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嶺南湯王」佘自強留下的100道靚湯菜譜上(連結請查看閱讀原文)後,推出「嶺南湯王」佘自強留下的100道靚湯菜譜中。
倒扣草羅漢果煲豬瘦肉
關鍵詞:消暑清熱 清肺利咽
大暑天時兩廣民間常用倒扣草配羅漢果為解暑的涼茶,有消暑、清熱、利咽的作用。倒扣草為南方主產的草藥之一,中醫認為它性寒,味苦、辛,有清熱解毒、利水活血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痢疾、瘧疾、咽喉腫疼、腳氣、淋痛、水腫和跌打損傷。羅漢果更是民間熟悉的食藥兼之之品,有解暑、清肺、止咳、潤喉之功。現配豬瘦肉為湯,能減弱它的寒涼之性,而存其消暑、利咽的功效,為大暑天家庭的養生湯飲,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倒扣草幹品50~80克、羅漢果1/3個、豬瘦肉4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倒扣草稍浸泡,裝入煲湯袋中,一起與各物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棄藥渣,下鹽便可。為3~4人量,豬瘦肉可撈起切塊,拌醬油助餐用。
節瓜墨魚煲豬月展肉
關鍵詞:清熱消暑 生津補益
今天是三伏天的「中伏」,民間說「熱在中伏」,是因為中伏常在大暑氣節的前後不到幾日,同時初伏到中伏是十日,而中伏到末伏則是二十日,所以中伏又熱時間又長。
今日靚湯宜節瓜墨魚煲豬月展,節瓜是冬瓜的一個變種,既有冬瓜消暑溼、清暑熱的功效,又甜滑糯軟。豬月展為豬前肘,即斬去豬手腳後的二節肘肉,肉質老、筋多,宜用於煲湯。此湯清潤鮮甜可口,能清熱消暑、生津滋潤,老少皆宜。
材料:節瓜400克、墨魚乾80克、豬月展4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節瓜刮毛、切厚塊;墨魚剪成小塊,浸泡;豬月展整塊不切。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遲菜心幹黃豆煲豬脊骨
關鍵詞 寬胸祛燥 滋潤下火
材料:遲菜心幹70克,黃豆、花生、眉豆各50克,豬脊骨500克、蜜棗3個、生薑3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除豬脊骨外均浸泡;豬脊骨敲裂,切段;蜜棗去核。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4~5人用。
海帶燉鴨
關鍵詞:補胃滋陰 補中益氣
海帶有「海上之蔬」的美稱,它作為重要的海味蔬菜,所含的營養特別豐富。人們常言「雞、鴨、魚、肉」四大葷,可見鴨肉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不低,它鮮美可口,尤宜夏日進食,因中醫認為它性涼,又能補中益氣、平胃消食、利水消腫。海帶燉鴨肉,清潤可口,有補中益氣、養胃滋陰之功,且又不熱不燥,尤適宜於初夏之用。為男女老少皆宜的初夏時周末家庭靚湯。
材料:新鮮海帶約100~120克、鴨肉約400克、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烹製:海帶洗淨,鴨肉和豬瘦肉洗淨,切塊。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入熱開水1250毫升(約5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為3~4人量。
冬瓜荷葉赤小豆煲老鴨
關鍵詞:清熱解暑 生津止渴 滋陰益氣
今日為「大暑」,每年的大暑和中伏都是前後不到幾天,所以民間有「熱在中伏」之說,今年的大暑和中伏更是連在一起,更為熱上加熱了,因此,今日靚湯宜冬瓜荷葉赤小豆煲老鴨。選用冬瓜主要是其解暑的功效,且要老,連皮連籽用,冬瓜皮和冬瓜籽都是利水清熱消腫的中藥,荷葉要用新鮮的,更有荷香與祛暑力大的作用。赤小豆能健脾利水,老鴨是性涼的滋補禽畜肉,尤宜夏暑時入湯之中。合而為湯,清熱祛暑、生津止渴、滋陰益氣,老少皆宜。
材料:冬瓜1000克、荷葉1/2片、赤小豆、薏米各50克、老鴨半隻、豬瘦肉1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冬瓜切厚塊;赤小豆、薏米浸泡;老鴨去髒雜、尾部。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4~5人量。
小魚乾滾苦瓜湯
關鍵詞:益氣 祛暑 開胃
現代營養學認為苦瓜的保健功效一是促進飲食、消炎退熱;二是降低血糖;三是調節免疫力;四是能防癌抗癌。中醫亦認為苦瓜能健脾開胃、清心明目,性涼而味苦、甘,爽口不膩,在夏季食後倍感涼爽舒適,有清心開胃的效果。用小魚乾和豬瘦肉絲滾苦瓜,鮮美清潤可口,具清熱祛暑溼,益氣健脾胃的功效,且男女老少皆宜。是夏日簡便的家庭靚湯。
材料:苦瓜500克、小魚乾150克、豬瘦肉1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洗淨。苦瓜去瓤、切片;小魚乾浸泡;豬瘦肉切絲。在鑊或鍋中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和姜,武火滾沸後下小魚乾滾約7~8分鐘,下苦瓜、豬瘦肉絲煮至剛熟,下鹽和少許油便可。為3~4人量。
娃娃菜滾羅定魚腐
關鍵詞:補益養陰 清熱消滯
魚腐做工精細繁多,食之鮮美甘香且又不熱不燥。最有名是順德的樂從魚腐和羅定的魚腐。羅定魚腐又稱為綢紗魚腐,秋冬日時常用粉絲黃芽白草菇滾之,而在初夏時用單一娃娃菜滾之卻另有一番滋味,不但保持補益養陰助陽的功效,且又清熱除脹消滯,更清潤鮮美可口,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娃娃菜300~400克、羅定魚腐250克、生薑4片。
烹製:娃娃菜洗淨。在鑊中下清水1250毫升(約4碗量)和姜,武火滾沸後,下娃娃菜,繼而下魚腐,剛熟時下鹽和油便可。為3~4人量。
扁豆煲雞腳湯
關鍵詞:健脾益氣 健筋強骨
材料:扁豆200克、雞腳8隻、豬瘦肉50克、生薑3片。
烹製:各物洗淨。扁豆浸軟;把雞腳去皮、甲,切對半,用刀背敲裂。一起與豬瘦肉、姜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老鼠拉冬瓜蜜棗湯
關鍵詞:防暑清熱生津 宣肺止咳化痰
廣東民間十分熟悉時下的一種野菜,現在野菜草藥檔攤中常見到它。它的根部像一隻老鼠仔,長長的莖藤長著一個個小瓜樣的果實,民間戲言為「老鼠拉冬瓜」。它性微寒而味甘、淡,有清熱、利咽、宣肺、化滯的功效,學名為「馬交兒」。民間常以它配蜜棗煲清肺熱的茶,現與豬瘦肉為湯,讓湯味更清潤可口,為時下的家庭靚湯,有防暑清熱生津、宣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材料:老鼠拉冬瓜200克、蜜棗3個、豬瘦肉4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蜜棗去核,豬瘦肉切塊。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苦瓜幹黃豆蠔鼓煲鹹豬骨
關鍵詞:清燥潤肺 下火生津
中醫說苦瓜能清暑除煩、明目、解毒。現代醫學說它所含的苦瓜多肽類物質有快速降低血糖的功能,能預防和改善糖尿病的併發症,且具有調節血脂、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夏日時可涼拌生吃,秋冬日時以苦瓜幹入湯,苦甘之餘帶有醇香甘潤,且能消燥潤肺、下火益氣。用苦瓜幹配寬中益氣的黃豆、滋陰潤燥的蠔鼓煲鹹豬骨,醇香甘潤可口,有清燥潤肺、下火益氣之功,為男女老少皆宜的秋燥日家庭靚湯。
材料:苦瓜幹40克、黃豆100克、蠔鼓30克、鹹豬骨4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洗淨。苦瓜幹、黃豆、蠔鼓浸泡。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用。
補骨脂巴戟老鴿湯
關鍵詞:補腎助陽 暖脾止瀉
補骨脂為補陽類的補益中藥,能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中醫常用於腎虛腰痛、酸軟無能或肺腎兩虛、腎不納氣、虛喘等。配以巴戟、淫羊藿葉煲鴿為湯,為冬日的養腎靚湯,尤適宜於中老年人或上班一族的腎虛者的調理之用。
材料:補骨脂15克,巴戟、淫羊藿葉各5克(中藥店有售),老鴿1隻,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烹製:中藥浸泡、洗淨;老鴿宰洗淨、去髒雜和尾部。一起與豬瘦肉和姜下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
蝦米海鮮鹹湯圓湯
關鍵詞:開胃醒脾 益氣養腎
今日為正月十五,是民間喜慶的元宵節,廣東民間習慣在今日嘗湯圓,以示圓圓美美、甜甜蜜蜜。甜湯和糯米做的甜湯圓都比較油膩,可試用鹹的湯圓為淡鹹的清潤可口湯飲,一有元宵的意頭,且又有新意思。蝦米為湯料,魷魚、臘肉等為餡,鮮美惹味,開胃醒脾、益氣養腎。
材料:蝦米、幹魷魚浸泡,與臘肉均切碎粒狀;芫荽切段;糯米粉揉團,與切碎的餡做成湯圓,在鐵鑊或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和薑絲,滾沸後下湯圓,至熟時下鹽、芫荽便可。
風慄淮山杞子煲羊肉
關鍵詞:養陽暖胃 滋陰補腎 溫中暖下
明日為廿四節氣的「小寒」,它是冬季第五個節氣。從節氣排序它未到最為寒冷之日,但是在我們南方往往在小寒前後是一年裡最為寒冷之時。每逢寒冷之時我們都提議多飲羊肉湯,中醫認為羊肉是進補和禦寒最好的肉食,有溫中暖下、滋陰養陽、益氣補虛之功。關鍵是如何去除其羶味。同時從明日的氣溫來說最好以風慄和淮杞煲羊肉,它鮮美醇香可口,有養陽暖胃、滋陰補腎、溫中暖下之功,為南方小寒時的應節湯飲,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慄子肉8個、淮山40克、杞子15克、紅棗8個、馬蹄肉3個、羊腿肉5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配料浸泡、洗淨;羊腿肉洗淨,切塊,置有姜、酒的沸水中稍滾片刻,再洗淨。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4~5人量。
參芪煲雞
關鍵詞:補脾 滋腎 理氣
黨參黃芪能健脾補肺、益氣生津,杞子能養陰滋腎潤肺,均為性味平和的滋陰益氣類藥物。雞肉能益氣養血、溫中補脾,與諸藥合用,氣味鮮美清潤可口,有補脾肺氣之功,對脾胃虛弱、食少乏力的這類氣虛體質的人最宜,兼適宜年老體弱者的調理。
材料:黨參20克、黃芪60克、杞子15克(中藥店均有售),嫩母雞半隻,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藥材稍浸泡;母雞去頭、髒雜、尾部。一起與豬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豆苗蘑菇湯
「春食葉」,初春時最宜以鮮嫩的菜、苗滾一些清湯。豆苗為荷蘭豆植物樹梢的嫩葉,春日入湯入菜,尤為鮮甜軟滑。蘑菇為高蛋白、高維生素的營養鮮菌類,中醫謂之「益腸胃、化痰、理氣。」合而為湯,鮮美可口,潤腸、健胃。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豆苗、蘑菇各300克、生薑2片。
烹製:各物洗淨,瀝乾水。在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約6碗量)和姜,武火滾沸後下蘑菇,滾沸片刻,下豆苗,再下鹽和少許香油便可。為3~4人量。
青紅蘿蔔煲牛鰍魚
材料:青蘿蔔200克、紅蘿蔔400克、牛鰍魚1條(宜400克左右)、豬排骨100克、生薑4片、蜜棗3個、陳皮1/3個。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青紅蘿蔔刮皮、切角形塊;蜜棗去核;陳皮浸泡;豬排骨切段;牛鰍魚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一個半小時便可。為4-5人用。
粉葛苡米豬排骨湯
關鍵詞:清熱消暑 健脾生津 滋陰益氣
粉葛肉純白,味甜如梨,纖維少,入湯為菜均佳,且亦可為藥。中醫認為它能健肌退熱、生津止渴、增強骨骼、延緩衰老。古醫書還說它能「除脾胃虛熱」、「散鬱火」。苡米亦為食藥兼之,中醫認為它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溼的功效。合而煲豬排骨為湯,清潤可口,有清熱、利水、補益的功效,為暑熱時周末家庭靚湯。
材料:粉葛1000克、熟苡米30克、赤小豆80克、蜜棗3個、豬排骨450克、生薑4片。
烹製:粉葛去皮、切厚塊;苡米、赤小豆稍浸泡,豬排骨洗淨,切段。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5人量。
豬肉丸魚腐滾大芥菜
關鍵詞:益氣生津、潤腸養胃
今日是正月初一到十五後的第一個周末,熱鬧喜慶後宜清潤為主的飲食,尤其是湯水方面,所以今日靚湯宜豬肉丸魚腐滾大芥菜。豬肉丸市場均有售,均以豬瘦肉為料,且不肥膩,自己再加入少許魷魚乾碎粒或臘肉、或臘腸粒粒,且味道更鮮香惹味,魚腐營養好且易消化,與略帶苦辛氣味且甘潤的大芥菜為湯,既鮮美可口,又益氣生津、潤腸養胃,且不肥膩,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清淡滾湯。
材料:豬肉丸、魚腐各200~250克、大芥菜400~500克、生薑4片。
烹製:大芥菜洗淨,切段。在鑊或鍋中下清水1750毫升(約7碗量)和姜,武火滾沸後,下肉丸,繼而下魚腐,再下芥菜,滾至剛熟,下鹽和少許油便可,為3~5人量。
參芪杞燉兔肉
關鍵詞:滋陰養陽 補中益氣
今天為「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今天晝夜的時間幾乎等長,且從今日起白天一天比一天長,而夜晚逐漸縮短,氣候亦從此由冷轉暖。對人體而言,這節氣的重要意義與夏至、秋分、冬至一樣,對健康有較大的影響,養生上也應順天行事,以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為本,忌大熱大寒,若吃寒或滋陰之物,則佐以溫或益陽之品,以達陰陽平衡,今日靚湯,宜同是補益的稍溫性的黃芪黨參燉稍涼的兔肉,其清潤鮮甜,有補中益氣、養陽滋陰之功。
材料:黃芪、黨參、杞子各15克(中藥店有售),兔肉400~5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洗淨。藥材稍浸泡;兔肉切塊,置有姜酒的沸水中稍滾沸片刻,再洗淨(即「汆水」)。一起下燉盅,加熱開水1250毫升(約5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為3~4人量。
藏茴香陳皮燉豬瘦肉
關鍵詞:驅寒祛風 健胃理氣
中醫認為,藏茴香性溫、味微辛,入腎、胃經,有祛風祛寒、芳香健胃之功,以它配陳皮燉豬瘦肉,醇香可口,有驅寒祛風、健胃理氣之功,為胃寒老人的冬日養生湯飲。
材料:藏茴香3克,陳皮10克,豬瘦肉100克,肉桂、乾薑各1~2克。
烹製:各藥材稍浸泡,豬瘦肉洗淨,切為小方塊狀。一起下燉盅,加入熱開水250毫升(約1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為1人量。
香花菜鮮薄荷雞蛋湯
關鍵詞:清熱 生津 養肝 明目
香花菜為廣東民間春夏悶熱時常以滾湯的一種野菜,現已有人工栽培了,它性味平和而清香,這種清香尤令人生津、開胃,且有健脾益胃之功。薄荷的幹品為辛涼解毒的中藥,其鮮品色深綠、氣味濃,有清熱、解表、散風的作用,有清熱、生津、養肝、明目之功,為大暑時節的家庭靚滾湯,且烹製簡易,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香花菜150克、鮮薄荷葉100克、雞蛋3個、生薑絲適量。
烹製:香花菜、薄荷葉漂洗淨。起油鑊煎香雞蛋,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薑絲,武火滾沸後,下香花菜、薄荷葉,滾至剛熟,下麻油和鹽便可。為3~4人量。
白芍蓮子芯燉豬瘦肉
關鍵詞:清心下氣 祛火潤燥
人們常說暮春氣溫急升時易上火,中醫認為不同的年齡所表現的上火各有特點。小兒的上火多為肺部感受外邪所致,其因是肺部正氣不足,陰陽失衡。「火」大的小兒性情急躁、煩躁易怒、大便幹、手足心熱,喜食冷飲,且食慾一般較差,睡覺時蓋不住被子,喜歡俯臥而睡。此時宜多吃些平和偏涼的食材,如白蘿蔔、白木耳、大白菜、芹菜、楊桃、枇杷等,少吃巧克力、肉類等熱量高的食物。試用白芍蓮子芯燉豬瘦肉。
材料:白芍10克,蓮子芯、象牙絲各1克(中藥店有售),豬瘦肉100克,生薑2片。
烹製:藥材稍浸泡;豬瘦肉洗淨,切小方塊。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熱開水400毫升(1碗多量),加蓋隔水燉約2個半小時,進飲時方下鹽,1日分2次進飲。
火炭母蜜棗煲鯽魚
關鍵詞:清熱祛暑 利溼解毒
產於南方丘陵地帶的火炭母草,其幹品是廣東民間夏暑日常用的草藥。中醫認為其性平味酸甘,有清熱利溼、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治洩瀉、痢疾、黃疸、風熱咽癢、虛弱頭昏等,以及小兒夏季熱、驚搐、婦女白帶、痛癰腫溼瘡、跌打損傷等。以火炭母配伍甘潤清甜的蜜棗煲補益利水的鯽魚,帶有草藥甘潤可口的湯味,能清熱祛暑、利溼解毒,為盛夏時家庭清熱藥膳湯飲,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火炭母(幹品)50~80克(藥店有售)、蜜棗3個、鯽魚1條、豬瘦肉5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火炭母稍浸泡;蜜棗去核;鯽魚宰洗淨,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一起與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用。
橄欖酸梅湯
關鍵詞:甘酸清潤 生津止渴 清熱解毒
中醫認為橄欖性平味甘澀酸,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之功。酸梅為梅子醃製而成,中醫認為它有生津止渴、止嗽除痰之功。
材料:橄欖60克、酸梅10克。
烹製:橄欖洗淨,與酸梅一起稍搗爛,下瓦煲,加清水750毫升(約3碗量),武火滾沸後改中小火滾至250毫升(約1碗量),去渣加冰糖適量調味便可。為1人用。
土茯苓蜜棗煲豬手
關鍵詞:養液熄風 潤澤肌膚 止癢除煩
冬日乾燥時,人們特別是中老年人或平素乾瘦者,易皮膚瘙癢、皸裂,經常越抓越癢、越癢越抓。此症宜多擦潤膚霜、不要用過熱的水淋浴、多進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材,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等。土茯苓蜜棗煲豬手有養液熄風、潤澤肌膚、止癢除煩的功效,且氣味清潤可口,對冬日皮膚乾裂、瘙癢等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宜在乾燥時多進飲數次。
材料:土茯苓60克(鮮土茯苓200克)、蜜棗3個、豬手500克(約1隻)、生薑4片。
烹製:土茯苓洗淨,稍浸泡(鮮土茯苓切塊);蜜棗去核;豬手洗淨、刮毛、再洗淨、切段,用刀背敲裂。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雲苓遠志燉豬瘦肉
關鍵詞:安神益智 養心健脾
中藥遠志性微溫,味辛、苦、微甘,有安神益智、祛痰鎮咳的功效,對驚悸、健忘、咳嗽痰多有很好的療效。雲苓能健脾安神、利水滲溼;石菖蒲能開竅豁疾、強神益智、化溼和中,均為性味平和或微溫的中藥,合而煲豬瘦肉,有安神益智、養心健脾之功,對小兒益智強身、健脾寧神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小兒秋日靚湯,亦可為易忘事、痰多、舌苔白厚的人群調理。
材料:遠志、雲苓、石菖蒲各10克(中藥店均有售),紅棗2個,豬瘦肉250克,生薑3片。
烹製:中藥材稍浸泡,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小方塊狀;紅棗去核。一起與生薑放入燉盅,加熱開水750毫升(約3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為小三口之家量。
牛大力煲鯽魚
關鍵詞:補虛潤肺 強身益氣
在客家地區或四邑地區的民間常用牛大力煲鯽魚湯。牛大力為美麗崖豆藤的根片,當地別名又為山蓮藕、大力薯,中醫認為它性平味甘,具有補虛潤肺、舒筋活絡的功效。它除了醫療藥用外,民間通常在春夏暑溼之際用以煲魚、肉類、骨類為湯,具有補虛潤肺、強身保健的良好功效。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牛大力幹品根50~100克、鯽魚1條、豬瘦肉50克、生薑4片。
烹製:牛大力稍浸泡;鯽魚宰洗淨,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豬瘦肉洗淨。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東阿阿膠鵪鶉蛋湯
關鍵詞:滋燥生津 養血滋補
阿膠自古為滋補的中藥,李時珍曰:「阿膠,本經上品,出東阿,故名阿膠。」它最宜女性和血虛者用,許多人誤認它性味燥熱,其實歷代醫書都認為它性味平和,有滋陰潤燥養血之功。同時在夏日都可應用。蔗水是廣東甘蔗榨汁而成,有清熱潤肺、健肝脾、生津解酒之功,古人稱為「天生復脈湯」。以蔗汁配以東阿阿膠和鵪鶉蛋為湯,是夏日潤燥生津,又能養血滋補的湯飲,尤宜女性之用,且男女及長者皆宜。
材料:東阿阿膠6克(打碎)、蔗汁約250毫升(約1碗量),鵪鶉蛋5個。
烹製:鵪鶉蛋炊熟去殼,蔗汁加熱至微沸,下蛋、東阿阿膠,稍攪拌,加蓋、關火,稍焗片刻,至阿膠溶化便可。為1人量。
風慄鮮淮山紅棗鮮雞湯
關鍵詞:益氣生津 健脾養胃
南方的冬日湯飲應多以溫性、熱性、且宜溫補腎陽為主,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增強體質。當然,無論是食材、藥材都宜性平味甘和為主,因為畢竟是南方。今日推薦的風慄鮮淮山紅棗煲鮮雞湯,鮮美清潤,有益氣生津、健脾養胃、強筋壯骨之功,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鮮淮山1條、風慄肉12個、紅棗6個、雞半隻、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鮮淮山刮皮、切塊;風慄肉切對半;雞去髒雜、尾部,一起與瘦肉、姜和紅棗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糯稻根紅棗煲泥鰍
關鍵詞:養陰清熱 斂汗補益
糯稻根常為穗港澳和珠三角一帶民間煲湯之用,且尤宜小兒。中醫認為它性平味甘,有養陰清熱、止汗之功,主治陰虛發熱、自汗盜汗、口渴咽幹以及肝炎、絛蟲病。泥鰍入菜入藥膳均鮮美可口,營養和藥用價值都十分理想,尤其適合護肝和斂汗、補益之用。糯稻根紅棗煲泥鰍,清潤可口,有養陰、清熱、斂汗、補益之功,為夏暑日養生調理的家族靚湯,且男女老少適宜。
材料:糯稻根50克、紅棗4個、泥鰍400克、生薑4片。
烹製:糯稻根反覆洗淨;紅棗去核;泥鰍由售者宰淨,用鹽或開水洗去黏液,再洗淨,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五指毛桃燉鷓鴣
關鍵詞:健脾潤肺 滋潤補益
五指毛桃為我省客家地區食藥兼之的常用煲湯料,亦為廣東民間所喜愛食用之物。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淡,有健脾益氣、化溼舒筋的功效,尤其對南方這種燥熱又潮溼的天氣有很好的保健養生作用,所以稱為「南芪」。鷓鴣是食止咳中藥法夏苗長大的,有祛痰潤肺健腦功效的禽畜肉類,合為燉湯,有健脾潤肺、滋潤補益的功效,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五指毛桃150克、紅棗2~3個、鷓鴣1隻、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紅棗去核;鷓鴣宰洗淨;豬瘦肉切小方塊狀。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冷開水1250毫升(約5碗量),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為3~4人量。
蓮子白糖參燉豬瘦肉
關鍵詞:健脾 養心 益氣
中醫曰:「長夏宜養脾」。自古以來,蓮不但是文人墨客的所愛,也是中醫藥家偏愛的中藥,更是尋常百姓日常生活的滋補食品。古人說吃蓮子能返老還童,長生不老。其在健脾、養心、固澀以及消除疲勞等方面的藥用價值,歷代醫書典籍多有記載。配以性味平和、健脾益智、養心益氣的白糖參一起燉豬瘦肉,清潤醇香,具健脾、養心、益氣之功,為長夏時養脾的湯飲,且尤宜老人、少兒和女士的調理。
材料:蓮子20克、白糖參10克、豬瘦肉100克。
烹製:各物洗淨。蓮子浸泡;豬瘦肉切小方塊。一起下燉盅,加冷開水250毫升(約1碗量),加蓋隔水燉兩個半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為1人量。小兒酌情減量。
黃瑪卡燉鷓鴣
關鍵詞:補中益氣 助陽養精
材料:黃瑪卡20~30克、鷓鴣1個、豬瘦肉50克、生薑2片。
烹製:黃瑪卡稍浸泡;鷓鴣宰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小方塊。一起下燉盅,加入熱開水500毫升(約2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方下鹽,為2人量。
木棉花炒扁豆蜜棗煲豬脊骨
南方時下是木棉花開滿枝頭之際。廣東民間此時最愛用木棉花入湯入粥,因為它是有名食藥兼之的祛溼品,因近年空氣汙染、廢氣、酸雨增多,撿拾後無論是鮮用還是曬乾用,都要用鹽水或淘米水洗淨或浸泡,再衝洗乾淨。扁豆能健脾祛溼,時下雖暖和但還是春季,使用時宜用炒扁豆。加入清潤的蜜棗,此湯清潤醇和,能祛溼、利水、健脾,是春日廣東的經典靚湯,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木棉花60克、炒扁豆50克、蜜棗3個、陳皮1/3個、豬脊骨500克、生薑3片。
烹製:木棉花用淘米水或鹽水浸泡片刻,再與炒扁豆、陳皮浸泡;蜜棗去核;豬脊骨切段敲裂。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榨菜粉絲豬肉絲湯
關鍵詞:醒脾開胃,助陽益氣
榨菜富含鈣、磷等物質和維生素類,中醫說它能開胃、健脾、益氣、助陽。它既可為醃菜作助餐之用,亦可入菜入湯。以榨菜配粉絲肉絲為湯,鮮、辣可口,醒脾開胃,助陽益氣,為春溼困悶時家庭靚湯。
材料:榨菜1/2個、粉絲1扎、豬瘦肉150克、蔥1條、薑絲10克。
烹製:榨菜洗淨,切絲,浸20分鐘;蔥洗淨,切粒狀;粉絲浸泡;豬瘦肉洗淨,切絲狀。起油鑊,爆炒蔥粒和肉絲,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武火滾沸後至剛熟,下榨菜和粉絲,再滾5分鐘,下鹽便可。為3~4人量。
高麗參紅棗煲生魚
關鍵詞:補肺益脾 養血養胃
高麗參味甘、微苦而性溫,具有大補元氣、安神生津、補肺益脾、益智、固脫之功,是眾所周知的益壽佳品。同時在我們南方最宜是隆冬之時作補身之用,現用它配養血養脾胃的紅棗煲補益利水的生魚,有補益而不燥熱、為時下養生之靚湯,且尤宜中老年人和女士之用。
材料:高麗參片8克、紅棗12個、生魚1條、豬瘦肉100克、生薑2片。
烹製:紅棗去核;生魚宰洗淨,加姜起油鑊,煎至微黃,濺入少許熱水;豬瘦肉洗淨。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此文為追憶佘老與廣州日報十年情緣*十年佘佬靚湯,溫暖一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