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吳三桂之刀和陳圓圓之墓為何不發掘?專家說:有一千多人不讓

2020-12-24 半壺老酒半支煙

#吳三桂#在貴州省岑鞏縣馬家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裡的人們一開始全都姓吳,後來才有零星外姓加入。有專家考證後,根據實物證據得出一個結論並寫進《岑鞏縣誌·文武名勝篇》:「陳圓圓墓在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鰲山寺南端。」

除了口口相傳,還有實物為證,只可惜其中很重要的兩件東西,重達96公斤和80公斤的兩柄大刀,在1958年被賣了廢鐵,專家根據售賣者描述考證:那是吳三桂之刀!

既然發現了吳三桂大刀和陳圓圓墓葬,為何不進行考古發掘?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有一千多人不讓:「馬家寨名為馬家,實際居住者全部姓吳,歷來自稱吳三桂後代,如今吳氏後裔一千多口,為保護陳圓圓墓……」

讀者諸君看《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就會知道,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悍將,他的舅舅是祖大壽,父親是吳襄,但是吳三桂卻憑自己的本事考中了武舉人。

清朝甚至以前的武舉考試,可比考文舉人難多了——不但要像文試那樣考策論,而且射箭、耍大刀、舉石鎖,都是必考的科目。

到了清朝,武科考分為三場進行:馬上射箭,九箭三中才算合格,站立射箭,必須九箭全中,才有資格參加下一場。

舉子們如何比試騎射與本文無關,略去不提,咱們著重聊一聊耍大刀和舉石鎖: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等,石鎖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

要想考中武舉人,耍不動一百二十斤大刀、舉不起三百斤石鎖,考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中進士甚至中狀元,沒有三五百斤力氣,想都不要想。

吳三桂百戰沙場不死,說明他的武功還是相當厲害的,但是那96公斤和80公斤的大刀是他用來戰場殺敵,還是平時鍛鍊臂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跟吳三桂同時代的大刀劉綎,卻實實在在是提著類似的大刀打仗的。《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傳一百三十五》記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明史》是清朝人編修的,從唐朝到清朝,一斤大約都是將近六百克,也就是現在的一斤二兩,也就是說劉綎的大刀有現在的一百四十四斤,也就是72公斤。

暫且不說劉綎和吳三桂能不能耍動一百多斤的大刀,咱們還是來看看《岑鞏縣誌》中的馬家寨吳三桂後裔:「吳氏相傳,陳圓圓晚年住天安寺(平西庵),留有黃傘、大刀、金銀等物。」

陳圓圓只會彈琵琶,那留下來的大刀,自然就是吳三桂應用之物了。

十分可惜的是,在1958年,天安寺留下的那兩把大刀,被人拿去賣了廢鐵,至於為什麼要把具有文物價值的大刀賣廢鐵,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可能會想到一個名詞——大煉鋼鐵。

但是不管怎麼說,那兩柄重達96公斤和80公斤的大刀,徹底消失了,以至於現在很多地方陳列的「吳三桂大刀」,一直得不到吳家後人的承認。

跟很多人一樣,筆者也對此事存疑:既然已經發現陳圓圓墓葬,為何不進行考古發掘?那兩把被吳家後人賣了廢鐵的大刀,真的是吳三桂的兵器嗎?

對此專家根據《明史》、《清史》和《清鑑易知錄》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先是,吳三桂婿胡國柱見清兵押境,密謀降清,馬寶阻之。馬寶等既與諸將,迎三桂孫於雲南,至衡州。」

馬寶等人護送著陳圓圓和吳三桂後人沿著沅水、龍鰲河而來到達達木洞隱居,後來才建立了村寨,這個村寨不能叫吳家寨也不能叫陳家寨,而當時軍銜最高的是馬寶,所以那地方就叫馬家寨了。

馬家寨有很多墓碑都在暗示這一族群來頭不小,比如有一座墓碑上刻了一副對聯:「隱姓於斯承上一代統續,藏身於此衍百年箕裘。」

通曉古文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這副對聯寓意深刻,筆者才疏學淺,只看到了隱姓藏身,至於統續和箕裘暗指什麼,可就真的琢磨不清了。

雖然是藏身,但是只隱去了寨名中的姓氏,為了不忘故主吳三桂,大家統統改姓吳,所以馬家寨吳姓,基本都是軍將後裔,剽悍善鬥,專家還真不敢去招惹——而且考古界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有後裔守護的墓葬,是不可以發掘的,因為守護者會跟這幫掘祖墳的拼命。

一千多吳氏後裔不讓,估計再膽大的專家也不敢去挖掘陳圓圓之墓——萬一吳三桂也在那裡埋著呢?

當然,專家之言未必可信,但是寫進地方志的文字,咱們還真得琢磨琢磨,按照筆者的意思,如果是吳三桂之墓,挖也就挖了,但是陳圓圓之墓,還是不動為好——她一生坎坷,好不容易隱居安息,後世還是別去打擾了吧。

至於吳三桂能否掄動兩百斤左右的大刀,筆者是將信將疑的:明末劉綎的大刀有一百四十四斤,這是有正史記載的,吳三桂的大刀有多重,史料中還真找不到答案。

筆者以為,那兩把大刀,可能是吳家後裔用來練功的,即使是練功,那麼重的大刀,也不是一般人能拿得起來的,筆者去五臺山旅遊,看見一把據說是魯智深的禪杖,只有一百多斤,拿起來也舉不過頭頂。

五臺山某處的「魯智深禪杖」當然是假的,因為那東西分明是方便鏟,跟正經的禪杖不是一回事兒。「魯智深禪杖」是假的,「吳三桂大刀」就是真的嗎?古人真的能拿得起一兩百斤重的兵器嗎?這些問題,就要有請讀者諸君來回答了……

相關焦點

  • 吳三桂與陳圓圓的墓被發現後,專家更從其家族中得知了一個大秘密
    而李治亭先生更是於2010年7月和12月與其他學者兩次來到馬家寨,不僅確認了陳圓圓的歸隱之地,還意外發現了吳三桂的墓。 最終,他找到了這個「迷」的真實答案。 馬家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岑鞏縣水尾鎮,四周都是山。村寨入口非常窄,只能步行。
  • 吳三桂陳圓圓真實墓地考察記
    一說清軍破城前,圓圓已死數年;一說在吳三桂去世前後,圓圓投池自盡;一說城破前圓圓與「偽後」郭氏俱自縊身亡。還有一說,明指圓圓出家為尼以避戰禍。這其中,最籠統的說法是「不知所終」……陳圓圓之死成了清史之謎,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沉寂後,終於等來了解秘的機會。2010年6月,從貴州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傳來一個驚人消息:在該州岑鞏縣馬家寨發現陳圓圓之墓,而吳三桂的後裔就定居在這個寨子裡。
  • 貴州黔東南州發現了陳圓圓墓?那麼她究竟是怎麼死的?
    據載,江陰貢修齡的兒子貢若甫被陳圓圓的美貌所迷倒,打算用重金贖買陳圓圓做妾,然而圓圓不為金錢所動,斷然拒絕了貢若甫的要求。此後貢若甫的父親貢修齡在見到圓圓後,也對她的美如天仙的美貌感到吃驚,說:「此貴人!」
  • 貴州深山發現陳圓圓墓,墓碑上刻11個字,解開陳圓圓生前最大謎團
    在民間傳說裡,吳三桂拋棄李自成選擇多爾袞是因為李自成侮辱了他的愛妾陳圓圓,連《明史》都說得有模有樣: 「......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即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於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
  • 吳三桂墓葬發現始末 暗藏"八十五歲"是何玄機
    李治亭說:「我們看到延陵兩個字,就基本確定了馬家寨吳氏族人和吳三桂的關係了。」原來,吳三桂當上將軍後的別號就是「延陵」,馬家寨人以此為堂名,與吳三桂同出一族應該毋庸置疑。以「延陵」代替吳三桂名號,也有利於吳氏族人隱蔽。 一個家族能夠在朝廷的追蹤中隱身下來著實不易,在李治亭和其他學者的考察中,發現吳氏一族有一獨特妙招。
  • 吳三桂死後,陳圓圓的結局如何?家屬多受牽連,陳圓圓卻全身而退
    終於能全身而退,可見這個女人的過人之處。也就是說,在陳圓圓的一生中,有四個男人可以說改變了她的命運。第一個男人是田帆。田範是崇禎皇帝的老丈人。經常踏入風流場的田帆曾聽說過陳圓圓,被他的美貌和歌喉深深打動。即使到了老年,他也想擁抱美麗。於是,他花重金把陳圓圓從妓院買回來,留在家裡做妾。雖然沒必要做妓女,陳圓圓終日面對一個老人當然不開心,但一個弱女子又能做什麼呢?
  • 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其實他根本不只是為了一個陳圓圓
    此時,作為亡國之臣的吳三桂唯一的出路就是另擇新主。面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順治帝的大清政權兩方勢力的拉攏,吳三桂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 明末清初學者彭孫貽在《流寇志》中記載說:「有客平西幕者雲,世傳吳襄作書招平西,平西告絕於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抬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將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恩,宜以死報國,然非藉將士之力,不能以破敵,令將若之何?將士皆默然,三問不敢應。」
  • 三百年歷史之謎被解開,陳圓圓最終歸宿原來在這裡!
    從此以後關於陳圓圓的最終歸宿,眾說紛紜,直到三百多年後,貴州省黔東南州傳來一個驚人消息:在該州岑鞏縣馬家寨發現陳圓圓之墓,而吳三桂的後裔就定居在這個寨子裡。照片來源於網絡其實,此墓已於80年代被發現。當時馬家寨有一人自稱是吳三桂家族的「秘傳人」,將這段隱秘300多年的歷史披露了出來,但遲遲未引起學術界注意。據說墓碑發現的過程,首先是陳圓圓墓前的碑文。
  • 一代名妓陳圓圓下落之謎破解 吳家後人將她當做老祖宗供奉
    陳圓圓,吳中名優,「秦淮八豔」之一,江蘇武進(常州)人,生於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本姓邢氏,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年時家貧,由姨母撫育,因此跟隨姨夫改為陳姓。野史記載,陳圓圓「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令無數男人為之傾倒,江陰公子哥貢若甫曾以重金贖回陳圓圓為妾。
  • 吳三桂死後,他夫人陳圓圓去了哪?專家:你把墓碑上「聶」字拆開
    即使是這樣受人追捧的陳圓圓,籍貫只是梨園倡優,終究難以擺脫以色侍人的命運。有史記載,當時江陰的一位官員子弟曾經就以重金贖陳圓圓為妾,但是當時家中的正妻則是不肯相容,當時就放陳圓圓走了。後來的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陳圓圓遇上了當時有名的才子冒襄。當時冒襄許諾以正妻之禮聘她,並冒著戰亂的風險前去冒襄老家見了冒襄的母親。可是後來的戰亂使得二人被迫分離。
  •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去世後,陳圓圓去了哪裡
    關於吳三桂為何會降清,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說法,就是他「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說他的寵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搶去,吳三桂為了報仇,所以投靠了清朝。說起這個陳圓圓,她原本姓邢名沅,字圓圓。崇禎帝不接受,還令田弘遇有些意外。不過也沒辦法,他只能再想辦法,鞏固一下勢力。於是,他便看中遼東總兵吳三桂,打算將陳圓圓獻給他。吳三桂一眼見到陳圓圓,就被其美貌給迷住了。田弘遇見到吳三桂的反應,就知道自己成功了,拿著吳三桂贈送的金銀滿意而歸。吳三桂很是疼愛陳圓圓,可當時正值戰亂,他無法時刻將陳圓圓帶在身邊。
  • 吳三桂死後,她的女人陳圓圓下場如何?結局讓人沉默
    陳圓圓出生於江蘇武進的一個商人世家,然而父母年幼早亡,陳圓圓不得已來到了姨夫的家中寄人籬下。隨著陳圓圓一天長大,她出落的越發亭亭玉立,楚楚動人,身邊的人只要一看到她就會對陳圓圓的美貌讚不絕口,她的姨夫看到這種情況,索性就將她賣到了蘇州梨園。
  • 吳三桂臨死前留了一手,保存後代300多年,如今還發現陳圓圓墓地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十八日深夜,平西王吳三桂帶著無盡的遺憾,病死在湖南衡陽,終年67歲。成王敗寇,吳三桂深知這一點。病死前夕,吳三桂召集心腹安排後事,並給陳圓圓留下一封密信。密信的內容很簡單,讓陳圓圓立即帶著家人逃走,這樣就有可能保住家族人的性命。
  • 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晚年到底是什麼樣的
    後來,江左動亂,在兵荒馬亂之中,朝廷中的重臣田宏遇垂涎陳圓圓的美色已經很久了,便特意派人去找陳圓圓,並且把她帶回了自己的府中。一方面因為正妻太過於剽悍,田宏遇不敢將陳圓圓收房,而且當時的陳圓圓是遠近聞名的名妓,田宏遇擔心自己會招人嫉妒,因而只給她一個樂伎的名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田宏遇覺得陳圓圓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價值,譬如,當自己在朝中失勢的時候,把陳圓圓送給了平西王吳三桂。
  • 吳三桂為陳圓圓衝冠一怒而降清,為何最後卻拋棄她,讓她當尼姑?
    而關於吳三桂最著名的一個典故,現在也常常被人用來形容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護,這個典故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而這個典故的女主角就是「秦淮八豔」之一「陳圓圓」。陳圓圓是一名梨園女妓,色藝雙絕,名動江左。她曾扮演《西廂記》中的紅娘,每一場演出都明豔出眾,很多男人為之傾倒。1642年,陳圓圓被外戚田弘遇劫奪入京,成為田弘遇家的一名演員。
  • 劉宗敏搶了陳圓圓,使吳三桂大怒,那麼劉宗敏的下場怎麼樣?
    或許也正是陳圓圓有如此美貌,才使她命運多舛,而這其中最粗魯最暴戾的人,恐怕就是劉宗敏了!陳圓圓雖然天香國色卻自幼孤苦,父母早逝後她跟隨姨夫一家生活,這無良的姨夫見陳圓圓冰雪聰明並初露姿容,竟將她賣入了梨園。那時候的梨園女子不管技藝如何出色,最終也難逃以色侍人的結局,所以雖然陳圓圓長成之後「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也終不過是別人眼中的獵物而已。
  • 劉宗敏搶了陳圓圓,使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的最終下場如何?
    明軍這次調集的總兵有八位,分別是大同總兵王樸、薊州總兵白廣恩、密雲總兵唐通、寧遠總兵吳三桂、山海關總兵馬科、宣府總兵楊國柱。從地域來看,他們都是護衛京畿的精銳之師。如果真如洪承疇所言,「置之死地而後生」,明清兩軍誰勝誰敗還未可知。可惜,大同總兵王樸和寧遠總兵吳三桂不聽號令,竟於深夜時分率軍突圍而去。
  • 紅顏禍水,讓吳三桂怒髮衝冠的陳圓圓,有著怎樣的悲催經歷
    且說陳園園雖然感嘆命運不公,可也不斷的學習,再加上聰明伶俐,又長得漂亮,很快就成為了梨園的頭牌,色藝冠絕。名動江左。來看她表演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哪些名人貴族。各地起義不斷,外有清兵虎視眈眈。崇禎帝想有所作為,忙於政事。就又把陳圓圓退回田府了。田弘變把目光轉移到吳三桂那裡。且說吳三桂當時山海關總兵,可謂是手握重兵,權利滔天。為了巴結吳三桂,便有意安排。邀吳三桂到府中做客,讓陳圓圓為其獻舞,再說這吳三桂對陳圓圓那是一見傾心。被迷得神魂顛倒。
  • 揭秘陳圓圓被多少人佔有過 陳圓圓風流豔史
    當即被她的美麗容貌和甜美歌聲所吸引,就半帶強迫地把她買了下來。  那時專寵後宮的貴妃妹子一病不起,靠裙帶關係坐享容華的田弘擔心人走茶涼,為了博得皇上的歡心,竟別出心裁地把陳圓圓作為進貢的禮物奉獻給崇禎皇帝。可那時正值明朝末年,內有起義軍風起雲湧,外有滿人虎視眈眈,弄得大明朝廷搖搖欲墜。
  •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為了陳圓圓捨棄山海關?沒這麼簡單
    吳三桂的父親是吳襄,就入朝為武將。他也習得一身武藝。在他18歲那年,他就中了武舉。兩年之後,吳三桂就升為了將軍。27歲那年,吳三桂被朝廷提拔為團練總兵,戍守寧遠,保衛明朝的門戶山海關,擱到現在也可以說是年少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