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3歲的泡泡和7歲的西西哥哥一起在地墊上玩遊戲,一會就爭執起來了。泡泡大聲喊:「我的積木多,就是我的多。」西西哥哥無奈地說:「我們是一樣多,你看,我們都是6顆積木啊。」泡泡繼續喊:「我的明明比你多。」西西哥哥好脾氣地繼續講道理:「你看哥哥數,1、2、3、4、5、6。是不是?」泡泡哭了。在一旁看到這一幕的爸爸安撫好泡泡後走進廚房跟媽媽說:「你說泡泡是不是太霸道了,西西都數給她看了都是6個,她還一定要爭著說她的比較多,說不過就哭,這個性格要改改。」
理論分析:
你同意爸爸的觀點嗎?真的是泡泡性格太霸道了一定要贏要勝才哭的嗎?這是一種誤解哦。
近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4個階段,即感知運算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3-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開始一直發展)。泡泡正處於前運算階段,而西西哥哥已經進入具體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的一大特徵被稱為中心化,指的是兒童常常集中注意於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完全忽略其他方面,不能在同一時間關注問題的兩個或多個方面。泡泡為什麼一直認為她的積木比西西哥哥的多呢?因為西西哥哥是一個挨著一個的擺著6塊積木,而泡泡的積木和積木之間的距離比較大看,所以雖然同樣的6塊積木,泡泡擺的要長於西西的,在泡泡的認知中,長就意味著多。這才是她堅持自己的積木多的原因。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通常相信別人看到的世界和他們自己看到的完全一樣,在他們倔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時,他們並不是簡單地搞對立,他們只是不能理解別人的觀點和情緒與自己是不同的。這也是生活中很多的父母覺得孩子特別「倔」、「說不通」的原因。
前運算階段的這些表現體現了前運算思維最重要的非邏輯特徵-不可逆性。即兒童無法認識到反轉一個過程有時可以恢復其轉變發生之前的狀態。也就是泡泡不會想到把她的積木像西西哥哥那樣一個挨著一個的擺放就會和哥哥的一樣長,而對於西西這樣已經進入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來說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
故事二:
泡泡爸爸對媽媽說的話表示半信半疑,於是,媽媽在晚飯後和泡泡還有爸爸一起做了著名的皮亞傑「守恆實驗」。
第一次, 媽媽將6顆積木像之前那樣還原了西西哥哥和泡泡的擺放,媽媽在擺放的時候每次都特意從1數到6,可擺放後泡泡仍然認為擺的比較開的那排積木比較多。
第二次, 媽媽將兩根同樣的筷子平行地擺在桌上,把泡泡視角上面一根筷子像右移了10cm,然後問哪根比較長。泡泡毫不猶豫地指向上面那根。
第三次, 媽媽用兩個一樣的飯碗裝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其中一碗水倒進比較細長的玻璃杯裡,問哪個裡面的水比較多,泡泡認為是玻璃杯裡的。
三個實驗做完,爸爸完全相信了媽媽的話,果然,這個年齡的孩子看世界的視角和成人是不一樣。
大耳兔溫馨私語:
很多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有時候認為孩子不懂又說不通還死倔,然後因此著急上火,類似的這些焦慮都是沒有科學的系統的育兒知識造成的。與其聽那些各類培訓機構的忽悠,不如關注大耳兔專欄,這裡有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可以完全照搬運用的育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