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單身人群超2億 線上相親角成婚姻焦慮新出口?

2021-01-18 中國青年網

各大城市的相親角成了家長們熱衷的去處

  2億的單身人群及其背後的家庭組成了龐大的相親市場

  線上相親角:「中國式婚姻焦慮」的新出口?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李妹妍

  「我想為女兒找一個老家的,在廣東這邊工作的。」53歲的劉梅還不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她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打著,和手機另一頭的陌生人交流彼此子女的信息。

  女兒去年研究生畢業獨自到惠州工作後,她的婚姻大事正式列上了劉梅的日程。為了讓女兒早日「脫單」,她一方面積極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一方面,註冊了QQ和微信,加入了各種父母相親群,下載了相關的APP,努力適應社交新模式。

  母親劉梅的心態並不是孤例。廣州天河公園、深圳蓮花山、上海人民公園……家長們扎堆替兒女相親。

  婚姻的圍牆之外,超過2億的單身人群及其背後的家庭組成了龐大的相親市場(數據來自2016年國家年鑑),家長在各類相親市場中奔忙,折射著中國式的婚姻焦慮。

  A

  相親角搬到了網上

  「看微信、看頭條、看大親家,每天都要打開無數次。」劉梅向羊城晚報記者展示了她目前最常用的三款手機應用,除了瀏覽資訊,她在女兒的婚戀問題上傾注了絕大部分的心思。

  在今年9月一次老同學的聚會上,劉梅被推薦了一款名為「大親家」的APP,「他們說有很多家長在上面註冊了,都是給兒女找對象的,會根據你的資料和需求進行匹配。」

  在此之前,她通過親戚朋友的關係,陸續給女兒介紹了幾個適齡男孩子,還第一次加入了QQ群,和在相親角上認識的家長們互相交流信息,「我們以前落伍啦,現在網際網路上信息好多。」

  這些針對適婚男女家長的APP並不是新事物。早前,一款名為「人民廣場相親角」的APP因其頗具辨識度的名字,在上海的家長圈中火爆一時;另一款基於家長地理位置的相親社交APP「親家」,同樣宣稱著眼於擴大家長社交面,從而幫助孩子找到對象。

  抱著不放過一絲機會的心態,劉梅下載了APP,填寫了女兒的信息,沒多久就收到了感興趣家長送來的玫瑰和「點讚」。

  「一般看到資料差不多的就會聊一聊。」劉梅並不熟悉網際網路上的「套路」,她謹慎地開始了網上的交流,從常規的互相詢問子女身高、學歷、工作情況,到交流家裡的經濟情況,「有遇到過合意的,加了微信,還沒線下見面。」

  其實,她還在觀望之中——「網際網路上什麼人都有,上傳的資料並不一定真實」。她做了用戶認證,也只和認證用戶慢慢溝通,「父母登記的真實性相對比較高,但有沒有誠意找,聊久了才能知道。」

  在這個平臺上,家長遇到自己心儀的對象後,會相互交談試探,通過網絡讓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後,再交換子女們的QQ、微信等聯繫方式,由子女們決定是否見面,繼而進一步發展。

中國式焦慮遇上網際網路+

  「升官沒有?」

  「還沒呢。」

  類似的對話在QQ群「上海父母相親會」裡幾乎每天都有,有意思的是,他們口中的「升官」並不是擔任領導職務,而是升任婆婆、丈母娘。

  這個210人的大群創建於2014年,常年在線人數達100人,每天活躍人員也有數十人。在該群公告裡,建群的初衷一覽無遺:「家長與未來的女婿、兒媳群內直接溝通交流,為忙於學習工作圈子狹小的孩子牽線搭橋,提供信息(孩子是80後90後單身青年)。」

  在這個群裡,家長們定期交流自家孩子的情況,順便互相打聽有無合適的資源。家長們都把群名片自覺修改成「省份簡稱+暱稱+子女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在聊天時這些信息一目了然,越活躍的家長曝光度越高。羊城晚報記者簡單統計發現,這個群裡聚集了來自滬、皖、豫、蘇等17個省、直轄市的家長,孩子年齡從1983年到1995年不等,多數集中在1990年前後。

  「用家長的視野來確定孩子未來婚姻的走向是中國式婚姻的一大特色。」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孫沛東曾於2007年深入研究白髮相親角現象,並著有《誰來娶我的女兒?》一書。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普遍的社會性焦慮」在蔓延,「誰來娶我的女兒?」這樣的呼號體現的正是這些公園相親角多數父母的失望和無助,「這句話背後難以按捺與排解的正是這種『中國式焦慮』。」

  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前,家長為兒女尋找對象一般是通過熟人介紹,或者通過線下婚介所、城市公園相親角等線下聚集地去收集婚配對象信息。而如今,這種「中國式焦慮」有了更深刻的網際網路+的痕跡。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發現,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50歲以上網民數量已達7962.296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3605.568萬人,網際網路滲透率達15.62%,較2016年底提升了2.9個百分點,滲透率在逐步提升。

  「使用社交軟體的群體正在向年齡層次更高的人群蔓延,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願意嘗試新技術、新功能。」「大親家」CEO呂梁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超過2億的單身人群背後大約是近3億焦慮的家長。

  C

  線上VS線下:誰更受青睞

  事實上,這樣的「轉移」實屬「事出有因」。

  在天河公園,這個民間自發組織的周末父母相親角已經存在多年。單身男女的徵婚資料列印在A4紙上塑封好,掛在公園內的樹木間、柱子上,引得不少家長仔細翻看,並不時地低頭交談。

  「我兒子在珠江新城上班,屬雞的,你家是女兒?」梁阿姨沒有把兒子的資料掛出來,她在人群裡暗暗觀察,看到合眼緣的家長便主動上前攀談。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兒子已經36歲了,沒有對象卻一點不著急,「我自己來,他不知道的,千萬不要拍我,他看到了肯定要說的。」

  在記者採訪中,像梁阿姨一樣瞞著兒女的也大有人在,不少家長覺得,一旦被街坊鄰居看到了,孩子會感覺面子上掛不住,「他說自己又不是沒人要的,但一年年過去,做父母的哪個不著急?」

  拗不過兒子,梁阿姨偷偷註冊了相親網站的會員,還開通了新的微信號和QQ號用於線上交流,「網上的信息怕不真實,中介還得收費,不過要是能給孩子牽上線,錢都不是大事。感覺還是來這裡,跟父母當面聊一聊,條件差不多的心裡就有譜了。」

  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也阻擋了父母們關愛的目光。

  「隔得那麼遠,廣東那邊的我也沒辦法給她介紹呀。」西安的鄧英有點焦慮,女兒大學畢業後到廣州工作,平時忙,工作圈子又窄,不知不覺已經邁過了30歲的「最後底線」。

  儘管一年也就見到女兒回家一兩次,鄧英還是習慣性地幫孩子尋找更多的相親資源:她用女兒的信息註冊了百合網會員,交由女兒打理。看到有合適的相親平臺,她積極去嘗試,「我真正給她介紹男孩子不多,但是也不局限於西安本地,剩下的看他們緣分了。」

  江蘇宿遷劉紅同樣頭疼,女兒在上海一家私企擔任總經理助理,希望以後留在上海工作,但身邊可尋找的資源中,同樣在上海工作各方面都匹配的男孩子著實不多,「之前我們只能介紹一些本地或者周邊地區的男孩。」

  註冊了「大親家」APP後,她很容易就找到了許多同樣在上海工作的單身男青年資料,「可尋找的範圍一下子就打開了。」

  D

  焦慮家長的新社交

  「你年紀也不小了」、「爸媽年紀大了」、「某某前幾天生了小孩」……這樣的開場白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基本上就意味著家長在逼婚了。

  2016年,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曾針對40歲以下青年進行逼婚現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逼婚』這個詞語的出現,其實就是年輕人個體自主性增強的表現。年輕人佔強勢一方,父母只能敲邊鼓、擺個攤,做勸說、服務性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家庭與性別研究室主任吳小英這樣告訴記者。

  在呂梁看來,儘管家長們意識到代溝,卻仍然不能避免地將子女的婚姻當成自己的責任,「家長參與的『中國式相親』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老傳統。」

  2016年初,他與朋友一起創立了「大親家」,用戶主要針對於45-6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並於今年初正式上線,「大親家是一款嚴肅的以結婚為目的的社交平臺,出發點就是希望能夠緩解家長們這種相親低效的焦慮。」

  但後續的發展出乎他們的意料。

  「我爸媽本來是很著急的,認為我可能要找不到對象。」呂梁笑稱,他將父母的使用反饋作為APP的改進方向,卻發現父母將平臺當作一種新的社交工具,「和其他的家長聊天后,他們會發現——哇,原來跟我一樣的家長有這麼多,一下子極大緩解了他們的焦慮。」

  呂梁向羊城晚報記者展示的數據顯示,作為一款自帶傳播屬性社交平臺,「大親家」每天新增的用戶數達到了1%,「就是在不投廣告的前提下,平均每72天用戶就能翻一倍。」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劉梅、鄧英、劉紅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被「染色」的相親市場,線下交易成「常態」,上億單身人群注意!
    最近這幾年單身這個話題關注度變得越來越高了,未來有可能3000萬男性要打光棍了,確實現在男女比例不是很平衡。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願意單身了,可能是經濟壓力比較大的緣故,也有可能是個人想法不一樣,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都會單身一段時間,這可急壞了家長們,所以很多家長都會催婚。
  • 臺媒:大陸2億單身男女將迎「相親季」 IT男壓力大
    參考消息網1月1日報導 臺媒稱,年關將至,對大陸的單身男女又是一道關卡,春節期間單身男女將「不是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2016年12月30日報導,國家民政局統計,單身的成年人已破2億人,珍愛網28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西安、武漢、東莞、長沙成為單身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城市。
  • 中國人的相親節目,假得很
    從一部電影和一檔電視節目開始,「非誠勿擾」四個字成為相親的代名詞。/ 電影《非誠勿擾》《中國統計年鑑2017》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達2.4億。在中國社會中,適齡的年輕人還單著,仿佛就是一件天理難容的事情。
  • 2.4億單身人口苦尋愛情 視頻相親APP對緣:安排
    【TechWeb】11月5日消息,據《單身人群消費趨勢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解決單身問題成為了廣大適齡男女的迫切願望,但是性格內向不擅交際、工作忙、社交圈子小等成為了脫單路上的主要障礙。視頻相親交友APP對緣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 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深圳十大單身職業出爐......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年輕的單身群體數量龐大相親成為社交常態5月20日,某婚戀網站發布《2019Q1單身人群調查報告》。調查顯示,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24%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為23歲至25歲,可見當單身成為普遍社會問題時,相親已成為脫單主要方式之一,而不再只是大齡單身男女的選擇。
  • 中國單身男女超2億,不是對婚姻失望,而是因為這些
    導讀:中國單身青年男女超2億人,85後和95後不婚族佔比分別為13%和18%,是因為對婚姻的失望嗎?不是的,他們普遍認為,這個世上,從來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人。所以,結不結婚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選擇攜手有感情的人,度過這漫長的一生。1、婚不婚不重要,愛不愛才重要。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了?
  • 28"輕熟女" VS 33"半熟男"成最受歡迎單身族!2016單身人群現狀調查年終盤點!
    2017年春節將至,珍愛網(zhenai.com)發布《2016單身人群現狀調查報告》,此次報告主要針對珍愛網1億會員的線上抽樣調查,調查抽取3811份有效樣本量進行全面分析。報告顯示,全國單身男女分布失衡,北京女、深圳男落單嚴重;28歲「輕熟女」及33歲「優質男」最受歡迎; 春節期間一線城市單身人群遭遇「趕場式」相親;近半數男女脫單陷「單身亞文化」誤區;銷售女、IT男成最易落單職業。  最易落單城市:全國單身男女分布失衡,北京女、深圳男落單嚴重根據國家民政局統計,2015年,我國單身的成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
  • 第二季「原味」回歸,《新相親大會》破開的是電視相親新局面
    不論是上一季三大維度的收視冠軍,還是新一季收割12名廣告金主的籤約合作,《新相親大會》的「逆勢突圍」,足以說明江蘇衛對在婚戀情感節目市場的精準研判:婚戀的痛點永遠都在,只是在新一屆年輕人變為相親主力的當下,「電視相親」也需要形式上的「改裝」,重新在這一領域的強力話語權。
  • 相親不過時,世紀佳緣創新婚戀社交玩法
    相親不過時,因為它在與時俱進。12月7日,易觀發布了《2020年Q3婚戀行業數位化進程分析》。內容顯示,2020年第3季度,中國網際網路婚戀交友市場規模以1.3%的環比增速達到12.06億人民幣。進入後疫情時期,線上雲相親形式趨於常態化,線下婚戀交友活動亦在有序恢復,市場整體運行平穩。
  • 有緣網大眾婚戀報告出爐,後疫情時代年輕人首選線上婚戀_新聞中心...
    12月初,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易觀分析發布了《2020年Q3婚戀行業數位化進程分析》報告,,2020年第3季度,中國網際網路婚戀交友市場規模以1.3%的環比增速達到12.06億人民幣,進入後疫情時期,線上雲相親形式趨於常態化。
  • 2.4億單身,對珍愛網等婚戀平臺挑戰與機遇並存
    2.4億單身,對珍愛網等婚戀平臺挑戰與機遇並存 雨果說:「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蜜。」自古以來,愛情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無論是文人眼中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還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柴米油鹽」,愛情都是人類永恆的需求。
  • 中國單身人口破2.6億,「單身狗」真的快樂嗎?有80%男人被動單身
    01中國單身人口破2.6億在父母的那一輩裡,他們早在十七八歲的年紀就開始談婚論嫁了,而這個年紀的我們卻還在學習,23歲完成大學畢業,才開始真正的會去討論婚姻這種事情,而且在父母那個時代基本上都是靠相親認識,覺得相互比較合適就會結婚生子,有的甚至不相愛的也能結婚,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年紀大了就是嫁不出去。
  • 單身成年人口已超2.4億,政府明確表示:不包分配!
    武漢市新洲區在2月23日回應該市民,「我國《婚姻法》相關規定婚姻自由,禁止包辦婚姻,建議您平時多與異性接觸,大膽追求,或者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或者通過正規的婚姻中介、婚戀網站相親。」這位男子求分配對象的行為以失敗告終,而這背後也折射了「單身時代」下的社會現實一角。
  • 珍愛網發布《2020雙十一單身人群報告》,超5成單身90後雙十一為...
    調查顯示:90後眼中「注孤生」操作有宅、社恐、無心戀愛;近半數單身90後雙十一前有過相親經歷,每月可接受脫單經費1495元;男生考慮借寵物吸引異性;近半數單身90後認為單身狀態更省錢;單身90後雙十一預計花費2341元,最愛買服飾鞋包、日化用品和零食飲品;超5成單身90日均觀看直播購物達1.1小時;超5成雙十一準備為自己買禮物;6成單身
  • 黃金周成了相親周?你為相親花了多少錢?
    而總有一部分年輕人,假期時間則大部分獻給了「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相親上。當自己已經對那套流程無比熟練時,花在婚戀平臺上的支出也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參加相親會的女嘉賓與男嘉賓臺下交流。中新社發 張暢 攝不久前,正當身邊同事都討論起十一假期的出遊計劃時,28歲的莊羽卻犯起了難。
  • 《單身青年調查報告》| 中國單身人口達2.4億!在上海,月薪多少才能脫單?
    在中國,單身人口2.4億技術行業脫單最難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7》的數據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已達2.4億,而這其中,又以技術行業單身人群佔比最高。據某招聘網站的樣本統計分析顯示,從事技術類職業的單身男性佔據了全行業單身總數的30%。
  • 中國單身男女已近2億!你還單著呢嗎?
    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然而單身者,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有媒體報導,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大陸有1.8億單身男女。這一趨勢並非中國大陸獨有。結婚與單身,本來都是生活的可選項。然而,在像中國這樣以婚姻為本位的傳統社會裡,單身者屬於統計學意義上的絕對少數群體。
  • 《新相親時代》開播 孟非:開明的父母是婚姻保障
    接受記者採訪時孟非表示,《非誠勿擾》和《新相親時代》雖然都是相親節目,但最大的不同是人,聆聽的是不同人物的故事。如今帶著父母一起相親的節目並不止《新相親時代》一個,原因是相親這件事早已成為不少家庭焦慮中心——有數據顯示,春節期間「相親」熱議指數相較平時飆漲了200%,家人的「春節催婚」激發年輕人「脫單」的強烈願望。怎麼看待這種焦慮?
  • 伊對相親受單身人群歡迎 成為約會交友類主流App
    視頻相親領域是一個新興網際網路品類,目前有數十家從業企業,包括騰訊、YY等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各大平臺積累了可觀的用戶數,而且仍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 珍愛APP《2020年單身男女雲相親行為圖鑑》:單身男女每天花23分鐘...
    今天你「雲相親」了嗎?不少單身男女紛紛嘗試利用線上婚戀交友APP脫單,藉助大數據匹配、直播聊天互動、互贈禮物等豐富的功能,線上婚戀交友APP打造了與線下相親截然不同的相親新體驗,成功讓「雲相親」出圈,成為時下主流的脫單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