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哥哥,正應著天上的言語——入雲龍公孫勝的歸去(之四)

2021-01-13 歸棹廬主

上回我們講到,宋江講的一番話,讓公孫勝聽出了別樣的意味。

那麼,宋江的那番話是怎樣說的呢?

只聽宋江說道:「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

眾人齊道:「哥哥言之極當。」

宋江說的這番話粗看好像很在理,因為這樣安排座位,在當時的各個山寨是種很通行的坐法。王倫也好,晁蓋也罷,都是這樣做的。

但問題是,此時的梁山,如果按照宋江的說法來排位子,那卻是怎麼看,怎麼的彆扭。

我們為什麼這麼說呢?

各位看官應該知道,這個時候,梁山上總共有四十位頭領。除了晁蓋、宋江、吳用、公孫勝這四個大頭領,其他三十六個頭領,要是按照宋江的說法來坐位子,那麼,在聚義廳上,會出現怎樣的一種場景呢?

那坐在左邊主位上的,是晁蓋系的舊頭領,但是,只有區區九位。

那坐在右邊客位上的,除了蕭讓和金大堅兩人之外,其餘二十五位全都是追隨宋江上梁山的新頭領。

這兩廂一比較,雙方力量的懸殊,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金聖歎看出了其間的問題,於是,就這樣批道:「只一句,便將晁蓋從前號令一齊推倒,別出自己新裁,使山泊無舊無新,無不仰其鼻息,梟雄之才如此。」

所以,公孫勝能看不出其中暗藏的端倪,猜不到宋江的心思嗎?

三是宋江的別有用心。

更讓公孫勝感到不安的,是宋江的別有用心。

小說接著寫道,座位排定之後,宋江又與眾人說起了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謠言那件事。

宋江說道:「叵耐黃文炳那廝,事又不幹他己,卻在知府面前胡言亂道,解說道:『耗國因家木』,耗散國家錢糧的人,必是家頭著個『木』字,不是個『宋』字?『刀兵點水工』,興動刀兵之人,必是三點水著個『工』字,不是個『江』字?這個正應宋江身上。那後兩句道:『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合主宋江造反在山東。以此拿了小可。」

那個一向善與宋江唱雙簧的李逵,此時便不失時機地跳將起來叫道:「好哥哥,正應著天上的言語。」

各位看官,宋江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說出這麼一大段話,其目的無非是想說明,他宋江是上應天命的。

這樣一來,宋江就把自己的行為既神秘化,也合法化了。

所以,長於此道的公孫勝,聽了宋江的這番言語之後,心裡又會作怎樣的考量呢?

對此,金聖歎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批道:「妙絕之筆。要知此一番,不是酒席上閒述樂情而已,須知宋江只把現成公案,向眾重宣一遍,但抵無數篝火狐鳴、魚罾書帛之事,無處不寫宋江權術過人。」

袁無涯本有個批語,說得也比較到位,只是角度不一樣:「述一番有自信自任並堅眾心之意。」

「抵無數篝火狐鳴、魚罾書帛之事」,以「堅眾心」,這就是宋江要在眾頭領面前,複述那首童謠的根本目的。

四是宋江的處事態度。

緊接著,宋江又主動聊到了那個戰敗被俘的濟州團練使黃安。

宋江道:「黃安那廝,如今在那裡?」

晁蓋道:「那廝住不夠兩三個月,便病死了。」

那麼,宋江聽了晁蓋的回答之後,是什麼態度呢?

小說原文是這樣寫的:「宋江嗟嘆不已。」

各位看官應該還記得,黃安是在徵討梁山泊時兵敗被俘的。這黃安與宋江應該說是毫無瓜葛的。因為,黃安徵討梁山泊的時候,宋江還在鄆城縣裡當押司。

但是,這個與黃安毫無瓜葛的宋江,為什麼要對這個梁山敗將如此上心呢?

公孫勝正是從宋江這一看似不經意的一問中,看出了宋江與晁蓋兩人根本性的不同。

因為,晁蓋對黃安這樣的朝廷敗將,是嗤之以鼻的。所以,晁蓋對黃安的病亡,不屑一顧,不以為然。

而宋江卻很看重黃安,聽說黃安早已病故了,宋江是「嗟嘆不已」,一副十分惋惜的樣子。

我們通過小說對黃安之死這一細節的描寫,就可以看出,晁、宋兩人在對待朝廷降將這一問題上,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晁、宋兩人對梁山今後的發展思路,也是截然不同的。以後梁山的發展路徑,就是明證。

凡此種種,都讓公孫勝覺得,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必將對梁山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宋江與晁蓋之間,也必然會產生不可調和的問題和矛盾。

在梁山上,不只公孫勝一人發現了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人也發現了晁、宋兩人之間的矛盾和落差。

這個人,就是善於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吳用。

面對宋江上梁山這一極為重要的關口,吳用的選擇不是繼續擁戴晁蓋,而是棄晁投宋,主動投入了宋江的陣營,堅定地站在了宋江的一邊。

小說第四十七回,晁蓋要殺了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的楊雄、石秀兩人,而宋江則對晁蓋的做法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

於是,吳用就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宋江的意見,說道:「公明哥哥之言最好,豈可山寨自斬手足之人?」

這是吳用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後,第一次公開支持宋江。

但是,公孫勝顯然不是吳用。

公孫勝的選擇不是選邊站隊,而是毅然決然地離開。

那麼,公孫勝為什麼要選擇離開呢?且聽下回分解。

(圖片取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入雲龍公孫勝,中國式宗教人員的典型(水滸眾生相)
    就《水滸傳》的情節來看,要說梁山一百單八將當中誰的殺傷力最大,那肯定應該算是入雲龍公孫勝。因為別人不管武藝怎麼高強,他也是人的級別的。而公孫勝已經超越了《水滸傳》的範疇,直接進入《西遊記》的檔次。他會法術,這你多強的武藝也沒用,這就像大刀長矛和馬克沁的差距。義和團掄著刀往上衝,結果就是給人當活靶子。
  • 水滸後傳:梁山好漢成泰國六部侍郎,入雲龍公孫勝祈雪殺日本倭兵
    這個行文逐漸逼迫其他梁山泊好漢脫離朝廷,恢復到梁山泊未被招安之前的情況,其中登雲山以孫立、孫新、阮小七等人為主,加上以前祝家莊的欒廷玉和扈成等人;飲馬川以李應、裴宣、蔡慶等人,加上後來的呼延灼、燕青、公孫勝等人;太湖四兄弟李俊、童威、童猛、費保則去了暹羅國發展,因為擅長徵戰竟然成了其國內第一大軍事力量。
  • 一哥「俗評水滸人物」之——「道人」和「盜人」之間的公孫勝
    公孫勝是個什麼人?道人;公孫勝是個什麼樣的道人?想發財的道人;公孫勝如何發財?當強盜;當了強盜又幹什麼去了?重操舊業當道人去了。有點意思不,這強盜與道人間角色成功互換的公孫先生也實在不是修行的個好道人,不是個敬業的好強盜,恐怕也不是個什麼好鳥。
  • 【水滸】公孫勝表現平平卻高居第四,真相是這樣的...
    在梁山108將中,入雲龍公孫勝是一個奇怪的存在。他是個大人物,出場早,職位高,卻沒有多少戲份兒。他是梁山副軍師,卻幾乎看不到出謀劃策。徵遼凱旋,他又是第一個全身而退,從此,消失在江湖中。他對梁山的貢獻,除了入夥劫生辰綱以外,基本上就是幾次鬥法。
  • 聚義廳上宋江排座次,公孫勝看清後扭頭離去,梁山自此無兄弟
    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快意江湖,一開始的梁山其樂融融,大家過的好不自在,但是自從宋江來了以後,卻多了權勢之爭,原本稱兄道弟的好漢們也開始分了陣營,有了勾心鬥角,正因為這種局面的出現,"入雲龍"公孫勝被逼走了。
  • 為什麼說公孫勝的主要事件基本上都和道術有關?
    水滸傳公孫勝是著名的小說人物,人稱」入雲龍「。
  • 晁蓋親徵曾頭市,吳用公孫勝為何不肯同去?宋江派戴宗下山幹啥?
    但是擁有神行之術的戴宗,好像忽然不會走路了,直到晁蓋中箭,林衝大軍被曾頭市偷襲損失慘重,戴宗才姍姍來遲:「計點人兵,又折了五七百人,大敗輸虧。急取舊路,望梁山泊回來。退到半路,正迎著戴宗,傳下軍令,教眾頭領引軍且回山寨,別作良策。」在金聖歎李卓吾王望如餘象鬥批註的《匯評忠義水滸傳》中,一直到林衝敗回梁山,戴宗也沒有出現。
  • 宋江聚義廳上排座次後,公孫勝明白了潛在的含義,卸職離山而去
    在這種環境下,應該是人人樂在,為何入雲龍公孫勝要離開梁山?是他看明白什麼了嗎?公孫勝與晁蓋等人策劃劫走生辰綱,成功劫走後在官府的通緝下,幾人逃離到梁山,此時梁山的寨主還是王倫,王倫見這幾人是朝廷緝拿的侵犯而且見這幾人本領又高,他怕給自己帶來麻煩,不肯收留這幾位人,於是就婉言勸下山。身在梁山的林衝看不下去了,提槍便把王倫了結了。
  • 作為梁山四巨頭之一,公孫勝為何突然離開梁山?金大堅道出真相
    公孫勝離開梁山的經過,出現在《殘水滸》的第七十二回。 對於公孫勝提出的理由,宋江和吳用等人不便反對,便提出了另外的解決之法。
  • 公孫勝:逼仄江湖中的自由生命
    施耐庵並不想讓武松一直酣暢下去,強者持續強大顯然不符合宿命論的哲學必然,三十年河東就得四十年河西,必須有所折損。武松只好在打方臘時廢掉了一隻胳膊,抱了殘守了缺,戰爭結束,途徑杭州執意不回汴梁,甘願在六和寺吃齋念佛,了此殘生。用頭陀身份亡命天涯、行走半生,最終還是回到軀殼包裹下的本源。所有用來掩飾的生存符號最終都烙在軀殼淪為生命本質,這或許才是人在江湖的尷尬。
  • 水滸中最神秘法師,公孫勝打不過他,一個人活捉梁山500人
    其中最可圈可點的法師就屬那高深莫測的入雲龍公孫勝了,他對整個梁山了如指掌,可梁山上上下下這麼多人,對他知道的卻少之又少。甚至,在當他隱居起來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所以公孫勝可以說是梁山最高深莫測的人,但是有一個人他比公孫勝還要厲害,這個人就是公孫勝的師叔喬道清。
  • 公孫勝是何許人也?為何上了梁山後又自動離去,他一生在追求什麼
    宋江上了梁山後,一直想取晁蓋而代之,便逐步使用謀略去削弱寨主晁蓋的權利,而在這個過程中傷了公孫勝的心。公孫勝的外號叫「入雲龍」,他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來迴轉換,一心只為自己的革命理想而戰。梁山泊座次公布後,當公孫先生看到自己排名第四的時候,毫無留戀地轉身離去,這是為什麼呢?
  • 《水滸》敗筆:公孫勝
    少年人記性好,加之水滸故事確實精彩動人,筆者只讀過一兩遍便不僅熟知書中所有情節,而且將書中一百單八將每個人的姓名綽號乃至排名順序都爛熟於胸。少年時代,儘管文化生活貧乏,想像力還是極其豐富,經常把自己想像成一身武藝並且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梁山好漢:林衝、武松、魯智深等等。但是,書中卻有一個身份頗為尷尬卻又絕對繞不過的角色常常讓我疑惑:公孫勝。
  • 同樣是道士,為何包道乙可以廢掉武松,王道人卻命喪武松之手呢?
    盧俊義就曾三兩合就敗給了金劍先生李助,那李助的劍法,如有神助,劈天蓋地舞將起來,風馳電騁擊殺過去,盧俊義正在抵擋不住,幸虧宋江領兵趕到,左首邊入雲龍公孫勝,口中念念有詞,將李助的劍打掉,盧俊義趁機趕上,輕舒猿臂,將李助給生擒活捉了。若不是入雲龍的及時出現,我們的盧大英雄恐怕性命不保。