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田光子獨有的解構式演繹,讓莫扎特有了嶄新面貌

2021-02-08 莫扎特之友MSOC

本文轉自:古典音樂

在當今的音樂世界裡,談及以詮釋莫扎特音樂作品見長的鋼琴家,恐怕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是其中最好的幾個之一。出生於靠近東京的一個海濱城鎮,12歲的內田光子跟隨被派往維也納任外交官的父親來到了音樂之都。她在這座城市的音樂學院裡學習,介於傳統維也納教學模式和獨立思想兩者之間,她靠自己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

 

二十多歲時,內田光子定居英國倫敦,因在倫敦魏格摩爾音樂廳完整演奏了一輪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而聲名鶴起。不久以後,內田光子開始演奏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此外,貝多芬、舒伯特、德彪西和勳伯格的鋼琴作品,也是內田光子曲目單裡的核心演出內容。

 

當面臨莫扎特在天性和技巧之間那份獨特的平衡,究竟是緣於那個時期的樂器還是歸功於複雜的現代版本這樣的困惑時,那些最優秀的鋼琴演奏家——當他們目睹了內田光子寧靜和神韻、沉著與敏銳、冒險和質樸之間的渾然天成後——似乎認為這樣的問題並不存在。

 

「如果你能保持恰當平衡的話,」內田光子說:「沒有什麼能比音樂家的生活更好了。」

對於她來說,什麼才是莫扎特風格的核心問題?內田光子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從更為廣闊的角度來看待和演繹莫扎特和他的音樂作品?請聽她娓娓道來。

這是不可能說的,絕對不可能!但是我確實覺得在可愛的《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K456(No.18)》和《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No.20)》之間,他的音樂發生了非凡的變化。K466和我們今天稱之為「Elvira Madigan」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K467(No.21)》,每個方面突然有了一種不同的維度。莫扎特創造了這一驚人的飛躍。音樂中有一種無限感,並出現在後面幾部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中。他的最後一部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K595(No.27)》,風格再度變得簡約。還有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你會經常在鍵盤上指揮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就像他自己當初那麼做的一樣。

▲ 莫扎特第20鋼琴協奏曲(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我認為這與莫扎特關於如何運作協奏曲形式的想法有關。從貝多芬之前的音樂家開始,作曲家都視協奏曲為獨奏演員和樂隊之間的一種競爭。但對於莫扎特而言,他們是非常密切的合作夥伴。音樂就像是鋼琴和管弦樂隊之間一場不間斷的對話。任何人都可以在這點或那點的想法上有自己的話語權,但總體上會依循雙方協議的結果行事。

所以自然而然地,帶著這種親密無間的感覺,你就開始在鍵盤上指揮這場友好對話。你也依然和指揮家合作演奏莫扎特……

是的,我也喜歡和指揮家合作。當然,就正在演出的一部鋼琴協奏曲而言,和指揮家之間融洽的感覺尤為重要,因為這同樣是一場友好對話。我發現自己和查爾斯·麥克拉斯就合作得很好(查爾斯·麥克拉斯/ Charles Mackerras 1925 -2010,澳大利亞指揮家),和科林·戴維斯也一樣(科林·戴維斯/ Colin Davis 1927-2013,英國指揮家)。科林確實加深了我對《D大調「加冕」鋼琴協奏曲K537(No.26)》的理解與欣賞。他認為這是一部被低估的傑作。我越來越認為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有些協奏曲依然就這樣被忽視——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K450(No.15)》或者是《D大調鋼琴協奏曲K451(No.16)》。

你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這不可能是音樂本身的水準問題。

不!它們非常精美。難道是非常艱深的技術要求嗎?我也不能這麼說。k451聽起來要比實際上更難:有很多音符,但都美麗地靜臥指下。也許這些作品……只是分量稍微輕了一點。也許人們認為在今天的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這樣的作品已經不是太適合。

你總是在一架現代音樂會的大鋼琴上演奏莫扎特,而不是用一臺特定時期的樂器

對我來說,出於同樣的原因,這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這取決於當今音樂廳的規模。我不相信一臺早期鋼琴發出的聲音,能在這樣的音樂廳裡有好的聽覺效果。莫扎特當初演奏的廳要比現在小很多。我也曾在那樣的視聽空間裡用特定時期的樂器演奏過他的音樂,效果很好。我還有臺方形鋼琴,真正早期的那種,在我倫敦的家裡,我也用過那琴。但僅僅是在家裡!

我們知道,在演奏自己的鋼琴協奏曲時,莫扎特常常會即興創作一些裝飾性的東西。你自己的方法又是什麼?

▲ 莫扎特第9鋼琴協奏曲(傑弗裡·泰特/薩爾茨堡莫扎特管弦樂團) 

你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真正下功夫去探索。它取決於演出那一刻的實際狀況,以及和樂隊的關係——事情就是這樣。有時也會有線索。在末樂章的迴旋曲裡,當重複部分開始出現時,莫扎特有時會寫一些裝飾性的音符。太漂亮了——點到為止的修飾,卻從來不過分。他自己寫出來的獨奏華彩樂段,在幾部鋼琴協奏曲裡都得到了保留,但並不用於其它作品。

彈,我認為必須彈。也有例外,就像貝多芬為《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No.20)》寫的華彩樂段一樣,給人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如果不加以運用簡直就是荒謬至極。在其它鋼琴協奏曲裡,我認為只是個修飾性的問題。華彩樂段應該將音樂向前推進,但風格不能和莫扎特自己的相悖。不應該是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日本古典鋼琴家、指揮家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出生於熱海,一個靠近東京的海濱城鎮。之後定居在英國,尤其以詮釋莫扎特和舒伯特的鋼琴作品而著稱。12歲那年,當父親被任命為日本駐奧地利大使之後,內田光子搬到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她就讀於維也納音樂學院,先後師從理察·豪瑟、威廉·肯普夫和斯特凡·阿斯肯納瑟學習鋼琴和音樂知識。五年以後,父親被調回日本,內田光子則留在維也納繼續自己的學業,她是阿圖爾·施納貝爾最後的得意門生。14歲那年,內田光子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場維也納獨奏音樂會。

 

1969年,內田光子在維也納貝多芬大賽中榮獲一等獎;1970年又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第二名;1975年則在利茲國際鋼琴比賽中榮獲二等獎。

 

內田光子是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德彪西和勳伯格音樂作品的著名詮釋者。她錄製的莫扎特全套鋼琴奏鳴曲,曾獲得1989留聲機大獎;也和今年去世的英國指揮家傑弗裡·泰特、英國室內樂團合作,錄製了莫扎特鋼琴協奏曲;而和法國指揮家皮埃爾·布列茲合作錄製的《勳伯格鋼琴協奏曲》,則獲得了另一項留聲機大獎。

       

           

▲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小澤徵爾/齋藤管弦樂團)

 

2009年,在和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合作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nos. 23、24》演出中,內田光子即是指揮家又是鋼琴獨奏演員,錄製的唱片獲得2011年格萊美年度唱片獎。這次演出是在鋼琴上指揮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第二次錄製莫扎特所有鋼琴協奏曲的開始。其它唱片則分別於2011、2012和2014年出版發行。

2017年,作為德國女高音多蘿西·羅茨曼的鋼琴伴奏,其共同演繹的《舒曼&貝爾格》,獲第59屆格萊美最佳古典獨唱專輯獎。

莫扎特之友投稿通道已開啟!歡迎專業人士及古典樂愛好者將您的相關故事或對古典樂的見解發送我們(投稿郵箱:mymozart@mozartchina.org)。如果您想知道更多莫扎特的相關內容,歡迎加入莫扎特之友專屬會員群,記得要先加上莫姐姐微信哦!(莫扎特之友-莫姐姐,微信號:MSOC-MJJ)

相關焦點

  • 【今日鋼琴家】內田光子
    ▲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Proms 2013)內田光子的父親是名外交官,12歲那年,她隨父母移居維也納,開始在音樂之都接受地道的維也納古典音樂教育。1960年參加慕尼黑國際比賽獲第四名。1966年,內田光子參加慕尼黑國際鋼琴大賽得第三名,得以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直到1968年畢業。畢業後,內田光子開始輝煌的大賽經歷。
  • 內田光子的青蔥舊影
    ,但因為在音樂之都受到了大量的音樂浸染,又學會了德語,與她喜歡的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作品更有了便捷的溝通。內田光子說「在維也納接觸到的音樂是從來沒有聽過的,我不想失去它們,如果去了西德,我單單只是鋼琴彈得好,卻將以外交官女兒的身份無功而終」,恩師豪瑟也希望她留下來繼續深造,於是內田光子說服了父母,又把年齡虛填到18歲,得以入住學生公寓,在維也納繼續學琴。
  • 鋼琴家內田光子藝術指南​
    感謝《傅雷家書》       內田光子,194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內田光子的父親是名外交官,12歲那年,她隨父母移居維也納,開始在音樂之都接受地道的維也納古典音樂教育。1966年,內田光子參加慕尼黑國際鋼琴大賽得第三名,得以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直到1968年畢業。
  • 內田光子丨我必須彈出樂曲本質的聲音
    有誰沒誰,讓人猜度做榜者的趣味與用心。2016年英國一家古典音樂電臺評出25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1948年在日本出生的內田光子榜上有名。這個榜單是作曲家與演奏家一鍋燴,莫扎特、貝多芬、蕭邦、拉赫瑪尼諾夫都在其間,這種並列法自然爭議連連。女鋼琴家有克拉拉·舒曼、皮爾斯、阿格裡奇與內田光子,估計問題也不少,拉羅查、哈斯姬爾、圖雷克等大師怎麼安置呢?對榜單看一眼會心一笑就了事,不可當真。
  • 內田光子 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當莫扎特遇到內田光子從1982年開始,內田光子在倫敦舉行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系列音樂會,那裡的聽眾被震撼了,紛紛驚嘆於這個來自東方的女子能將莫扎特的音樂體會得如此深刻,仿佛已與自己融為一體。倫敦取得的轟動,使世界各地的聽眾將目光投向內田光子,她開始在世界各大音樂廳舉行獨奏會,曲目自然仍主要集中在助她成名的莫扎特奏鳴曲。
  • 舉例說明莫扎特風格是什麼風格
    號角式的音調和模仿小軍鼓式的伴奏音型,使插部音樂更具軍樂進行曲風格;然後再回到a小調,主題反覆後轉為A大調,奏插句音型變奏而進入尾奏,在插句所使用過的獨特伴奏下,以新的音型收束。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樂章終於是非常「規矩」地使用了快板迴旋曲式,整個第三樂章十分流暢連貫,行雲流水一般直到樂章結束。這首奏鳴曲也是莫扎特奏鳴曲作品中各樂章之間連接最好的作品。
  • 值得一生相伴的莫扎特鋼琴音樂
    如降B大調奏鳴曲(K.281) , 音樂自始至終快樂幽默, 驚人的自然流動, 仿佛是莫扎特的精神在不受世事牽掛地自由徜徉,展現莫扎特那平和的精神狀態和充滿機智的魅力,並表現出這個平和精神內所包含的無限豐富的情緒。又如D大調奏鳴曲(K.284) , 這是一首有法國式優雅風格、輝煌而激人奮進的作品, 是一首洋溢著青春活力、充滿了蓬勃生命力和無限自豪氣質的奏鳴曲, 情緒內容的表達是更直接、更鮮明。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屬於古典派的奏鳴曲,在其室內樂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音樂蕩漾著人們的靈魂,使人們的情操變的高尚。莫扎特以他無比自然、流暢、直率的天性,顯示其音樂的精神面貌——優雅、甜美、柔和、細膩的感情。他的鋼琴奏鳴曲是鋼琴藝術史上不朽的精品。
  • 莫扎特是最偉大的作曲家嗎?
    ,大衛·維克斯曾和包括英國指揮家約翰·艾略特·加德納、已故奧地利指揮家尼古拉斯·哈農庫特、已故英國指揮家內維爾·馬裡納、英國指揮家羅傑·諾林頓以及日裔鋼琴家內田光子在內的著名莫扎特專家進行過以下一場談話交流。
  • 莫扎特歌劇《唐璜》簡介與導賞
    究其原因,就如歌劇結束在唐璜被「石像」帶走這個悲劇結局上,這看似有一定的道德說教意味,但背後蘊含著莫扎特試圖塑造的一種英雄主義和對於社會的反諷。這也解釋了除了莫扎特之外,戲劇大師莫裡哀、文學大師拜倫等人都曾對這個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塑造了許多「唐璜」的經典藝術形象。
  • 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的藝術賞析丨協奏曲賞析系列⑩
    他共創作有7部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前5部是莫扎特19歲時在家鄉薩爾茨堡寫成的,現在演奏最為頻繁的是第三和第五協奏曲。這兩部協奏曲均採用規整的奏鳴曲式結構,並且材料豐富,各結構部分都有獨特的主題特徵,形象豐滿,旋律優美動人。
  • 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丨專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優雅與脆弱丨她不會刻意求新求變丨只是誠摯地面對內心之美.
    她公認是傑出的莫扎特演繹者,名字常常和哈絲姬爾,內田光子這些莫扎特專家並列在一起。風格上,我認為哈絲姬爾的節奏演繹更勝她一籌,內田光子也比她活潑,不過她雖然稍稍有點拘謹,但卻比內田更具歐洲古典氣質,也更耐人尋味,可謂真正的名門閨秀。
  • 看看誰和貝多芬莫扎特一起上榜了?
    傳奇指揮家科林·戴維斯(Colin Davis)曾這麼評價他:「他的演奏令人驚嘆,完全是他個人獨有的風格。他能以一種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做到的方式來表現音樂。」  04  Vladimir Ashkenazy  (1937-)
  • 春天 莫扎特 小夜曲
    在他最後的生命中,莫扎特飽受病痛、喪子和事業失意的折磨但仍以極高的頻率創作並公演了《魔笛》、《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 622》等曠世之作,最終倒在了《安魂曲》的創作稿上,一代英才就此離世…… 在我看來,沒有人比內田光子更適合演繹莫扎特了。
  • 帕胡德領銜柏林愛樂演繹全套莫扎特長笛弦樂四重奏介紹
    ,有頂級音樂家來詮釋莫扎特室內樂經典名作長笛弦樂四重奏,這不僅是在中國也是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對從事音樂者來說,意義重大,價值非凡,真可謂千載難逢。這次有別於十年前不同的演奏形式,帕胡德將與他的朋友們柏林愛樂弦樂演奏家,為我們帶來莫扎特長笛室內樂經典之作,以這樣嶄新的形式開啟新的十年樂章,這樣高級別、高規格、高層次的演出,帶給中國廣大樂迷新的音樂視野,尤其將莫扎特長笛弦樂四重奏全套作品完整的呈現給大家,可見創意和價值,再一次讓帕迷在視覺、聽覺上一飽耳眼之福,盡享音樂之美,從帕胡德的絕美笛聲和柏林愛樂弦樂演奏家的聲音中,探尋古典音樂的深邃和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