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後背刺字並非「精忠報國」,也不是嶽母所刺,解鎖古人刺青史

2021-01-18 歷來現實

"起來!我將『精忠報國』刺入你皮膚了,你當日夜牢記。念君奮力把胡酋退,念親及早把捷書寄。"

這是來自康熙年間《如是觀傳奇》裡的一段話,講述了抗金大英雄嶽飛的傳奇人生。而這一段更是其中最為經典的嶽母刺字片段。

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已經在華夏大地上流傳許久,多少人啟蒙時就曾讀到過這個故事,幻想著自己也能成為像嶽飛一樣的大英雄。幼時初讀這個故事,思維有些跳脫。在感慨嶽飛的英雄氣概之時,也被肉體刺字嚇個不輕。直到長大以後慢慢知道了有刺青這回事,看過了網上的那些大花臂、大紋龍的,自己才漸漸釋懷。

話本裡"精忠報國"的故事帶了些神話的味道,此間的種種事跡多少都摻了點假,糅合了些藝術的成分。歷史上,嶽飛出身農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村二代,嶽飛的母親自然也不會有高到哪裡去的文化水平。一個古代農村婦女,能不能夠識字不好說,就算是識字,她也不是專業級別的工匠,將"盡忠報國"這四個繁體字刺在背上,稍有不慎,那可就是血肉模糊,一片狼藉。

這樣帶有技術性,有難度等級的任務,稍加推敲也能夠判斷出來不是嶽母所能為的。那這四個大字到底是誰刻下的呢?

《宋史》裡說:"秦檜力主和議,大將嶽飛有戰功,金人所深忌。檜惡其異己,欲除之,脅飛故將王貴上變,逮飛系大理獄,先命鑄鞫之。鑄引飛至庭,詰其反狀,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嶽飛在被秦儈構陷之時,為示自己的衷心,袒露自己的後背,上面就有"盡忠報國"四字。(在古代盡忠盡孝是作為一個臣子的本分,臣子只能用盡忠盡孝來要求、勉勵自己,但是不能用精忠來誇耀自己。後世因為《精忠記》、《精忠全傳》等小說戲曲的流行,才使得後人把"精忠"和"盡忠"兩者混為一談,嶽飛背後的刺字也從"盡忠報國"變成"精忠報國")

但是包括宋史在內的諸多關於嶽飛的官方記載都有嶽飛背後有刺字的描述,但是是誰所為,記載的都是含糊其辭,言語閃爍。這就給了藝術創作者們巨大的空間,在經過一代一代的加工之下,出現了好幾個版本。

比如有說是請工匠刺的,還有稱是他的下屬張憲幫忙給刺上去的。等到清朝,「嶽母刺字」這個版本一出來,就迅速地受到大家的歡迎認可。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取代其它版本。雖然流傳版本不可靠,但是從正史以及這些後世加工裡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刺字這件事情對於嶽飛來說肯定是自願的,而且這幾個字,極有可能是他早早地就為自己選好了的。

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刺青嗎?現在的刺青作為一種文化在大眾之間也是廣為流行的,甚至從網上流傳的圖片上也能看到不少明星身上也都有紋身刺青。而嶽飛背後的"盡忠報國"這幾個大字也是和刺青文化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刺青最開始在我國只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流行,圖騰崇拜、等級的差異、氏族關係等等原因使得刺青在這些民族當中有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佔據中華主體的漢族社會當中,除了用來給罪犯實施的黥刑之外就沒有什麼用處了。

一直到了唐代,突然就在漢族社會當中颳起了一股"刺青熱"。我們深挖唐代的社會狀況,也可以多少理解這一變化的出現。

唐代科舉制的出現,一舉打破以往的士庶天隔的門閥政治,代之而起的是庶族的大批上位,加上城市的繁榮發展,這些在政治上種種反傳統的出現,派生而出的諸如刺青等反對傳統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非主流文化現象。此外,作為一個開放的王朝,民族大融合在這一時期也迎來了一次高潮。長安城中的胡姬,胡旋舞,帶有異族血統的皇室王族,而刺青更是重要表現。

這異族而來的東西,紋在自己的身上,走在長安城的街道上那得是怎樣的回頭率。越是特別,引人注目,就越是能夠滿足自己自我表現的強烈欲望。所以那時候的長安街頭,那些"不事家業"的"街肆少年"們對於這個刺青可謂是趨之若鶩,就是在官府的嚴厲打擊之下,一個個也是爭相模仿。

還有佛教在唐朝盛行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外來的佛陀在大唐的土壤上深根發芽,安了家。作為當時的主流教派之一,手底下自然是少不了一眾教徒的擁戴。而在這其中更是有痴迷佛陀,為它瘋癲為它痴狂的狂熱教徒。為了表示自己的崇拜和熱愛,燒頂灼臂,刺血寫經都是記載有發生過的事情。對於這些教徒來說,只有這些舉動才能夠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對佛祖深深的愛。種種社會背景促成了刺青文化在這一時期的集中爆發。

唐代末年,朝廷式微。自己手下的小兄弟們都不再安分,藩鎮割據局面越演越烈,四十年太平天子早已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的大規模動蕩愈發明晰。軍隊勢力對於每一個割據力量來說都是尤為重要的,招兵買馬,準備糧草都是節度使頭頭們的重中之重。大規模士兵的擴招,乃至強徵,封建軍閥之間的割據混戰使得在軍隊當中士兵們的厭戰心理愈發凸顯,大批士兵出逃,軍隊戰鬥力受此影響直線下降。

為了振奮軍隊,阻止大批士兵的出逃。唐末的一位大軍閥朱溫想出來一個辦法。制定出凡將校有戰沒者,所部兵悉斬, 謂之"拔隊斬"的嚴明軍紀。結果士兵逃跑的口子不但沒有補住,反而是越漏越大。士卒"多亡逸,不敢歸"。

一計不成再來一計,朱溫眼看著士兵逃走者越來越多,下令只要是軍隊裡的士兵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臉上刻字,記上自己所在的軍隊稱號。在各個關口嚴加盤查,緝拿逃跑之人。

一旦逃跑,臉上那"明晃晃"的記號就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被引爆要了自己的命。就算是有的士兵能夠披荊斬棘,歷經九九八十一後僥倖逃跑,到了別的地方,鄉裡鄉親鄰裡街坊的一看到這記號也都不敢收留。只此一招,可謂是釜底抽薪,根治其禍。

這樣的做法即使被後代的不少人詬病,可是招架不住這方法太管用,在朱溫之後的不少統治者都沿用了這一做法,在士兵的臉上,甚至是身上刺青,做上獨有的標記。所謂的"花臂"士兵就是這活生生的例子。

到了宋代軍隊當中的刺青就比較複雜了。

對于禁軍而言,不光要有軍籍而且面部還要求有刺青,"黥面隸軍"是所有的在籍士兵的基本工作。北宋名將狄青,最開始是士兵出身,所以臉上也被刺了字。因為驍勇善戰很快被提升為軍官,並且還一步一步地上升成了掌管全國軍政的樞密使。當時朝中有許多人勸狄青把臉上的刺字去掉,這樣不但臉看起來變得好看了,而且也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的士兵出身了。

就因為這個事兒,還驚動了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特意召見狄青,告訴他這個臉上的刺字去掉也是可以的,誰料皇帝發話狄青也是不聽。義正言辭地拒絕了皇帝,要把自己臉上的刺字留下來給自己的下屬們看,激勵他們做出赫赫戰功。一時之間傳為一段美談佳話。

和政府管制的禁軍相對照的是地方上的鄉勇,他們一般會選擇在手背上刺字,即"涅手背"。還有一類在邊境的少數民族的蕃戶,當他們被編製成為鄉勇的時候,除了手背上的刺字,還要再在左耳前刺上"蕃兵"二字以示區分。

除了士兵們刺青的必須標配之外,還有的就是我們敬愛的嶽飛等英雄們了,兩宋時候的很多愛國將領們,為了表明自己熱愛國家,堅決抗擊外敵,保衛河山的堅定理想信念,精心選好的字樣,擇一個黃道吉日,在自己身上留下神聖忠堅的字樣。

嶽飛背後的"盡忠報國"就是嶽飛自己對金人的無聲抗擊,對國家的熱血深情。除了嶽飛,還有很多將領也刺了字,這其中最值得說的就是宋初名將呼延贊。不光是自己,動員全家人和自己一起刺字明志,全家人都刺字以示抗敵之志。自己刺上"赤心殺賊",妻子和孩子乃至女僕都一併刺上,而家中所有的孩子都要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的字樣。

軍隊裡的刺青在宋代出現了新的創新和完善,而軍隊外的刺青也在宋代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宋代政府對於民間刺青不再用行政力量管控,政府的大撒手讓民間的刺青文化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刺青的隊伍當中。刺青者頻頻在歷史當中露相,每逢重要節日都能夠成為他們展示表演的舞臺,而在平日裡的惡霸鬧劇中也是能博得一席之位。更有人披髮文身,粉墨登場,登上戲臺開場大戲。從這兒也能夠可看出來在宋朝的時候刺青已經較為普遍的得到了社會認同,對於刺青也不再像前朝帶有如此大的排斥。

一直以為在國外盛行,在中國前些年還是非主流的代名詞的刺身。可是當走向歷史的縱深處時才發現,原來看似是"洋玩意兒"的背後卻是一顆紅彤彤的中國心。嶽飛這些大英雄們的刺身,更是為刺青蒙上了一層更為絢爛的色彩。

當你再看到刺身的時候,或許會想到千年前有這麼一群人,意氣風發,朝氣昂揚。面對祖國河山,他們立下至死的誓言。帶著那些刺入肌理的印記,馳騁沙場,拼死戰至最後一刻。

這些痕跡,無關情愛,無關風花雪月。不是為了紀念那個忘不掉的前任,紀念那些已然過去再也回不去的歲月。他們身上的刺身承載的是千千萬萬的國民,是守護江河故土的絕對使命。

相關焦點

  • 嶽母刺字,嶽飛背上刺的四個大字,我們念錯了千年,不是精忠報國
    每個歷史時期都會湧現出一大批的英雄,只不過有些流芳百世,被世人稱頌,有些人已經被歷史所遺忘罷了。華夏兒女都為自己是黃皮膚而感到驕傲自豪,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靠的就是民族氣節,每到困難時候,我們的英雄就會挺身而出。今天我們就說說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相信大家已經猜到是誰了,對,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嶽飛大將軍。
  • 嶽飛背上刺的4個大字,並非「精忠報國」,900年來我們都念錯了
    嶽飛背上刺的4個大字,並非「精忠報國」,900年來我們都念錯了我們從小就知道「嶽母刺字」的故事。嶽飛最後還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成為千古奇冤。我們都知道,嶽飛背後有其母為其刺的字,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精忠報國!
  • 嶽飛背上刺的是「精忠報國」嗎?[圖]
    近日,演員黃曉明在微博中以嶽飛的口吻說:「我娘在我背上刺字:盡忠報國……」嶽飛曾在九江駐軍4年,嶽飛母親姚太夫人和嶽飛夫人李氏也葬在廬山腳下,關於嶽飛背上刺的到底是「精」還是「盡」,引起了九江網友的關注。26日,記者採訪了嶽飛第33世嫡孫、嶽飛後裔聯誼會副會長嶽軍,獲悉嶽飛背上的字是「盡忠報國」。
  • 虹雲、劉紀宏朗誦《嶽母刺字·精忠報國》
    《嶽母刺字·精忠報國》是虹雲老師和劉紀宏老師根據京劇《嶽母刺字》改編的朗誦節目。
  • 嶽飛背上刻的是「盡忠報國」 唐季禮:古人錯了
    劇集未播,討伐先來,全因「嶽母刺字」的故事,人人皆知的「精忠報國」的四個字,在電視劇片花中是「盡忠報國」。黃曉明微博開口說,電視劇演的才是歷史,但觀眾卻爭論不休。本報記者昨日向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賈三強求證,他據《宋史》解釋,刺在嶽飛身上的確實是「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口水熱議  「嶽母刺字」,刺的什麼字?
  • 唐季禮黃曉明釋疑:嶽飛背上為什麼不是"精忠報國"
    這個「嶽飛」會是什麼樣的人?   對於此前多部歷史劇都不免瘋狂改編的現象,黃曉明則自信表示:「《精忠嶽飛》幾乎是忠於原作的,大家都是想看到歷史上最真實的那個嶽飛。」在《精忠嶽飛》劇中,林心如飾演的是嶽飛妻子李孝娥,其中還有諸多女性角色。黃曉明稱,「嶽飛是個有原則的人,對妻子的感情一定是專一,即使遇到紅顏知己,也要將責任放第一位。」
  • 你以為嶽飛背上刺字精忠報國是真的嗎?其實是另有玄機
    你以為嶽飛背上的刺字是精忠報國?其實另有玄機說起嶽飛,很多人會想到精忠報國四個字,就連之前黃曉明主演的電視劇《精忠嶽飛》裡背上的刺字也顯示的是這四個字,那麼歷史上嶽飛背上的刺字到底是不是精忠報國四個字呢?其實是另有玄機的。
  • 「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馬英九寫錯字了?
    馬英九在民眾衣服上寫下「盡忠報國」四字,就像當年嶽飛母親為嶽飛刺字,眾人看了不禁哈哈大笑,而他還幽默地落款「嶽母題英九書」。事後這張照片在朋友間流傳開來,大家也都相當佩服馬的幽默感。這源於宋史另一段記載.嶽飛之孫嶽珂所編《鄂王行實編年》云:紹興三年九月,嶽飛因剿寇有功,高宗「賜宸翰(帝王的墨跡)於旗上,日『精忠嶽飛』,令先師行之次建之」.該書另載紹興四年嶽飛部隊與金人交戰,御賜忠旗神威大作,「皋展『嶽』字幟與『精忠』旗示之,虜眾不戰而潰」 .可惜民間傳說將兩者混為一談,一代一代以訛傳訛.宋代以後所流傳的戲曲曲藝文學作品將嶽飛背上的刺字訛為「精忠報國,實由刺字「盡忠報國」、御賜「
  • 現代版「嶽母刺字」:題目看兩遍!!!
    聽過宗爸晚安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家長和孩子,一定知道一個關於愛國將領嶽飛的故事——《嶽母刺字》。今天,宗爸要說的這個事情就跟「嶽母刺字」有關。先說說《嶽母刺字》這個故事吧。嶽飛十五六歲的時候,北方金人入侵南宋,當時南宋的當權者十分腐敗無能,總是主張投降,結果節節敗退。就在這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嶽飛參軍要抗遼抗金。
  • 【孝道】嶽飛精忠報國
    他們的父母因為子女的成就而被世人所知,他們父母的教育思想也被後代傳為美談,綻放光彩。「揚名」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說到揚名盡孝,不得不提的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軍事家嶽飛,他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出生於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嶽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hú),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 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為何都搞了一身刺青?
    水滸一百單八將,三個人比較特殊,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青,這三位都在天罡星之列,地位較高,相同的是,他們都搞了一身刺青:史進在身上刺了九條青龍;魯智深一身錦繡,倒拔垂楊柳時脫了衣服,贏得全場崇拜;浪子燕青胸前身後紋得都很精美,內容是蘇軾的「歲寒三友」,也體現了燕青玉潔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
  • 氣貫長虹愛國情 ——觀運城市蒲劇團《嶽母刺字》有感
    之前只看過京劇版的《嶽母刺字》,雖然《蒲州梆子志》上也將《嶽母刺字》列為傳統劇目,但數十年來舞臺並未呈現,山西省四大梆子目前均無本劇在演,所以欣聞市蒲排出,非常期待。蒲劇《嶽母刺字》劇本由青年編劇廉閏澤、胡猛聯合創作,大體框架仍是源自《說嶽全傳》,與京劇等劇種相似,但在創作中具體布局與唱念又區別很大,完全符合蒲劇的表演特點,比如其中嶽母的核心唱段之一「表古」、嶽飛的唱詞和念白也較外劇種有所側重,就更加深了嶽母和嶽飛的性格特點,為之後的「刺訓」完善了人物動機,成為蒲劇版《嶽母刺字》獨有的一大亮點。
  • 嶽飛背上刺盡忠報國,讓人感動 明朝侍郎刺盡忠報國,卻被恥笑
    史進綽號九紋龍。《水滸傳》裡這樣寫到——那後生又拜了王進。太公道:「教頭在上,老漢祖居在這華陰縣界,前面便是少華山,這村便喚做史家村。村中總有三四百家,都姓史。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嘔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
  • 士兵臉上刺字:始於唐末終於宋末,300年的歷史留下了什麼?
    刺字原先是對犯人的懲罰,且不說這種懲罰是否會讓犯人感到羞辱,而士兵普遍性地臉上刺字,就等於是將士兵與犯人放在同一個地位,包括那些不是犯人的良民士兵。因此,凡是在臉上刺字的,就都屬於被正常社會所看不起的人群。狄青的經歷也從反面說明了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層,臉上刺有字是屈辱的標誌。
  • 【睡前故事】嶽飛的故事
    見國家出現了危難,一位名叫嶽飛的人,立志從軍殺敵。臨行前,嶽飛的母親特地在家中擺下香案,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叫嶽飛跪下,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嶽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在心裡。嶽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 嶽飛背上這個字,為何被錯讀了幾百年
    「盡忠報國」精神,引來很多朋友的評論:「是精忠報國?那麼,為何我們更熟悉「精忠報國」這四個字?第一,因為宋高宗。宋高宗當時為了表彰嶽飛,曾御賜「精忠嶽飛」四個字,並做成一面旗幟。《宋史·嶽飛傳》:「(嶽飛)入見,帝手書『精忠嶽飛』字,制旗以賜之。」嶽飛之孫嶽珂所編的《鄂王行實編年》裡,同樣有印證:「(高宗)賜宸翰於旗上,曰『精忠嶽飛』,令先師行之次建之。」
  • 你體味過「嶽母刺字」中的母親形象嗎?| 智慧家教
    扈苗北宋時期抗金英雄嶽飛的母親在兒子嶽飛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的故事,雖然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嶽飛的曾孫嶽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但是在民間已流傳幾朝幾代,家喻戶曉。你有沒有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可能誰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嶽飛是忠臣、孝子;他的母親姚太夫人是賢良母親。那你有沒有深層次去想一想,嶽母賢良在哪裡?
  • 大型原創舞劇《精忠報國》精彩劇照
    電腦屏幕上,小飛與夥伴們,正在熱烈討論著嶽飛是哪裡人?誰才是中國人心中的大英雄?小飛戴上VR眼鏡,觀看網站中嶽飛的視頻,嶽飛故事,穿越歷史帷幕,呈現在小飛和夥伴們的眼前……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美麗的中原危機四伏。嶽母帶領眾鄉親面對萬頃豐收良田,激勵奔赴戰場,並在嶽飛的背上刺字「精忠報國」!
  • ​大型原創舞劇《精忠報國》精彩劇照
    遠遠地嶽母背著小嶽飛向我們走來……嶽飛自幼隨恩師周侗習武,成長為一名胸懷大志的青年,他與年輕的妻子李娃相親相愛。外族侵擾中原,和平生活不復存在。嶽飛與敵手單打獨鬥,輸給對方,沮喪之極。嶽母痛斥嶽飛放任自己,在其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中原大地上,山河破碎,百姓罹難,家園遭殃。一條大繩,牽連起無數逃難者,也拴住了中原的皇室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