著能早日播映。
過了不久,許幸之從周劍雲處獲悉,國民黨當局的檢查官說該片是「宣傳共產黨,表揚八路軍」的「反動」影片,不肯給予發行執照,還將該片的底片和樣片一起銷毀了。
「許幸之等人拍攝到的『八百壯士』和日軍戰鬥的珍貴畫面,可惜無緣看到了。」苗先生說,在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中,蘇州河北的樓上也有不少人在用相機和攝像機記錄著這場保衛戰,許幸之等人搶拍戰爭的鏡頭,也成為了電影中的素材之一。 記者 劉旺
關於許幸之
許幸之(1904-1991),江蘇揚州人,出生於板井巷,現在還有他青年時期所寓居過的三進四廂、青磚素瓦的寓所以及他的讀書處。許幸之曾經作過「大板井」敘事長詩。
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是一位傑出的畫家、詩人、戲劇電影編導、藝術史論家,在我國現代美術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
1941年春,許幸之為新四軍設計了著名的「N4A」臂章。
許幸之1935年導演的《風雲兒女》原片已捐獻給揚州市檔案館。
許幸之1959年來揚州寫生,創作了油畫《婦女生產組》《靜靜的河灣——揚州古運河風景》《揚州之春》《開闢大運河》等作品,用筆墨抒發了對揚州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