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條視頻,我們的主要內容是對比一下這支賣4000多塊錢的國產夜神和行貨賣9萬塊錢的徠卡原廠的50/0.95夜神之間,到底有多少差異。
真的有19倍價格這麼大的差異嗎?
先聲明一下,我拿到的這支銘匠是全球只有2支的限量版,不過它是最早期的工程版鏡頭,與正式商品版的差別據廠家說光學方面是一樣的。
只是沒有聯動測距,所以在徠卡M機身上是沒有辦法測黃斑對焦的。這一點,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拿到鏡頭後測試。
這兩支鏡頭放在一起看起來外觀非常接近,以至於我以前在網上曬圖的時候,很多人以為是徠卡的夜神。
對焦環的手感也非常順滑,這方面和徠卡旗鼓相當。對焦行程差不多是90度,轉動時前鏡組會向前伸出,與徠卡的工作方式一致。
不過銘匠這支的最近對焦距離時0.7米,而徠卡是1米,在近攝能力上銘匠會更加佔優勢一點。
鏡頭口徑外觀與徠卡的非常接近,但內徑不一樣,銘匠為67mm,徠卡為60mm,銘匠配uv鏡是方便多了。
徠卡採用了內置伸縮式遮光罩,這一點相對來說會比較貼心。而銘匠沒有搭配遮光罩,如果要搭配的話應該也是通過螺紋這種方式旋轉上去。
另外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注意到,這支徠卡夜神的光圈環要比銘匠的突出更明顯一些,雖然只是一點點的量,在盲操作的時候會更容易摸到光圈環。
這個感覺非常細微,慢節奏在拍攝時無所謂它突不突出,但如果你希望用比較告訴的節奏不斷拍攝的時候,這一個突出來的一點點手感,會給你比較好的感受,比較容易找到光圈環在哪。
也許銘匠的光圈環做的外徑大1-2mm就能達到類似的操作體驗,當然,高節奏的拍攝速度,對於夜神來說有多少人能做得到,我也不太敢打包票。這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供大家討論。
室內部分我一開始單獨拍過一組銘匠的各光圈檔位下的成像表現。
有人問,為什麼不拿徠卡拍?
真的抱歉,徠卡M系列的像素太低了,用來討論成像細節可能不太夠資格。徠卡還是趕緊把4000萬像素的M11推出來吧!
為了對比這兩支鏡頭,我又重新拍了一組對比照片。
使用6100萬像素的索尼a7R4機身,光源使用Profoto的B10閃光燈。
天工自動對焦環,使用手動對焦,放大確認每一張對焦沒有偏移,保證光線穩定,色彩準確。
這組的結果如下:
最大光圈:兩支鏡頭都有暈開的情況,銳度和反差都是徠卡要略好一些。
尤其是反差的控制我覺得徠卡確實要更加老道一些。
全開的銳度在我的眼光裡,這兩支都屬於剛剛堪用。大家可以看到當光圈收到F1.4之後,畫面表現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
F2已經非常好了,F2.8以後都是銳不可擋的效果,這裡就不多說了。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掃碼下載這些原圖仔細研究。
在虛化方面,兩支鏡頭的表現非常接近。另外,徠卡的色彩要略微渾厚一些,不過相差不大。
這一局,徠卡略勝銘匠一籌,在情理之中。我們接下來看看室外部分的拍攝。
這一組我拍了光圈F0.95和F1.4兩檔來做對比,機身依然是6100萬像素的索尼a7R4。
由於有風,葉子飄動會讓構圖和焦點有些不一樣,所以畫質看看就好,不做嚴謹對比。
我覺得紫邊兩支都很明顯,暈開程度和焦點以及當時葉子的姿態,尤其是風吹過之後的彎曲程度有關,這點不做評論了。
銳度方面都不錯,葉子的經脈看著很清晰。感觀上面,徠卡在F1.4下很銳:
銘匠在同檔位下弱一點點,但非常接近:
光圈全開時,徠卡也是以微弱優勢領先。
我們也提供了RAW不調色直接輸出的原圖下載,大家有興趣可以掃碼下來下來慢慢研究。
也許有人會說,M卡口的鏡頭不應該裝在徠卡機身上才能發揮出徠卡獨有的德味嗎?你說的對!
那我們就來看看在索尼和徠卡機身上原圖直出的差異。
這裡的機身設置是:索尼標準色彩,徠卡柔和色彩,色溫都是5000k。是不是看起來徠卡反而清淡一些?那麼德味去哪裡了呢?
其實作為一個每一張照片都要嚴謹做後期的攝影師來說,我不是很在乎機身的差異帶來的色彩不同,色彩是比較容易在後期去做統一的。
當然,如果你不懂後期,這個就~~你會很依賴機身的直出色彩。
有一些在徠卡機身上分別用這兩支鏡頭拍攝的效果,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同樣,在剛才的下載連結裡,這些圖也有。
其實我個人更喜歡,什麼卡口的鏡頭就使用在什麼機身上,畢竟原生卡口,門當戶對嘛!更主要的原因是使用效率會比轉接高,但凡事總有例外。
像50/0.95這樣的鏡頭,光圈全開的景深是非常淺,徠卡M機身的聯動測距和黃斑對焦不足以支撐這麼高精度的對焦要求。
如果你希望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依然非常精準對焦,我會建議使用電子取景器。
上圖的電子取景器只有在徠卡M240及以後的數碼機型才可以使用,之前的M8、M9等就沒辦法用電子取景器,以至於很多夜神用戶不太追求銳度,而更加對氛圍津津樂道。
所以,轉接可能反而是讓夜神更好地發揮作用的方式。
比如轉接到索尼機身上,可以自動對焦
轉接到哈蘇x1d機身上,還有更強的虛化效果
轉到適馬fp上,就是史上最小的全畫幅50/0.95的組合
......
聽起來都是很有意思的玩法。
那麼這支鏡頭能否覆蓋44X33的中畫幅?我在哈蘇X1DII上進行了測試。
這支鏡頭在哈蘇上相當於40mmF0.76,光圈更大了,景深也就更淺,像場基本能覆蓋,但有時還是會有一些暗角和紅移的情況。
我覺得,轉接中畫幅不是它的主要任務,但能用也算是額外收穫,更何況如果用對了,還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正式商品版是帶聯動測距功能的,所以最終在中畫幅上的暗角表現,可能還會有所不同。
我也嘗試著在傍晚時分拍攝了一些人像,來看看這支鏡頭的表現。
由於虛化強烈,光圈全開景深又非常淺,要拍一個會動的主體,確實挑戰非常高。通常情況我們拍出來的效果是這樣的,這樣的......(很尷尬)
但為什麼我們依然樂此不疲地用0.95的光圈去拍人像呢?因為...它是0.95呀!!
這種虛化與氛圍感確實讓人印象深刻,當照片拍不出新意的時候,換一個器材也許能給你帶來不同的觀感。
這支鏡頭的抗眩光能力一般,這幾乎是國產鏡頭的通病,應該是鍍膜技術還與日本歐洲的大廠存在著差距。
我們可以看到這組對比。
如果我有50F1.4這樣的鏡頭,那還有沒有必要用一支50F0.95呢?
這個問題就好像你的V6車開得好好的,要不要搞臺V8開開呢?雖然後者有種種缺點,但帶來的樂趣也是不同的。
哪怕是這樣一張沒對上焦的廢片,好像也挺有感覺的。
雖然更大的指標我可能用不上,但有機會用到,並且用好了之後,也會讓你的50mm視角照片和別人有所不同。
當你覺得右邊這張照片已經挺柔和挺有前後層次感的時候,左邊0.95拍攝的則給予更強的虛化和層次感。
這場對比,輸贏似乎都在預料之中。
9萬塊的徠卡夜神獲勝是應該的,4000多塊的國產夜神看起來好像也沒輸太多,畢竟這19倍的差價放在那裡。
如果單純從想體驗一下50mmF0.95的夜神是什麼感覺,那麼你可以在銘匠50mmF0.95ASPH上,體會到徠卡夜神90%以上的感受,我們也很高興看到國產攝影器材變得越來越強。
大家如果需要的話,可以通過上圖的二維碼直接進行購買,當然我們視頻開頭也說要給大家送上福利,接下來就要送出2支銘匠50mmf0.95asph鏡頭啦!
2支銘匠50mmf0.95asph鏡頭送送送!!!
參與方法,請回到文首視頻,可直接快進至 13:00 處進行了解!
我們將在公眾號、微博兩個平臺同時進行,各抽取1名同學,送出銘匠50mmf0.95asph鏡頭,一周後開獎!* 本集視頻小破站(b站)上4k版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