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先看榜單:
三 星 ***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兩 星 **
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喜粵8號
逸龍閣
雍福會
御寶軒
唐閣 降星
新榮記(南陽路店)新晉二星
一 星 *
艾利爵士
Bo Shanghai
大董(徐匯)
大董海參店(靜安)
大蔬無界(黃浦)
鵝夫人(閔行)
斐霓絲 Phénix
福和慧
IL Ristorante Niko Romito 新上榜
Jean-Georges
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 新上榜
家全七福(靜安)
菁禧薈 新上榜
吉品軒 新上榜
老正興
利苑(浦東)
利苑(徐匯)
鹿園 新上榜
迷上海
南麓·浙裡(黃浦)
蘇浙總會
泰安門
新榮記(黃浦)
甬府
雍頤庭
必 比 登 推 介 Bib Gourmand
阿娘面
Alma
大壺春(四川路)
大蔬無界 (環球金融中心、徐家匯公園)
鼎泰豐(上海商城)
翡翠酒家(新天地)
功德林(南京西路)
海金滋(進賢路)
豪生酒家
吉士
金剛餛飩還有面(蒙自路)
蘭亭
蘭心
綠波廊
茂隆
米泰
南麓·浙裡(巨鹿路)
榮小館(安達仕店)
上海老站
蜀三味(仲盛世界商城店)
蘇浙匯(創興金融中心)
天都裡
文興酒家
揚州飯店(福建中路)
正鬥粥面專家(國金中心)
今年的米其林,比去年可精彩多了。總結下吧:中餐方面,沒有三星,但米其林打出了更多元的組合拳,潮州菜、台州菜、寧波菜、淮揚菜等地方菜系嶄露頭角,新榮記南陽路店驚喜新晉二星。西餐方面,UV 繼續三星領跑,Pierre Gagnaire 在國內的首家餐廳 Le Comptoir 、以及寶格麗與三星大廚Niko Romito合作的義大利餐廳IL Ristorante 終於如願摘星,而不少新晉熱門西餐則無緣榜單,讓人略感遺憾。
不過,在推薦我喜歡的上榜餐廳和沒上榜餐廳之前,我想先花點時間,聊聊後米其林時代的上海餐飲。
米其林來的這兩年,上海絕對享受到了米其林紅利。新餐廳的井噴式增長,商家信心滿滿,食客躍躍欲試,社交媒體上的餐廳指南成了吃飯的風向標……我們看到了更多元的菜系和更國際範兒的表達,叫個外賣都能輕鬆吃遍全球風味,恍然覺得,上海離亞洲美食地標的模範,香港和新加坡,也不遠了。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上海會如你我所願,成為一座真正的世界級美食目的地。但至少現在還不是。那麼,問題來了:作為美食目的地的上海,將會是怎樣的上海?
來談談我認知中的上海餐飲現狀吧。進口食材限制較大,對非中餐類菜品有一定影響,而本土最好的食材,暫時還只有本地廚師和最頂尖、心態最開放的老外廚師才能拿到手、用得好。其次,目前上海的服務行業人才儲備,並跟不上現在開餐廳的速度和要求。最後,上海非中餐類餐廳的消費主力是本地食客,坦白說除了UltraViolet,我真的是想不出來有哪家店值得外國食家專程造訪;然而,能夠讓外國人接受並食之有味的高級中餐依然鳳毛麟角,很多上海人津津樂道的美食,老外根本一無所知。因為,世界對於中餐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小籠包、Panda Express、左宗棠雞芥蘭牛、吃魚要吐骨頭的層次啊。
與其拼盡全力去追趕新加坡或者香港的步伐,上海倒不如做好自己。
海納百川的上海,會是中國的一扇窗口。這幾年,地方菜系在上海的崛起有目共睹;從世界版圖來看,北歐、南美、東南亞等帶有極強地域色彩的菜系,早已成為西方食客追捧的對象。米其林已經讓上海在全球美食版圖上佔有了一席之地,而它未來所能做也最應該做的,是幫助更多好的、地道的中餐館站上國際舞臺,讓更多人了解和嘗試更廣泛意義上的中餐,也讓中餐得以自生變革、同世界接軌。
上海市旅遊局副局長張旗在現場的致辭,也肯定了米其林指南對上海餐飲業與旅遊業的貢獻,並表示將與米其林攜手,在未來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旅遊者更了解上海,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
這就要求米其林用本地化思維運營,提高自身對本土市場的認知和敏感度,更深入紮根。米其林或許不會去到台州順德潮州,但這些地方的珍貴美食,卻也能透過這張榜單,為世人發現與欣賞。
不過呢,這本身就是個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過程,也不是米其林一家的鍋,急不得。以及,誰說不上榜、沒有星就不是好餐廳了?最聰明的食客,永遠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稍安勿躁,盯好那些最好吃的餐廳,才是正經事!
此處再次感謝合作了三年的馬爹利藍帶幹邑,又一次與覓食一起直擊現場!
新的星星、新的動作
1. 甬府 ⭐️
______
啊本來期待會升星的呢!
一家很適合帶父母去吃的、看起來十分高級、其實也很高級的店,注重細節,連水果盤都做得非常用心。可上可下,吃得了家常飯,招待客人也絕對拿得出手。
豬油渣芋艿羹是百吃不厭的必點項目,腥腥的帶魚羹我也很喜歡,還特別喜愛它家肉餅燉蛋,巨!下!飯!蔬菜裡的翡翠白玉珠,費盡心思將清甜小巧的荷蘭豆粒拆出,與糯米火腿同炒,清亮顏色,清甜味道,鮮嫩口感,人多了點兩份都不夠分。
愛吃魚鮮的人來這裡可能會走不動路。炸帶魚做得很合上海人口味,而巨型蟶子大而飽滿,一隻能頂兩隻大,鮮美絕倫頂呱呱 ~ 這個季節去,還可以吃到小娘蟹,肉質鮮甜,滋味滿滿;他家的白灼望潮,燙到半熟,柔嫩彈牙,一口爆漿絕對會上癮。大黃魚超出預算,那麼來條清蒸鯧魚也能吃得心滿意足。
前陣子東海開漁,去甬府吃了頓開漁宴,本以為也就是傳統的圓桌菜,不料甬府竟首次嘗試了位上菜,精美的攢盒開胃菜,松茸黃魚獅子頭(完全不知道是怎麼粘成球的!),黑毛豬紅燒肉配米魚膠,燕窩金桂綠豆沙,精緻文雅,秀外慧中,外國友人也很好上手,這樣一套 tasting menu 的水準,與今年早些時候在香港龍景軒吃到的,基本在一條線上。據說很快就可以在店裡吃到了,激動~
做了一年米星餐廳,看得出甬府是花了心思與功夫、要力爭上遊了。
▲ 金金魚,看到了嗎?
對了,推薦你們點寧波烤菜,會端上來一個下面養了金金魚遊來遊去的盤子……
2. Phénix Eatery & Bar ⭐️
______
連續第三年穩守一星,璞麗的Phénix表現一直很穩定。沉澱得差不多了,Michael同學總算千呼萬喚始出來,出了張集自己大成之作的 tasting menu~
6道菜 + 很多小菜,盛惠688++,真的是非常划算的米其林體驗。菜單很有趣,要不要來破譯一下:
amuse bouche的美味五連擊:魚子醬手卷、海蘆筍香柑味泡沫生蠔、蝸牛泡芙、鱈魚奶油土豆球,無花果芝士塔...陣容華麗麗,下肚已然三成飽。
夏季菜單裡的生菜冷湯和番茄沙拉也都在菜單上,還hao出了那塊無比適口,真•肥而不膩的青蘋果鵝肝。主菜下手挺重,一塊北非風濃厚的烤羊裡脊配北非羊肉,配哈裡薩辣醬跟茄子泥,辛香滿溢、紮實又飽腹。
pre-dessert 小小一缽,貌不驚人卻很有講究,柔滑美妙的水牛芝士冰淇淋,上面覆著一層淡綠的冰霜,青蘋果與芝麻菜的奇妙結合,平衡酸甜與清爽,意想不到吧!拿來清味蕾再合適不過了。甜點則是我最愛的「芒果」冰糕米布丁,掩也掩不住的班蘭葉香氣,會瞬間把你從摩洛哥拽到東南亞,再以一小盤巧克力四重奏收尾,著實妙哉~
講真688,也就是平時單點的人均(而且你還吃不到魚子醬),配的餐酒才398……吃這個真的會有賺到了的感覺。分量超足,雖然沒有那道傳說中的鴨脖子,但卻是快速了解主廚風格的最佳選擇,賣相和吃相也都比較好看(所以很適合約會),有點菜恐懼症也不怕不怕啦。
3. Le Comtoir de Pierre Gagnaire ⭐️
______
前不久的餐廳周寫過兩次了,最大的感想就是開業一年,各方面均大有提升,其實最開始的槽點也就是服務嘛……千萬不要小瞧餐廳主廚Romain Chapel,他爸爸可是Ducasse 和Robuchon 都要叫聲老師的已故名廚Alain Chapel,來上海之前,Romain 在PG 麾下倫敦兩星餐廳 Sketch 掌勺, 拿到這顆星,也是意料之中。
好朋友兼Oxalis主廚 Jonas 前陣子去了兩次,特地給我通報消息,表示好吃:菜品跟開業時比「面目全非」,比起Casual Bistro的定位,似乎更符合上海人對精緻的期待,而服務也穩中見長,總之,各方面都比開張時進步不小。
樓下麵包房的無花果塔和檸檬塔是我的近日新寵,目測會無限回購!
4. 菁禧薈 ⭐️
______
被人均嚇退的人終於要來嘗嘗這家了。新派精緻潮州菜,獨佔虹橋迎賓館旁邊的一整棟小別墅,上四位數的人均價格有點點辣手,但很對得起用料。既是潮菜,做起海鮮和滷味來自然頗有一套:後廚大多是土生土長的潮州師傅,料理海參花膠、菜脯老鵝,都遊刃有餘,且色香味形面面俱到。
潮州菜最講究食材了,能搞定貨源牛逼的供應商也是本事。花膠庫存就很壯觀,另外,用三、五年的老獅頭鵝頭做的滷水,在上海能吃到品質高的就很感動了;就連炒飯也是專找十幾年的老菜脯,把出油的老蘿蔔乾跟雪花牛肉一起炒,hmmm想想口水就要橫流了.
一家用功的潮菜餐廳能摘星,也算是上海海納百川的體現啦。
5. 吉品軒 ⭐️
______
恩,這會子,我已光速訂好下周的家庭聚餐位~
去年剛開的吉品軒,今年火速就摘了星。位于衡山路烏魯木齊路口的「伯衡55」,鄰居有備受矚目的星廚Akrame Benallal開的AKMÉ,還有地下佔地千平的豪氣藏酒軒,起點就很高。
吉品軒做的是新派粵菜,帶點點西式 twist。行政總廚張一峰曾經在香港二星的明閣挑大梁,還拿過國際比賽金獎,在粵菜廚房裡浸淫20多年,魚子醬白雪藏龍(龍蝦)、脆瑤海鮮蛋白炒飯這樣的高配置海鮮菜自然信手拈來,松茸花膠竹笙燕窩等矜貴食材也是少不了的。
包廂挺有意思的,順應伯衡55的藝術人文空間主題,每間都裝成歐洲現代藝術流派,圖為蒙德裡安,另外還有畢卡索達利杜尚...哪怕不玩分子料理,也充滿了吃飯的高級趣味~
6. IL Ristorante Niko Romito ⭐️
______
寶格麗酒店跟義大利米其林三星主廚Niko Romito合作的餐廳,上海店拿星並不意外。菜做得挺傳統的:龍蝦意面、鱈魚、藍鰭金槍...還有其他高端肉菜,下午茶也一度刷屏了朋友圈,奢華傳承了品牌調性,價格自然不菲。
一直沒來得及去,看來要抓緊去拔草啦。
***
P.S. 連續第二年三星的Ultraviolet 據說要出新菜單了,主廚Paul Pairet貌似也籌備在新天地開個新的餐廳,讓我們翹首期盼一下.
沒上榜、沒有星
7. 明閣
______
全上海水準最高的粵菜之一,這家店沒有星,連餐盤獎都沒有,我真的不服。
早在2013年的時候,當年朗庭的唐閣還是明閣,中午在這裡吃了套商務午餐,對菜品刮目相看。當時執掌廚房的,就是如今在這家 Cordis 明閣的蘇巍青。蘇師傅是道地上海人,但做粵菜已有20多年,國內現有的所有明閣都是在他的監督下開業的,手上的功夫絕對不容小覷。
國慶節前後會去回個訪,真的一萬個心疼蘇師傅!
雖然黑毛豬叉燒名氣響噹噹。但相信我,這裡有全上海最好吃的脆皮雞,甩靜安寺某家店的招牌菜不知道多少條馬路,皮脆肉嫩,皮肉之間有小小間隙,真的很難想想同一塊肉要如何做到兩種極致質地……
招牌的黑椒牛肉粒,是我多年來吃過食材與調味都極正的一款,反正比唐閣那個沒什麼香氣得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哎,這家啊,就是連隨便炒個蝦球蒸條魚都認真對待、毫不馬虎的一家店。
8. The Pine At Ruijin(餐盤獎)
______
說實話,開業到現在口碑都極佳的the pine,沒有拿到這顆星星,大多數人都很意外。撇開深藏瑞金賓館、曲徑通幽的無敵環境,來自坡國的年輕廚師Johnston Teo背景更是亮眼,我原來介紹過他,是顆冉冉上升的新星。
菜品從創意、技法、口味都很難挑出錯。比如這碗被我狂贊好多次的洋姜竹蟶,質地輕盈,水鮮與地氣完美融合作小小一盅,真的叫人意猶未盡;又比如那碗扣人心弦,灑滿松露片的海鰲蝦燴飯,連同其它各種時令鮮材,被主廚燒得出神入化。
米其林偵探可能是想給他們一點沉澱的時間,期待明年吧。
9. Oxalis(餐盤獎)
______
這樣一家在上海能拿到最好的食材(但不一定是最貴的)和超划算的葡萄酒單,真正將 Modern Bistronomy 精神發揚光大的小酒館,有沒有星星,都是我心中的最愛。
經常看我文章的胖友,應該早就對Jonas同學的履歷不陌生了:在Restaurant Bras開始職業生涯,在香檳區、北歐跟香港的米其林餐廳分別待了好幾年,單幹前,就職上海的Robuchon。那麼漂亮的背景,偏偏劍走偏鋒,要開一家Bistro的價格和氛圍,fine-dining水準的小館子——個人認為是上海今年最好吃的新餐廳之一。
Jonas的菜,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法餐底子打得極其深厚,但總能把過往經歷無縫銜接在一起,玩票一樣拍腦袋想出很多新組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盤用上了Laphroaig威士忌、魚子醬和印度杏仁的牛肉塔塔。Jonas在香港 Caprice 工作時偶然把Laphroaig 和魚子醬搭在了一起,發現效果居然很好;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吃到了用中式手法炒制的印度杏仁,滾燙的熱油唰地澆下去,揮發出完美的焦糖香氣...剛聽到時很震驚,吃完我可真是服了~
文 末 福 利
最後,再次感謝覓食的老朋友馬爹利MARTELL
馬爹利幹邑全球傳承總監Jacques Menier曾經說過:「美食的終極意義,在於發現和分享。」
美饌配佳釀,是中法兩國美食哲學的諸多共通之一。素來與美食有著不解之緣的馬爹利幹邑,與上海米其林指南的再度攜手,以「入味生活」的美食探索精神,深入挖掘上海--始終引領中國餐飲文化潮流的美食之都--獨樹一幟的城市味道。
現在,馬爹利想請你吃米其林大餐,約不約?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
在原文評論區分享你與「對味」餐廳的美味故事
馬爹利會挑選5位讀者送出:
價值4000元+的米其林大餐 & 酒
另還有一百冊(100元/冊)米其林紅寶書等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