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詩詞中的歷史,看織女是怎樣,由一個紡織女工,晉升到愛情之神的!
中國古代的神話和傳說,和先民的生存息息相關。上古時代,先民觀察天象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形成了星辰崇拜。每年秋天,就可以看到天上銀河,而這個時節正是自然界果實成熟,便於狩獵的時期。用牲畜祭祀最亮的星辰,是牽牛星的起源。而中國自原始社會就有紡織業,這個時期正是晝收薴麻,夜作衣裳準備秋冬的季節,那銀河有明亮的織女星照耀,撫慰著女子艱辛的夜做。
男狩女織起源於原始社會,對牽牛織女的崇拜也就源遠流長。但最初他們並不是在搭配一起的,牽牛主管的是男性的工作,織女是管的女子的紡織。中國有古老的秩序,從天象神話照應人間,但時間久了,就漏洞百出。因為在奴隸社會,神話可以馴服奴隸乖乖做事。但是長期做奴隸的滋味也不好受,周朝的人們開始質疑。
中國最古老的民歌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曰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說的是什麼呢,雖然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但是有那麼一天,人們發現了織女在天上並沒有織布,牛郎也沒有拉車出苦力。
最粗暴的方式當然是鎮壓奴隸,強迫做事,但最簡單的方式,不過是將神話講好,講到大家都接受。於是牛郎織女就形成了新的版本。
說天地看見織女紡織累,牛郎拉車也累,所以曾經將他們許配在一起,本來以為男女幹活搭配不累,結果這小兩口恩愛到忘記了本來的工作,成天膩歪在一起。織女忘記織布,牛郎不趕車,天上要的東西都沒有,拿什麼來安慰人間?於是準許每年織女和牛郎見面一次,算是放假。
天上有假期,自然人間也有。七夕就成了勞動人民的節日。當然內涵就多了,夫妻相守,增加感情,拜織女,乞求自己心靈手巧,不出廢品,男人有老婆孩子,有繼續苦力的動力。這以上說的是奴隸社會。
進入封建社會之後,這個傳說獲得廣泛的認同。但是增加了更多時代的因素。因為奴隸制消失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細胞建立,牛郎織女更對應的是夫妻,所以我們在漢朝《古詩十九首》看到了情深意動的牽牛織女,他們從天上被管的末流神仙之外,多了另一個身份,聚少離多的夫妻,對應這一時期,社會結構的變化,漢朝的男子普遍服兵役徭役,又需要外出謀生,許多女子承擔田園重擔,留守家庭。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漢朝《古詩十九首》
別離是一種常態,思念被默許被認可,成為情感的出口,所以這一首詩。在漢朝,寫出了分別夫妻的心語。由於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單位的確立,這首古詩詞至今仍舊有著關於分離相思情感的強大魅力,在當代不用作夫妻,而被用在戀愛期間的眉目相通,相思難見。
七夕在漢朝僅限宮廷之間,是激勵宮女掌握紡織技術,但私下裡,誰不會想到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
在唐朝之後,七夕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從皇家到每個人,都能感受節氣的愉快。牛郎織女的相會也成為公開的話題。當然七夕的包含度更加廣闊,少女乞巧,少婦做秋衣裳,曬衣裳,穿新衣,夫妻之間因這個日子團圓更美,當然沒有團圓的會牽掛。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朝白居易《長恨歌》
皇家尚且如此,百姓更把這個日子,看著培養升華感情的良辰吉日。今天一切都好,至於那晚上的天空到底有沒有,牽牛星靠近織女星這個天象事實,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願意他們在一起,他們就應該在一起。
詩人們竭盡了想像。
李商隱說「鸞扇斜分鳳幄開,新橋橫過鵲飛回。」這哪裡是辛苦織女的形象,這是皇家公主會見駙馬的儀仗隊。我覺得這簡直不像是夫妻會面,是大型的慰問表演。但是滿足了觀眾,華麗麗的想像。
「今日雲軿度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兢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朝權德輿《七夕》
那麼在唐朝,織女可不是天上小家碧玉,她坐的是香車,上的是鵲橋,過的是銀河,來的時候風雷相擁,去的時候金風玉露。關於她織布那件事不再是重點。她本身就是紡織女神,再也不用像漢朝詩裡說的那樣,每天晚上腳踩機杼。
她除了鵲橋相會,平常的主要工作就是等待相會。這是織女工作範圍在不同時代的轉變。
這也證明了天下盛世,連天上的織女也從繁重的手工業中給解脫出來。她現在還有一份次要但也重要的工作就是給那些渴望心靈手巧的女孩子,帶去福利,給她們增加一點心靈的自信。
那麼到了宋朝,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更加有了新內容。
「西風掃殘暑,微月澹新秋。相傳織女星,今夕嫁牽牛。
翩翩聯鵲橋,亭亭擁龍輈。多少乞巧人,笑語穿針樓。」送朝俞是7月7日節錄。
如果唐朝的牛郎織女相會是公主會駙馬,宋朝在熱鬧和喜慶上更加了一步,那是織女嫁牽牛。關於嫁肯定是人間天上的盛大禮儀。天上依然銀河,人間卻沸騰了。到處華衣笑語,擠在人間的鵲橋和龍舟上,乞巧樓上到處是俏麗的女子。所謂旅遊,在宋朝就有了很好的註腳,看的不是銀河啊,看的是人山人海,繁榮錦繡。
「天上低昂依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裝,卻是人間天上。」宋朝劉辰翁西江月《新秋寫興》
說的是在宋朝的七夕,已經成了年輕人追捧的節日。這個中間不僅穿新衣,而且更是男女追逐戀愛的好時節。織女已經明顯的由一個紡織女工轉化成為了愛神。這個愛神當然不限於夫妻間的。當然在宋朝通通稱為有情人。
「兩情若是長久,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在當代已經轉換成情人節,這當然是其內涵的擴展。織女由原始社會天上紡織的可憐奴隸女工,一步步成為了愛情之神。她現在的任務完全拋棄了紡織,因為中國的紡織業不再由她操心,她開始管那些戀愛情感,相戀結婚,而主要的經營範圍是未婚男女的情感。完成了她最華麗的轉身。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